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主演的电视剧: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29:58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www.cqagri.gov.cn  [2001-10-31] ·作者: ·来源:

    乌鳢是特种水产品中比较名贵的品种,养殖方式由在成鱼池中少量套养向着单养、网箱养殖方向发展,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目前所需苗种大多来源于野生,尚难于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乌鳢的成鱼养殖是指不同规格的乌鳢鱼种养成商品乌鳢。在我国,乌鳢的养殖模式众多;有混养、套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本节重点介绍混养与集约化养殖技术。

    乌鳢的养殖周期即从鱼苗培育开始到出商品鱼所需要的时间。养殖周期的长短根据乌鳢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来决定,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温度、光照、水源、水质等)及放养密度、放养规格、放养时间、饲料质量、投饲数量、养殖管理水平等等。长江以北,一般需要1一2年,第一年从鱼苗培育到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养成商品鱼。其实,5月中旬的鱼苗培育到8月底9月初,鱼苗可长到体重50克左右,体长可达13一15厘米,9月初开始到翌年的6一8月可达到商品鱼规格,平均在0.5~0.75千克,大的亦可达到1~1.5千克。长江以南及南方,若采用当年的早苗,当年亦可出商品鱼。

                      一.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就是在家鱼成鱼养殖池或亲鱼专养池中适当套入少量的乌鳢鱼种。如在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鲮、罗非鱼的混养或单养池中套人少量的鸟鳢鱼种。这一种养殖模式打破了养殖的传统观念,养殖史一直认为乌鳢鱼是凶猛鱼类——“鱼老虎”,是家鱼养殖的敌害,是清塘的对象。经过实践应明,合理套养,不仅无害,反而增益明显,是淡水养殖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并增加了优质商品鱼,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浙江省1991年,全省推广成鱼塘搭养乌鳢3333多公顷,每667平方米年终增加乌鳢成鱼7~10千克。到1997年,全省鱼塘搭养乌鳢发展到6666多公顷,667平方米产乌鳢成鱼7~12千克,每667平方米净增效益150一250元。湖北省国营大同湖农场,在1991年推广家鱼成鱼塘套养乌鳢500公顷,产乌鳢商品鱼87.5吨,占该场渔业产量的7%,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14%。1993年该场1333公顷成鱼塘全部套养了乌鳢。

池塘混养乌鳢的好处:首先是充分利用了水体中饵料资源,增加了优质鱼的产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其二是清除了鱼池中野杂鱼后,减少了争食对象,保证了养殖鱼的摄食,提高了养殖鱼的产量,增加了产值和经济效益。

    (一)主养家鱼成鱼池中套养乌鳢

    1.家鱼池的要求 家鱼池的塘埂要高,防止乌鳢跳上塘埂;池塘底部要有适当的淤泥,因乌鳢有潜伏于淤泥的习性,但不能太厚,太厚会造成起捕率低,影响到第二年的家鱼养殖;排灌方便,保证池水肥而新,能适时调节水质和排水捕鱼。

    2.乌鳢鱼种的放养 乌鳢鱼种的放养是否合适,对混养的效果起到决定因素,它包括乌鳢鱼种的规格大小、放养时间、放养密度等方面。必须把握好这些环节。

    乌鳢的苗种可以是野生的天然鱼种,亦可以是野生乌鳢苗经过培育而成的鱼种;或人工繁殖的苗种。

    (1)苗种的规格 家鱼成鱼池中搭养乌鳢时,乌鳢鱼种放养的规格大小是根据主养的家鱼鱼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乌鳢鱼种。苗种的规格要严格把关。其主要原因是:马鳢十分贪食、凶猛,它可以吞食与自身体长1/2的其他鱼种,甚至2/3体长其他鱼种。所以套养到家鱼池中的乌鳍鱼种必须比家鱼鱼种的规格要小,至少要小于l/2。例如放养家鱼种是17厘米以上,则乌鳢鱼种选择在8厘米左右为合适。否则,乌鳢鱼种偏大,会吞食、伤害家鱼种,影响家鱼的成活率和产量,降低了效益。

