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 扭动:【参赛】我的秋凉馆|我的书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39:48
我的秋凉馆 【一】

【曹泽民先生题写的匾额】


【张耀虎兄题写的匾额】


【章哲诚兄题写的匾额,还未曾装裱……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屋里是披着大毛巾坐在老藤椅上的我,我面前是用了五六年之久的一台老电脑。这样的场景是重复过无数次的,也无数次地令我着迷。我是一个容易自我陶醉的人,像这样坐在我的书房秋凉馆里,心中尤其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工作稳定;老婆孩子一家三口和和睦睦;我的身体嘛,虽说体质较弱,阴虚火亢,整体看再活个四五十年应该也没问题;金钱方面呢,虽然买不起车买不起房买不起奇花异草,买不起百八十块一本的书,买不起四五百块一刀的红星宣纸,买不起动辄几百几千的毛笔、砚台,但是我内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命名书房为秋凉馆时的那种冰冷冰冷拔凉拔凉的心境。

        我的书房虽不起眼,但是在取名上,却也煞费了一番苦心。诸如望北楼度德堂恐凤居半墨斋二观精舍等等都用过,但是最喜欢的,用得最多的,目前网络上搜索不到重名的,独有秋凉馆这一个了。得名来历也非常简单,就是初学书法时,很喜欢传为草圣张芝所书的章草《秋凉平善帖》,喜欢它古拙的笔致,喜欢它起手四个字秋凉平善那种苍凉的意境。我对秋凉有一种说不出的况味。苏轼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我愿意他把新凉改为秋凉。说不清我是个怎样的人。有人说我很骨感,倒不是因为瘦弱,而是因为有些反骨。在一个缺乏民主的环境,想找到太多的具有反骨的人有时候还真不易。正因为我常常发点儿牢骚,也常常被流言击伤,常常被小人穿上小鞋满街乱跑,所以,对秋凉的感觉有时是独到而深刻的。

        我的秋凉馆人气不旺,连我自己一年到头在里边呆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主要的时间都住在另外一个老房子里,那里有一个简单的小书架和一个上边是电视下边是藏书的柜子。这套房子几乎常年空着,直到夏天天气太热才全家搬过来住个把月。这样,我平时每周时不时地来这里几趟就颇有趣味了。当我独自一人来到这处于闹市中的房子,总是直奔我的秋凉馆。在秋凉馆里,我喜欢打开电脑,听几首旧旧的老歌,给几盆无名小花浇浇水。抑或是坐着上一会儿网,站着写几笔字,躺在藤椅上小睡一会儿,怎么着都是那么的惬意和妙不可言。这个时候,秋凉馆于我来说,真是无异于世外桃源了。

【二】

【书房一角之站在窗台前向书架看】


【书架按照我的要求,设计为两层宽,虽然找书不方便,但是节省了空间】


【地上的书,俗话有捧不上台盘,这里是上不了书架,甚至连书架里层都进不了,委屈了……




【自制的各种词集,在孔网研习书社购买,请学校图书馆米浩老师装订,请本地高二适纪念馆馆长郁胜天先生题名】


【这里两层全是签名书,当然有一部分是花钱买后请人签名的,大部分是师友赠送的】

        书房很小,仅十五平米左右。按照我的意愿,假如我拥有一百五十平方的房子,至少要用一百平方左右的面积来作书房,可是按照妻子的意愿,这十五平已经很大了。我的藏书很多很杂,如果薄薄的书画碑帖和厚厚的工具辞典都算一本,大约有五六千册左右。珍贵的一本没有,绝版的也寥寥无几。其基础就是在大连读书时于香炉礁旧货市场买的六大箱书。九年前随我远离辽宁来到江苏打拼的,有且只有这六大箱书。如今,虽然不能说有六十箱,但是明显超出当年的几倍却是货真价实的。遥想当年,每到周末,和舍友同去,用化肥袋子半袋半袋地往宿舍扛书。曾有一次与《红楼梦》探佚学者梁归智教授在微雪中同抢一本书!后来就彼此相视一笑,同去骨头馆喝一元半一碗的大骨头汤,啃五毛一个的香甜的玉米面大饼子!真真爽煞人也!买书的过程最令人醉,也令人喜,还令人悲。而其中大多缘于钱。这世间真正爱书的人,往往没有买书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又大多对书不屑一顾。哎呀,这苦情,怎一个一声叹息了得?!

