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图:上访者是人渣?还是圣人?乱弹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35:50

一个千年不变万年不腐的国家政权和大树一样,如果被地方的蛀虫蛀空了,失去了树心民心,它经不起大风,大浪,大雷,大雨的考验,很快会被掀翻,变成历史的垃圾。所以要大家同心同德去扶持这棵大树,让它在阳光下健康,蓬勃的成长。

上访者是大树的一份子,他们在蛀虫的腐蚀下,吞噬下,在伤心,流泪,呻咛,叫苦,叫痛,叫冤,叫屈,叫醒人们,作速处理。免得蛀虫祸及全树,则挽救无术了。所以顽强的与违背法律,道德,人伦的蛀虫,破坏者,摆事实,讲道理,希望高一级的机关作“公平”“合理”的裁决,争取自己的自由,民主,人权,这是合理合法的。

由于枉法者,地方的蛀虫,伤天害理,灭绝人沦,惨无人道,才会造成人们大喊,大叫,大骂的最高境界,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

为了真理,为了正义,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法律尊严,为了共产党的声誉,为了让中国这棵巍峨挺拔的大树,能屹立在珠穆朗玛峰上,光芒四射,让全世界的人民瞻仰,膜拜。他们背乡离井,妻离子散,生离死别,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受尽人间悲苦,都是为了这个“理”字。尽管他们投河,上吊,服毒,自杀,都是表白自己对这根千年不倒,万年不腐的大树的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他们致死也没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高尚风格,难道不值得为他们树碑立传吗?

那些吸尽了人血,食尽了人肉的贪污,腐化,汹酒,享乐的蛀虫,死了还要人们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和这些惟利是图的无耻之徒的品德相比,何止强千万倍?

上访者不计名,不计利,不计报酬的一个名誉上的“谏官”,有什么理由是人渣呢?有什么理由封闭他们的言路呢?

没有上访的人,就没有今天那样坚强的改革之路。没有上访的人,今天的中国还未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没有上访的人,今天的中国还滞留在贪官污吏,乌烟瘴气的环境中,祸国殃民。没有上访的人,中国还在老牛拉破车的年代,“咳......呵......慢慢的拉啊......拉啊”。所以上访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事业发展的先锋。

有了上访者,才没有工商,交警,城市监狱的人,在街头巷尾扣上不应有的罪名。行凶,捉人,抢掠,甚至打死人。有了上访的人,才没有每年一次的计生运动。有了上访的人,现在过年过街才有炮仗放。有了上访的人,清明时节,园林局,火葬场的人才不再上山罚款,捉人,连鸡公,猪肉,豆腐,烧酒也犯了他们的法,被捉去。有了上访的人,才没有水,电厂每年收取什么水,电表维修费。有了上访的人,才有公平的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上访的人,才有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有了上访的人,才有今天的国家赔偿法。有了上访的人,才有反腐昌廉的政策。有了上访的人,才有今天的物业法。有了上访的人,才走向繁荣富强,世界瞩目,另眼相看的局面。上访人是光明的使者,是黑暗的克星。

请问高官贵胄,名门望族,你们站在高高的树顶上,不经上访人的口去吞,吐,在树叶下的黑暗,你又知多少??人们处于安居乐业的最高境界,前途一片光明,自然没有上访者,上访不是一纸行政命令所能制止的。封闭言路,只能助长社会腐败的滋生,而产生更多更凶的上访者。甚至发展到国外。

我相信没有上访的人,国家房屋私有制无法解决,而矛盾重重。没有上访的人,中国的交通事业无法解决,而混乱丛生。没有上访的人,教育事业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上访的人,全球变暖,回天乏术。没有上访的人......所以上访人是社会进步的先锋,是真理的追求者,是光明的使者,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世界上只有(古时叫奴隶)上访者创造世界,创造历史,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上访者是国家之栋梁,是国家之至宝,是圣人,值得尊敬,上访者“万岁”予否,就看高官们的政策好坏来决定了。

请网友多多评论!!! 
       上访的人为了真理,为了正义,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法律的尊严,为了共产党的声誉,他们致死也没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他们的高尚风格,难道不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吗?