从全国各地乌鳢养殖的情况归纳得出:一般投放的乌鳢苗种在4~13厘米左右,其中以8~10厘米最多。实践证明套养的乌鳢鱼种在上述原则前提下,规格越大越好;成活率越高,产量越高。主要原因是规格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争食能力、活动能力等都比较强,生长速度快。所以提倡放养规格最好在10~13厘米,精养池的家鱼鱼种规格在50克以上的新、老口。

 同一鱼池套养的乌鳢鱼种规格要求一致,所以在放养前经过筛选分养,使投放在一口池的乌鳢鱼种大小相近。并要求鱼种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

    (2)乌鳢苗种放养时间 控制放养乌鳢苗种时间是防止残食主养鱼种的措施之一。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和养殖习惯,各地的放养时间也有差异。一般相距主养鱼种的放养时间2个月左右。主养鱼类的放养时间一般在1一3月,乌鳢鱼种在5~6月放养。广东、广西地区气温、水温高,主养鱼的鱼种放得早,生长较快,所以马鳢鱼种放养的时间相应也比其他地区早一些,可在5月放养,甚至4月。在华中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在6月到7月初进行乌鳢鱼种的放养。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一般在5~6月进行。主养鱼种放养的时间和乌鳢鱼种放养的时间相差两个月的安排目的是让主养鱼的鱼种规格长得大一点;被乌鳢鱼种吞食的可能性更小了,确保主养鱼的产量。若投放主养鱼的鱼种是老口,规格比较大,乌鳢鱼种放养的时间可以适当提早。放养乌鳢鱼种的时间最迟不能超过7月,若超过7月放养,乌鳢的生长期太短;还未长成商品规格,11月主养鱼已是牵捕收获时期,乌鳢必须捕净;否则会影响明年主养鱼的放养和养殖。因此,乌鳢的养殖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故不能放养太迟。

(3)放养量 投放乌鳢苗种数量恰当与否,对家鱼池中套养乌鳢的养殖总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放的数量恰当,才能真正提高混养池的产量。乌鳢鱼种的放养量关键看养殖池中野杂鱼的数量多少和主养鱼中是否有自繁能力的家鱼(鲤、鲫、罗非鱼等)来定。在不减少主养鱼种放养量的前提下,全国各地区乌鳢苗种放养情况:浙江省在家鱼池中混养乌鳍,一般乌鳢鱼种的放养量667平方米为10一30尾左右,若养殖池上年末清塘,野杂鱼较多或在家鱼中已搭养了罗非鱼成鱼,可以适当增加投放量,或者每667平方米投放50克/尾的乌鳢鱼种15~20尾;已经清塘,又不搭养罗非鱼成鱼,野杂鱼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乌鳢鱼种可以适当减少。河南省一般投放8—10厘米的乌鳢鱼种30~50尾。湖北省大同湖农场,在成鱼池中,每667平方米投放隔年乌鳢鱼种30尾左右,8.0一10.0厘米当年鱼种50~60尾。

投放量与乌鳢鱼种的规格大小有关;原则上规格大的少放些,规格小的可以多放一些。一般情况下:隔年鱼种50~150克,每667平方米放养10~20尾;当年鱼种12~15厘米,每667平方米放养20~30尾;8~10厘米,每667平方米放养40~50尾;3~6厘米。每667平方米放养60一100尾。

投放量不仅与乌鳢鱼种规格、养殖池中野杂鱼的多少有关,而且与主养鱼的种类有关,主养鱼中有具有自繁能力的品种(鲤、鲫、罗非鱼等)一起混养的池,乌鳢苗种亦可以适当多放。可以利用乌鳢鱼种吞食自繁出来的苗种,减少苗种与主养鱼争食、争氧、争空间等,保证主养鱼类的生长发育。

概括地说:在家鱼养殖池中混养乌鳢时,乌鳢鱼种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恰到好处。防止因乌鳢鱼种放养过量,而野杂鱼等天然饵料供应不足,造成乌鳢生长不良,相反地残食主养鱼类或自相残食,影响总体养殖效果。根据实践总结出,每667平方米乌鳢的产量控制在10~15千克为宜。

    3,养殖管理

    (1)适当增加投饲量 在家鱼成鱼池中混养乌鳢后;给主养鱼投饲应把乌鳢的重量计算在总量内,适当增加部分饲料是提供给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吃,促使天然饵料繁殖和生长,然后天然饵料( 粲鲦鱼、麦穗鱼、鰟鮍、虾、水生昆虫、青蛙、蝌蚪等)作为乌鳢饵料,这是一种间接投饲方法。