        书架是结婚装修房子时木工师傅专为我量身定做的,他当时说什么也不相信我有那么多书,他说他这辈子就没有做过这种书架!这书架的特色不是排了一面墙,而是书格特宽,摆了两层还略有闲余。这么办虽说是权宜之计,却也因地制宜,省了好多麻烦。我把不常看的书放在里层,一段时间后,再从里层拿出一些摆在外层,外层的自然转移到地上,堆在墙角,每隔一年半载的就按斤处理掉一些我认为今后永远不会再看的书。

        买得最多最成系统的书是书法碑帖特别是书法理论类书。我写过一篇《门外谈读书暨三十年书学论著分类目录》,一万两千多字,发表在《书法导报》上,其中介绍到的近千种纯书法理论类书,我大体都有。虽然大多是二十一世纪前后出版的书,但是因为稀缺,有一些在孔网已经炒到了几百块一本。后来我又写了一篇《碑帖泛滥之灾》,从自己的几百种碑帖单行本中发现硬伤,对出版社的敷衍潦草进行批判,这样,至少我自己对书法碑帖类、理论类的书籍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近来偶到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闲逛书店,发现前几年自己叹为观止的各类书法书,自己差不多全都有了,不免颇为得意,甚至兴起了要和书法专业大学生比一比藏书的念头。
    
         其他杂书就没有书法类的这么成规模成系统了。

         从前喜欢写新诗时,买了近百种各类新诗集,如今早已不再对写诗感冒,新诗的书,仅限于购买《诗歌与人》、《中国新诗年鉴》等少得可怜的几种了。

        从前喜欢读宋词时,买了很多台湾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四库全书复印本,好像都是从孔网研习书社买的,几十种吧,部分较厚的复印件,我没有要求店主装订,而是找我校图书馆米浩老师装订成线装书模样,又请本地书协主席、高二适纪念馆郁胜天馆长题写了书名。这样,一卷在手,虽不是宣纸线装版,但是凝聚着好友心血的这些自制小书,我还是满心欢喜的。
  
        后来由于身体孱弱,慢慢喜欢中医的调理之功,也买了很多中医书,然后就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手相的世界。我买了百八十本这方面的书,可惜最新出版的大多是盗版盗印,内容粗糙,好的很少。在某种程度上说,好的手相书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那真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时代。国学热、书法热、美学热、朦胧诗、先锋小说……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潮流派,都在那时风生水起。现在年龄在四十五岁左右的人,当年读大学时几乎人手一册的手相书,如今却被这些说不清是食古不化还是崇洋媚外的年轻人视为封建迷信,呜呼,时代真是不同了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能不买一些有关语文教学、写作、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由于大多数都堆积在办公室里,书房里很少,本不想多说的。不过,有必要一提的是,按照时下的功利逻辑,语文教师在学校里阅读诸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著作,是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书法尤其大逆不道,因为高考不考。(去年我写了一篇《当书法遭遇高考》的批判全国新课标卷高考题的文章,发表在《语文学习》上,就用书法、文字学知识来解读高考题,总算给了持语文教师搞书法是不务正业论者一记耳光)我把教育类书摆在学校看,就是给他们一种咱务正业的印象,所谓与世俯仰嘛,奈何?!不过说句实话,在内心深处,我是不太看得起那些从来不读书不写作的语文教师的。领导、家长之类人说些外行话,也就罢了,你语文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不写作,怎么好意思指导学生阅读呢,怎么好意思指导学生写作呢?!

        很多师友的签名赠书专用了一格来摆放,还摆不下。我非常珍视师友的签名赠书,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签名书流浪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有许多书法师友赠送的书画作品,我自己装裱了一部分,轮流悬挂,但是挂着挂着裱工的粗糙就暴露了,于是不敢再盲目装裱,也是为了节约金钱,只好藏了几十份在资料夹中,不时找出来翻翻。那一刻,内心里总是暖暖的。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人情冷热,总有那么多善良真挚的师友一直默默地关心我,爱护我,我又有什么厚重理由对这世界过分悲凉呢?

