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冬颖儿吻戏十足:平安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29:52

“十五”期间,我县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半农半牧区和富民强县的目标,根据县“十一五”规划办公室的安排,紧密衔接省、地行业规划,编制出了《平安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回顾

(一)计划发展目标

1、畜禽存栏:牛1.01万头、羊9.55万只、猪4.1万头、家禽18.3万只,分别递增2.47%、1.0%、1.5%和0.5%。

2、肉畜出栏:猪4.77万头、牛0.55万头、羊6.22万只、家禽18.09万只,分别递增1.4%、3.6%、1.5%和1.25%。

3、主要畜产品产量:肉类5598吨、奶类1050吨、禽蛋675吨、羊毛252吨,分别递增1.5%、4.3%、0.5%和3%。

4、其他指标:适龄母畜比例牛50%、羊55%,分别递增3和5个百分点;家畜繁活率牛75%、羊86%,分别提高3和5个百分点;商品率牛53%、羊60%、猪120%、分别提高1.0、5.0和4.0个百分点。

5、畜牧业产值及收入:畜牧业产值3410万元,递增3%,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50元,递增5%。

6、草地建设:围栏草地13万亩,改良草地20万亩,草地灭鼠10万亩。

(二)指标执行情况

1、2004年畜禽存栏:牛1.03万头、羊10.92万只、猪5.05万头、家禽18.09万只,分别年递增3.72%、4.66%、7.37%、0.33%。

2、2004年肉畜出栏:猪5.17万头、牛0.67万头、羊8.88万只,家禽17.68万只,分别年递增3.82%、9.86%、11.33%和1%。

3、2004年主要畜产品产量:肉类6511.1吨、奶类1720吨、禽蛋721.6吨、羊毛239吨,分别递增5.82%、19.27 %、2.25%和 2.28%。

4、2004年其它指标:适龄母畜比例牛50%、羊55%,分别提高了2个百分点;家畜繁活率牛86%、羊80%,分别提高了27和4.4个百分点;商品率牛65%、羊78.2%、猪96.2 %,分别提高了12.7、20.6和9.1个百分点。

5、2004年畜牧业产值及收入:畜牧业产值达7485.65万元,年递增8.2%,人均畜牧业纯收入490元,年递增22.28%。

6、草地建设:2004年底完成围栏草地4.73万亩,改良草场 21.29万亩。

(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种草工程:2001年完成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第三期种草工程,总投资1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9万元,完成种草任务0.3万亩,围栏草地0.8万米。

2、乡镇兽医站改造:总投资140万元,完成了7个乡镇兽医站危房改造工作,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改善了基层服务条件,稳定了防疫队伍。

3、畜种改良工作:引进牛细管冻精1700支,种公牛6头,建立牛人工授精点5处,改良牛3113头;引进种羊3283只,改良绵羊7.8万只;引进种猪2687头,建立猪本交改良点87处,改良猪4200头(次)。

4、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十五”期间,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发展畜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机构,建立了《平安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2004年共预防接种免疫各类畜禽44.9万头只(次),免疫率均达到了规定标准,共佩戴耳标55322副,耳标佩戴率100%,驱虫22.7万头只(次),按时完成了鸡新城疫、禽流感、猪瘟、牛羊布氏杆菌、牛结核、马鼻疽、马传贫等疫病采血检测工作。普查禽流感2.2万只(次),猪、牛、羊W病16.7万头只(次),消毒畜舍、圈等115.2万平方米。检疫活畜禽17.1万头只,检疫肉胴体12.7万头只,肉类33吨,蜜蜂570箱,鸡毛6吨、杂骨22吨,检疫率100%,检出病害畜禽胴体362头只,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查出违法经营案件26起,查出变质肉45公斤,染疫禽1000只,并进行了依法处理。

5、草原建设及草原监理:累计围栏草地3.5万亩,人工种草 9.4万亩,退耕还草5.2万亩,灭鼠 1.4万亩。完成鼠虫害普查工作任务,经查,我县鼠虫害面积53万亩,虫害面积53万亩,共有鼢鼠7.6万只,平均每公顷2.15只;共有蝗虫7927908万余头,平均密度21.5头/平方米。办理草原临时使用许可证31份,杜绝了乱采滥挖破坏草地植被的行为。

