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胤整容:对苏东坡和李白的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21:50
于丹《〈庄子〉心得》
对苏东坡和李白的误解
我们见识了于丹的“火”,也从她的讲座与著书中重温了“论语”和庄子的魅力,然而学术是一个严谨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该报以严谨的态度。我们刊发此文,并非攻讦,实属以治学的态度避免学问的以讹传讹罢了。——编者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两书非常畅销。正因为畅销,才更值得关注,对于其中的一些不妥和错误更有指出的必要。下面就关于《〈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一章中杜甫《赠李白》一诗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错误指出来,同时也希望学界同仁指教。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17页)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今天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的有用,是一种用大眼界度过的大人生。
苏东坡有一句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老年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
李白说:我就是求仙问道,炼丹还没炼好,想起晋代写《抱朴子》的葛洪神仙,我从心里觉得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一个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的诗仙,偏偏觉得对葛洪有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漂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一生奔波,到老年依旧漂泊,“秋来”指“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
在这三百多字中,连续出现知识性错误,下面将其一一指出,以免以讹传讹,误导读者。苏东坡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词句而不是诗句,如果说词是新体诗,也勉强可说得通的话,姑且可以不计。实际在宋代“诗句”和“词句”还是有所区别的。但苏东坡这两句词是他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贬到黄州之后的作品,是遭受打击后内心极端痛苦矛盾,想要脱离混浊的尘世的一种表白,并不是什么“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这是第一错。
李白和杜甫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天宝四年秋天,而这年正是李白被体面地赶出长安的第二年,心情压抑愤懑,情绪消极。因此才想要当道士炼丹求仙。其后不久,李白在齐州由道士高如贵传道箓,入籍为道士,便可证明李白此时的落魄。杜甫诗所写恰恰是这种精神状态。写完此诗后,杜甫西行进长安,李白南游吴越。此后,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刚当上官请假回家探亲便发生安史之乱。其后杜甫漂泊西南,李白困顿东南,李白死时,杜甫尚未出川,二人再也没见过面。因此说李白晚年的时候,杜甫去拜访李白,还有什么对话,绝对是无稽之谈。这是第二错。
“‘秋来’指‘人生晚秋’”的判断不对。一般来说,诗中的“秋”可以指人生的晚秋,但只是可以而已。对于词语之解释,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方可。本诗中的“秋”就是秋季、秋天的“秋”,绝不是人生之秋。此年李白四十五岁,杜甫三十四岁,怎么能说是“人生晚秋”呢?这是第三错。
“在这个世界上,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这样来评价李白是不准确的。李白恰恰是终生都在追求辅佐君主,渴盼建功立业而青史留名,他是被功名羁绊很深的文人。前期到处干谒,后期参加永王幕府,病中还要北上投奔李光弼幕府,不能只用爱国来解释,其中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愿望十分明显。如果说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心?恐怕无法解释。这样解释和把握杜甫的诗歌和李白的精神世界是不妥的,这是第四错。
可以说,作者对于杜甫《赠李白》一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意蕴和感情的阐释都是错误的,故将其指出,以便读者能够正确认识。文/毕宝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