        有一个方形书专格,用来摆放大大小小的各类装帧成方形的书。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我喜欢这个的,可能与我喜欢阅读《诗歌与人》、《大象漫步书系》、《永玉六记》、《万象》杂志、《书人文丛》之类的方形书有关吧。薄薄的一册,方头方脑的,躺着看,坐着看,均随性,多好。我不喜欢阅读精装书,拿着太重,读着太累。精装也者,在我看来,最适合工具类图书的装帧。


【三】

【妻子用装修房子厨房、洗手间、窗台剩下的大理石边角料,叫工人师傅为我磨了一对镇纸,沉甸甸的,忒好用,无比珍贵哈……


【各类书混搭摆放,起初都是分类的,挪动书架后,有些乱……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我收集了一部分,这套书大多数不错哦,小书是上古袖珍版古籍,以《庄子》、《周易》、《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为最好】


【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诗话系列,大多数为十几年前在大连天津街图书大厦古籍书店购买,现在也不知道那书店咋样了?】


【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目前所见书法史方面学术深度最高,体系最庞大的著作,所谓体大精深是也】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大家散文文存系列,部分书如陈之藩、张爱玲、黄裳、董桥、周作人、吴冠中等,选本非常精,此外,还有浙江文艺的《某某散文》系列,选文极佳】


【部分蓬莱阁丛书,尤以《国故论衡》和《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对我的阅读兴趣影响最大;部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库系列,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和唐兰《中国文字学》,我已通读一过】

        说说秋凉馆里的人事活动吧。

        首先是我。我在这里的主要活动并不是读书,而是上网、打字、临摹碑帖、胡思乱想。(我一直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苟读书,何必限于书房!)如果说与书有关,那当然是不断地把新买的书塞进书架,把书架放不下的书摆到墙角,把办公室看完的书搬回来再选几本带回去。前文说过,书架上的书摆了两层,虽然节省了另排一墙书架的空间,可也增加了不少找书的麻烦,好在我心态好,把这戏称为体育锻炼。我常想,如果这书房的面积再大一点点,然后除了窗子外,三面墙都是书,那就再美不过了。当然,这属于奢望了。有了目前的书房,自己读的书不多,写的字也不像样,不时自惭形秽已是难免,假如书房太气派了,和我的学养不般配,岂不更叫人耻笑,不是吗?单拿写字而言,每每为某一件心仪的作品震撼感动良久,可是当读到该作品的创作环境描述时,又难免心痛:这么好的字,居然是在小小的不到五平米摆满了杂物的阳台上,在小小的学生课桌上,一点一点一字一字不断折纸抻纸写成的!据说,齐白石、吴冠中的画室也非常小,但并不能因此阻遏他们迈向绘画大师的步伐!书房再大,藏书再多,不读,不写,不学习,不思考,不也白费么?当然了,对我而言,主要的还是享受徜徉在书房中的这种优雅情调,这种暂时忘却世俗功名利禄的悠闲姿态。能不能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读书人乃至学者,能不能写出几段或几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毕竟不过寻常事耳。试问天底下读书人何止千千万万,到头来不过有数的几个人可以流芳百世,如此而已。于是我在书房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吱呀作响的老藤椅上,随意地翻着拍卖图录之类的画册,想着天马行空不着调的各种念头:明天剃光头去!不,还是蓄长发像艺术家!明天去庙里买身直裰穿穿,有感觉!明天再花十块二十块买个民国的破盘子或文革的笔筒子,摆在画案上,怀怀旧,多好……

        再说说老婆孩子吧。刚结婚时,书房里常见的景象就是我写字,妻子上网,其乐融融。为此我还写过《红颜相伴习书路》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这画案上的一对镇纸,就是妻子为我精心准备的。装修房子时,看到许多剩下的大理石边角料,扔了可惜,妻子灵机一动说,这个磨一磨,可以用来压宣纸的。她虽然不知道压宣纸的这物事叫镇纸,但是这份心意是多么可贵啊。我相信,这对镇纸绝对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此外,在这书房里,妻子还是我许多散文的第一读者,还是我剪刀加浆糊编写的几篇碑帖技法导读类文章的例字图片操刀手呢。
  