(四)项目建设

1、“西繁东育”项目。自2001年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以来,到2004年,累计投资银行贴息贷款5609.5万元,扶持发展牛羊育肥户2718户,共贩运育肥牛羊69.21万头只,实现创利3175.8万元,项目户均1.17万元。“西繁东育”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畜禽品种改良,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支柱产业。

2、牛羊养殖示范园区建设。2001年—2002年分别建成牛羊养殖示范园区3处,即“下河滩牛羊育肥养殖示范园区、新庄尔牛羊养殖示范园区和沙沟牛羊养殖示范园区,总投资15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5.6万元,贴息贷款906万元,自筹523.4万元,租赁耕地240亩,示范户278户。累计贩运育肥牛羊3.55万头只,创利497万元,项目户户均1.79万元。

牛羊养殖示范园区的建成,为我县乃至全省畜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树立了典型,带动了自繁自育工程建设和农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半农半牧区奠定了基础。

3、平安县中村万头猪场建设项目。该项目2002年开始实施,占地21亩,总投资650万元,其中国家无偿投资25万元,自筹625万元,修建猪舍12栋0.5万平方米,引进杜洛克、长白、约克夏等优良种猪537头,于2004年4月投产,采取人工授精方式,建成以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等品种为主核心繁育群,累计生产销售优良仔猪1300头,创利30万元。该项目的建成,填补了我县养殖业龙头企业的空白,为进一步提高生猪良种化程度,加快农村经济好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西营坝生猪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从2002年启动,2004年全面投入生产,总投资213.2万元,修建封闭式猪舍41座,0.85万平方米,截止2004年底,存栏长白母猪552头,杜洛克种公猪44头,商品猪1704头,累计生产仔猪5500头,育肥出栏生猪5456头,创利78.45万元,项目户均0.89万元。通过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县仔猪供需矛盾,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动物冷链项目。项目总投资80万元,更新了动物防疫设备,为进一步搞好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先进科学的设施,保障了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

6、退耕还草与舍饲圈养相结合的示范点项目。项目建设地点在石灰尧乡上唐隆台村,共投资68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8万元,自筹30万元,扶持示范户38户,累计舍饲牛羊1900个羊单位,户均50个羊单位创利19万元,项目户户均0.5万元。

二、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全省农牧区工作会议提出把畜牧业做为重要产业,放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突出地位,海东地委、行署提出全区要实现半农半牧区的目标,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做为实现小康的突破口。农民通过养殖,特别是经过“西繁东育”工程的实施,在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实惠,因此,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为发展农区畜牧业带来了政策机遇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2、科技推广。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动力,多年来,我县经过牛羊育肥配套技术的实施和塑料暖棚养畜技术的应用推广,牛胴体重提高40公斤左右,猪的日增重、窝产仔数、仔猪成活率、料肉比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效益十分可观。但我县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意味着科技进步在我县今后畜牧业发展中科技推广有巨大的生产潜力。

3、市场优势。随着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牛肉、羊肉和牛奶的消费日趋增加,尤其是犊牛肉和羔羊肉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潜力。

4、资源优势。平安县海拔2066—4167米,年平均气温 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464—2881小时,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发达。全县共有天然草地92草地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75万亩,年产可食鲜草13.5万吨,能养活9.3万个羊单位,是发展草食畜的一项有利自然资源。我县是牛羊育肥和暖棚养猪的发源地,群众育肥牛羊和养猪经验丰富,“拉树岭牛羊育肥”和“石沟沿式养猪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已成为“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双赢”工程,暖棚畜舍逐年增加,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分散养殖,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制约因素

1、畜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改善基础设施,开发新产品,启动龙头企业,更新生产设备都需要大批资金投入才能完成。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先进技术优良畜种无法引进,龙头企业无法运转,生产设备得不到更新,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农民缺乏周转资金挫伤了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导致畜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畜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畜牧业综合效益差。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关键,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长期以来,由于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工作滞后,繁育体系不健全、不科学,缺乏规化,没有制定出台《平安县品种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农民本着自己的心愿,随意制定繁育目标;对《青海省种畜禽管理办法》的执行不力,群众自留、自引的种畜血缘不纯,反交配现象严重,导致品种多、品种杂,繁育乱,个体小,畜牧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

3、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县畜牧业机构设有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动物检疫站、草原工作站、种猪种鸡场和九个乡镇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与动物检疫站、草原监理站与草原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督者,不符合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畜禽病害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站、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2处)和家畜改良站等机构尚未健全,全县共需专业技术人员200名。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9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25名、初级职称48名、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名),其中非专业人员30名,占30%,比例大、技能差、培训困难、无法上岗。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断层,服务功能薄弱。

