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种是什么:北京男人PK上海男人(转帖:不代表任何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18:47:38
北京男人PK上海男人(转帖:不代表任何立场)        如果你问北京男人全国哪儿的男人他们最烦,他们准齐刷刷地告诉你:上海男人!   其实人都有排斥异己的本能。不是北京男人看不起上海男人,实在是因为上海男人和他们太不一样了,这差别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算夸张:   北京男人讲义气,丢什么不能丢朋友,上海男人讲现实,友情和利益权衡时一般会选利益;北京人说话喜欢糙,叫话糙理不糙,上海人说话喜欢洋,差一点的说洋泾浜,好一点的蹦英文单词;北京人关心政治,上海人关心股市;北京人说话要摆谱,上海人知道夹着尾巴做人;北京男人说话嗓门大,透着阳刚粗鲁,上海男人说话细弱,表示温文尔雅……总之,凡是北京男人讨厌的,就是上海男人追求的。   黑和白没有好坏,只有喜好。我想来想去,这两地的男人所以差别如此之大,主要是祖宗留下的家当有别,风水有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孕育北京男人长大的北京,说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口店,谈文化有三朝古都垫底,又是新中国的首都,这种文化底蕴历史沉淀让北京男人说话有底气,办事大气,好讲义气,好摆谱,再怎么不行还有祖宗给撑着呢。住在皇城根下四合院里的北京人,不论高低贵贱都是爷,你不知道刚从公共厕所穿拖鞋披老头衫出来的老头是不是清末某王爷的子孙,即便是普通百姓,祖上虽不是王,但风范也有,那叫“范儿”,”范儿”是北京人特有的一种气度,外地人学不来。“范儿”就是穿背心儿裤衩,也穿出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度。   所以你看北京的大款没有穿西服挎LV的,他们特不喜欢西服领带,觉得那种打扮特丢份儿,咱是谁呀,犯得上受那罪?打一领带跟吊死鬼似的,穿一西服跟寿衣似的,王府饭店要不是有门童拦着,他们准是穿拖鞋进去……他们觉得西服领带的打扮跌份儿,真要出风头那就玩个个性,穿那种叫你们一辈子忘不了的衣服,那才是爷的派头,你什么时候见过贵族追星追名牌的?   上海这个城市则完全不同,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郊野地,所有的历史不是和殖民有关系就是和黑帮连一起,短暂的历史让上海人心里没底,所以现在上海男人讲话没底气,细弱如丝,那是因为谁祖上也不属于这块底盘。   上海人需要通过穿着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展示自己的身份,确立自己的信心,能买得起名牌至少说明阿拉打了份好工,能挣不少钱,至少说明阿拉在上海滩上正向上流社会里挤:瞧,阿拉可是给洋人打工的嘞。   因为没有底蕴,所以上海人发明了“洋气”这个词,“洋气”是上海人形容一个人穿着气质的专利词;因为没有历史,所以上海人也没包袱,学习吸收精神强,特别对西洋文化的吸收能力强,这也是上海能成为中国最现代化城市的原因。   北京是胡同文化,上海是里弄文化。   胡同文化决定北京爷们的性格是豪爽的,简单的,但是思维却是缜密的,这就象北京的胡同条条都是笔直的,但星罗棋布;上海的里弄大多是斜的,弯弯曲曲的,每条都很长,所以上海男人说话是婉转的,不会特冲,上海人心眼多,因为这样才不容易迷路。   座落在胡同里的四合院方正大气,取四平八稳和睦吉祥之意,据考证四合院是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风水理论的住宅设计,所以从四合院出来的人都豁达正气,没有小家子气,邻里之间打情骂俏逗哏说笑图个和睦;上海人居住的弄堂则是拥挤的,狭窄的,走楼梯恨不得要侧身,院子不叫院子叫天井-那是象井一样大的院子,所以从里弄里出来的男人会小气,乖巧,会察言观色,懂得委曲求全,里弄的文化决定上海人必须精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狭隘的空间,稀少的资源中求得生存。