上访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光明的使者,是黑暗社会的克星。试想,人们处于安居乐业的境界,前途一片光明,是不是自然会没有上访者?上访是一纸行政命令所能制止的吗?毫无疑问,中国是有了上访的人,中国法律和中国经济才走向了繁荣富强,才使世界瞩目,才使那些高傲的人们有了另眼相看中国人的局面。

所以上访人是社会进步的先锋,是真理的追求者,是追求光明的使者,是衡量社会是进步还是落后的标尺。上访者是国家之栋梁,是国家人才之至宝,他们是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英雄!世界是由(要求纠正错误)的上访者在创造世界,在创造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将永恒不变的真理。

为了共产党的声誉,要切实解决上访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要坚决纠正损害上访人合法利益的不正之风。促使社会和谐,积极和谐社会.

“学习班”何以成上访者恐怖梦魇

57岁的王信书是江苏响水县的一名残疾退伍军人。他常自豪地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我流血流汗,没有一次流过泪。”2007年年底,王信书因为上访被抓进“学习班”学习,从“学习班”逃出来后,他开始了长达8个多月的流亡。从那以后,王信书经常被这样的恶梦惊醒:他在拼命地跑,后面一直有群人追赶他。(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因冤屈而上访,渴望得到政府重视和解决,是一名残疾退伍军人正当的权利诉求。令人吃惊的是,原本维护自己权益的上访却让他进了“学习班”,并变成流亡者。这样的荒诞结局或许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然而却成为他的宿命,成为挥之不去的恐怖梦魇。

    这一切始于王信书被送进一个高墙大院里的一个房间。保安先是“搜走了小灵通、通讯录、残疾人证、700元现金,抽走了他身上的腰带”,带他进人只有“一张床,一床很薄的被子,铁门,没窗户”的房子。房子的门上有个洞,用来递饭菜。如此一来,也就不难想象,被送进如此阴森之地,王书信会觉得“一个小时一年”。实在真叫人毛骨悚然。

    这这样的“学习班”,一些群众也将之称为“小黑屋”。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身不由己,难见阳光。它虽不是监狱,却是一个能限制公民言行的地方——它把上访的人强制集中到某一个地方“学习”,直到信访者自动放弃上访,彻底变得“老实本分”。而“学习”的最终结果,往往是造就了像王信书这样的流浪者,甚至被折磨成精神病。在本质上看,上访者进“学习班”与常见诸报端的上访者进“精神病院”一脉相承,都是一种被“修理”的过程,都是上访者生命之痛。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响水县学习班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引导上访群众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要求,消除不切实际的想法;二,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正常的程序和途径,以理性合法的方法表达利益诉求;三,讲清楚进京非正常上访对社会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应承担的社会和法律责任,让上访群众识别和抵制别有用心的煽动、挑拨、自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里无疑充满了荒诞性。上访,本是王信书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他通过这一途径所寻求的无非是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结果却在“学习”中被告知要“消除不切实际的想法”、“以理性合法的方法表达利益诉求”——上访都是非理性的?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理性的?有谁能看见这个在枪林弹雨的战场看不曾流泪的老兵的眼泪,听见他泣血的呼喊?

    将上访者送进“学习班”,正是一种触目惊心的逻辑——通过对上访者进行“学习教育”,省却麻烦,撇开责任,最终让一介平民屈服于公权力威慑之下,进而一劳永逸。这种方式,或许能“省事”,但却是对私权赤裸裸的践踏,是对自身形象的巨大伤害,最终要为此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和政府信用成本。

    显然,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积极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是强力压制群众上访,极可能制造新矛盾。而当群众以非常手段抗争演变成群体事件的时候,又让上一级政府来埋单,就这样陷入了一个个恶性循环。北大教师孙东东就上访户99%有精神病言论致歉文章提供 于 2009-4-6 18:9:57 (北京时间: 2009-4-7 6:9:57)
  国家卫生部专家委员、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至少 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属于需要强制的一类。因为他扰乱社会秩序……”“你们可以去调查那些很偏执地上访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但是他就没完没了地闹,你怎么和他解释都不成。”目前已经有上千民众签名要求他澄清并且致歉。

  孙东东就其言论致歉

  据中新网消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孙东东4月6日通过中新网发表致歉声明,就其最近在接受采访时一些内容因表述不当引起争议和误解表示遗憾。他表示,如果因这些内容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诚恳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歉意。

  界定精神病应慎之又慎

  孙东东并未说明这99%的数据从何而来。没有数据证明就如此草率地在一个重大问题上信口开河,这算不算学术不端?