4、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农区畜牧业走舍饲圈养之路,必须具备建保暖畜舍、养良种畜、喂优质草料,采用先进技术四项条件,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但近年来,在畜牧业发展中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要环节,缺乏资金投入,缺乏技术引导,缺乏统一规划,让农民任其自行解决,保暖畜舍建设不科学、利用率不高;畜禽品种杂,发展没有方向,经济效益差;牧草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刈割方式不科学,加工调试未普及,草地利用率低;饲料配方不科学,营养搭配不平衡,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导致农区畜牧业发展受阻,农民增收缓慢。

  5、草畜矛盾和林草矛盾相当突出。草业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政府为了保护草地生态,天然草场全部实行封山禁牧,畜牧业舍饲圈养发展草食畜,只能仅仅依靠人工草地和作物秸秆为主要饲草来源,草畜矛盾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县现有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3万亩,其中退耕还草地1.2万亩(豆科0.57万亩、禾本科0.63万亩),林草间作种草面积1.8万亩(林草间作共3万亩,种草面积占60%,品种全部为苜蓿)。燕麦等当年生青饲草种植面积2.59万亩,套复种0.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8万吨,秸秆饲草利用率40%,即0.72万吨(折合鲜草1.03万吨)。经测定,退耕还草地平均亩产鲜草豆科2000公斤、禾本科1000公斤,林草间作地平均亩产鲜草3000公斤,当年生青饲草地平均亩产鲜草3000公斤,套复种平均亩产鲜草2000公斤。累计全县年产鲜草16.37万吨。截止2004年全县存栏草食畜20.07万个羊单位,年需鲜草29.3万吨,县内年生产鲜草只有16.37万吨,年饲草缺口12.93万吨,需要从外地购入。草畜平衡严重失调,这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由于采取“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的措施,林业发展迅速,草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林草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脑山地区的草甸草场已成为“三北防护林”、浅山和川水地区的山地草原类草场和荒漠草原类草场变为“宜林地”,并大量种植柠条、沙棘等,同时全部实行封山、育林,75万亩可利用草场资源失去利用价值,不能发挥其天然草地的作用。二是退耕还林面积逐年上升,退耕还草比例较小,截止目前全县退耕还林还草9.2万亩,退耕还草仅1.2万亩,占退耕面积的13%。虽然有3万亩的林草间作,林草比例1:1.5,但由于灌木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能吸收土壤中大量的水份和养份,致使牧草在几年内迅速退化,生产力下降。因此,草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6、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我县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数不多,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等接受能力差,养殖业生产方式落后,靠卖“苦力”挣钱,就业竞争力不高,增收缓慢。

7、产业化经营进程慢,发育程度低。由于县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户未形成有效连接机制,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家庭式小生产带动力不强,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这些现象表明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牧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型生产体制尚未形成。

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疫病防治,优化畜种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良种繁育、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和饲料生产等体系建设步伐,强化科技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畜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基地化养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建设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设计的原则。

3、坚持畜牧业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生态建设与舍饲圈养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区域发展和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畜牧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专项规划与上级行业规划和总体规划衔接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认真按照地委、行署的决定,继续推广“建保温棚、种优质草、喂配合料、养良种畜”的养殖模式。“十一五”末,初步建成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饲料生产等体系,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村20个,培育扶持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含量,基本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实现半农半牧区。

2、具体目标

①畜禽存栏:“十一五”末,存栏牛1.15万头、羊12.2万只、猪6.12万头、家禽20.99万只,年分别递增2 %、2 %、3.5 %、3 %。

②肉畜出栏:“十一五”末,牛、羊、猪、禽出栏分别达0.89万头、11.24万只、6.73万头、18.34万只,年分别递增5 %、4%、5%、4%。

③主要畜产品产量:

肉类总产量:“十一五”末,肉类总产量8491.1吨,年递增5%,其中:猪肉5380.8吨,年递增5 %,牛肉982.74吨,年递增5 %,羊肉1686.28吨,年递增4 %,禽肉326.06吨,年递增4 %。

牛奶产量:“十一五”末,牛奶总产3510吨,年递增 11.3%。禽蛋产量:“十一五”末,禽蛋总产994.3吨,年递增6 %。

羊毛产量:“十一五”末,羊毛总产299.3吨,年递增4 %。

④其他指标:

