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人:20世纪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27:32
                   20世纪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  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起,世界各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地震预报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各国地震专家积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资料,在地震的长、中期预测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也越来越认识到地震预测远比原先预料的困难得多,“发现了”原先没有发现的地震现象的复杂性。  
       能否实现地震预测,一直是人类关心的焦点问题,是地球科学的宏伟研究目标。目前主要有两种地震预测方法,一种是理论性方法:根据一定的理论模型,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前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各种实践的检验来修改模型。但这种方法现在还很难对地震预报给出实用性指导。
  另一种方法是经验性方法,通过搜集地震震例,从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中提取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并加以综合,总结出经验性规律推广应用于未来的地震。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誉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用的就是这种经验性方法。
  从7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观测系统中大量采用了数字记录方式,从而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由于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机处理等优点,对于地震监测、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迄今,全世界已有大约440个数字地震台,我国现共有11个数字地震台网,在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用已获取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资料,现在已经可以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三维结构进行层析成像,由此揭示地球内部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这对于阐明山脉和高原的隆升、沉积盆地的沉降、成矿规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宽频带、大动态范围和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地震学家现在可以对地震破裂的时-空进程成像,由此发现地震破裂不但在空间上是非均匀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错综变化的;同时也观测到,地震的起始阶段对于紧接着发生的地震有着强烈的影响,这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人类至今对地震的震源环境所知不多,对地震前兆异常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尚未建立依据充分、令人信服的地震成因理论或模型,从而也就不能建立有效的监测方法。
  对于地震的发生及其预测,地震学家可谓知之甚多、不知之处亦甚多。我国对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取得了长、中、短、临预报成功;但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在有明确的中、短期预报的情况下,却未能做出临震预报。在美国,1989年10月17日加州北部洛马普列塔6.9级地震、1992年6月28日兰德斯7.2级地震和1994年1月17日北岭6.9级地震都有不在地震学家“安排好”的主断层上。在日本,等候多年的“东海大地震”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而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地震学家并未予以关注的兵库县南部却发生了7.2级地震。这些情况可以说是当前地震预测水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