  “上访群体80%都是农民,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最底层,也是弱势群体……绝大多数上访群众他们最初反映的诉求是有道理的,当然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就来上访。”这是公安部信访办副主任李竹红3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当然也不必讳言,上访者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偏执狂”。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上访之前得的精神病,还是上访之后才得的精神病?把上访者上访之后遭受的伤痛、无奈以及最终可能导致精神上的异常,当作其锲而不舍上访行为的一种病态原因,这无疑颠倒了因果关系,逻辑上站不住脚。

  将上访者扣上精神病帽子的,在全国并不少见。究其根源,除了行政滥权之外,和孙东东这类专家随意而草率认定精神病大有关系。ddhw.cn

  在收容制被取消数年后的今天,值得警惕的是,在某些专家的鼓噪下,精神病院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强制收容所。“99%的老上访者精神都有问题”的论断,让人不寒而栗。这和我国现行的信访政策也是格格不入的。在精神病的判断依据上,我们应严格再严格、谨慎再谨慎。毕竟,这关系到人的尊严和权利。相关链接:
  • 北大教授孙东东:老上访户99%有精神病 - 2009-4-4 2:13:12
批示为何让上访者陷入困局?刘洪波

  上访者是循规蹈矩的,接访者也循规蹈矩,一方是忍耐超强的反映问题,一方是礼数周全的手书批示。循规蹈矩之间,时间流逝,上访者的耐心与生命在磨损,而接访者安之若素地继续着批示的书写。上访往往被视为无奈之情的最后解决方案,而手不绝书的批

  示事实上成了对上访者热望的愚弄

  有时,一个开始信访的人,可能如同一头推磨的驴子,把悬挂在眼前的那把草看成近在咫尺的希望,实际上他可能是绕进了无望的困局。

  有许多人长期上访,变成“老访民”,变成“缠访户”。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不理智的执着,为一个事情搭进很长的时间,远不如早早放弃来得划算。不过,这是回头算账的话,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罢了。

  《新快报》报道,76岁的广州老人陆侯英为拆迁房屋补偿不足上访。十几年里,市房管局要求按政策办理,被市承包总公司拒绝。2007年9月开始,陆侯英开始上访,每月一次的接访日他参加了14次,共得到十余个批示:要市承包总公司等机构协商解决,但持有法院裁决书的陆侯英仍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6月23日的接访日,他再次得到了一个“协商解决”的批示。

  从陆侯英的经历来看,他的信访几乎是“件件有答复”的,十多个“协商解决”的批示就是答复。他的事情好像并不算太大,但正在变成一个“老上访”,一个“缠访户”。“早有答复”、“每次都有答复”,经常被作为暗示或者证明上访者无理取闹的材料,但看看陆侯英,就知道“早有答复”是怎么回事了。

  当陆侯英开始上访的时候,一定以为“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以为事情原本不难解决。尽管“老上访”几乎已被塑造成“一根筋”的形象,使人觉得都是些认死理的人,因而让人产生既同情又厌烦的想象,但我想,如果他们知道上访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前面有望不到头的路,他们一定早就“冤死不告官”,有气自己吞了。

  一个不算大的问题,十多年里未得到解决。一个执有法院裁决书的老人,一个没有越级、没有串连的上访户,得到的几乎是每访必有的“批示”。上访者是循规蹈矩的,接访者也循规蹈矩,一方是忍耐超强的反映问题,一方是礼数周全的手书批示。循规蹈矩之间,时间流逝,上访者的耐心与生命在磨损,而接访者安之若素地继续着批示的书写。上访往往被视为无奈之情的最后解决方案,而手不绝书的批示事实上成了对上访者热望的愚弄。

  有人会说,以批示作为上访答复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显示了官僚主义习气。固然,这是官僚主义的一种,然而也有可能这不过是对问题所作的特殊形式的“回避”。上访的现场,永远只是访民面对着一个或者一群官员,制造了问题的人永远是缺席的。

  批示交到上访者的手中,没有交到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手上,那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画饼。这可能正是接访者所求的效果。它既能显出对访民有所交代,又不会触及实质问题,也就是不会给相关单位带来任何压力。接访的仪式因此显得完美,每一次接访甚至还会变成业绩:接访多少人次,个个有回音。

  信访本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伸冤渠道,现实中它却似乎成了比法律途径更加值得寄托的希望。然而,如果每次上访得到一个批示而问题依然,那么,信访、接访将可能已经变成了让人团团转的困局。

  有谁会为一个受损害者恢复正义呢?一个人会被损害,本身就是他缺乏资源,而损害者是资源丰富的。恢复正义,意味着要得罪资源的拥有者,而帮助缺乏资源的人,这何止是官僚不官僚、想不想做事的问题,分明就是一个做事划算不划算的问题。一个人拿着无用的批示跑来跑去,其实不过是无资源、被支配的再次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