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世界文化遗产与昆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38:44

陆 咸

“文革”十年期间,昆剧所受到的摧殘是相当严重:剧种被定性为“封、资、修”,剧团解散,资料、服装、器材散失;艺术家遭受迫害,有多人去世,现在的也都已年老体衰;尤其是培养接班人的工作长期停顿,人才后继无人的现象极其严重。“文革”结束后,抢救昆剧遗产的任务繁重,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演出团体为了争取“票房价值”,赶时髦、追时尚,抛弃了昆剧的文化积累,背离了昆剧的艺术规律,引进了一些所谓“时尚”的做法,说这就是昆剧“改革”“创新”的方向。这就出现了新的危机:经过文革被破坏得所剩无几的昆剧资源,又遭遇到进一步的破坏。

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昆剧)被列“人类口述和非物質遗产代表作”。我国的昆剧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原来对昆剧发展前途失去信心的人恢复了信心,地方政府对昆剧演出团体的关心也多了一些。然而从目前昆剧演出状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从2003年在苏州举行的全国昆剧会演的情况来看,许多剧目都缺少昆剧应有的魅力:过于豪华实在的布景,使演员的身段无法展开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不必要的群舞,严重干扰了主要演员的个性的载歌载舞的表演深度;过高的音响,难以使观众体会到昆曲特有的委婉细腻的音乐。有一些传统剧目的唱词已经被任改任动,通俗是通俗了,却也没有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神韵。至于舞台调度,多数戏是按话剧的要求来展开的,很难看出东方传统的戏剧表演的特点。折子戏本来是昆剧艺术的精华,最能体现出昆剧艺术的特点的,可惜在会演中并不占主要地位。——难怪一些人看了这样的“昆剧”要发出疑问:难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保护的就是这样的昆剧吗?

这确实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前昆剧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经费不足、人才匮乏、资料散失;作为昆剧精华的折子戏,由于后继无人,已经大量散失;而继承抢救工作,至今没有系统地展开。这些都是昆剧所面临的危机。但更大的危机是:昆剧所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得到理解。一些人热衷的是:如何把昆剧改造成为“通俗的”、“受市场欢迎的”、“现代化”的昆剧。于是,引进了海外商业戏剧的一些做法,使昆剧的文化品位大打折扣,还自称是“改革”、“创新”。值得重视的是:在联合国确定中国昆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这种情况说明:如果我们对昆剧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即使国家给予了财政支持,增加了人员,也不可能在抢救、保护昆剧遗产方面做出多大成绩,更难以说得上对昆剧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昆剧出现今天这种情况,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误区。为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我们应当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为准绳,总结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昆剧走过的道路,以求理清思想,使昆剧的发展符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要求。

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就得到了150多个国家的响应。对于被確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要求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当时确定保护的主要是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文化的和自然的景观。

这项公约的出现,有很长一段历史背景:从19 世纪以来,欧、美一批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有感于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对古建筑破坏的严重性,发出了保护古建筑的呼吁,提出了立法保护古建筑的要求。以后,重视保护古建筑逐渐成为国际思潮。1893年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提出了在城市发展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地区”进行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保护措施。这是第一份国际性的保护古建筑和文化古迹的文件。

20世纪中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阶段。但不少国家并没有接受发达国家的教训,以致许多有极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文物古迹和重大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为了制止这种现象的蔓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际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国际社会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一整套保护和利用并重的方法。1977年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1998年发表的《苏州宣言》,把保护文化古迹提到“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认识,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认识和处理当前全球化趋势及城市迅速发展形势下保护历史城市的意义及方法。1999年国际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则特别强调了继承和发展是21世纪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国际准则。

人们重视保护古建筑、古城、历史街坊及自然风景区等,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护它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大量文化并不由物質承载,而是由人的活动直接承载着,如音乐、舞蹈、戏剧、语言、风俗习惯、手工艺、游戏……等。这样的口头和非物質文化在当前全球性的现代化大趋势下,频频失却的情况就更为严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举行的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优秀作品”,以后在“口头”之后加上“非物质”几个字。这样,“世界文化遗产”就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视、可触摸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古迹,古城、古街坊、自然生态区等;另一部分是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音乐、舞蹈、语言、风俗习惯、民间歌谣、各类传统手工艺……等。中国的昆曲(昆剧)被第一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中国的古琴也被列入此类遗产名录。

