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星工程该怎么算:平阳渔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11:40

平阳渔鼓

目录

平阳渔鼓概述
历史与发展
形式与特色
影响与价值
现状与传承
平阳渔鼓名家
    

平阳渔鼓竹筒

编辑本段平阳渔鼓概述

  
平阳渔鼓[1],又称“蓬鼓”,闽南方言称之为“嘭鼓”,是平阳民间传统曲艺的一种,在平阳流传甚广,流传区域主要是平阳北港地区的麻步、水头、腾蛟、山门、南雁、闹村等乡镇,同时还流行于苍南、洞头、玉环、福鼎等县市讲闽南话的地方,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

编辑本段历史与发展

  《平阳县志》记载:“渔鼓是从闽南传入。”明末清初时期大量福建移民北迁平阳,由此可见,渔鼓大约是在那时由北迁移民带入平阳,已有400多年历史。渔鼓传入平阳以后,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完善,逐渐吸收平阳木偶戏和南戏等戏曲的技艺特点,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唱曲目通俗易懂,节奏轻快,韵律讲究,拖音短而尖,形成别具一格的演唱特色。清末至民国,平阳渔鼓进入了鼎盛时期。由于平阳渔鼓来自民间,源于生活,贴近百姓,而且演唱形式简单,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民间遇到红白喜事、寿诞还愿等总要请上渔鼓艺人堂唱,街头巷尾到处可闻渔鼓唱声。有些名艺人还被聘到外地进行演唱,平阳渔鼓声名远播,极为旺盛。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阳登记入册的渔鼓艺人有100多人,于1957年县里成立了平阳县木偶曲艺协会,下设木偶、鼓词、渔鼓三个分会,全县40多位渔鼓曲艺人成立了“平阳县曲艺协会渔鼓分会”,选举渔鼓名师、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田担任协会副会长,渔鼓分会会长。张家田曾多次参加温州地区及浙江省的曲艺会演,演唱字正腔圆,深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1959年张家田参加浙江省曲艺观摩演出,演唱渔鼓《岳飞枪挑小梁王》,影响深远;“文革”期间,渔鼓艺人作为封资修的牛鬼蛇神批判,禁止参加演出,平阳渔鼓的发展曾一度呈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期,平阳县文化馆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瑞芳对渔鼓音乐与配器进行了多次加工和改革,吸收了民间优秀音乐和兄弟曲种的曲调,改由单人演唱为多人分角色演唱,还在原有的长筒和简板的基础上,配备了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曲调更加悠扬婉转。[2]

编辑本段形式与特色

  平阳渔鼓为说唱艺术,主要  

平阳渔鼓简板

演唱形式为单人独唱,以唱为主,道白不多,演唱语言为闽南语。说唱时将长竹筒斜放在膝盖上用左肘护住,左手握着简板打节拍,右手按长筒底端,用手指轻拍底端蒙皮,发出“蓬、蓬”之声。唱词格律和押韵方式灵活讲究,一般以七言为主,文字平实,语句通俗易懂,用方言演唱琅琅上口。演唱内容主要取材于传书和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精彩,或是歌真颂善,或是劝世行道,或是鞭黑揭丑,是当地人文精神和生活习俗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市区山村的通俗文化。平阳渔鼓现存50多个曲目,从演唱技巧到故事情节处处体现地方风格,朴实无华,贴近生活和群众。这些曲目分小段唱词和连台本词。平阳渔鼓分“门头唱”和“堂唱”两种形式。旧时渔鼓艺人大多出身贫苦农民或残疾人(盲眼、跛足等),社会地位低下,以走村串户“门头唱”为主,唱些米钱度日,门头唱一般都是唱小段词;那些较有名气的艺人唱渔鼓不搞门头唱,一般都是大户人家做红白鼓事、寿诞、还愿、庙神庆诞等聘去“堂唱”,演唱传书和民间故事,有时连唱十天半月,报酬收入较丰。  平阳渔鼓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单人演唱,形式简单  平阳渔鼓是单人说唱艺术,生旦净末丑全部一个人独唱,有唱有表,既能演唱小段节目,又能演唱有完整情节的大型曲目。平阳渔鼓表演形式与道情相似,分门头唱和堂唱,艺人只要带着渔鼓和简板,即可开腔演唱。  2、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郁的平阳地方色彩  平阳渔鼓是一门地方性很强的说唱艺术,均用闽南方言演唱,演唱起来既通顺又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适合平阳北港地区民众的欣赏习惯和口味。唱词多用七字句式,讲究韵律。  3、雅俗共赏、妇孺皆宜  平阳渔鼓具有通俗性、群众性、趣味性、简朴性和便捷性等风格特点,根植于底层民众之中,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艺人通过说唱,伴以面部表情和道具表演,从而产生特殊的听觉艺术效果,使妇孺皆可听懂和理解,精湛的唱技令许多观众留连忘返。[2]

