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系统10.6.8下载:王馨语 : 中国留学生所受的双重文化适应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24:26

沉寂多日,听说有一位自称是许多响当当的大学的法律老师的北大博士在读生,即还是硕士的张海峡(男)说:所有留学过法国的,正在法国的和以后去法国的中国女留学生都是潘金莲,引得我不得不以武大郎的姿态爬上桌面说几句。我在法国多年,不能说留法中国女学生没有一个坏的(坏的哪里都有),但是绝大多数都挺好,最起码不会比留法中国男学生差。可我要说的不是这些。

 

 

事情在网络上蔓延起来后,一些被这种言论伤害的中国女学生以及她们的家长联合起来表示抗议,要求张海峡道歉,她们还建了一个微博,就在这微博上,昨天我看到有一位正在法国留学的女生给法国驻中国大使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说本次事件是继种族,肤色等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歧视,叫做“国外环境适应歧视” (discrimination d'acculturation étrangère),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我在本文的最后将该女生给法国大使写的信翻译出来,并附有她们的活动地址)。

 

 

以culture这个词为词根的词不多,其中有inculturation和acculturation。前者与文化输出(算是成功的)有关,如早年基督教在新大陆的传播,今天的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等都是起这个作用,这种文化输出不只是让对方了解,而是让对方改变,所以算是深度的文化交流,所以说,如果东北的某些大学的日文专业如果很强,那是不值得奇怪的。

 

 

而acculturation指的是文化适应,这种适应是双重的,即是外来人员对新国家,新环境和新文化的适应,也指接待国对外来人所带来的文化的适应,但是由于殖民结束后世界各大国面对的主要是移民问题,所以社会学界把主要目光放在了外来人的文化适应上。

 

 

中国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大量的外国移民入境,但是将来很可能会遇到。迄今为止,中国所遇到的与acculturation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还有第三个):国内移民潮,即我们说的民工进城;还有就是(大量的)归国留学人员。我所说的第三个指的是少数民族问题,但是有自治区,州,县的存在,这个问题算不上时事,但也早晚有变成时事的可能。

 

 

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农村与城市之间也有文化差异,要是你从东北农村进了南方大城,文化差异就更大。所以外来者需要适应,如果外来者足够多,该城也许会被浸染,这都是可能的。

 

 

甚至连农民工都不用说,大学生入学就可以算作一个很好的例子。记得当年刚进大学,一个寝室我们是8人,其中有一个回族兄弟。当年我们一共过了8次生日,从最初的回族饭店到后来去汉族饭店但不点禁忌食品,那位回族同学面对人数上的压力在适应。后来我走了,不知道后面的24次生日是怎么过的,不过我希望这个回族同学坚持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没有开戒。

 

 

与民工的环境适应不同的是,归国留学生要适应两次,去国外的时候要适应,回国后还要适应,可以说镀金人员也是很惨的。中国人的文化是属于那种进攻性弱,防御性强的,且不说外来的文化进入中国早晚都要被同化,就是走出国门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待在国外,其文化特征也很难完全被该国同化。这似乎对于归国人员来说是好事,因为自己如果没有被外国深程度改造,回国后适应起来会比较快。但其实不止如此,这也是归国人员遇到的问题的所在,后面再说。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Stonequist对移民者的acculturation的策略做了分类,后来许多研究人员都以此为范本。他一共提出了acculturation的4种策略,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第一种策略是Assimiliation:这种策略指的是外来移民者完全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全身心投入到新文化中。对于接待国政府来说,移民者的这种策略是他们所期待的,因为这样就少了很多社会问题,所以说,接待国政府,别管嘴上怎么说,其实都是Assimiliation主义的。但是这种策略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移民者自以为可以“入乡随俗”,重新作人,但是其原有的文化是无法完全消失的。一个成年人,如果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那么他将丧失自己的身份,在新的环境中找不到位置,因为不管你如何努力,一个黄脸蛋的人总是没有一个黄头发的人更显得法国。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不可能采取这种策略的,但是也不乏有少数几个会做这样的尝试,只是我相信,这种尝试成功不了。

 

 

-第二种策略是Intégration:是指外来者在保留自己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与新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必说,在所有四种策略中,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最现实,最好的一种,而且凡是号称多元文化的国家都要在这种策略上下工夫,接待国要尊重外来者的文化,外来者也要积极靠近新文化,在这里面,没有谁想要压倒谁,彼此都在被改变,达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可喜的是,中国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达到这种策略的要求,可悲的是更多的留学生达不到。

 

 

-第三种策略是Séparation:这种分离策略是双方的,有些接待国在第一种策略不成功后,为了减少社会问题,会希望外来者不要同本地人杂居,因而比如说在巴黎就有了什么华人区,同时呢,外来者一旦独立聚居后(人数够多),又会产生一种自治自主的念头,因而有些地方华人区的区行政管理人员都成了华人等。所以说,分离策略一旦开动,其作用力是双重的。我们中国施行的民族政策更像是这种策略,起码还算不上第二种策略。