为什么人们对传统文化如此重视?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可能消亡如此忧心忡忡?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源头,它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今天人类生活智慧和灵感不可替代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类今后文化发展的命脉延续和创造基础。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高。这是一个不断的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离开了原有的基础, “否定之否定”也就无从展开,发展、创新都没有可能。英国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他所以能取得伟大的学术成就,是因为他 “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就是站在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其实,所有新文化的创造,都是如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得到世界各国响应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制度,所以十分重视保护这些文化的原生态,就是为了人类文化的延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只要懂得人类科技和文化史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所有各个民族,对人类文化都作出过贡献。从日常用语的词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享有的文化成果就来自各个不同民族的创造,如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胡琴、西瓜等。各民族的创造,有些在历史上已经作出了贡献,有的还会在将来继续作出贡献,所以不能听任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新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如果传统文化被消灭了,继承和交流也就中断,新文化的创造也就没有可能,这将是人类的一大灾难。

现在有些人不能理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也就不能理解每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都是历史赋予我们保护传承的一项重大责任。有人把列入名录当成是一纸广告,只是用来作商业宣传,却没有对如何保护这一项目的进行认真的研究,甚至不懂保护这类文化遗产的特殊重要意义,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这实在是一大悲哀。

为了负起保护昆剧原生态的责任,我们必须用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根本目的来统一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作出巨大努力。而维护昆剧的原生态,传承它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则是我们苏州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二、昆剧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戏剧领域中的最高成就

中国的昆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在戏剧领域完整的体现。因此,认识昆剧的价值,首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色说起。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点就开始形成,表现为《礼记》中关于 “音由情生,感物而动”和“诗乐舞一体” 的论述,强调艺术的发生是由于人的情感的需要,突出了情感对产生艺术的决定性的作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出现了“风骨”、“气韵”、“神思”“意境”等美学概念,推动了诗歌、散文、书法、美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道路。这些思想对以后中国戏剧美学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艺术空前繁荣,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达,为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思想大解放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唐代文化的繁荣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而且还表现在歌舞活动极其活跃,形成了以歌舞表演故事的传统。唐玄宗是皇帝,也是一位大艺术家,他自己能作曲,善歌舞,在梨园中教习歌舞戏曲,成为中国戏曲的萌芽。据魏良辅《南词引证》记载:“……惟昆山为正宗,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可见,从唐玄宗时就有昆腔了。后代昆曲艺人都尊唐玄宗为戏曲界的始祖,亲切地称他为“老郎”,建“老郞庙”对他祭祀,也是故有根据的。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出现了大批商业都市和市民阶层,戏剧活动普及到市民阶层,逐渐出现戏剧活动的商业性演出,戏剧形式趋于成熟。到元代,由于一批失意知识分子的参与,更出现了戏剧演出的高潮。也就是元代的杂剧。但因为在南宋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分割状态。南北戏剧各具特色,却很少交流。元代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时间不长,而且后期农民起义,烽火遍地,谈不上戏剧交流。因此,南北戏曲不但声腔各异,演出方法也有很大差别。明代以后出现了多种戏曲形式,如其中以昆曲(昆剧)的成就最大。它以南曲为基础,又继承了宋元杂剧的成就,综合南北戏曲的优点,再加以发展和完善,并且影响了全国各地方剧种,被称为“百戏之师”。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意境”,也就是强调人的情感对艺术创造起决定性的作用。如在文学和诗歌创作中强调“风骨”“神思”;在书法艺术中有“假象会意”的说法;在绘画艺术中有“气韵生动”的要求。而在戏剧表演中,着重意境、神似,强调“情”的作用。明代的戏剧家对这方面有相当深刻的论述。王世贞要求戏剧做到“其体贴人情,委曲必至;描写物态,仿佛若生。”王骥德提出,戏曲应“模写物情,体贴人理。” 戏剧理论家李漁更明确指出:戏剧演出的“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正是在这一整套重视表达“人情”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一整套对人的感情的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表演方法。成为流传全国的最大的剧种。在昆剧的编剧方面,加强了描摸人情变化、悲欢离合的故事性,称为“传奇”,出现了一批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在昆剧的表演体系上,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成果,又加以改造、发展和丰富。例如:在脚色行当方面,把南戏表演中的七种解色发展为“江湖十二色”。面谱也相应地有了大的发展,形成了面谱系列。在音乐方面,在江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宋、元时期南曲和北曲的音乐成果,又结合了诗词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吸收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的元曲的成就,形成了曲牌体。在乐器方面,“南曲则大备于明,初时虽有南曲,只用弦索官腔调。到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沈宠绥:《弦索辨讹》)。在昆剧的表演方面,更是创造出了大量优美的身段,极大地丰富了表演艺术。元代杂剧的表演骑马,还是用竹竿,到昆剧就以马鞭代马,为表演骑马的舞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表明:昆剧从编剧、音乐、表演艺术等各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地步。明代中期,以声腔区别形成各类地方剧种,除了昆山腔外,尚有海盐、余姚、弋阳等声腔。但唯有昆剧成为流行全国的大剧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通过吸收宋元以来在戏剧方面的积累又加以发展和创新,艺术成就最高,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戏剧方面最完整的体现。

