阿尔道夫门采尔:[红楼品读]读《红》入门之一:真事隐、假语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29:51
  读懂《红楼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作品对读者的要求,非常的高。当然,作者也已经在书的开头,就为读者指出了一条明路。这条路,就从真事隐假语存这对概念入手。
  原文: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一、真事隐、假语存
  这两段话,是《红楼梦》开卷第一段文字。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们就把它分成了两部分。
  对这个开头,曹雪芹是十分着意设置的。这是透露他的作品的主要思路的重要笔墨。作者说,要想读这本奇书,得先明白什么是“甄士隐”、“贾雨村”。
  “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就是“假语存”。都是用的谐音取意。它们标志的,就是《红楼梦》这本旷世奇书最重要的笔法。雪芹公一开篇就先交待它们,并详加解说,是为了给后代的读者们指点进入此书的法门。如果不先过了这一关,想真正读通这本奇作,明白作者在书里到底说了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以作者“自云”的这段话看,作者因为祖上的爵禄,年少时候,曾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但是后来,家世败落下来,他落到了生计窘迫的境地。由锦衣玉食而变为“瓦灶绳床,茅椽篷牖”。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半生潦倒”,“一技无成”,这应该是说明其家世的大败落,大概在作书人青壮年乃至青少年时期。这段如“梦幻”般的经历,肯定是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他说自己要因这番“梦幻”,而撰写出这部《石头记》。但是,这并不是说,作者写的就是那段年轻时候的故事。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雪芹家被抄时,他才四五岁。书中贾宝玉明显说得不是他。那作者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写书,并不是为了纪念那段富贵生涯。历史上,由富贵而败落的豪门子弟多了。但是他们都没有过作者这样写书纪念的动机。何况曹雪芹当时那么小,所记一定有限。作者称那段人生为梦幻。梦幻是佛家和道家对世俗人生的称谓。作者因为对那段人生的感悟而写下传世之作,这让人想起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书中说,他曾梦到自己变为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里翩翩起舞。庄子有没有真的做过这个梦,本身是个无从考实的梦。《庄子》一书中故事极少真事。它们不过是作者表达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并希望引发读者相应的感受思考和体悟的寓言。庄公梦蝶,也不过是寓言,是作者寄托人生体悟和理想的载体。
  曹雪芹要写的,也不是他真正经历的故事。这部故事,也只不过是他表达体悟的载体而己。作者也是希望,读者们能书中文字,产生与他相似的感受、思考和体悟。所谓那块“通灵宝玉”下凡,不过是作者假托并敷演成文的。至于作者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全部隐藏在故事下面了。这就是“假借通灵之说而撰此‘石头记’,故云‘真事隐’”的含义所在。
  那故事中写了什么了?写了一个被称为不听师友规劝、以致一事无成的男子,写了他身边的优秀女孩们,写了这个男子想为女人昭传。这个交待似乎合于《红楼梦》一书的内容。书中的贾宝玉就是被称为一事无成的、不听师长规劝的年轻人;许多人也认为,他身边的女儿们都比他优秀。认为宝玉应该有后悔的一天。但是,切记,这些话是在“假语存”这一段的。也就是说,这些话都是假的。贾宝玉不是什么不肖子弟,也不是不如身边的女孩子们,作者的写作,也不是为了给女子立传。作者也不认为,宝玉的选择有什么可后悔的。这些话,不过是“村言”。刘姥姥一辈的人,才相信这个呢。整个现存的文本,都不过是“假语”。
  二、真事真言、假语村言
  假语存,在这一部分中,是被称为“假语村言”。我们会发现,它和“真事隐”无法构成对仗。一个是三个字的,一个是四个字的。为什么作者不直接称“假语存”,而偏写作“假语村言”呢。这自然也是有讲究的。
