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疯狂兔子2:猴王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01:04

猴王35--美国对于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控制手段

(2011-08-13 10:48:33)

一、美国对于欧盟和英国的货币政策的控制

二、美国对于亚洲的货币政策的控制

 

 

   其实要控制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首先要研究这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和货币发行模式和这个国家对于通胀、就业和经济发展这3者之间的协调和底线。

 

 

一、美国对于欧盟和英国的货币政策的控制

   欧元区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英国和瑞士与之类似。

   看了这段是否豁然开朗?当你了解了欧盟和英国这种经济体各个品种在通胀种占比,只要你合理控制了几样品种的通胀幅度和时间节点,是否就控制了他们货币收紧和放松的节奏,是否就控制了他们的整体的经济。

   这个就是战略,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战略,所以我们要研究各国的货币发行模式和货币的调解模式,包括利率调整的机制,我前面有一篇文章讲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机制。

 

 

二、美国对于亚洲的货币政策的控制。

    中国的大部分经济政策和日本、东南亚类似,货币发行模式也和日本有很多类似(但是把日本对于货币滥发的限制给去掉了,这个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增加了强制性结汇)。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一旦你的外贸对某一个国家依懒度很高,你的货币发行数量就容易受到这个国家的控制,他可以通过控制你的外贸顺差的额度来控制你国内货币的发行情况。就像赌场一样,先让你尝点甜头,然后干掉你。

   我们国家是通过外汇占款来对内发行基础货币的(中国近10几年的主要货币发行模式),而基础货币又有3.5倍的放大效应(最终体现出来的货币M2)。所以假如要让一个国家在10年间过量发行货币,只要让他保持一定的外贸盈余,然后引导热钱进入对方经济体的空心行业(房产、股市等等)。因为长期的货币增发,这些货币必须寻找一个地方去容纳,而房产和股市是比较好的蓄水池,但是蓄水池有2个致命问题,一个是边际效应,一个是溃坝效应,边际效应就是到后期需要继续发挥这个蓄水池就需要几何级数增长的货币供应量来填充(可以参考我原来文章中的小村庄的模型),当达要到边际的时候,他价格不会横盘,只有涨和跌两种情况,因为横盘就是承担资金成本的损失,而因为超量发行货币,所以资金成本就不仅仅是贷款利率,因为这个时候通胀幅度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名义利率。溃坝效应就是在国外通过最后打击你的外贸,让你从外贸顺差变成外贸逆差,这个时候再引导资金流出,结果就是资产市场失血,会快速形成溃坝效应,房价暴跌,同时原来要继续流向房产的资金大量涌入原来被低估的品种里面。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在贸易逆差的时候照样大量发行货币,反正别人不知道。要知道天网恢恢苏而不漏,没有哪个国家说是通过这种不负责任的对货币注水的操作最终胜利的,最终都会被历史抛弃。

   这个模型美国是玩过好几次了,屡试不爽,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等。而且时间节点也能够控制得很好。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美国的泡沫挤的差不多了,我们的泡沫又大了一倍,这个就是战略,我们本来是二楼,被美国推下去是“啪,啊。。。”,现在是这两年我们跑到了6楼,被美国推下去就是“啊。。。,啪”。

   所以我们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收紧货币,壮士断臂(去年下半年收紧货币是壮士断臂--断左臂,现在壮士断臂是断左臂和右臂加上左腿,但是还能活下来,假如继续注水,后面就不是断臂断腿的事情了)。

 

   下面是一组数据(转自别人的文章):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央行发布的月度数据,并根据Wind的资料库数据,我们现在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来,自2008年12月底到2010年12月底,中国的基础货币从12.9万亿增加到18.5万亿,净增了5.6万亿(其中2009年只增加1.8万亿,2010年则快速增长了3.8万亿)。同一期间,M0净增了1.04万亿,M1增加了10.05万亿(尤其要注意M1中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净增了9万亿以上),M2则净了25.06万亿,到2010年12月末M2余额已达到72.58万亿。从上述数字中,我们现在可以认为,这两年广义货币增加和基础货币的增加之间的差额19.5万亿元,应该是在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冲锋号角下各商业银行信贷急遽膨胀而“内生出来”的。

