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顿剃须刀xf8700:五代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30:51

 五代佛教


  五代佛教是叙述从公元907 —959 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则先
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继有荆南(又称南平)、楚、后蜀、南唐诸国
(通常连同北方在后周时割据独立的北汉、合称十国)。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
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
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
情况各不相同。

  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各代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的旧规,也例行诞节诣寺行香、
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则比较严格。管理机
构为祠部(后梁),后设功德使(后唐)。度僧一向禁止私度,如后梁龙德元年
(921 )即再申明令,愿出家者须入京师比试经业。后唐、后晋也同此限制,并
禁新建寺院。不过后来功令渐弛,寺僧仍归浮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兵役,
所以到了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 )便毅然对佛教予以沙汰。凡未经国家颁给寺
额的寺院,基本上一律废除,仅在原无敕额寺院的地方许留一、二所。又禁止私
度,出家必须通过严格的读经试验。更禁止当时流行的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
残害肢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结果,国境内寺院废除的过半。因废寺院还连带将
民间保存的铜制佛像全数没收,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家的经济。这对佛教本身来
说,澄清了一切紊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顿,并不算是很坏的事,其性质
也和前代各次的破佛措施不同,只是北方佛教原来仅获维持的,经此波折就更见
衰落了。

  其在南方,各国割据的局面,如吴越、南汉、闽国等,历时都比较长久,又
大体相安,互不侵犯,各在境内还实施些有利民生的改良政策,使经济有所发展
而社会日趋安定。各国帝王多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于佛教的建寺(如闽地在王
氏统制时,凡增建寺院二百六十七所,后改属吴越,二十七年中又增二百二十一
寺;到后周显德初大废佛寺,杭州寺院获存者仍达四百八十所)、造塔(如闽王
王曦于永隆三年即941 年在福州乌石山麓建崇妙保圣塔,南汉王刘鋹于大宝十年
即967 年在广州造千佛铁塔,今均存;又吴越王钱弘俶于后周显德初效阿育王故
事,铸造八万四千小铜塔,中纳《宝箧印陀罗尼经》印刷卷子,颁布境内,十年
方竣)、造像(如闽王王审知在后唐同光三年即925 年冶铜铁三万斤来铸释迦、
弥勒诸像)、写经(如闽王室在后唐同光元年即923 年写金银字藏经五藏等),
以至度僧(如闽地初于后唐天成三年即928 年度僧二万,自后闽僧日见增多,降
至南唐,度僧仍极浮滥,金陵一地即有数千人),所以当时南地佛教始终在发展。

  唐代所有各宗派,到了五代时,只禅宗和天台宗因根据地在南方,条件优越,
得到更大的开展。南方禅宗在唐末时,曹洞崛起,大振青原(行思)一系的宗风。
同系德山门下的闽僧义存(822 —908 )参学归来,构居福州西山的雪峰,唐末
受到闽王王氏的优礼,十数年间,替他建寺造像、厚施养众,于是教化之盛,甲
于天下,四方僧众趋集,冬夏常有千五百人。其门徒中又多杰出人材,如玄沙师
备(835 —908 )、洞岩(越州)可休(874 —940 ?)、鹅湖(信州)智孚、
长庆(福州)惠棱、鼓山(福州)神宴,都得闽王尊重,分灯化俗。其中玄沙从
《楞严经》入道,识见尤属特别,化行尤广。继有罗汉(漳州)桂琛(867
—928 ),曾参雪峰法会,但得旨于玄沙,门众推为上座,大弘玄沙之教,遍于
全浙。从桂琛得法的有文益(885 —958 ),后为南唐元宗迎住于金陵报恩禅院,
死后私谥法眼,衍成法眼宗。其弟子有天台德韶(891—972 ),为吴越国师。门
下有永明延寿(904 —975 )沟通禅教,后著《宗镜录》,成一大家。还有义存
另一门人云门(韶州)文偃(?—949)为南汉高祖所尊礼,教化很盛。其门下香
林澄远(?—987 )后更光大,成为云门宗。此外,临济宗由兴化(魏府)存奖
(830 —888 )、宝应(汝州)慧颙(?—952 )相承;曹洞宗由洞山云居道膺
一系同安道丕、同安观志相承;沩仰宗由仰山南塔光涌(850 —938 )一系相承;
各弘化一方,与法眼、云门并行。禅家五宗,至此完全建立。

  天台宗在五代时直传湛然之学的有义寂(919 —987 )。他因德韶的推荐,
见重于吴越王钱弘俶。钱氏特为他在天台山建螺溪道场。又接受他的建议求会昌
以来散失了的天台教籍于高丽。其后高丽遣谛观送了智者诸大部著述来浙,于是
一宗典据大备,呈中兴之象。义寂之传有义通(972 —988 )、宗昱,通后传四
明知礼,更大昌此宗之说。