到了清代中期,徽班进京, 演变为京剧。京剧所用的皮黄腔,是在徽剧和汉剧(楚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了一种以板腔式变化的音乐结构形式,节奏感较强,比较单纯、通俗、灵活,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因而很快受到欢迎。但京剧的艺术积累不多,表现人的感情的方法不多。因此在徽斑进京初期,那些艺人都重视向昆剧学习。如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同时也是杰出的昆剧演员,京剧的新的学员必须先学昆剧,打好基本功。京剧和昆剧常同台演出,但以后因为贪图省力,新学员不再先学昆剧,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京剧的演出水平。直到梅兰芳等一批杰出的京剧演员出现,对昆剧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给于极高的评价,重新提出了京剧要向昆剧学习。梅兰芳不但自己努力学习昆剧,而且把昆剧的艺术积累溶化到京剧中去。我们阅读由梅兰芳口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可以看出:他在研究昆剧、提高京剧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也显著地提高了京剧的艺术水平。

三、中西两种戏剧体系的碰撞、比较与交流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文化之间会发生冲撞,也会有比较和交流。这种比较和交流,常常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戏剧文化也是如此。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西方文化开始进大规模进入中国,西方的戏剧文化也进入中国。西方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艺术就是“模仿”,从而奠定了西方戏剧重视“写实”的美学体系,和我国以“写意”的美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比较和交流。这种碰撞、对比和交流,贯穿在整个二十世纪,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之初,“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进行过猛烈的批评,认为从形式到内容 “陈腐、落后”,不能适应时代朝流。当时批评的京剧,主要是没有经过改革的京剧。这次批评促进了一批要求进步的京剧艺术家努力学习西方的戏剧理论,注意对京剧进行多方面改革,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涉及两种不同的戏剧美学观比较研究,争论层次实际上还不高。

以后进入第二阶段,到抗日战争中期,体现西方“写实”观念的话剧有了大的发展,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进入中国。由于这种理论科学地研究了演员创造角色的心理过程,因此不仅对话剧界,而且对京剧和昆剧界许多著名演员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在这一阶段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著名京剧演员认真学习昆剧,表演昆剧,以昆剧的艺术积累提高京剧,还编演了一些充滿爱国热情的戏剧,京剧给人“陈腐”的印象有所改观。梅兰芳还带了昆剧和京剧出访美国、苏联,美欧戏剧家了解了中国戏剧,并给以高度评价。在这一阶段,开始了两种不同的戏剧观的交流,对中国和西方戏剧理论的提高,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阶段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由于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要表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话剧和歌剧界展开了向中国传统戏剧学习的热潮。不仅出现了吸收中国传统戏剧风格的现代歌剧《白毛女》,许多话剧也不同程度吸收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十五贯”演出后引起重视昆剧的热潮,周恩来发出了“话剧要向昆剧学习”的号召,曾一度出现话剧学习昆剧的热潮。