适龄母畜比例:“十一五”末,牛羊适龄母畜比例分别达到52%和5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

家畜繁活率:“十一五”末,牛羊繁活率分别达到88%、83.5 %,比“十五” 末分别提高 2和3.5个百分点。

商品率:“十一五”末,牛羊猪商品率分别达到67.23 %、81.1 %、98.2%,比“十五”末分别提高2.23、2.9和2个百分点。

⑤畜牧业产值: “十一五”末,畜牧业产值达到12015.1 万元,年递增 9 %。

⑥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末,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 877元,年递增9 %。

⑦规模养殖村:“十一五”末,建成规模养殖村20个,规模户2000户。其中奶牛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肉牛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肉羊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瘦肉型商品猪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

四、“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建设布局

(一)产业区域布局

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习俗,结合畜种改良,把全县划分为城郊、川水、浅山、脑山四大产业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向特色畜牧业方向发展。

1、城郊地区:以发展奶牛建立奶源基地为主攻方向,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积极推广黑白花等高产奶牛,形成奶牛产业区。同时发展生猪业和家禽业。

2、川水地区:以发展瘦肉型猪为主,引进杜洛克、约克夏和皮特兰等优良种猪,开展三元、四元杂交,建立瘦肉型商品猪产业区。在此基础上同时发展奶牛、肉牛产业。

3、浅山地区:以发展良种肉牛为主,大力推广皮尔蒙特、西门塔尔和澳洲短角牛细管冻精,建立良种肉牛产业区。同时发展肉羊、生猪和家禽业生产。

4、脑山地区:以发展肉羊为主,引进陶赛特、夏洛来、小尾寒羊等优良肉羊品种,采用经济杂交和级进杂交的方式,建立肉羊产业区。同时发展肉牛、生猪和家禽业。

(二)特色畜牧业基地布局

1、高原瘦肉型生猪业基地

在巩固西营坝仔猪繁育基地的同时,加大高原瘦肉型生猪生产建设步伐,以小峡镇、平安镇、三合镇、沙沟乡和巴藏沟乡的川水地区为主,引进杂一代高原八眉母猪和瘦肉型种公猪,开展三元、四元杂交,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瘦肉率,成为高原瘦肉型生猪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建成高原瘦肉型规模养猪村5个,规模户500户,高原瘦肉型生猪存栏达到0.5万头、出栏0.3万头。继续扶持兴发养殖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新扶持培育养猪龙头企业3家、猪肉深加工龙头企业1家,进一步带动发展高原瘦肉型生猪产业基地,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猪产业。

2、奶业基地

以平安镇为中心,沿109国道、省道半径8公里范围内的平安、小峡、三合一带建立城郊奶业基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重点提高奶牛的个体生产性能。力争“十一五”末,建成奶牛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存栏良种奶牛及改良牛0.15万头,年产牛奶750吨。建设5个挤奶站和牛奶收购站,扶持建设日产15吨的牛奶加工厂1个,促进全县奶业基地发展,形成特色产业。

3、肉牛、肉羊业基地

在洪水泉乡、三合镇、沙沟乡、古城乡、巴藏沟乡的浅山地区,大力推广良种肉牛,提高肉牛个体产肉量,建立肉牛基地;石灰窑、寺台、古城、沙沟、巴藏沟乡的脑山地区,主要发展肉羊生产,引进优良肉羊品种开展经济杂交,提高肉羊个体生产性能,建立肉羊基地。到“十一五”末,建成肉牛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肉牛出栏达到0.3万头;建成肉羊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户500户,肉羊出栏达到2.5万只。在扶持智瑞牛羊育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扶持培育5家繁育肉牛肉羊个体企业,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扶持牛羊肉深加工企业龙头1个,开展牛羊肉精深加工,从而促进全县肉牛、肉羊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县特色产业。

4、草业基地:

