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属于:何去何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27:33

何去何从

 

“越发的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时代的马车碾过着”。刚改了的qq签名就被人问起,甚至俺娘还特意留了个离线消息,问题似乎有点严重,事情正在起变化。我也就索性借着这篇日志整理一下我最近夜不能寐时杂乱的思路。

“时代的马车”是郭德纲相声里的戏称,时代若真如马车一样缓慢,我也不必庸人自扰了。事实却是,时代就似那奔流的汨罗江水,汨余若将不及兮,时不我待。

用手中的诺基亚E72上网看帖子,无意间发现自己正在用着的symbian系统已经在去年12月17日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了。曾经稳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系统如今在一片嗤之以鼻的声音中退场,不免让人唏嘘。

3G这样一个词语,在我四年前刚上大学选择通信专业时,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如今身在欧洲,全然体会到3G的确已不再是一个前沿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时代的名字。在这个时代里,手机再不是一部只拥有通话和短信功能的联络工具,而是每个人手中的一个微型接入端,带你接入到那个庞大的无边无垠的互联网。

移动和互联的结合衍生出了新的生活概念,也催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庞大的应用市场。翻回到乔布斯在IPhone一代发布时所说的“你口袋里的互联网”,还有两年后Google对Nexus one的宣传口号“网络与手机相遇”,就可以意料到一场革命将在移动与互联的结合部爆发出来。短短3年时间,历史见证了这两家公司如何引领时代的潮流,创造出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奇迹;同时见证了摩托罗拉、三星等等这样的每况愈下的企业如何借助android这根救命稻草暂时满血复活,还有HTC等新军的崛起;当然,也见证了像诺基亚这样的巨人如何飞速沦落。引领未来的理念和市场究竟是什么?相信每个在用着IOS或android系统的年轻人都能体会出来,信息、社交、广告,这三个关键词足以囊括一切。

写到这里,也许我的朋友会疑惑,就因为我自己还在用着落伍的symbian手机,我就会如此惆怅?哈哈,必然不是。半年前我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选择这款symbian的末代皇帝是有我多方面的考虑的,在此不必多言,还是谈谈真正困扰我的话题吧。

 

 ======================尴尬的分割线=========================

 

前文中书,2010年12月17日,symbian基金会官方网站正式关闭,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我其实是在3个月后才知道的。而在那一天,我在干什么?

翻回回日历,那一天正是我硕士专业课Principal of communication的考试日期。五个小时的拉锯战,我带着自己前面几天在题海中学到的应试技巧在考场上浴血杀敌,最终拿到了很满意的成绩。随后的quantum electronics考试,我更是在完全云里雾里的情况下拿到了A的成绩,让我整个假期都欣喜不已。

假期一过,曾经跟我一起上课、成绩跟我一样出色的一个同学却突然告诉我他要留在国内实习了,而且是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他说他实在不想再学那些课程知识了,正如我们前半年里每天抱怨的一样,只是没想到他真的下决心“逃脱”了,带着他新的想法和大学里积累的能力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里重新开始。

起初我还很诧异、费解,可这样一个身边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能不引发我长期的自我思考。在确认自己在科研领域上有限的潜力的情况下,究竟当前学的这些纯物理知识能给我多大启发?眼看就23岁了,却还在为几行成绩和一纸文凭摸爬滚打,怎么能甘心?谁没有点追求抱负,谁不想当时代的弄潮儿?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我是谁的丈夫!(缓和下气氛)

究竟如何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点开拓引领的事业出来,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三年前,我放弃了热门的软件专业和电子通信专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光电子这一新兴专业,就是想有点前瞻性,去深入到未来的市场里。别人问我专业选择的理由,我就把老师忽悠我的那一套转述给他们,踌躇满志地告诉他们我是如何目光独到地站在一个具有挑战的机遇面前。当然,他们也听不懂我说的那些技术性的理由,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三年前初入此道,说不清楚不要紧,可是如果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光电子方向如何能够引领未来的话,那我真的是在自欺欺人了。可事实总是很残酷,随着自己学的越多,明白的越多,越发的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

去年刚到瑞典的时候,一个在国内爱立信做高管的远房亲戚借着出差瑞典的机会跟我短暂聊了一会儿,而那有限的一点交流却带给我持续的思索和焦虑。他得知我学的是光通信的方向后未置一词,只是慢慢地给我讲苹果公司在移动通信方面的故事。他是在告诉我,苹果从硬件向软件应用的转型成功意味着真正的市场在后者而非前者;他还教育我,真正能带来成功的是idea,是创新的想法。

不是说硬件的创新就没有意义,相反,我依旧认为它的意义超过了软件的开发,甚至决定了软件应用的发展方向。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硬件的创新需要长年累月的研发,需要掌握最尖端的原理和技术,还需要承担概率极小的成功率。为了这些,我和一些学长学姐一样,按照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地学着新的知识,更深入的物理理论,也曾经为读博和科研生涯做过心理准备甚至物质准备。可是,一路上,我越来越动摇,原因在于我对自己的潜力和兴趣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瑞典,我很多朋友都是学软件的,每天的任务很多,实实在在的project一个接着一个。他们羡慕我的轻松学制,可是他们看不到我的焦虑。我学的东西要么是我已经学过的,要么就是极为深奥的理论,他们实在给不了我什么启发,更没有实实在在的project让我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只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聊以自慰。看了那些知名企业的招聘,几乎都要求掌握某些软件或是参与过某个项目的开发,而我却始终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再说到idea,说到想法,我更无地自容了,完全就是一片枯竭。

留学的两年时间真的很短,很难像本科一样任自己随心所欲的探索了。别人在做着什么,有的早已在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了,而我却还在积累,积累了23年,我早就厌倦了。此刻,究竟何去何从,我很茫然。

 

 ======================蹩脚的分割线=========================

 

也想过让自己潇洒一点,不要受这些尘世的价值观和时代的潮流所影响。在未来先保证自给自足,在工作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待机遇,某一日也许能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心态,然而我在每一天里总会激烈的矛盾着,有思考,就会有矛盾。而随着自己在这世界上一日日地独立,思考就会更多,甚至要不断推翻曾经笃定的一些认识,也就常常会感觉到费解、焦虑和矛盾。

昨天在日常的思考挣扎过后,无意间从豆瓣电台上听到了小时候的一首歌《难念的经》,因为天龙八部的缘故那时候很爱这首歌,还常常用蹩脚的粤语学着唱,其实一塌糊涂,怎么可能读懂林夕的这篇词呢。今天我终于能静下心来把它读通顺了,感觉这歌很符合此刻的心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可是究竟能理解多少实在没有把握,一如它的名字,难念的经;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理解,结合了自己的故事,一如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思考不止,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