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物资产业集团:白石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7:30:07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白石屋位于沂蒙山区的费县马头崖乡,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至今遗址犹存。

目录

概况
《沂蒙山小调》
  1. 《沂蒙山小调》诞生
  2. 《沂蒙山小调》响起
白石屋记
白石屋风味食品厂
展开
    

编辑本段概况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当年,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借助这种隐蔽和幽静,《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这里生态环境极好,纯净天然,野气十足,盛产板栗,经过建国后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先后获得了“中国板栗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的美称,人民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  白石屋的旅游价值已经得到旅游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里已将其列入蒙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县乡积极组织力量,修通了从塔山森林公园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与被旅游专家誉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指动石,风光优美的塔山森林公园、望海楼,还有记载着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一幕的大青山突围战纪念地等连成了一条融奇特景观、生态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昔日寂静的白石屋正一天天热闹起来。  素以沂蒙山区而著称的临沂市,在“十五”计划中已经把重塑“沂蒙好风光”的区域形象作为一个大战略确立了下来,沂蒙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希望人们在唱着优美的《沂蒙山小调》游览沂蒙风光时,勿忘到小调的诞生地白石屋去看看。

编辑本段《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

  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星期日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去爬望海楼下山正好路过沂蒙山小调诞生的地方——我县马头崖乡白石屋村。我们几个人坐在写有“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大石头上,不约而同的唱起了这首具有革命激情的山东民歌。唱着唱着,我们几个老女人手舞足蹈起来了,那几个老男人在旁边笑的喘不过气来了,前仰后仰的喜笑不停,有的把眼泪都给笑出来了。这一唱一笑把我们爬山的苦和累都统统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据说,这首歌的诞生是由两个年轻的文工团员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创作的。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当时抗大一分校就在白石屋这一带学习,当时白石屋村子很贫穷,偏僻,群众基础比较好,且隐蔽、安全。当时的抗大文工团就在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群体的各种索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深入人心了。  这首歌唱出了沂蒙山的壮丽河山,唱出了沂蒙人的勤劳、朴实,唱出了沂蒙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情怀,唱出了沂蒙人民喜洋洋的幸福生活。

《沂蒙山小调》响起

  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21日电(记者 郝桂尧) 4月20日下午,已是黄昏时节,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了山东省费县白石屋村,这里就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诞生地。  山石,绿水,人家,这里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一二十户人家。由于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所以这个村子叫白石屋村。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西边是海拔1000多米的蒙山第三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导游给我们讲起了故事: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散布谣言,阻挠群众参军。我军民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积极运用宣传武器配合活动。文工团员阮若珊在一间民房里写成歌词,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到东北人要饭的调子为基调谱曲。在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琳唱了这首歌曲,群众听后情绪激愤,当场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当时,这首歌曲的名字是〈反对黄沙会〉,大约在建国前后,才形成现在的《沂蒙山小调》。1946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受到陈毅元帅称赞,轰动全国。现在,它已经是临沂市市歌。  山风很大,但是参加中国网络山东行的记者们情绪高涨,他们顶风向山上走去。越过那片绿水就是几块巨大的岩石,一块上题写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是当时文工团团长袁承隆题写的,再向上,另一块岩石上有阮若琳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过了这几块花岗岩,是一个小的平台。这里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和纪念亭。两座碑,一座是袁承隆的照片、简介,以及文工团员的名单;另一座是《沂蒙山小调》的歌曲和歌词。据说,袁承隆的墓就在蒙山脚下。  费县县委宣传部的女部长提议大家在这里合唱一曲《沂蒙山小调》,想不到大家都积极响应,于是在这黄昏的山村里,响起了美丽动听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歌声仿佛来自我们的血液。这一首歌曲就是沂蒙人性格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它传唱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那些曲调里,歌唱的是临沂人的忠孝仁义、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就是这样的歌曲,支撑起临沂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华东烈士陵园6万烈士,有3万多是临沂人,他们有多少是唱着《沂蒙山小调》英勇献身的。  《沂蒙山小调》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然而它又是世界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两首优秀中国民歌之一。怪不得记者们唱得那么尽兴。