看到这儿,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北京多出艺人和文人,而上海则盛产商人。   北京的文化参杂了其特有的大院文化,上海的文化则保留了太多的殖民文化。   大院就是部委军区院校为自己的人化地为盘,垒墙成院,大院是地位权利的象征,大院文化把北京人的自信又推向了一个高度,于是北京男人因为自信,衍生出自大自傲,谁也瞧不起,拿事儿不当事,拖拉,办事不认真,自信也决定北京的文化是肯定的文化:北京人遇事大包大揽,喝开心了就是朋友,不怀疑不较真,相信朋友多于相信制度,讲义气不看合同;上海是殖民文化,殖民文化有主子的意识,所以上海人自卑,自卑的表现是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高贵所以他们会看不起乡下人,穿名牌以区别自己的地位,办事谨慎认真,这是长期怕丢饭碗形成的优良品质;相对而言,上海文化就有很强的否定意识:不相信朋友相信合同和制度,不轻易答应人事,一旦答应不轻易反悔,不轻易和人说心里话交朋友。   如果不谈文化谈生活,那么北京男人生活上讲究个自在,上海男人生活讲究精致;北京人场面上要面子:大家都是哥们绝不能载了,赶上饭点我留你吃饭是我看得起你,吃什么无所谓,你不吃是你不给面子,喝酒,我酒量二两陪你舍命;上海人穿上讲面子,家里揭不开锅也要穿杰尼亚,出门时小头儿永远疏得整齐,皮鞋擦得锃亮,上海人没哥们的概念,朋友也基本是外来语,喝酒理性,一般不会拼酒,第二天还要上班呢。   如果看看称谓,我们也大致可以找出京沪两地男人秉性差异的来由。   北京男人小时候家里人称“小子”:小子过来,小子有出息了啊……小子是小爷子,小爷们,小汉子的意思,北京人在叫的过程中就传达了他们对男孩的期望:你长大要当条汉子,要成为个爷们:爷们说话有气度,办事有风度,要大气,要仗义,见义勇为,疾恶如仇,那些都是爷该有的品性,当然男人粗鲁不体贴等问题统统被认为是不拘小节……   上海人管小男孩叫“囡囡”,囡从字形上看是围在墙里的女,这个称谓在上海男女孩通用,这种称谓表达了上海家庭对男孩的期待:说话办事要象女人那般细致,要躲在墙里,要谨慎不要冒头,要多呆在家里,要温文尔雅……   上海男人无论家里有没有客人都会在厨房里忙,系个围裙出来时一脸的温顺,谦和地把菜端上来说:来,奥捎趁捏额缺,米道大概伐大好,现在烧菜水平越来越搭将了(意思是:菜来了,快点趁热吃,味道可能不怎么好,现在这做菜的手艺是大不如从前喽);   北京爷们也会裸胳膊挽袖子下厨,但一般是有客人的时候露一手,出来时总是一脸的牛X说:尝尝咱哥们的手艺……   上海男人会记得老婆用几号粉饼,小本子上记下老婆“大姨妈”来的日子,购物的时候会选择团购【ku43.com】这样可以得到最大的优惠,知道如何省钱。北京爷们不管这些,觉得这不是咱爷们该操心的事,有那功夫我还侃大山呢;   上海男人遇到小坎时一般能和老婆过下去,但遇到大难时就不好说了,为钱为利可以结婚也可以离婚,北京爷们少有为钱结婚的,倒是可以为情离婚,遇到家里有难有灾一般不会抛妻弃子,认为这正是需要咱爷们扛的时候;   上海男人识时务,在知道自己地位条件不如老婆时,会识相,戴绿帽吃软饭也能接受,北京爷们不行,觉得丢不起那人,戴什么不戴绿帽,吃什么不吃软饭,一个字:离!所以上海产小白脸,北京也有打女人的男人。   如果用吃的来形容这两地的男人,我觉得,北京爷们就活脱像北京涮羊肉,上海男人就象上海小笼包。   涮羊肉,乍一闻有点疝,肥肥花花的也不一定卖相好,但在锅里一涮,沾点调料吃在嘴里即有嚼头也让人觉得过瘾,遇到天寒的时候吃涮羊肉不仅心里暖洋洋的还特补身子。   上海男人那就象小笼包,往桌上一摆又白又透灵,要模样有模样,小褶捏得又整齐又漂亮,吃的时候小口撮就能喝到香香的滑滑的汤,吃到嘴里也是暖暖的香香的,但怎么说呢?小笼包就是一道小吃,真饿的时候可能就不顶劲了。   总之,北京爷们和上海男人就是黑和白,没有好坏之分,涮羊肉和小笼包,喜欢吃哪样,怎么吃,那就看你的需要,看你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