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二首 卢梅坡:忠诚,镌刻在雪域之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2:29:42

忠诚,镌刻在雪域之巅

——记空军驻西藏某雷达团

冯春梅 李国文 刘应华

《人民日报》(2011年08月26日  01 版) 

  这里的天,静谧、高远,各类飞机自由穿行。然而,经历平安旅途的你可否知道,就在离你最近的脚下——雪山之巅,有这样一群人在日夜托举着这片蓝天。

  这里的天,圣洁、安详,各族人民生活安宁。然而,享受幸福时光的你可否知道,就在离你最远的天边——雪山之巅,有这样一代代人在日夜守卫这片蓝天。

  这里是西藏,他们就是离太阳最近、战斗在雪山之巅的高原雷达兵——空军驻西藏某雷达团。40多年来,该团官兵先后安全引导军民航班52万余架次,完成了保障新型战机高原试飞、驻训等各项重大任务,先后有17名官兵为国捐躯,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奉献的壮歌,被誉为扎根“生命禁区”的忠诚卫士。

  风雪中,花岗岩石碑没挺过3个月,而阵地上的雷达天线却平稳地运转了44年

  4900米,5134米,5374米……官兵们说:“为让雷达看得更远,我们愿意站得更高!”

  海拔5374米,该雷达团所属的甘巴拉雷达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这里最大风力达11级,每年八九级的大风要刮9个月,雷达天线被吹得倒着转、电台天线被刮倒、房顶被掀跑,是常有的事,而含氧量最高时才达到海平面的60%,冬季最低时只有海平面的45%。1992年10月,上级领导机关在甘巴拉雷达阵地上立了一块高120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的花岗岩石碑,没过3个月就被狂风齐根切断,浑然一体的底座裂成4块。

  国家如果有空无防,就如同无顶之屋,怎能遮风挡雨?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在西藏组建空军雷达部队。随即,响应党的号召,为了祖国需要,第一代高原雷达兵毅然奔赴雪域高原,在冰峰雪岭安营扎寨,肩负起了守护西藏空防的神圣使命。

  短短几年时间,在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山,在海拔4900米的荡拉山下……一双双“千里眼”矗立云端,傲视苍穹。从此,西藏地区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

  建站,举步维艰;坚守,才是对高原雷达兵真正的考验。

  该团雷达阵地平均海拔4988米,上山的人头痛、胸闷、恶心,吃不下、睡不着,精力无法集中,记忆力锐减。官兵们心跳普遍加快,每分钟100—120次是正常的,最快的达到每分钟136次,就是躺在山上不动,心跳都超过在内地跑步,或者负重40公斤行走时的速度。这里每年的无霜期不足4个月,冬天最冷时达零下35摄氏度,蓄水池里的水5、6月份还结冰,冬天更是冻得坚如磐石,取水要用大锤敲、铁镐砸。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雷达却有效地运转了44年,空情信息一刻也没中断。

  在运转的雷达背后,是一代代雷达兵付出的牺牲。

  在阵地上的阳光棚里,有一面6块铜匾组成的铜墙——上面刻着一行醒目的红字:闪光的足迹,历史的见证。

  走近细看,其中有3块已经刻满自1984年以来,456名曾经在甘巴拉工作过的官兵的名字。此前的先辈的名字由于时间的久远,已经无法一一查证了。

  长期的高原生活,在雷达兵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据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团96%的官兵患有指甲凹陷、头发脱落、心室肥大等高原病。组建以来,先后有17名官兵倒在这里。雪山之巅,长眠着一个个年轻的忠魂!44年来,一代代高原雷达兵扎根雪山之巅,用青春和生命履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名党员就是一根标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处阵地就是一座丰碑

  该团部队高度分散,最远的雷达站距离团机关1300多公里,最近的也有110多公里。任务艰巨、环境特殊、困难重重,部队能出色完成使命,靠的又是什么?

  这是一段雪山顶上的“纤夫之旅”:

  2001年初,某雷达站雷达天线传动轴突然断裂,副站长徐兴刚立即报告团部,要求更换传动轴,但因雷达站远离机关1300多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及时更换。

  他马上派人第一时间把传动轴拿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去修理。可是修好后,用了两天又断了,连续焊了几次,最后这根传动轴还是光荣“下岗”了。

  作为进出西藏航线的必经之路,这个雷达站每天都要保障过往的民航航班。怎么办?徐兴刚果断决定:党员先上,人拉着天线转!

  就这样,在海拔5030米、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山顶上,徐兴刚带着战士们,每天早上6点开始,像“纤夫”一样用背包带拉着雷达天线转,直到一个月后雷达换上新的传动轴……

  这是一次次不容迟疑的“选择”:

  一年深秋,部队奉命进入一等战备值班,所有雷达24小时开机。甘巴拉雷达站库存油料告急,站长胡大庆亲自押车送油,当时大雪封山,油车凌晨2点多抵达雪山脚下时,由于积雪太厚根本无法上山。胡大庆二话没说,背起一桶柴油,吃力地向阵地爬去。夜幕中,背油的队伍形成了长龙,一个个党员骨干纷纷跟上,一直干到第二天中午,硬是把几吨柴油背上了阵地……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根根标杆、一座座堡垒,才能在雪山之巅开创“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精神丰碑,带出连续18年被评为先进、被中央军委命名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和连续14年被评为先进、荣立集体一等功的“神女峰下好四连”等多个享誉全军的先进基层连队。

  坚守,是一种责任;开拓,更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在这种生命禁区,就是躺着不动也是做奉献。

  可在这些高原雷达兵看来,“躺着”和“站着”,体现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副团长张志敏,飞行员出身,身体一直很好。2009年初,他开始经常干咳,因工作繁忙一直没去检查治疗,3月份,他明知病情加重,却又跑到离团部1200多公里的雷达站蹲点调研1个多月,回来后一检查,发现已是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他凭着高原雷达兵特有的坚韧与病魔顽强抗争,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团队情况,惦记着同甘共苦的战友们。

  积劳成疾的副团长,不得不躺下了。除此之外,全团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躺着”。目前,该团在西藏雪山之巅服役10年以上的官兵有249人,团党委10名常委中有7人在西藏工作15年以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病。“战场打不赢,奉献等于零。”团政委李林经常告诫党委“一班人”:“苦干不能苦熬,躺着奉献更要站着贡献!”

  肩头扛着天,心头连着家。当家国不能两全时,他们选择的是肩上的责任。

  当兵14年了,刘恩建回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作为站里的老油机员,他就没有休过几次清静的假。因为西藏自然环境恶劣,造成油机故障率相对较高,所以每当遇到重大保障任务或是油机出现大的故障,刘恩建就必须立马赶回部队,参加保障任务和维修工作。

  妻子身体有病,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刘恩建都因为有任务在身,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所以他觉得自己欠她的太多了。

  太多爱,在雪山之巅积蓄越久,爆发时就越会像火山一般热烈。

  2008年春节前夕,某雷达站3位官兵的妻子陈化飞、李艳萍和顾俊梅,随运送给养的战友一路爬冰卧雪上山探望丈夫。当她们历经千辛万苦,一身雪水出现在阵地上时,立刻被这些如磐石般刚强的男人拥入怀中,享受爱的补偿:抱进屋里,在取暖器边坐下,轻轻拂去她们脸上的雪花,帮她们脱下被雪浸湿的鞋子,把冰冷的脚焐进怀里;而女人们一语不发,满眼的泪花直在眼眶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