在这三个阶段中,梅兰芳出访美国和苏联,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次访问,使西方的戏剧理论大师从梅兰芳的表演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并且作出了精辟的评论。著名的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说:“传统的中国戏剧,必须保存和发展,因为它是中国戏剧艺术的基础。我们必须研究和分析,将它的规律加以整理。”他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戏剧是 “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在它自身的领域里,那臻于完美的境地,就是构成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总和——艺术的形象化刻画。”著名的苏联戏剧艺术家丹钦科也认为:“对我们来说,最珍贵的是看到了中国舞台艺术最鲜明、最理想的体现。也就是中国文化贡献给全人类文化最精美、最完善的东西。”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说:“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这种演技比较健康,它和人这个有理智的动物更为相称。”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戏剧系乔治·巴纽教授认为:梅兰芳是西方演员梦想的一种表演方法的有力证据:“戏剧可以通过有形的身体表现无形。西方导演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演员使这一种理想国的精神结晶化。”

这些戏剧理论家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评价,提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在两种戏剧美学体系对比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昆剧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很快,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人文精神的消极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一些 “虚拟世界”。在戏剧界,也就出现了一种倾向:企图以技术代替艺术,忽视人在艺术创造出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是针对这种现象,在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又建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以求通过保护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张扬人文精神。昆剧,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名录的项目,正说明昆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中的最高成就。

昆剧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根源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产生是由人的情感的需要。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人的情感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出现的,但如果外界事物没有通过人的情感的提炼、昇华,就不可能有好的、感动人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但认为教化作用只有通过人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昆剧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中国统美学思想在戏剧领域的表现。

昆剧所以称为“传奇”,既是因为它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更是在于它所表达的人的喜、怒、哀、乐情感的张力。成功的昆剧总是把人的情感发挥到最大程度。所谓“无奇不传”,指的就是这种情感表现的张力,而不是为了表现“奇”而装神弄鬼。有时有鬼神登台,但也是为了表现人性。

中国传统戏曲是以歌舞表演故事,又特别吸取了中国古代诗词和歌曲的成果。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诗词发源于民间歌舞表演,它的发展,从四言到五言、七言、到词和曲,是和音乐发展相同步,不断地积累了人们抒发情感的需要。把诗词和音乐的成果运用到戏曲中,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表现人的情感的张力。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昆剧十分强调演员的主体作用。故事发展表现在人的情感起伏上。故事的高潮也就是演员表演的高潮。人的情感只有人来表现,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道具、服装、简单的布景都是需要的,但只有服从于演员的表演,才是可取的。为了表演的需要,还可以加以夸张和变形,而夸张的程度,又以演员表演的需要作为取舍的标准。如水袖、冉口、马鞭等。

作为表现个人感情的深度,中国传统戏剧把舞蹈转化为身段,到昆剧达到了最高水平。多种多样身段的出现,把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外化,达到了极致。由此不仅能表现善良的人的内心世界,也能表现邪恶的人的内心。可以说,形形色色身段的创造,是昆剧对中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最重要的贡献。

昆剧的出现和它的发展过程,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和变革。而且,昆剧本身在它发生以后的三、四百年中,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有一点十分明显,它走的创新之路是不断地自我完善,使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表现得更完美,更高级,而不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否定,更不是民族传统的否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改革”昆剧的议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用现代科技来代替演员的表演。在他们的主张和行动中,不再是以演员为中心,而是以舞台美术为中心。这样,昆剧所内涵的人文精神也就大打折扣,昆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何在?

对昆剧列入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我们不能仅从戏剧的角度来认识,还要从整个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来认识。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幸福,但不可否认也带来不少灾难。人们过于重视物质而忽视人的作用,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创造的,必须由人来把握。人世间的问题只有人来解决。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以人为本。因此,在这一个时代背景下,重视昆剧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就不仅是戏剧方面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