编辑本段白石屋记

  仲夏时节,友人邀我出游,到底去哪儿?你会唱沂蒙山小调么,知道那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么?这么一说,焉能不令人心动。恍然间,鲁东南的大山就浮现在眼前,想她于混沌初开之时崛起,无比剧烈地撞击着、突兀着、伸展着,让赤裸而强劲的胴体穿越时空,让栉风沐雨的植被愈来愈丰饶,让美丽的传说也愈来愈迷人,于是就莽莽苍苍,层峦叠嶂,绵延数百里,气吞云天……这巍巍云蒙有何等的口碑,何等的气势和神韵!令人心驰神往的沂蒙山小调,也梦幻般地由远而近,伴随着轻风流云飘过来: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是的,早年的彭丽媛就是这样,在流淌着红嫂乳汁、孕育着英雄儿女的地方,略含羞涩地握着一条垂肩的大辫子,用天然、纯朴、清亮的乡音,又甜又脆地唱着这支醉人的小调。她想不到,若干年后会有一群舞文弄墨的采风者,站在山口,站在镌刻着沂蒙山小调的纪念碑下,深吸一口纯净清新的山风,一个个敞开心扉大声唱起来。是的,在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唱沂蒙山小调,那才叫身临其境从而情不自禁呢。你不可能不唱,就因了这钟灵毓秀的山,这纤尘不染的水,那柔情万种的云,那连连吻你的风,甚至因了一簇簇牵着手挽留你的山花小草,你怎能不舒心惬意地唱呢。你的声音怎能不似水洗过般纯净清新,你的心灵又怎能不在天籁之中返璞归真呢?这个地方就是白石屋。它在青山下的马头崖。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罢,蓦然回眸,葱郁不尽的草木都仿佛鼓起掌来,那些叫不上名的山花也都笑了,一朵朵笑得含羞带露,姹紫嫣红,却又质朴得毫不矫情。这里的草木都有灵性。有灵性的就会有感应,岂止是人呢。你信手折一枝花,它会在你的手指上微微颤抖;你随意掐一片叶,它仿佛会用细小的声音喊疼哟疼。许多微妙的情感,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那么你想,这些有记忆有情感的古藤老树,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山花,沉默着看似无情的石头,它们怎不熟悉多年流传在身边的沂蒙山小调?听了,它们会想:1940年的仲夏,这小调最初在山洞和茅寮里响起时,正处于战争极为艰难困苦的阶段,抗日的军民唱它,甚至在战斗中吞吐着硝烟,用变了调的粗嗓门大吼着它,满腔的热血就不能不奔流,手中的钢枪就不能不发烫,舍生忘死可以说是快意而无悔的事了。为啥,就因为唱着沂蒙山的好,想着沂蒙山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丢,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沂蒙山的英雄儿女啊。而如今,寻觅前人足迹来吟唱的人,你心里可会有这般感受,你口中还能吐出原汁原味的沂蒙山小调么?我想这是不大容易的。我辈来此,吟诗也罢,踏歌也罢,放声长啸也罢,很难嚼出这小调早年蕴含的艰辛和苦涩。拈花儿闻的是香,唱曲儿助的是兴,采风毕竟是观光,也可以说是游玩。红男绿女们,这时谁不想舒心惬意地享乐一番。如此一想,自有些许的羞愧,却也不碍游兴。小调余音尚未逝去,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便丢在脑后了。赏心悦目的,自然还是沂蒙山的好。梦境似的,一行人足迹印上白石屋的瘦石蹊径,顺一条幽深的峡谷,穿行于苍翠的栗子林中。此时山风轻拂,绿阴匝地,涛声不兴。游人若鱼,款款潜入,时隐时现,聚散不定。行未远,隐约窥见茅寮若干,状如偌大的蘑菇,与幽林、野径、石溪、山花等相依相伴,浑然天成。大自然的和谐律动,在这里体现得完美无缺。小径如弦,瘦石作罄,人行其上,竟走出一行行小诗,一曲曲小调来。行至中午,阳光从枝叶间晃动着筛下,茅寮顶、怪石间和地上,斑斑点点,闪闪烁烁,恍然若梦。步入茅寮小坐,发现它并不狭小,四根原木撑起草毡,既能遮风避雨又颇有乡风野趣。茅寮内一粗木圆桌,多可围坐十人。桌上摆满了大盘小盏,香气袭人。瞧瞧:土鸡炖蘑菇,金针炒蝎子,油炸大知了,醋熘嫩茅根,小鲜笋拌野猪蹄……净是本地的特产,土生土长,绝对的绿色食品。