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辅宽:采石场啃山子产墓即将被毁 学者呼吁挽救刻不容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0:43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人,名相,被后世学者誉为春秋第一人。他的名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被评为影响中国的十三句话之一。河南省文史馆员、前两次拜祖大典祭文撰写者李铁城学者认为,子产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中国思想的影响不亚于黄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人,他的墓冢正面临着被挖掉的危险……

  □东方今报记者 邱延波

  首席记者 申子仲/文图

  【事件】子产墓即将被毁

  新郑市西南15公里处,有一座300多米高的石山——陉山。山顶有一座古老墓冢,高5米,底边周长约百米,以红石堆成,顶圆底方,这就是春秋名相子产之墓。

  提起子产,没多少人知道。但金水河,郑州人都知道。金水河的名字,来源于子产。相传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积极改革,为官清廉。子产死时儿子无钱葬他,百姓们把金器送到子产家,子产儿子一毫不取。百姓为了纪念子产,把金器丢在河里。这条河后来被称为金水河。子产死后,葬在陉山。

  今年5月18日,河南省文史馆员李铁城受邀为子产墓撰写碑文,拜访子产墓。李铁城为著名学者,新郑市黄帝故里轩辕黄帝之碑就是由他撰文并书写。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定在碑碣方面创造了5项非赛事世界纪录。“每一次撰写碑文,我都喜欢先到实地游览。”李铁城说。,撰写子产墓碑文之前,当他艰难爬上山顶时却发现,子产墓周围都在开山采石。最近的地方离子产墓只有20多米,子产墓危在旦夕。

  【现场】墓地曾与炸药为邻

  昨天上午,东方今报记者找到子产墓:墓上堆着石头,中间杂草丛生。在一棵4米多高的槐树映衬下,其风也瑟瑟,煞是凄凉。

  墓的西北方向,一通石碑上,字迹斑驳,依稀可辨其为子产墓碑。正面写着:春秋名相郑子产墓纪念碑。碑是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所立。墓的东边,有一个简陋的四合院,俗称子产庙。据悉,子产墓1987年就被公布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墓的周围,除了西边,其他三面都在疯狂采石。被采后山体如刀劈斧凿,附近采石场里,石头被制成石子,不时被重型卡车拉走。造石子的机器轰鸣声一公里外就可听到。“那是他们在钻炮眼。钻过之后,往里面放上炸药炸山。”子产庙里70多岁的老人王秀荣说。

  子产墓周长约为百米,墓的周边有白色小石桩,上写“文物”二字,为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所立界碑。紧挨墓地,有座蓝色的简易板房。王秀荣说,这是采石场打炮眼工人的宿舍,里面曾放过炸药。简易板房距离界碑不足2米。

  【痛惜】景点被毁殿堂震裂

  传说子产生前爱民如子,死后无钱下葬,被感动的玉帝派炼石仙母运送石头为子产建墓。仙母头顶石头披星戴月运了好几趟,最后一趟,刚到山腰恰逢鸡叫,变化不及就化为石头凝固在陉山上。

  仙母立在子产墓西南方悬崖边,高10余米,腰围达2~3米,双手掐腰面向子产墓,头顶着的一平坦大石长约6米,宽约5米,厚2米余。当地百姓称为“老婆顶石”。

  山的西南有许多列石,每当夜色朦胧,高高低低的石柱,宛如武士,百姓称为“将军柱”,传说是上帝为护子产墓特派天将看守。

  昨天上午,68岁的李老汉和侄子爬上山顶时唏嘘不已。李老汉是长葛市坡胡乡人,小时候就喜欢到子产墓玩。据其介绍,除了老婆顶石头、将军柱,还有好多景点,如今都被采石场炸毁,变成石子不知去向。住在子产庙里的王秀荣说,采石场放炮炸山非常厉害,“一放炮,山上的房子都在震动,因为放炮,子产殿的房子已经被震裂”。