    (2)种青 根据乌鳢的生活习性,常隐蔽于浅水区的水草下面,等小鱼、小虾游至附近,突然出击吞食。因此在混养池的水面种植适量的飘浮性水生植物,是一种仿生态的方法。如种空心菜、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等。不然,没有水草与乌鳢体表的保护色相和谐,乌鳢要捕食活的小杂鱼是很困难的。水草种植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养殖水面的1/5,种于池塘的浅水区,或池塘水面的四周。种植面积过大会引起水质过瘦、降低溶氧等,导致主养鱼类的生长;水草还能作为野杂鱼、昆虫的繁殖场所;种植适量的水草还可遮阳和调节水质。

    (3)设置防逃设施 乌鳢善于逆水行走和跳跃;所以混养乌鳢的池塘塘埂至少高出水面40一50厘米,最好在四周的塘埂上围网防逃,进出水口安装防逃设施。在下大雨后特别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

    (4)忌用硫酸亚铁 家鱼主养池中混养乌鳢,在防病治病时要特别注意各种鱼类对各类药物敏感性上的差异。家鱼养殖过程很易发生体表寄生虫病,常采用硫酸铜或敌百虫,用硫酸亚铁作辅助治疗药物与其配伍,家鱼对硫酸亚铁均无反应;而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会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所以在家鱼主养池搭养乌鳢之后;忌用硫酸亚铁。

    (5)冬季干塘必须捕尽乌鳢 主养家鱼成鱼池混养乌鳢,冬季捕捞上市时,必须干塘将乌鳢捕尽。因乌鳢鱼种经过5-6个月的养殖,一般都可长达150~400克,最大的可长达600克以上,如果不捕尽,将会影响翌年的家鱼养殖,为了防止捕捞不干净,在干塘清理时,必须用药将其杀死。

    (二)主养罗非鱼的池塘中混养乌鳢 罗非鱼和乌鳢有共同的特点:对水质要求比较低、耐低氧、耐肥力强、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但是罗非鱼繁殖能力强,在我国南方,每年可以繁殖6~10次,长江流域一年可以繁殖4~5次,每次产卵量可达数百粒至数千粒;造成罗非鱼养殖困惑的难题。由于多次繁殖,池塘密度不断增高,而且7月之后繁殖的仔鱼根本长不成商品,相反地与大规格罗非鱼争食、争氧、争空间,严重影响了商品鱼的产量和质量。适时混养适量的乌鳢鱼种,它以小规格的罗非鱼鱼苗为饵料,不仅增加了乌鳢的产量,而且保证了罗非鱼商品鱼的生长,提高了罗非鱼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是一种理想的养殖模式。

    1.罗非鱼成鱼池中搭养乌鳢 罗非鱼品种很多。有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彩虹鲷)等等,除了雄性化罗非鱼之外,均可混养乌鳢。

    (1)放养乌鳢苗种的时间 罗非鱼放养的时间,一般在水温18℃以上。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水温能达到17℃以上,南方更早,在4月上旬,北方相应推迟。主养罗非鱼搭养乌鳢的罗非鱼种,一般选用隔年鱼种,再经70天的饲养便可繁殖,在7月便能自繁小苗。因此,套养乌鳢苗种的时间可安排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不同的罗非鱼性成熟时间有差异,那么乌鳢苗种放养时间作适当调整。总之;乌鳢苗种的投放安排在养殖池中出现小罗非鱼后。

    (2)乌鳢鱼种的放养规格及数量 罗非鱼的鱼种规格比平时单养时的规格偏大一些。一般在40~60克/尾,甚至更大一些;这样罗非鱼的自繁时间相应早一些,乌鳢苗种放养的时间亦可提早,延长了乌鳢的生长时间,乌鳢出池的规格可达到300~500克,甚至更大。同样,出池时的罗非鱼规格也大,总产量明显提高。

    放养量为;每667平方米最初可以投放8一10厘米左右的乌鳢鱼种500~600尾,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进行分养,去小留大,降低密度,一般一个养殖周期进行2—3次。最终将密度控制在100一160尾;若罗非鱼的规格较大;亦可采取一次到位,投放15~18厘米的乌鳢鱼种40~50尾。