 

 

-第四种策略是marginalisation:这是指外来者不但无法融入进新文化,连自己原来的文化也找不到了,算是一种“水土不服”式的病态边缘化策略。很可惜,很多中国留学生,不管自己是否清楚,采取的都是这种策略,在国外几年甚至连一个外国朋友都没有。吃棍子面包的时候,他们有一种孤独感,直到中国人抱成团重新拿起筷子,他才回到第三种策略,尽管不好,但起码算不上病态。

 

 

所以,如果我们总结一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也就是第一次文化适应中的情况,我们说,是以分离为主,融合为辅,有些人尤其是刚到国外的时候走上了边缘化,还有少数一些人全身心进入新文化。当然,这不是科学诊断,而是主观看法。

 

 

那么,当中国学生回国之后,也就是在第二次文化适应中,情况又怎么样呢?我们先说所谓接待地(即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首先,回来的人原本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所以对于接待者来说,他们希望回来的人重新变回原来的他,所以接待者同对待移民的政府一样,采取的是Assimilation主义策略,但是他们要求回来的人要把学成的具体的东西拿回来,比如生物学的学术能力,法语水平之类的,除此以外,你的行事,你的思想,你的习惯等,都必须是中国式的,否则你就会被视为“不合群”,被边缘化,甚至连靠边的机会都不给你。对于那些在国外采取边缘化策略的学生,回国后,他们可以很快融入到原属于自己的中国生活,因为他们在国外完全没有被熏陶,被改变,甚至在学业上也都不行(不深入法国,如何学到法国的东西?),这时候接待者们会说“这小子出去一趟啥也没学着”。你是中国人,你可以在法国跟中国人抱团选择分离策略,但是回到中国,你是不可能跟法国人抱团还选择分离策略的,你要么服软,要么处处碰壁,被人当怪物。

 

 

所以说,也不必从留学生的角度再说,回国后,他们只有两种策略,要么边缘,要么服软,即便是最初边缘,早晚你也要服软。可以说中国人向来对外人都是不厚道的,除非你在国外一步到位,名气响彻寰宇,回国后直接弄个很高的位置,否则你要是回去从头来,你要不是人际天才,什么教授的职称,高工资,好住房是轮不到你的。如果在中国,人们听说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文凭造假的现象,除了你父母,别人都是很高兴的,砍留学人员的工资标准的时候是呲牙咧嘴还带着血,因为人家才是“一起”的,尽管你只是暂时离开座位,你的尾气还没散完,这个位置就是别人的了,从机场的安检开始,你就要做好准备:“请排队”。这就让我想到了那些就在10年前还是大陆人偶像的香港明星们,比如发哥,对比一下他在香港的作品和在大陆的作品,前面的角色多正面英勇,后面的又多猥亵卑微?香港来的且如此,何况你是坐A380回来的?

 

 

再说,留学究竟是为了学啥?比如有很多人在法国学了个“企业计算机系统”,还是个pro,就是就业方向的,妈妈呀,真是了不得,法国人对你说我们法国人也会这个,中国人对你说中国人也会这个。其实,世界化的今天,出国学习学的不是具体的什么专业(当然专业也还是要学),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要以为这个专业就是你要镀的金,要知道,在世界化中,值钱的是无法世界化的东西,即各地的文化,素养,习惯,行为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学生在国外多数不会采取intégration的策略去学到这些,回到中国后,当地的人们也不允许,不理解你身上带的这些“坏毛病”。留学生的两次文化适应都离融合策略差的太远。

 

 

在那个中国女学生写完给法国大使的信后,该微博上大家开始激烈争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与中国本地人的差异有多大,达到相互理解有多难,在留学生看来,张海峡的侮辱与女留学生有关,更与法国有关,既然与法国有关,留学生们就有必要向法国提出建议,而中国本地的人则认为“家丑何必外扬”,“中国人骂中国人,关人家法国什么事”?对此我不想多做评论,只想说,作为有留学经历的人,我认为这些女生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是正确的,因为正是抱着家丑不外扬的心理,才有女翻译在法国被上级强奸,回国后连冤都喊不出来的情况。在网上,女留学生们还能势均力敌地跟中国本地的朋友争论一阵,要是回了中国呢?这所有中国本地的朋友这个称呼可就代表了10几亿人啦,别说张嘴辩论,你就是人在法国,口水也能涌过来把你淹死。

 

 