    理清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发改委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促动下,尽管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并没有出现巨额赤字(或言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推手),但各级和各地政府拼命扩大铁、公、地(铁)等基建项目投资,铁路和其他国有企业也趁机大举借贷,导致各商业银行几乎无任何节制地向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增放贷款,这是近两年中国经济体内广义货币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央行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的银行信贷规模就净增了9.59万亿,同比增长了32.99%,2010年全年又新增贷款7.95万亿元。结果,即使按照央行公布的数字,两年全国银行信贷规模就总共增加了17.54万亿,比上面我们计算出的19.5万亿“内生货币”数字只差不到两万亿元。从这一视角我近来一直推测,这两年全国的信贷规模可能比央行报出的17.54万亿还要高(这一点为瑞银的专家团队的研究数字所证实,该研究发现,2009年和2010年全国整体银行贷款约为22.5万亿)。即使我们用央行所给出的信贷规模的数字,17.54万亿的贷款规模,已经差不多是2009年中国GDP总量的一半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确知,银行贷款的急剧膨胀,是中国近两年的M1和M2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沿着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理路认清了是“贷款创造了存款”这一点,也就会对目前中国经济体内积存下来的近73万亿广义货币存量有了新的认识。这乍看来近乎天文数字的储蓄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流量的“堰塞湖”,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存留下来一个看来既“虚幻”但确实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字镜像”。

   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因为它是由亿万居民家庭和个人以及企业、公司和单位的存款所构成的(到2010年末,中国本外币存款余额已经73.34万亿元,比M2存量还多了近万亿),这么大的存款数字,一旦每个存款账户户主都来银行取兑,每个银行就不得不给现金──除非银行自己宣布破产,那各银行也非得破产不可。

    说它是个虚幻的“数字镜像”,因为各银行可用的“储蓄钱”的很大部分已经贷了出去(到2010年年底,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高达47.92万亿元多亿,本外币贷款余额更高达50.92万亿元)。再加上被央行法定准备金冻结的近14万多亿元和4.46万亿流通中的M0,我们就可以知道各银行的平衡账户中究竟还剩“几个子儿”可用了。由此来看,在各银行储蓄的“坝”中所“挡下来”的73万亿M2,在很大程度上竟然只是个虚幻的巨大存款数字而已!各银行平衡账户中的钱几乎全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

   正是因为这一点,不久前央行刚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均纷纷告急,惊叫缺乏资金,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随之迅速飙升,单周和双周拆借率均攀高到6%以上,各银行又都在用各种能用的手段拼命拉存款,可见是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了。最后,逼得央行不得在今年1月份又向市场再注入4千多亿的流动性。单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在中国银行体系到底处在什么状况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当今中国,最可怕的可能还不是经济体内钱太多,而是只要央行一收紧流动性,银行部门、证券市场和实体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就缺钱。这一“实”、一“虚”,一“钱多”、一“钱缺”,就给政府决策层尤其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出了道真正的难题:就73万亿广义货币数量之“实”来说,看来中国经济体内看来确实“钱多”,因而不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可能物价上涨的势头就很难控制得住;就银行平衡帐户中这73万亿广义货币之“虚(幻)”来看,因为“储蓄”大都被贷了出去(超额准备金接近0,有的甚至为负?),各银行又都特“缺钱”,故而央行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各银行就纷纷告急,一些在建项目又自然有会随之会“缺血断氧”。这一实、一虚,一“钱多”、一“钱缺”,就决定了决策层和央行只能在货币政策上走钢丝。弄不好,会通货膨胀上去了,但经济增速却下滑了。这种最坏的结果,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时尚术语“滞涨”(我的理解是结构性滞胀,已经不能用滞胀这个词语来描述了,出现结构性滞胀,基本没有货币或者财政政策能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