    (3)饲养管理要点 主养罗非鱼成鱼搭养乌鳢的池要选择小型的水泥池或土池均可。如鳗鱼养殖场空闲的白仔池也和利用。池水深1-1.5米,水面种植适量的飘浮性水生植物,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作为乌鳢隐蔽、捕食的环境。在池四周安上防逃网,防止乌鳢跳出养殖池。也有的在池中用一定大小网目的尼龙网将罗非鱼围在养殖池的一定范围内,而罗非鱼的苗种自由通过,进入乌鳢活动区域,供乌鳢吞食,这样可以避免乌鳢伤害罗非鱼成鱼。

    (4)养殖效果 若每667平方米罗非鱼搭养乌鳢池中放养10一13厘米的乌鳢鱼种40~50尾,到罗非鱼收获时,一起捕捞,乌鳢的规格可达250~400克,一般667平方米产乌鳢可达18千克左右。

    2.罗非鱼亲鱼培育池混养乌鳢 用于繁殖罗非鱼亲本,广东、广西及海南一般在4月投放,规格大,密度低,自繁时间早,7月可以投放乌鳢鱼种,规格10~15厘米,667平方米投60一70尾,到冬季起捕,667平方米可产乌鳢20~25千克。

            二、集约化养殖——高密度精养

    集约化养殖在浙江省的北部推广得比较早。比较普遍,如萧山、余杭、绍兴、上虞、嘉善、桐乡、平湖等地区,最早的萧山市从1988年开始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突破了每667平方米产5000千克大关。全国近期发展也很快,如山东、湖北、江苏、江西等省,有的地区不仅池塘养殖,还采取网箱养殖,效果特别好。

    (一)乌鳢养殖池的选择 乌鳢集约化养殖的池塘可采用土池、石砌池、土质底的鳗鱼养殖池等,高密度养殖乌鳢要求池深2~2.5米,水深1.5~2米,塘埂顶面要高于水面50厘米以上。池塘要求宜小不宜大,一般在667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过1334平方米。池塘小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各生产环节实施。如乌鳢的吞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容易恶变,池小有利于换水;池塘小有利于实施适时干塘,进行分养,调整全池乌鳢鱼种的规格,减少互相残杀,提高成活率;池塘小,投喂时容易将鱼集中,引鱼上食台,形成抢食局面,有利于培育,加速生长;池塘小,便于干塘捕捞。由于乌鳢高密度养殖;产量高,数量多;池塘小,供需方的数量上容易吻合,可以减少干塘后一次销不完造成的损失。

    在池塘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做好严格的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的塘埂上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防止乌鳢跳上堤岸。在池水面的四周种上飘浮性水草,宽度约在0.8~l米,一般水草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0%~25%。四周种水草不仅可以为乌鳢隐蔽、捕食、高温时遮荫、调节水质等,对成鱼养殖还有防止乌鳢跳上岸的作用。如果没有现存的池塘,可利用沟渠、库湾、低洼地等修建池塘养殖乌鳢。

    养殖乌鳢的水源:河水、湖水、地下井水、溪流水均可养殖乌鳢,地下井水最好先经过曝气后再使用。水质要求中性或弱碱性。酸性土质地区,一般水的PH在6~6.5左右,可以施用生石灰调节成中性或弱碱性。鱼池在水库附近,或有地下泉水等地区可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

    在养殖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在养殖前15~20天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现化现用,均匀地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1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可以放养鱼种。原来已养过乌鳢的池塘;在消毒前,先用铁耙将底泥扒一遍;把埋于底泥的乌鳢捉净,以免影响本年鱼种的成活率。

    (二)鱼种放养

    1.鱼种规格的选择 在浙江养殖乌鳢成鱼选择10厘米以上的隔年鱼种,最好是16~20厘米的鱼种,它的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比较强。规格力求一致,不易被残食,成活率高。10厘米左右的鱼种,一般放养后需经过1-2次的分养,6~8厘米的鱼种过需经过2~3次分养。当鱼种投放到成鱼池后,由于成鱼池面积较大,分养工作比较困难。根据浙江萧山的经验,先投入面积较小的泥池,或在成鱼池中搭一网箱,先培育一个阶段,经过几次分养,规格达到16~20厘米后再放入大池养殖,效果比较好,成活率高。华中地区养殖乌鳢多数投放体长4.6厘米以上的当年鱼种或10~20厘米的隔年鱼种。

