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进口运输:新加坡人何去何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8:47
新加坡人何去何从?    

  今年,新加坡经过两次具有历史性的选举洗礼后,不管是国家领导人、政治学者,甚至许多国人都在担忧,新加坡社会是否会出现政治分歧,导致国民凝聚力的分化,影响到今后经济的发展。身为公民的笔者也颇感同身受。不过经过数日来的冷静思考后,却悟出了另一个思路,想与大家探讨。

  让我们先从1965年谈起。那个年代,新加坡经过了两次种族冲突的国家动乱之后独立,一个国家的存亡,面对了国内外压力,给我们严峻的考验,我们自问是如何的生存下来的呢?尤其是面对了种族危机,缺乏天然资源,在没有其他选择下,只有一个硬道理:全民团结一致。不管是“时势造英雄”抑或是“英雄造时势”,当时新加坡由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政府,各民族在诸多挑战前放下歧见,全民齐心,克服万难,制造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辉历史。这说明了新加坡人具有不折不挠,敢于面对困难的素质。

  时至今日,两次选举洗礼的结果,与两次种族冲突的国家动乱相比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我们为何如此忧心,如此迷惘?难道我们对于新加坡未来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心吗?一连串的疑问,不断地浮现在笔者的脑海中,也引起了心中想与大家探索“新加坡人何去何从”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政治变迁,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今日新加坡与往日已经截然不同。不过,笔者只想从一个小市民的角度,来发表一些浅见与心声。

  就政治而言,新加坡经过两次选举之后,有些学者认为新加坡人的表现是“政治觉醒”,但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笔者觉得,不管是过去或是现在的社会,新加坡人的政治思想是属于比较传统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段英殖民地政府时代,加入与脱离马来西亚,之后走向独立,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段得来不易的国泰民安的历史。因此,李光耀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能够招揽精英人才治国,在野党的势力显得非常贫弱,造成了“一党独大”的政治环境。所以在那段岁月里,大家对于讨论政治没有多大的兴趣。国民对于新加坡政治自然而然地产生冷感,这也是一段“政治冷感期”的新加坡。

新加坡进入“政治热忱期”

  最近,为什么新加坡人对于政治会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国际政治的变化与国内在野党人才的涌现,是造成我们对新加坡政治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国人的政治情绪也表现在今年的两次选举中。我们可以称这种情绪为“政治热忱”,而不是“政治觉醒”,也可称得上是“政治热忱期”的新加坡。   由于上述政治气候的变化,从政治冷感转变成对政治热忱的时代,我们是否能解读为政治分化,甚而造成国家的分裂,对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影响呢?笔者保持存疑态度,并认为我们新加坡人能从政治冷感变成热忱,其实是一件好事,不应该把它当成负面的状况来看待。因为从今年两次的选举成绩来看,这种现象证明了新加坡人是有理性的,有政治思考能力的,而且是热爱国家的。同时,更可喜可贺的是,现代的新加坡年轻人,比以往的青年人更为热衷谈论政治,不像1970与1980年代时期的年轻人有所顾忌,对于政治产生冷感。   将近800万人口的欧洲小国瑞士,于1999年通过投票制定了现今民主制度宪法,并于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总统只是形式上领导人,公民的民主权利大到可以对重大国事与地方事宜拥有表决、创制与否决权;甚至只要10万名瑞士国籍者就可以修改宪法,也可以修改国家外交政策。同时,没有实行死刑的瑞士,我们很少听闻他们出现重大动乱。对于这个我们常提起的国家,他们的国民为什么能做到?关于这点,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不一定要模仿他们的政治制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他们的国民精神,也能从中了解到,治理国家的政府与国民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推行政策治理好国家。

  有人说,新加坡国小民寡,不容易产生政治人才,要发掘优秀的政治领导人才,那就难上加难。难道我们真的如此悲观,相信我们就找不到政治优秀人才的宿命论吗?往深一层去思索,上述政治思想的变化,与在野党人才在选举中的良好表现,是否会让我们改变这种看法?笔者认为,穷人对政治是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较注重与关心的是每天的温饱问题,这些是我们政府里的精英能体会到的吗?

  总之,新加坡人要何去何从?希望我们的政府能细心聆听小市民的心声,不要动不动就列举经济数字,试图来说服我们。我们需要的是要有爱心与有包容心的政府,共同创造一个幸福温馨的新加坡,我们是否只能从精英中去寻找治理新加坡的人才?难道说精英就不会犯错吗?聪明人不会反被聪明误吗?三个臭皮匠就不能成为一个诸葛亮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