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翻译最好的版本:小王山一段镌刻在崖石上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21:26

小王山一段镌刻在崖石上的历史

(2011-04-28 16:39:50)转载 标签:

杂谈

    如果把姑苏的遗迹纪闻、名山佳水,看做是大自然的恩赐,悠久历史的象征,那么,穹窿小王山那漫山遍野的摩崖石刻,则是现代书法艺术的精华,中国当代诗雄鸿儒之遗产。无石没字,无字不佳,正草隶篆,应有尽有,蔚为壮观,李根源在小王山的十年,成就了一座中国近现代名人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留下了章太炎、于右任、黎元洪、郑孝胥、章士钊、沈钧儒、张继、蔡锷、李烈钧、吴昌硕、张大千等叹为观止的杰作。
    民国期间,一时多少豪杰,小王山摩崖石刻却让我们记住了李根源。只是一个疑问却留给了我们:为什么一个乡绅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致民国时期名人都会到这个僻壤来拜访他,并给了他这么多褒扬呢?
    小王山上“墨宝”无数“当代草圣”作品就有八件
    2010年初夏,一则有关于右任的消息刺激了国人的神经:陕西咸阳人卓登1986年捐献给咸阳市政协的120余幅祖传于右任书法作品,有数件下落不明。一时间,舆论大哗。
    于右任又为何许人也?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是国民党元老,为革命奔走奋斗50多年,最后却遭遇家国分离,客死台湾。他用血泪吟成的《望大陆》一诗,更让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40年后还被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激情吟诵。他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生前致力于标准草书的推广,他独创“于体”草书并留下了上万幅书法作品,后人得其寸楮片纸,均奉若拱璧。为此,有业内人士甚至封了于右任这样的头衔:“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出人意料的是,这样名声赫赫的书法大家,却在吴中大地留下了无数墨宝,其中仅小王山上目前已被发现的就有“湖山堂”、“松海”、“于穹窿不朽”等八幅书法作品,成为当地书法界的“至宝”。
    事实上,从1927年到1936年,社会名流前来小王山展拜、赏景者不计其数,章太炎、陈石遗、于右任、陈去病、李烈钧、沈钧儒、张大千等人游览小王山后均留下题字,讨袁护国军总司令蔡锷书写的“书札四通”,画家张大千书写的“巢松”,盆景艺术家周瘦鹃、文学家范烟桥、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护国军将领林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七君子”之一沈钧儒等人书写的墨宝,无不夺目。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来自文物、政协、博物馆等方面的专家来到小王山时,看到遍山藏在荒棘中的摩崖石刻,连声惊叹。“露天书法博物馆”的称呼便由此而来,1984年9月,以谢孝思为首的苏州市政协文物组,察看小王山石刻现状后,专题讨论,提出了抢救小王山文物的提案。1996年,小王山石刻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穹窿山森林公园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松海》辑录作品达五六百人 “四海归望”成就现代书法博物馆
    李根源广交天下,四海归望。特殊的人生阅历,以及隐居时的心态或许成了李根源可以无限“风雅”的根本要素所在。
    李根源在小王山时,雅客嘉宾众多。李根源出版的《松海》一书收集的摩崖石刻留题者与诗词文章的作者,就有五、六百人之多,这其中,有爱国志士,有国民党辛亥革命元老以及李根源的亲朋眷属。有的是他的老师,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同僚。他们与李根源意气相投,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和抱负,可惜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施展才华,在此,他们通过诗文推心置腹,互勉互慰,表达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
    李根源书法遒劲有力,喜欢到处题字。他有一个习惯,经常带着秘书和石刻工人随行。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并由石刻工人刻到哪里,所以凡是李根源住过,走过的地方,大多有李根源的题字石刻。也正因为此,苏州才能保留下非常罕见的众多题字石刻。
    不妨让我们先来瞻仰一下,这些名人志士的笔墨:
    李根源的老师孙光庭题记,“山之阴兮攒万松,高人哲士联翩从,巍哉不受大夫封!”刻在小隆中石壁上的邓邦述的《松海铭》,开宗明义。
    小隆中下有巨石如卧狮,石上刻有于右任草书“卧狮窝”,寒碧石上的草书“寒碧”,也是他的墨迹,其下是刻有章太炎篆书“听泉”的听泉石。往北有座石亭,章太炎题曰“听松亭”。卧狮窝西侧有一突兀石峰,长满苔草,青苍可爱,陈石遗题曰“吹绿峰”。