    鱼种选择除了要求规格整齐之外,还要注意鱼种的质量。优质鱼种的标准是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有病、有伤、畸形的不要。

    2. 放养密度 合理密养是高产丰收的关键,根据放养时鱼种的规格、饵料的供应情况、水深、水质的好坏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放养密度。浙江萧山市经过10余年乌鳢集约化养殖实践总结出:当水深在1.7一1.8米左右,饵料供应充足,水质一般;微碱性,一般鱼种体长6~8厘米。每平方米投种15尾;体长10~12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3.5尾;体长14~16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2尾;体长在18~20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0~l0.5尾。饵料供应不足,水深达不到1.5米,水质较差或水源供应不便等或其中部分条件较差者,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华中地区养殖乌鳢,667平方米放3~5厘米的鱼种5000~8000尾;或10一15厘米的鱼种3000一5000尾;或27厘米的鱼种500一600尾。在乌鳢精养池中还可以投放少量的鲢、鳙鱼的老口鱼种,以调控池塘水质。

    3.鱼种放养时间 最好选择当地生产的鱼种。一般当年鱼种在6~8月,1冬龄鱼种在3一4月放养。下半年移动鱼种时最好在乌鳢停食前15~30天进行,即在摄食期间,具体地说在10月,让鱼种移动之后仍在摄食,给它有一个恢复阶段,同时适时服用药饵。若冬季停食后移动,捕捞时很易受伤,鳞片脱落;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翌年春天;很易暴发水霉病,死亡率很高,损失大。下池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一般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放养入池。

    华中一带,当年鱼种在5~6月投放;隔年鱼种,在3一4月投放入池。

    (三)饲料与投喂

    1.饲料种类 单养乌鳢的饲料可分两大类:一种是以野杂鱼为主的鲜动物饲料;另一种是以鱼粉为主的人工配合饲料。

    (1)鲜动物饲料 乌鳢成鱼养殖常投喂鲜野杂鱼、小虾为主的动物饲料。淡水中的野杂鱼有粲鲦鱼、麦穗鱼、鳑鮍鱼、棒花鱼、小鲫鱼等;海洋中的各种野杂鱼、小带鱼、青(黄)鲇、小鲚鱼、管子鱼等。根据生产实际统计提出:淡水鱼的饲料系数约4.2~4.5,即4.2一4.5千克淡水鱼可养出1千克乌鳢,其差距在于野杂鱼的品种不同、饲料系数也不同;海水鱼的饲料系数是5.5~6。有些养殖场采用畜禽屠宰的下脚料、蚯蚓、蝇蛆等;甚至采用野杂鱼鱼干浸泡后投喂,效果显然不如鲜鱼好。应用鲜杂鱼投喂时要注意鲜度,尤其热天要做好保鲜工作。特别是海洋小杂鱼,通过速冻、长途运输运往内地,鲜度保证不了,或存放保鲜不好,已经开始腐变。结果乌鳢吃了之后,就会引起肠炎和出血病等。1998年我们接受了不少地区、不少的场前来门诊治疗和咨询,同地区吃淡水鱼的场则没有发生鱼病。据我们分析,病因在于饵料鱼的鲜度和速冻海水鱼投喂前的化冰升温问题没有处理好,在高温季节特别容易发生上述两种病。也可以在乌鳢专养池中投放一些自繁能力较强的野杂鱼及鲫鱼、鲤鱼、罗非鱼等亲鱼,让其自然繁殖,供乌鳢摄食。有的养殖场在乌鳢养殖池上面,距水面1米高处吊1只诱虫灯(黑光灯),引诱昆虫,昆虫跌入水中,成了乌鳢口中之食。上述两种方法只能作为乌鳢的补充饵料,在生产实践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人工配合饲料 随着乌鳢养殖开发和全面推广,在全国正在形成“养乌鳢热”的形势下,对野杂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水资源的污染颇为严重和乱捉乱捕等,野生资源被破坏,天然饵料不足成为发展乌鳢养殖的一大障碍。因此,研制出廉价、适口、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取代鲜动物饲料,适应全国发展乌鳢养殖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饲料专业厂开始生产系列乌鳢饲料,有浮性颗粒料、硬颗粒料和粉状配合料,逐步推向市场。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对营养需求中粗蛋白的含量比一般鱼类要高,至少不能低于40%。浙江某公司采用的原料是;优质鱼粉、肉骨粉或血粉、玉米粉、小麦、花生麸、鱼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制成粉状料。总体配方是:动物性原料48%,植物性原料48%~51%,预混料(添加剂)1%。到目前为止,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组成尚未彻底解决;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生长需要的一种活性物质——H因子,该物质存在鲜动物组织中,而鱼粉中不存在。H因子对乌鳢的生长和免疫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配合饲料还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另一个原因是,乌鳢养殖面积发展很快,产量高,全国乌鳢总产量迅猛增加,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也就是说,价格趋向合理化、大众化。而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价格偏高,使用后生产成本亦高;因而增加了推广难度。