在如此妙境中,嚼一口脆生生的嫩茅根,饮一杯甘洌的当地名酒温河王;尝一只烹炸得金黄鲜亮的大知了,回味无穷……酒过三巡,看山———山添色,瞧人———人含情,不由得晕晕乎乎,忘情乎忘形乎,眼底眉梢都是醉意。我悄然离了茅寮,一个人挽起裤腿赤了双足,踏几块石头跳跃着,去戏溪水。眼下是碧潭串串,如笑靥盈盈,格外可人。俯身一小潭,见银砂一粒粒,微微碰撞着,似交头接耳。水清如许,照人可梳妆,落针能寻觅。在这儿,不闻风儿闹,只见水潺潺。水宽丈许,曲折着、跳荡着、低吟浅唱着,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潜入多少石隙或绿阴,忧也是了,乐也是了,终了是去了。这时逆溪流望到天上,见一溪大大小小的白石头。石头们都不做声,怪怪的。我看它们,想到写文章,一篇当如一石,生于大地,底气十足,且浑厚而深沉,毫不轻浮伪诈,却又有棱有角,其锐可挫,其志不移,且兼生孔穴,风来时它会吟,会唱,会吼,敲击它时冷响冷响。而它们的品性也不同,或厚重坚硬,或温润细腻,或本色纯朴,或空灵剔透,或相貌高古,或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不可名状。作文,有金石之声,生攻玉之效,得自然之美,焉能不是上乘!在白石屋,触景生情的我,不知怎么竟有了禅意。正是身临这般清幽之境,与山石草木同生共息,不染红尘,默默地想来,默默地想去,才可能悟透人生,从而抛却忧烦,得大解脱。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你说是也不是?所以我忘不了白石屋,忘不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于波

编辑本段白石屋风味食品厂

  在沂蒙山区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就是大青山脚下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白石屋。这里峰峦嶂崮,群峰争秀,洞沟涧溪,万壑争流,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人在画中游,画在身边走。白石屋风味食品厂就坐落在这风光秀丽的地方。  白石屋风味食品厂是一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本企业以“弘扬沂蒙精神,开发沂蒙特产,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宗旨,“以质量求存、以诚信求发展”为经营理念,坚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做事原则。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尤其得到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同仁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营销市场不断开拓,产品种类不断开发,产品质量部断提高,生产蒸蒸日上,企业蓬勃发展,产品销往全国(除台湾外)各地大中城市超市。  企业发展一年一大步,一年一台阶,几年来由注册资本不足1万元的个体户,发展到近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由小额纳税人发展到一般纳税人。  政治光环不代表产品质量。本厂产品以“白石屋”人的“人格”作担保的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取得了广大社会的支持和厚爱。本厂二00七年被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文明诚信民营企业”、产品被评为“临沂名优农产品”。二00八年被评为县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光彩之星”。  我们坚信“白石屋”人定会把白石屋风味食品厂经营的更好,不久的将来“白石屋”以崭新的面貌巍然矗立在费县这块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