我县草业应以退耕还草和当年生牧草为主,在巩固和扩大退耕还草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适宜本地区生长的优良牧草品种,采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饲草种植,加大青饲草和套复种面积,为发展草食畜奠定物质基础。力争年青饲草种植面积由现在的2.59万亩提高到4万亩,年套复种面积由现在的0.2万亩提高到1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由现在的3万亩提高到6.6万亩。建设多年生牧草种子繁殖基地1万亩。“十一五”末新增当年生青饲草面积11.05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地4.6万亩,新增牧草46000万公斤,牧草种100万公斤。浅脑山地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多年生豆科、禾本科人工草地3.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林草间作6万亩,种草面积占60%);在巴藏沟乡和石灰尧乡建设多年生牧草种子繁殖基地2处1万亩;种植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牧草20万亩。川水地区套种和复种青绿饲草5万亩。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微贮技术和干秸秆饲料加工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同时在饲草种植相对集中的乡镇扶持培育5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草产品加工基地。

(三)特色畜产品加工业布局

1、乳品加工:在平安镇辖区内重点扶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在小峡、三合、平安镇奶牛集中的地区分别建设5个鲜奶收购站和5座机械化挤奶站,到“十一五”鲜奶加工年生产力达到5万吨。

2、羊毛加工:以现有的18个藏毯厂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改造和新建织毯、纺纱车间,充分利用当地羊毛开展织毯、纺纱生产,促进养羊业发展。到“十一五”末,形成年加工羊毛300吨的生产能力。

3、肉类加工:在平安镇重点扶持猪肉深加工和清真牛羊肉深加工龙头企业2家,彻底转变目前的肉类产品初级加工现状,使我县肉类加工向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主要发展速冻、真空制品、分级包装,小包装,分割肉,冷鲜肉,熟肉制品和副产品深加工以及系列化制剂等。到“十一五”末,肉类深加工达7700吨,其中猪肉5000吨、牛羊肉2700吨。

五、“十一五”期间畜牧业主要工作

(一)认真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青海省畜禽品种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禽良种工程逐步建设育、繁、推、用配套,运转机制灵活,监督管理有效、科学实用的繁育体系。选育、引进、推广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的优良新品种,提高良种化程度,良种覆盖率提高10%以上。生猪产业区通过建立种猪场、种猪扩繁场,向仔猪繁育基地提供二元母猪,基地引进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皮特兰等优良种猪,与二元母系品种猪开展三元杂交,建立高质量的瘦肉型猪繁育体系,向瘦肉性方向发展;奶牛产业区重点推广荷斯坦牛细管冻精,肉牛产业区重点推广西蒙塔尔、皮尔蒙特等牛细管冻精,尽快增加高产奶牛和肉牛的数量,加快奶牛和肉牛生产,建立奶牛、肉牛良繁体系;绵羊生产向肉用方向发展,引进陶赛特、夏洛来等肉用种公羊,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与当地母羊开展杂交改良,不断提高其数量和质量,加快肉羊繁育体系建设;引进肉用、蛋用型的父母代种鸡,加强育种工作,提高种鸡的自给能力,建立良种鸡繁育体系。

(二)加强动物防疫及畜禽产品安全。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切实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诊断、监控、控制、检疫监督、网络化管理、兽药残留监控、控制体系。认真贯彻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和《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启动“饲料安全工程”,建立兽药饲料安全监控体系,改善监测条件,严厉打击违禁药品和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畜产品安全管理,从源头抓起,从养殖户抓起,从饲料原料、加工、饲养、屠宰、销售等多环节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开展畜产品违禁药物专项整治行动。继续加大畜禽品种改良、繁育、技术的投资,不断开发优质高效畜禽品种,从根本上提高畜产品质量,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开发“绿色畜产品”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公民安全意识,广泛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形成严格执法、优质生产、守法经营、广泛监督的全社会新风气。

(三)继续实施“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工程。在巩固和实施牛羊“西繁东育”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育肥规模,认真实施“公司+农户”的沙沟村良种肉羊繁育生产建设项目,以现有的陶赛特种公羊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开展肉羊杂交生产,通过滚动发展,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发展肉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针对我县育肥牛羊来源紧张的实际,结合整村推进重点抓好“自繁自育”工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母畜比例,拓宽育肥牛羊来源,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的自繁自育出栏牛羊指标,实现农民增收。

(四)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御寒防灾能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增加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畜产品质量为重点,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转变。大力实施标准化、科学化的暖棚畜舍为重点设施畜牧业建设,加强设施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区畜牧业的发展,逐步达到户均1幢暖棚畜舍的目标。