    2.投饲 投饲要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2次,上午、下午各1次,上午8一9时、下午4~5时进行。投喂动物饲料时,将饲料抛在投饲筐架内,投饲筐架用竹子围成方形,固定在水面上,约9~16平方米,大小根据池塘的大小而定。采取陆续抛投方式的效果好;抛投的力要大,使水面激起水花;饲料在水中漂晃;容易形成抢食的场面;饲料又不会浪费,便于控制投饲量,当鱼不再抢食就可以停止投抛;投饲人工配合饲料时,要在鱼池中搭一食台。成鱼池食台用网片、竹子做成方形,面积大小根据池塘大小而定,安置在距离池边1~1.5米处,沉入水下30厘米,适当比鱼种池食台深一些。饲料制成软颗粒或团状,仍按少量逐步抛投方式为好,团块状饲料不要制得太干,以免饲料不适口;造成浪费。

投饲量根据乌鳢的规格大小略有调整。鱼种放养初期,鱼体小,投喂小杂鱼时按鱼重的8%~10%,随着鱼体生长而投饲率逐渐下降,一般鱼种长到150克左右,降至6%,以后基本上按鱼体重的5%~6%投饲。投喂配合饲料一般掌握在按鱼体重量的5%~8%,同样随着鱼体生长而作适当的调整。

(四)养殖管理 乌鳢养殖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水质管理、分养、防逃设施的检修、巡塘等。

    1.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残饵多、排泄物颇多,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常产生硫化氢、甲烷、亚硝基盐及氨氮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使水质恶化。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会导致乌鳢中毒及发生疾病。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特别快,发臭变黑。为此,定期清除食台中的残饵,定期清洗食台;经常性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15天大换l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的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 7~10天一大换,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更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性。

    2.分养 规格整齐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鱼种阶段尽量避免拉网捕捞,而且乌鳢拉网起捕率很低,很容易损伤鱼体,鱼体在10~20厘米阶段最好在大塘中塔网箱培育为好,便于起捕分养,又充分利用水体,经过2~3次分养,鱼种一般可长达20厘米,然后放入大塘,一直养到成鱼出池。每次分养前停食1天,防止食饵翻吐;污染分养时的水质,影响分养时的成活率。

    3.防巡设施的检修 鱼池进、排水口必须安装坚实的防逃网或拦鱼栅等防逃设施,池埂必须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池的四周安装防逃的竹篱笆或鱼网围拦。在大雨、大风、大换水时必须检查以上设施;若有损坏及时修补。

    4. 巡塘 每天早、晚各一次巡塘,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质恶变要更换水体,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要清除一部分;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防逃设施损坏要修复;乌鱼活动异常、死鱼,就要寻找原因;采取相应的防病治病措施等。

    (五)养殖效果 在养殖环境、水质、水温等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饵料充足,管理科学,放养10厘米左右的鱼种,经过11一12个月(包括越冬期)养殖,成活率在75%~80%,平均体重0.6一0.7千克,667平方米产可达4000—5000千克;3~4月放养的翌年鱼种16~20厘米,经过8个月的养殖,当年的年底可达平均体重0.7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667平方米产可达5000~6000千克。

                    三.病害防治

    在自然环境里,乌鳢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很强。在乌鳢混养或低密度单养时,很少发生疾病;随着乌鳢集约化养殖的推广和发展,群众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的经验;防病治病措施不力,导致乌鳢病害日趋增多,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疾病。危害生产的程度逐步加剧,及时做好乌鳢疾病的防治,成为发展乌鳢养殖。保证丰收的重要环节。