  王秀荣还说,子产墓位于新郑、长葛、禹州交界处,以前从三个县市都有山路通向子产墓,现在从新郑方向上山的路已经被采石场炸毁。

  当天东方今报记者发现,在新郑通往陉山的豫01省道,处处坑坑洼洼,道路的半幅正在修缮。一个姓林的采石场老板说,陉山采石场拉石子的大车把这些路碾坏了。据了解,陉山周围大大小小分布着将近20个采石场。装载石子的大车动辄上百吨,其中一座桥已被轧坏仍在修复。

  【尴尬】“春秋第一人”被遗忘

  据史料记载,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后世对子产的称赞不绝于书:“如子产者所称古良臣哉!”“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清朝的著名史学家王源推许子产为“春秋第一人”。

  李铁城说,250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子产第一个把法律条文铸在铜鼎上,公布天下。这种以法治国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此外,“子产不毁乡校”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乡校类似于古代的公共场所,子产主政时,有人建议将乡校关闭,子产却反对。“2500多年前,子产就知道搞民主政治,这在当代,仍有积极影响。”李铁城说,子产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不亚于黄帝。而子产的名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被认为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这句话成为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以此作为自己改革的动力。北宋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清末的林则徐则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誉为春秋第一人的古代名人,却正在被他的葬身之地——陉山脚下的后代所遗忘。

  在陉山脚下的观音寺镇,东方今报记者沿路询问子产墓,当地村民无一知道。他们只知道山上有座庙,不知道里面供的是谁。

  【呼吁】挽救刻不容缓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名人,我们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如果他的墓被毁掉,是我们的耻辱。”5月21日上午,李铁城提起此事,手抚胸口,悲痛不已。李铁城认为,子产对中华民族、当代中国思想的影响不亚于黄帝,连圣人孔子都对子产非常佩服。在子产死时,孔子哭着说:“子产,古之遗爱也。”

  李铁城就子产墓即将被毁一事询问新郑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向上级反映过此事,省里也下过文件,但阻止不了采石场。“子产埋在新郑,后代应当很好地爱惜,让它成为一个标志性景点。他是河南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是中原人民的骄傲。建国已经60多年了,过去我们愚昧,开山炸石,改革开放后,全国大力发展旅游业,还炸,我就不理解了。我们有这样一个优秀资源,却不知去开发保护,实在让人遗憾。”

  如今的子产,其墓凄凉,其境可忧。相对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轰轰烈烈,子产墓更加让人叹息。李铁城很是气愤:子产墓周边开山炸石应该立即停止,刻不容缓。现在正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应该把子产资源开发出来,成为一个品牌文化”。

  谁在“谋杀”记忆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昨天下午,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也已宣布,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呈献给公众,以诠释“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

  然而,与此对应鲜明的是郑州新郑市的疯狂炸石,子产墓岌岌可危。曾经的太湖治藻之危,曾经的香格里拉淘金狂潮,类似的“破坏”之举总是不绝于耳。

  香格里拉与太湖是受 “经济之困”,自然环境陷入“被透支漩涡”,如今的陉山如出一辙,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让环境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

  李铁城学者谈到子产墓时曾说:“子产埋在新郑,后代应当很好地爱惜,让它成为一个标志性景点。他是河南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是中原人民的骄傲。建国已经60多年了,过去我们愚昧,开山炸石,改革开放后,全国大力发展旅游业,还炸,我就不理解了。如此下去,我们怎么向祖宗交代?怎么向后代交代?”被誉为对中国当代思想的影响不亚于黄帝的子产,其墓凄凉,其境可忧。

  对于政府来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让环境和其承载的文化难以“负重”,对于开发商和民众来说,如何摒弃对于文化遗产的冷漠而热情对待之则更为重要。

  子产第一个把法律条文铸在铜鼎上,公布天下。仅就这种以法治国的精神而言,子产的思想乃至其陵墓在今天仍有珍贵的现实意义。

  我们一度以文化大国自居,且不说孔子雕像是怎样镀以金箔而被公众“膜拜”、被某地当局拿来提高城市形象,也不说每年的拜祖大典引来各界名流祭拜之时是何等气派非凡,且问一下何以子产墓能够“独立于世”而历年来冷寂萧条?而如今,子产墓甚至想要清静一下都无能为力了,疯狂炸石之下,子产墓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中华民族有关子产的 “记忆”会不会被抹杀?答案不在你我心中,答案在于政府,在于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