  村言,就是承载着俚俗的、不值得相信的见识的话语。书中这类话语极多,说这类话的人物也极多。比如,总有人说宝玉不长进、不爱读书,说黛玉小心眼之类的,那就是标准的村言。这是受说话人见识和读者见识影响而造成的。书中有些人的见识就是浅薄,而作者也总怕有些读者不接受他评价和塑造人物的理念,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多村言。相应的,要想读懂《红楼梦》,读者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分清哪些是真言,哪些是村言。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称为“辨真假”。
  这一做法,不是作者刁钻。因为生活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真假掺杂的。这部现实主义著作,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而且,现实是不停变化的,小说是固定不变的文本了。这正是一本练习认识现实的能力的好教材。
  再说“假语”。假是借的意思,语是话语。它的意思是说,作品故事和细节,往往只是作者借以表达特别内含的寓言。我们读的时候,不必再纠结它是不是合于真实。要是以合不合真实看,一部《红楼梦》可挑的毛病太多了。其中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寓言,不是写实。比如,书中有许多历史上没有的地名、菜名、衣物名。为什么作者不用史中曾有的呢?历史上的地名、人名,名贵的服装的名字,不是足够多的吗?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设寓需要。那些名字,都是特殊的含义。而作品中的人物的名和姓,就更是如此了。宝玉有名无字,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读这书要过的第二关,就是要学会解析这些寓言。即“解寓言”。
  “辨真假”和“解寓言”,就是读懂《红楼梦》必过的两关。找出真言,找出寓言下的真事,才是读懂了那部奇文。书中处处是村言,处处是假语。这就是“红楼”极为难懂的原因。
  三、甄士隐、贾雨村、葫芦庙
  而书中出来的第一个人物,是甄费甄士隐。他家住姑苏,是个不以功名为念的乡宦。他的名字的寓意是,“君子之道费而隐”。即因为君子之道废坏,所以作者要将真意隐藏起来。甄氏住在苏州,是因为书是作者从梦幻中苏醒之后写的。事情的奥妙又在于,甄家隔壁就是葫芦庙。庙内寄住着胡州人士贾化贾雨村,他号时飞。它的寓意是说,书中文本,是胡诌的人和事、是假话。假语存寄身在葫芦庙,是说这部小说,就是一让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的葫芦提。这葫芦庙里,装的就是假语。贾雨村住在甄家隔壁,是说作品真言与假语就是一壁之隔。捅破那层纸,就从假语背后找到真言了。而甄士隐与贾雨村关系很好,他在帮助贾雨村入仕后,自己很快就遁世离去了。这是说作者开篇就交待了一定量的真话,是真事与假语共存的。然后他就大篇幅地讲起假话,也就是那正文故事来。
  作品正文故事前的一段,就是真假参半的。而其后,正文故事一开始,就是真去假来,将读者都装入一大葫芦里去了。作者这里用的是“壶中天地”的典故。壶就是葫芦。《后汉书》说,费长房遇到一个卖药的老翁,有缘跟着他进入了他的药葫芦,发现里面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仙山琼阁,别有洞天。这正是作者取意之处。他是说,此书内容,也是别有天地的。书内景致,神妙全备。但要想进入葫芦之中,观赏其中奇景,是要机缘的。
  进入葫芦庙的路,非常的狭窄。但作者也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线机会。他老早交待了其真假笔法,并为读者烧坏了葫芦庙,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那庙烧得只余了一片瓦砾。这是说,要是我们读懂了作者的理念,那书中人物和素材,也都就是瓦砾了。那个理念,是无形的,似一阵烟。作者开篇就讲自己的笔法,告诉读者该怎么读,就是为烧破这葫芦庙而准备的。
  四、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作者是在“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写下这本书的。这是说,他是以一个梦醒之后的觉醒者的身份来关照那段人生经历的。他是一个已经从当日的世俗喧嚣中冷静清醒下来的觉醒者。这种人,一般说来,不会再过多地纠缠于那些已成为历史的事件中的个别细枝末节和恩恩怨怨。而是会站在更为高远的角度,理性地关注这段人生中的事理与启示,关注自己从中得到的思考体悟和它的价值。这就是所谓“冷自醒(冷子兴)”。所以作品第二回回目取名为“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书中所写,就是荣国府的故事。冷子兴不止是人名,还是作者此时的心态。演说荣国府事的,是经历过并清醒下来的作者。