(五)加快草原及饲草建设步伐。加快草原及饲草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振兴的关键,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林草间作种植多年生牧草3.6万亩,改良草场23万亩,建立牧草种子繁殖基地2处1万亩,防治鼠害80万亩,虫害20万亩,防治毒杂草50万亩;种植当年生牧草5万亩,打贮青饲草30万吨,青贮饲草650万公斤,氨化微贮秸秆1100万公斤。积极推广牧草种植、科学刈割和饲草加工调试技术,保护生态,增加饲草量,提高草业科技入户率和饲草利用率,大力发展种草养畜,走生态畜牧业路子。

(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依托技术推广,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提高畜禽良种化比例和生产性能;重点实施自繁自育工程,增加母畜比例,提高畜禽繁殖率,加快生产优质牛羊肉、瘦肉型猪肉和牛奶生产,积极优化畜群畜种结构,逐步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

(七)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清真牛羊肉和猪肉精深加工业,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养殖业发展。通过支持和鼓励,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公司+农户或企业+基地的形式促进养殖业发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养殖产业链中,经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较大的畜产品供货市场,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增加畜产品附加值,把我县畜牧业建设成为生产专业化、养殖规模化、管理企业化、营销市场化的新型畜牧产业。

(八)加大项目申报落实力度。在继续实施“自繁自育”和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编制发展前景好,操作性强的好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努力提高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加大申报落实力度,从多渠道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力争项目工作在“十五”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以项目建设促进全县农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六、“十一五”期间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思路,“十一五”期间,畜牧业规划选择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布局,进行优先扶持。重点项目8类72项,规划总投资10282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87286万元,地方配套1508万元,群众自筹1832万元,银行贷款12200万元。

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表:

(一)平安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二)平安县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建设

(三)平安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四)平安县畜牧业信息和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五)平安县畜牧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六)平安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

(七)平安县畜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

(八)平安县畜牧业设施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县、乡两级政府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布局,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生产指标,建立完善的奖罚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同时,各级领导深入生产,深入群众,大搞调研,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 “十一五” 畜牧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依托畜牧业技术推广项目,采取技术承包、反租包、项目责任制等形式,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以岗定人,以岗定酬,定期考核,逐步形成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加强与畜牧业科研、教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公益性机构与企业、专业协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服务模式,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有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多渠道增加畜牧业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畜牧业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要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建立政府支持畜牧业的新机制,保证地方财政每年对畜牧业的投入。加强金融部门对畜牧业的支持,加大风险资金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保障畜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紧紧围绕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这个主体,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首先加大优良畜禽品种,牧草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在畜牧业品种上取得突破。其次抓好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三是在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重点是畜产品分级、加工、保鲜、储运、包装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的质量。五是加强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以省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工程为依托,加大专业技术人培训力度,解决当前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更新缓慢的问题;结合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骨干,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六是加强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把“科技兴农”放在突出位置,保证工作、服务、技术、物资、资金五到位,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五)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大力发展草业。针对我县饲草紧缺的实际,以保护草地生态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愿望出发,根据不同草地类型,划定季节性割草区,建立牧草轮割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指导他们在划定的区域内采用科学方式,适时开展牧草刈割,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同时加大一年生牧草种植力度,积极推广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复收技术,努力提高饲草产量,通过舍饲圈养,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加快周转出栏,转换出大量的畜产品,不断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

(六)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养殖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列中,发展养殖业生产。通过组建奶牛养殖协会、牛羊育肥技术服务组织、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组织等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采取科技、信息、销售、项目、资金等服务手段,带动农民发展养殖业,增加群众的收入,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七)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年度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区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以省人才培训工程和知识更新培训为契机,进行省内外短期专业技术培训,拓宽学习渠道,开阔视野,学习掌握国内外畜牧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层次,并快速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他们成为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骨干;对全县111名村级防疫员每年开展1—2期畜禽防疫培训班,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选派专家采取集中培训和示范引导的方式对养殖产业区农民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以饲养管理、高新饲料配方加工、畜种改良、普通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保鲜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使养殖户人人掌握养殖业及其产品加工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学技术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建设步伐。

(八)加强行业执法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大力开展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活动,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学法、用法、守法自觉性,认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防疫钉子户、逃检、销售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和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打击,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健康,使我县畜牧行业执法迈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认真执行《禁牧令》,大力倡导舍饲畜牧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开展舍饲圈养,走科学养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路子。

八、附表

参考文献:

1、《平安县农业区划》

2、《平安县“十五”计划》

3、《海东地区“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4、《青海省“十一五”期间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5、《农业部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