  当时北方的义学是不主一宗而以疏通性相、精研大小乘的综合形式出现的。
常习的经论有《法华》、《涅槃》、《仁王》、《维摩》、《弥勒上生》等经,
《中观》、《唯识》、《俱舍》等论,而以《百法》、《因明》二论归之名数与
立破法门,视为研学方便,敷讲尤为普遍。讲家著名的撰述有彦晖(后梁,840
—911 )的《百法论滑台(所住地方)钞》,归屿(后梁)的《百法钞会要》,
虚受(后唐)的《俱舍疏钞》及《法华》、《百法》、《唯识义章》,贞辩(后
唐)的《上生经钞》,可止(后唐)的《法华顿渐教义钞》,智江(后周)的
《百法瑞应钞》,继伦(北汉)的《因明论演秘钞》、《法华经钞》等。又《法
华》的研究本来在南方是以天台之说为正宗的,而北方学者南来讲说却常用慈恩
宗义相沟通。如可周(后唐)于乾宁四年(897 )节《法华玄赞》为五卷《评经
钞》,又为音训并解释道宣的《法华经序》,乾化二年(915 )以后即在浙江一
带弘传其说。又皓端于杭州撰《金光明经随义释》,会通慈恩、天台两家宗要,
而启发了天台内部异解的端绪。象慈光悟恩(912 —986 )即曾从皓端听习经论,
而后契入天台,著《玄义》、《文句》、《止观》、《金光明金錍》科总三十五
帖,继而就发《金光明玄义》真心观之难。

  此外关于律学,从中唐以来就是南山、相部、东塔三宗并行,未得统一。五
代时还保持着同样状态。其在北方,新章宗即东塔一系仍在流行,著名的律师如
贞峻(847 —924 )即在东京开宝律院为新章宗主。从乾化元年(914 )以来,
十年之间度僧尼三千余人。又相国寺澄楚(889—959 )亦为新章宗律主,后晋初
入内道场,为皇宫妃主等落发受戒。他一生临坛度僧尼八千余人。至于江浙地方,
则南山律更盛。律师元表原在长安西明参与法宝讲席,广明中(880 )来越州讲
南山律钞,诸郡学人莫不趋集。其门人杭州景霄(?—927 )著《简正记》二十
卷。又有守言再传元解,后为南山宗正系。又法宝高足慧则(835 —908 )亦于
广明中南来传律,其弟子希觉(864 —948 )著《集要记增辉录》(《集要》为
慧则之作)。其门下有赞宁(919 —1001 ),为吴越僧统,都是宏传南山宗的有
力者。

  五代时写经阅藏的风气也很盛,但南北所写大藏,依据略有不同。北方多写
《贞元录》入藏经,这较《开元录》入藏的多出三百余卷。南方通常依《开元录》
写经。南唐升元二年(938 )曾由僧勉昌请编李长者所撰《华严经论》四十卷入
藏。保大三年(945 )僧恒安又从关右写到《贞元录》续入藏经,连同《千钵曼
殊室利经》十卷,《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共三百七十三卷,编成《续贞元
释教录》,请写录施行,这样南方就也有《贞元录》入藏经的写本了。另外,和
写经连带着有音义之作。如汉中沙门可洪,从后唐长兴二年到后晋天福五年(93
1 —940)费了十年功夫,撰成《大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订正了玄应、厚师
(西川)、谦师(浙右)、郭迻(河东)诸家旧作的错误,其书今存。又行瑫
(895 —956 )也以订正郭迻音义的用意,撰述《大藏经音疏》五百余卷,几乎
等于疏解一部大藏音义。其书曾风行两浙,全部已佚,最近仅在日本发现其第三
百零七卷写本一卷。当时讲家博学的大都遍览全藏。如贞海(后唐)擅长《法华》,
三十余年间讲经三十七座,阅览藏经两遍。从隐(后汉)通《弥陀》、《中观》、
《百法》三种经论,尝为大众一日作三讲座,阅藏一遍。智佺(后周)讲《百法
论》百?啾?登座多不临文,但凭记忆讲述,却极流畅详尽,阅藏三遍以为参考。
文辇(南唐)习禅,也览大藏三遍,以佛言为定量。义楚(后周)精于《俱舍》,
讲《圆晖疏》十余遍,也阅藏三过,并纂成类书《释氏六帖》二十四卷,今犹存。

  五代时佛教艺术无大发展。如在教煌石窟,五代所筑窟存三十三个,其中塑
像仅保存了唐代的旧规模,壁画也缺乏生气。惟雕像之存于杭州南山区的摩崖龛
像(西方三圣像等)较胜。在此时塑像和画像里,十六罗汉等题材特别流行。如
杭州雷峰塔有金铜十六罗汉像,烟霞洞有十六罗汉像,皆吴越时造。在僧俗间有
好些人以画罗汉著名,如后梁的李罗汉(因善画罗汉而得名)、后蜀贯休(禅月
大师)等。又唐末奉化(明州)有布袋和尚契此,自称弥勒化身,江浙间多有信
者,也时图画其像。至于佛教建筑,特别在造塔方面,因鉴于木材之易引火灾,
改用砖石,其结构形式虽基本上模仿木塔,但附加雕刻,别有特色。现存遗构在
南方较多,如福州的崇妙保圣塔(闽国时造)、杭州保俶塔(吴越时造),南京
栖霞寺舍利塔(南唐时改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南唐时造)。

  另外,当时僧徒有学包内外、吟咏风骚的好尚,故很多擅长诗文或书画的。
如可止(后唐)有《三山集》收诗三百五十篇,齐己(后梁)有《白莲集》收诗
八百首,栖隐(楚)有《桂峰集》,汇征(吴越)有诗文集七卷
虚中(楚)有
《碧云诗》,希觉(吴越)有杂诗赋十五卷,贯休(后蜀)有《禅月集》等。其
能书的则有贯休和他的弟子昙域(能篆书),又晚峦(能草书)等。能画的有智
晖(后唐)、智蕴(后周)、蕴能(吴越)等,都很著名。

(吕 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