编辑本段影响与价值

  平阳渔鼓是从平阳民间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是该区域几百年来曲艺文化的结晶之一,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曲艺参考价值。  1、珍贵的艺术价值  平阳渔鼓独特的演唱方式,集平阳各种曲艺特点于一体,是平阳曲艺的典型代表。古朴清丽,原汁原味,为乡土文化的珍品,深受各地听众喜爱。  2、民俗、历史研究价值  一个地区的历史风貌往往体现在它的各种文化艺术中,平阳渔鼓作为平阳民间数百年来的艺术珍品,曲目中保存着许多当地人情风味,是生命形态的体现。  3、研究闽南方言的案本  平阳渔鼓均用闽南方言说唱,以闽南方言七字句押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2]

编辑本段现状与传承

  平阳渔鼓现状不容乐观,面临濒危状况。随着现代文化迅速发展及乡村电视的普及,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改变,纷纷追求时尚的流行艺术,像渔鼓这些当地民间曲艺几乎无人问津。又由于老一辈民间艺人的去世,年龄轻些艺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纷纷改行,民间渔鼓专业艺人已断层。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乡间老人会里还保留着个别老艺人以录音磁带或做成CD片在流传演唱。  平阳渔鼓在平阳传承了四百多年,主要以拜师学艺的方式传承,旧时为贫苦人民谋生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关于渔鼓传承人,上可追溯到清末柯阿金,民国时期又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张家田,新中国成立后有张家田的学生纪孔珊、林开储、周超涨等人崭露头角,20世纪70年代的白希文等人经过专门学习,具有一定的渔鼓演唱功底。专业渔鼓演唱艺人已基本消失,只有白荣府等文化员把平阳渔鼓作为宣传形式进行业余文艺活动。  平阳渔鼓逐渐式微,进而淡出民众的视线,需要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2007年平阳渔鼓(平阳县、苍南县)被选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受到重点保护,由浙江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代表作的发掘、保护和人才培养,还将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并在合适的区域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2]

编辑本段平阳渔鼓名家

  张家田[3]  又名玉期,平阳县水头镇凤湾村人,生员的后代,从少读过几年私塾,有文化,由于家门不幸,父亲早故,母改嫁,为了生活出路,早年拜师桥墩柯阿金学唱渔鼓。由于他聪明、刻苦认真好学,三年未满,即把老师肚中的所有唱本挖光了,而且把老师的唱本,都一一用文字记录下来。当他满师时,在桥墩演唱第一部渔鼓《龙凤再生缘》引起听众们的轰动反响。他演唱时,模仿戏剧中人物的生、旦、净、未、丑各个行当的声腔,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把人物演唱得淋漓尽致,以鼓、拍的节奏快、慢、急烘托气氛。再加上声音宏亮,送字清晰,字准腔圆,唱出了人物的个性,一时名声  

张家田学生纪孔珊在演唱渔鼓

鹊起。张家田成为平阳曲艺界的一位大红人,连周边邻县的福鼎及洞头、玉环等市县也纷纷寄来请柬和派人前来邀请演唱。过去他的家人都怨张家田学这讨饭活,可他唱得如此大红大紫,家人都改口说张家田比他祖上的生员更有出息了。   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张家田曾多次被邀参加县、市、省曲艺演唱,他的演唱艺术一次次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好评,1957年被吸收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副厅级巡视员、曲艺专家施振眉同志,在省曲艺节上听了张家田演唱平阳渔鼓后,说张家田是位很有特色的曲艺家,对他念念不忘,还把张家田演唱的平阳渔鼓以及他的演唱事迹收录进《浙江曲艺志》。  张家田最脍炙人口的曲目有《龙凤再生缘》、《岳传》、《杨家将》、《五虎平西》、《粉妆楼》、《南京五状元》、《双判球》、《说唐》、《绿牡丹》、《高机吴三春》;他自己改编的现代曲目有《苦菜花》、《杨立贝》、《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灯记》等。为了配合时政宣传,他创作改编的宣传小节目《赤脚医师》、《东海前哨》、《婆媳间》等几十个曲目,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带头深入村坊、街头、巷尾、工地、田头等演唱宣传。  张家田的学生有水头西塔村的纪孔珊[4]、周超涨、林开序、林开江等多人。  张家田先生于1986年去世,享年七十岁,家里尚留下他生前用过的一支“渔鼓”和几盘生前录制的磁带。
参考资料
  • 1

    渔鼓器具图片来源  

    http://www.wzmz.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4

  • 2

    历史、形式、价值等资料来源  

    http://www.epingyang.com/news.asp?id=13668

  • 3

    张家田资料来源  

    http://www.wzzx.gov.cn/web/list.asp?id=21&show=yes&tableid=wszl

  • 4

    渔鼓表演图片来源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144/images/00010749.JPG

扩展阅读:
  • 1

    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userobject8ai9540.html

  • 2

    http://www.wzwb.com.cn/system/2007/04/19/100293024.shtml

开放分类:
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