为什么跟法国有关?要知道,不管是移民还是留学还是留学归国,摆在最前面的的文化适应就是语言适应,中国留学生在法国之所以能够选择分离策略,就是因为有一定数量的抱成团的人都讲中文,归国留学生之所以无法选择同样的策略(尽管这种策略不好,但比边缘化或被同化要强,否则何必留学,又何必归国),正是因为在中国,他们无法以法语抱团。在这方面,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左右的,要靠法国政府的努力,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配合,加大法语和法国文化的宣传,让中国人了解法国,别老是带着法国人浪漫,浪,慢,在那地方呆过的人肯定好不了的印象。事实上,不光是中学学生在法国学到处都有的东西,法国一向也只是向中国输出能copy的东西,红酒,名牌,汽车,过两年A380也copy出来了。在这个方面,法国政府是有责任的,那么多中国学生奔它去了,它有责任在中国搞好大环境,最起码应让中国人了解法国。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工问题以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民族问题也很快要提上日程,中国还很可能从留学生输出大国转向移民接待大国,何不以归国留学生这个人数相对小,社会问题相对柔和的社会现象搞清楚“文化适应”问题呢?在被认为是小题大做的时候,那些可爱的中国女学生们翘起柳眉,瞪开惠眼,撅起樱桃小口,亮出秀拳,要给自己讨回公道。但是在讨公道的时候,她们是否知道她们正在做的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呢?大郎我无暇多问,赶紧爬下桌子,卖我的烧饼去喽。

 

 

 

====留法女生写给法国大使的信====

 

 

尊敬的大使女士,您好,

 

 

我们是一群中国女学生。在我们当中,有在法国学习过的,还在法国的,还有将来可能带着她们的梦想,新奇和天真登陆法国的中国女学生。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被媒体广泛传播的事玷污了一些人的声誉,压抑了另一些人的愿望。说是一件事,更准确地说是从一位自称在多个私人和公立机构都担任重要职责的老师嘴里说出的中伤,它深深地伤害了我们,并在中国引起了十分强烈的针对法国人,法国,尤其是从法国回来或依然在奋斗在“六角形国家”中的所有中国女学生的争论,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以潘金莲来比较——中国一部十分著名的色情小说金瓶梅的女主角,几个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都被人看作是婊子的典型——,这位老师声称“在法国的中国女学生都是潘金莲”,“法国的浪漫应该被理解为浪”。他说“他认识一对在北京的老夫妇,他们将女儿送到法国念书。一回到中国,这个女生就同时交往四个男朋友。她甚至说自己在法国的时候打过很多次胎,同十个男朋友交往,有黑人有白人,就是没有黄色皮肤的人。”他最后得出结论,“正在法国的或已经从这个国家回来的中国女学生“一浪更比一浪浪”。

 

 

谁是这种中伤的受害者。中国女学生,这是自然的,她们将会在找工作,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然而法国同样也是受害者,长期以来,法国的奢侈品给中国人带来的一种松懈和淫乱的印象。这次时间后,已经有中国网民出来说“法国人除了沉溺在肉体享乐中,什么都不会”了。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中这样一种偏见扎了根,我们如何能够想象中国的父母们还敢把他们的孩子送往法国,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有了这样一种印象,我们怎么能指望在这两个人民中间能够建立深层的理解和真诚的欣赏?

 

 

我们这些受法国熏陶和教育的人深深地爱着她,我们知道在法国有比奢侈品或浪漫更重要,更迷人的东西,她的文化,她的人文价值对我们来说如同珍宝。我们希望在两个人民中间能有深深的友谊,在两国之间能有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我们无法接受这种针对我们,针对我们所热爱的法国的中伤。因此,我们努力团结尽可能多的因这种侮辱而直接受到伤害的中国女学生和她们的家属,不只是作为受害者,更是作为了解法国的朋友,要求恢复我们的名誉,要求这位老师的道歉。

 

 

因为这并不是小事。上市八十年代由中法共同签署的公民及政治权力国际盟约规定:“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在这方面,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以免受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理由的歧视“。我们现在正面对着一种新型的歧视,即“外国文化适应歧视”,针对这种歧视,多方力量已经动员起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已经对此事做了报道,并呼吁中法两国团结合作,避免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损害,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微博作为我们讨回名誉的根据地。现在,我们要求您也行动起来,我们在一起,就能够同这种后果可能会很严重的中伤进行斗争。我们具体希望您:

 

 

- 为中国女学生的利益行动起来,重建她们的声誉,比如发表公开讲话或在中国报纸或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告诉大家法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女学生,她们是严肃认真的人还是过这肮脏的生活?

- 改变和提高法国的形象,尤其是通过投入更大的努力来介绍法国文化,法国人的生活,更以他们的感情生活和夫妻生活为首要。

 

 

尊敬的大使女士,我们满心期望您的参与和支持,除了要求重建法国和她所教育的中国女学生的荣誉,我们不知道还能以什么方式表达我们对法国和代表她的您的深厚的友谊。带着这样一种您完全能够认同其合理性的目的,我们请您接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女学生们

http://weibo.com/parisetudian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