  四、半生潦倒之罪
  半生潦倒,是说作者的人生遭遇。作者说,他写书,是要告诉天下人,他的“半生潦倒之罪”。把这个“罪”字作“罪过”理解,说那是作者有忏悔之心的表现,那是信了作品的假语。这个“罪”字,是“原因”的意思。它在古文中,就有这样一个意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说自己的失败,“非战之罪”,就是说他的失败不是他不会打仗的原因。所以,作者书中要讲的,不是他的忏悔。这样一个绝世奇才,一个通才,有个为后世留下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人,半生并没有虚度。他应该为自己而骄傲才对,能有什么可忏悔的呢?当然,作者也不是自己是想忏悔,他真正要说的,是自己落得那样潦倒的原因。那个原因,自然不是他的个人错误。
  五、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是作品第一回的完整回目。这个回目,也是寓言。作者的意思是说,他真正想写的,是自己在要生梦幻中,识得了通灵宝玉那个稀世奇珍。但是他是借了怀念以往身边优秀的女孩子的故事的假语来写的。
  六、解寓言的具体例子
  书中记载了几个人过生日的情况。其中的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摆戏酒;为凤姐凑份子过生日百般热闹两段。但没写过给黛玉过生日(八十回后的不算)。有些读者总在看至此处时,为贾母怎么不给黛玉过生日而纠结不己。甚至有人因此认为贾母疼爱宝钗、凤姐而不爱黛玉,或是她爱黛玉不如爱钗、凤深切。这样的不平之论,实在是不必要发的。贾母肯定是年年不忘为黛玉过生日的,而且规格也高于贾家诸姐妹。凤姐问贾琏,该怎么给薛宝钗过生日时,贾琏就说可以参照林妹妹往年的例子,而不说参照贾家姐妹的(22回),就是证明。所以我们不必将作品没写到贾母为黛玉过生日,理解成她的感情倾向问题,理解为林妹妹的待遇不好等问题。这只是作品笔法使然。作者只是借此设寓说:宝钗生日有戏,而且大书特书,那是说宝钗其人的行为选择与表现,都可以用“作戏”二字来形容。她生日宴上点的那“鲁智深”的戏目(20回),也是只有宝姑娘能点出来的。“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代指儒教;智深指的是宝姑娘心机城府的深藏难测。这“鲁智深”三字,正是对宝姑娘为人的注解。凤姐的生日有“攒金庆寿”,且办得“热闹非常,众人都打点取乐”(43回)。那是说,凤姐一生忙于聚拢金钱;她的聪明,也不过是供他人取乐的虚热闹。而后者,也是后世很多读者觉得《红楼》一书的可读,多数来自凤姐故事的原因。当然,对这“凡鸟”的偏爱 ,是后人读不懂作品中真言真事的“凡俗”见识导致的。但林妹妹的品质、风格与行为选择,实在与“作戏”、“攒金”和供他人观耍取乐的“虚热闹”全然不同。所以作者决不会这样写黛玉的生日,也不会用贾母如何铺张地给她过生日,来突显贾母对她的疼爱。退一步讲,作者就是写林妹妹过生日,也决不会有宝钗生日的作戏,凤姐生日的攒金与百般取乐。前者也是宝钗家住在戏子们所住的“梨香院”,而作者绝不会将黛玉挪过去作主人的原因。作者的处理,完全是出于寓言笔法的需要。到底曹公原稿后几十回还会不会写黛玉过生日,笔者不敢断言。而宝玉是绛洞花主,所以生日是群芳庆寿。
  七、书名
  书中的寓言不止多,而且往往是成组的,或是大寓言套小寓言。书中较早出现的别一组寓言,是书的五个书名: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红楼梦。
  文学史上,一气为自己的书取五个完全不同的名字的,此书作者只怕是唯一一个。后人也为此产生了疑议和诸多猜想,但到最后还是不能解悟。这一问题就成了红学研究的死结。甚至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答案,也少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用功过。但是,书名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读得懂书的内容呢。
  有人曾猜想说,五个名字间是大名和小名的区别。这显然不对。从来只听说过人有大名小名,却没听说书也有大名小名的。就是有,怎么就能一下子就这样多。又有人猜想说,是因为作者曾将书稿“增删五次”,所以每一稿都取了一个书名,以防混淆。这个答案也不对。对作品修改五遍,不意味着就要取五个完全不同的书名。古往今来的作家们的书稿,肯定都是要修改多遍的。但是我们也没听说有哪位作家曾这样做过。这样勉强的解释,大可不必。这些牵强的解说和对书名含义的不理解,是不识作品的寓言笔法造成的。这五个书名,是作品寓言笔法的表现。它们在实质上,就是作者设立的五个大寓言。而其中女娲补天、空空道人、孔梅溪、警幻仙子、秦可卿等,是大寓言内包含的小寓言。
  那这些书名是什么意思,我们下一篇再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