        有了小孩以后,到书房的时间就少了。一方面,我们搬到了岳父家对门的另一套闲房子去住,以方便老人帮我们照看孩子。另一方面,我的全部时间都用于教学和带孩子了。当然,在孩子一两岁时,我还是比较惬意的。每当孩子睡着了,怕他被外边的各种杂音惊醒,总是抱他在怀里,坐在靠背椅上读书。那滋味呀,别提多幸福了,常常一个两个小时一晃而过。后来孩子大了,到如今五岁多了,孩子常做的事儿就是坐在书房电脑前看动画片。有时看我写字他就吵着取闹。有时是叫我写人、力、田、口、车、王等字给他看,有时则是自己拿笔乱写。记得去年他写字时我怕他弄脏衣服,叫他用毛笔蘸清水瞎写,可是今年他已经强烈要求蘸墨汁了,清水多没劲儿啊!看看吧,孩子一天天疯长呢,想忽悠他已经不容易了,呵呵。

【四】

【上海古籍书韵楼丛刊巾箱本,这是我的资金所能承受的微型线装书,可是有人说,你这叫什么线装书?我反问:这怎么就不叫线装书?!】


【从前学了半年画,如今早已全放下,管它丢人不丢人,反正咱不是画家,哈哈】


【学书十年,唯一一件公开在《书法报》见人的书法作品,还是为了同题文章的配图……纪念意义颇大啊,字写得好坏,本无所谓,写着过瘾,写好后看着舒服就行】


【字写得不咋滴,但是毛笔是必须多买滴,我有好几百支廉价毛笔……


【附:学校办公桌一角】

        谈及我的书房,自然也有些小小的不满足,比如书房朝北,只有每天的下午三四点左右才有对面楼房玻璃的反光;比如书窗面对的不是远山不是竹林更不是长江大河,而是冷冰冰阴森森的防盗钢窗;比如书房里少了博古架,缺乏一种古典趣味,比如自己最喜欢的线装、竖排、繁体、民国石印等版本的书太少,如此等等。谈到不满足,我又想到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老话,我身边就有很多真正的读书人,对我的这间小书房颇有好感,而我也想过这间书房的价值。这书房所在的这所房子,无论大小,与千家万户的装修设计、家具摆设等大同小异,只要花钱,可以随时更换我们的卧室、厨房、客厅,但是书房,就很难办喽。

        关于我的书房,也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比如我有什么读书心得呀,哪本藏书有段小故事呀,都怎样一本本地淘来这些书啊什么的,都可以写写,无奈文笔拙劣,篇幅有限,还是省省吧。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还有向外人显摆显摆咱这书房的心情,我也就俗里俗气地写了这个。周作人说,书房自古以来一直是文人的隐私,最好秘而不宣。好在我不算文人,不过一个小小的中学教书匠而已,唯一的爱好就是买点儿书看看,自从20073月在孔夫子旧书网注册至今,我已经成功完成近800单购书交易,俨然是二钻买家了。看了很多网友羡煞人的书房与活泼泼的美文后,自己不写一个,总有占了别人小便宜的愧怍感,于是只好滥竽充数了。

        这就是我的秋凉馆。虽东拉西扯,乏善可陈,但敝帚自珍也罢,顾影自怜也罢,我坚信它注定是这个世间独一无二的。虽然没有时刻读书,但有时就来到书房摸摸书脊,或到书店走走,闻闻那书香,听听那柔情排箫的缓缓低吟,那也很好啊。停下争名逐利的脚步吧,去书店看看。随便抽出一本翻翻,哪怕书籍也已经是粗制滥造面目全非,毕竟闻闻油墨的香气也是好的。靠在书架前,想想从前灯下苦读的往事,在书店生意惨淡人烟寥落伤感音乐不时入耳时,找一段心仪的文字,好好把自己感动一小会儿,净化心灵几秒钟,足矣。

        惟愿同道好友来此小坐,品茗喝酒,谈古论今,不亦快哉!

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于江苏姜堰之秋凉馆附: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zwj4211164@163.com
愿与孔网的中学语文教师、新诗、书法、手相爱好者互相学习、交流、探讨哈!