    李根源把小王山对面的岳峙山涧泉水引过来,开辟了一个大池塘,池水倒映着满山松翠,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参谋总长李烈钧题曰“灵池”,意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池下泉水泛涌,李根源就地筑一井,陈石遗题为“西井”,泉水甘洌可口。梨园旁有条小溪,陈石遗题曰 “梨云涧”,涧水绕过梨园,向南涓流不息。
    与孝经台相距咫尺,又一块大石壁上刻着黎元洪写的“克绰永福”。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这些文人志士的集聚,使得小王山声名不胫而走,南京、上海等地名流和文人慕名而来,群贤纵谈天下,关切国家兴亡,挥毫抒情,激扬文字,留下众多题咏和墨迹,被镌刻于小王山石壁,便创造了可誉为现代名人书法艺术博览馆的小王山石刻。
手艺堪比鲁班 书法福泽后人多亏了一位石匠
    名人墨客题写固然价值无限,然而如果没有一个人或许这些书法至宝也无法流传至今。
    这个人便是顾竹亭。李根源及其夫人马树兰合葬墓后的山上,有一块石壁上刻有“摩刻者白马涧顾复兴石作李根源书题”的字样。顾复兴是石作的名称,刻者则是顾复兴石刻合营者之一的顾竹亭。
    李根源爱好书法,功力深厚,尤精隶书,并十分爱惜别人的墨迹。为把宾客的题字刻在山崖上,李根源曾委托吴荫培寻找一名善于刻字的石工,吴荫培便推荐了顾竹亭。顾竹亭到小王山后,刻石一丝不苟。他本来能写一手端正的楷书,而李根源写隶书,为此他就学李根源的隶书,并到了可与李根源乱真的程度。所以李根源写的字喜欢让顾竹亭刻,即使有不如意的笔画,顾竹亭也会在凿刻时替他修正,这样,凡是刻在花岗石、石英石上的均由顾竹亭一人所刻。据民国期间石业同业工会的资料记载,当时普通工人“日工四角”,李根源经济虽不宽裕,生活简朴,但给顾竹亭的工钱达七角。
    顾竹亭的刻字技艺堪称鬼斧神工,他的高妙处在于他能将各种书体乃至变化无常的笔画镌刻于坚硬的岩石上而不失原字的神韵。在小王山石刻中弥足珍贵的当推松海十景之一的"孝经卿大夫章",这是章太炎民国十九年七月所写篆文,有石鼓文笔意。字大二尺,其艺术价值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顾竹亭凿刻数月,章太炎先后去看过两次,看后非常赏识,当即许愿给顾竹亭写一副对联。隔数日,章太炎再次上山看顾竹亭时,对联已经写就:“班氏功名诗投笔,鲁公碑志有传人”。章太炎把顾竹亭手艺比作像鲁班那样高超,评价是极高了,现在这副对联已为一罕见历史遗物了。
    历经劫难小王山石刻犹在
    可惜的是,书法名家与石雕名匠的天作之合却被淹没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特别是前几年,本已伤痕累累的小王山,又被人挖去泥土、石头做道渣铺路,半个山被掏空,不断冒出的墓碑白花花一片,无情地蚕食着石刻条文……
    值得庆幸的是,文化宝库受到破坏的同时,民间“志愿者”自发的保护行动也从未间断过。
    现旅居澳大利亚的丁兆德便是其中一位。丁家与李家是世交,据知情人透露,李根源落户苏州,也是通过丁家牵线搭桥。李根源安葬在小王山后,当时在苏纶厂上班的丁兆德便每年春秋季节都来墓前祭扫。每次他都骑着自行车,花上一两个小时,从城里赶到小王山。祭扫后,便拿着当时还算稀奇的“凤凰”照相机,在荒草、乱木堆里给摩崖石刻拍照。“每年都来,给石刻拍照,上漆”。金云良对此感触良多。而他自己也是从1979年开始,踏遍小王山,仔细搜寻被荒草、乱木掩埋的石刻,小心翼翼地洗刷、清理、描绘名家的遗迹,翻阅《松海》查对整理,编写了《小王山摩岩石刻现存条文》。“书籍中收录的照片全是丁兆德当年拍摄并无偿提供的。”金云良说,如果没有丁兆德,其中很多书法精髓可能今天就无法再见天日了。
    幸存的200余条石刻,湮没在草木之间,雪雨风霜侵蚀,字迹模糊难辨。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后,1985年6月,由吴县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了《吴县小王山摩崖石刻选编》,小王山石刻便掀起了第一轮挖掘整修高潮。在朱玉华一本随身多年的小册子上,清楚地记录了当时发现摩崖石刻的条数以及具体位置。虽然事隔多年,但说起这些石刻来,朱玉华依旧如数家珍。又是十年过去了。2009年9月,小王山景区恢复重建,露天书法艺术宝库迎来了一次“彻底”的新生。穹窿山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孙传红便是被派到小王山进行修复的“先行军”,当时李根源墓区周围的摩崖石刻因为有了前期的保护,基本还算完整,然而“松海石刻”则踪迹难觅。“那个时候,拨开杂草,一点一点寻找踪迹,有时候几天找不到一条,但有时候却能在不经意间就发现,那种喜悦至今还记忆深刻。”许永良和周土龙则是这次修复小王山石刻的关键人物。两人中一个精通石刻,是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个精通史志擅长书法,正是这“一文一武”的搭档,让小王山石刻重见天日。修复的时间在9月,夏季的炎热尚未褪去,偶尔碰巧到这里来寻古的访客便会看到,两位技艺娴熟的金山石匠和描字师傅,匍匐在摩崖石刻上,小心细致地重新描色。原本斑驳褪色的石刻,在描字师傅一笔一画之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修复有时候比雕刻更不容易,既不能对原迹进行改动,又要掌握修复手法的轻重缓急”,许永良说,他修复的原则是轮廓保存完好的尽量不去动它,模糊的字迹进行加深处理。好在土生土长的许永良从小便生活在小王山附近,有些字迹因为见得多了,笔划走势便印在脑海里,倒也不是难事。倒是碰到一些异体字时,很费脑筋,“描摩可以重来,不行把漆洗掉重新再上漆,但是雕刻却不行,唯有更加小心谨慎。”
    蔚为壮观的小王山石刻整修完毕后,与同时修复的松海别墅、小隆中、湖山堂等一起正式对外开放。“现代名人书法摩刻艺术博物馆”重投世人怀抱。

(转自《姑苏晚报》201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