【我推荐的五种书】
        好书多得是,没有谁靠看了一本书就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五本的限制,就是为了优中选优吧,就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美女帅哥,可是最终成为你的伴侣的,有且只能有一个不是?故此,咱也不能免俗,挑来选去,也琢磨出五本,大体代表咱的某一爱好、身份或某一观念、态度,岂不妙哉?
      
第一本:《不跪着教书》,大厦书系系列,吴非  著,华东师大版。


        这本书,算是对我教师职业身份定位的一个指南吧。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的定位是:你在综合层面上,倒底像不像个教师?比如学养、谈吐等。其次的定位是:你倒底懂不懂本学科的教学?当然了,教书这回事儿,不必讲太多,反正当今社会,比教师清闲的,比教师快活的职业多得是,当然教师也不一定就是最苦最累最憋屈的,各有各的难处吧,所以本书作者提出不跪着这一宗旨,震聋发聩。至于现在某先进教师又叫嚣什么跪着教书,强调教师的亲生姿态,则另当别论了。或曰,此跪非彼跪也。一个刽子手,即使跪着讲话,也会目露凶光不是?心中没有爱,肚中没有才,天天跪着上课,也白搭。鄙视很多跪着的教师,因为他们既不像教师,也不像语文教师,这是我一以贯之的宣言。从前如此,将来也如此。

第二本:《生命、爱与欢笑》,奥修  著,三联版。

  
        奥修的书,买了近二十本。除了个别的翻译不好外,总体看都是不错的。读奥修的书,就是做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吧。他不偏激,他不小气,他杂糅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他特立独行语出惊人。他貌似反动,他狂爱生命,蔑视一切道德法律教条。等等。当然,千万不要逼迫自己喜欢他哦,搞不好走火入魔容易被跨省追捕乃至驱逐出境哦。

第三本:《旧时月色》,董桥  著,江苏文艺版,大家散文文存系列。


        董桥的书同样我买了很多本。其中的《墨影呈祥》、《青玉案》、《故事》、《文字是肉做的》等等,我都喜欢,在大陆让董桥家喻户晓的,估计就是这本《旧时月色》了。对于董桥,赞成的,反对的,都有。正如《非诚勿扰》,一度我是那么喜欢看,现在也慢慢觉得可看可不看了。尽管有些正人君子从一开始就对它嗤之以鼻。我非正人君子,我看书时也从来没想着把自己往正人君子正路上走。人活着,不要太哦。我喜欢董桥的文字就是喜欢。我主要是喜欢那种富贵气,那种遗民味,那种发自文人骨子里的清高,那种冬烘气息十足的小资情调。读董桥的书,你才知道什么叫优雅,什么叫华丽,什么叫消受,什么叫文采。无论有没有思想,无论有没有中心,爱董桥的人总有千万种理由,我也有一个,叫:喜欢。

第四本:《阳春白雪》,【元】杨朝英辑。


        喜欢散曲有好几年了,去年听了几段昆曲以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元曲比宋词还好玩。宋词是林黛玉,元曲是史湘云。宋词是搔首弄姿,元曲是打情骂俏。大致就这区别吧。真正的民间口味,俚语系统,落拓不羁,嬉笑怒骂。当然更多的还是《哀江南》那种末世腔调。所以喜欢元曲的人,骨子里会有一种天生的颓废、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吧。喜欢元曲的人,都爱看《废都》、《金瓶梅》吧,我猜。

第五本:《玉派手相术》,陈宏彦著。


    由体弱多病到爱好中医,由爱好中医到爱好手相,我走了一条稀奇古怪的不务正业的阅读之路。手相的书买了几十本,这本算是比较出色的了,能感觉出作者很认真。任何书,作者和编者是不同的。编书的大多都有剪刀加浆糊的做派。著书的除非抄袭,大多还是有自己体会的。本书可以与王晨霞、赵理明、樊红杰等著名手诊专家的书互相参看。当然了,无知的人还会以为这东西属于迷信,随他去吧。我玩我自己的,你爱信不信,寻常事耳。清赵翼云: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那些动辄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西方什么伪科学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中国传统方术、传统医学的人,实际脑袋瓜子空空如也。这方面的好书很多,西方也有,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互相参看,收获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