    (一)疾病发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1.疾病发生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鱼体强弱不一 高密度放养后,饲料供应不足,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鱼种个体分化,大小不一,体质强弱不一。经常发生互相残食、撕咬,鱼体损伤产重,体质弱的个体增多,容易感染病原,导致发病。

    (2)饲料变质,投饲不均 鲜动物饲料腐败变质、人工配合饲料霉变后继续给乌鳢吃;人工配合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不全面,缺少某些鱼体必需的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投饲没有做到“四定”,饥饱不均等等。造成乌鳢营养不良、肠道感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上升。

    (3)养殖管理不当,池水恶化 没有及时分养,除了增加互相残食之外;还增高了相对密度,大量投饲动物饲料,排泄物过量积累,换水不及时。高温季节分解加快,水质容易恶化;水质过肥;在高温季节,蓝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水华,藻类遗体大量沉积于池底腐败,产生有害物质,危害鱼体。有害物质促进病原菌毒性增加,感染率提高,导致鱼体发病;飘浮植物生长过盛,覆盖较大水面,根系的呼吸,导致水体中缺氧而泛池;病鱼、死鱼水及时捞除,捞后乱丢,成为传染源;注入池塘新水时,因水源被工厂污水、农药等污染,乌鳢中毒而大批死亡等等。由于管理人员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工作没有做好,而导致水质恶化。

    (4)疏忽水温变化,鱼体抗病力下降 在鱼池注水管理中,春、秋季灌浅水,夏、冬季灌满水。若盛夏池水过浅,水温过高,乌鳢摄食明显下降,时间一长,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冬季池水过浅,特别长江以北,池水容易结冰,冻伤鱼体而感染疾病;换水时温差太大,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致死。

    2.预防措施 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能力着手,消灭病原,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鱼池在放养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清除病原;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优质鱼种。下池前经过严格消毒;合理密养,适时分养,保证规格一致;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鲜动物饲料一定要新鲜,配合饲料要营养全面。数量充足,吃食调匀;改善环境,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清新的水域环境,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4℃。加强水源监察;谨防污染有毒的水进入鱼池;放养、分养、捕捞、运输时,操作谨慎细心,防止损伤鱼体;做好防病工作,以生态防病为主,配合药物预防。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二)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

    1.赤皮病

    〔病原〕病原体为萤光极毛杆菌。

    [症状] 鱼体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观象,鱼体行动缓慢,病鱼常漂浮于水面,体弱无力。常常继发水霉病;直至死亡。

    [预防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在分养、捕捞、运输等生产活动过程中,操作要谨慎;避免伤害鱼体。

    [治疗方法〕

    (1)用万消灵0.5毫克/升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消毒,如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

    (2)口服鱼服康、鱼血康,每100千克鱼重用药250克或根据说明书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2.水霉病

    [症状〕发生在乌鳢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鱼种越冬阶段更容易发生,感染后的早期不易观察到,当水温回升到18℃左右大量暴发;早期无明显症状(潜伏期),随着病原体在体内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小血斑,食欲减退,鱼体逐渐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区域;鱼体表失去光泽。离群独游,有时停滞在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相继长出絮状的菌丝体,肌肉变成浊白色,组织坏死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

    (l)放养前每667平方米用100~150千克(水深1米)生石灰彻底清塘,排除底部淤泥。

    (2)网箱培育鱼种时,定期清除残饵,冲洗网箱,清除附生藻类,增加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全池培育时,避免冬季伏泥冬眠期捕捞。成鱼池越冬期定期消毒,15~20天1次。用生石灰使池水成20~25毫克/升,或用福尔马林使池水成20~30毫克/升浓度。

    (3)发病期间用福尔马林30毫克/升浓度或用30~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均有较佳的疗效。在使用福尔马林时,由于对浮游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使用药物时要及时增氧。

(4)鱼种分养、捕捞、运输后,要用3%~5%的食盐水或在食盐中加入等量的小苏打浸泡鱼种10~20分钟再放养。

3.出血性败血症

    〔症状]病鱼的鳍条基部、下颌至肛门的腹部发红,特别是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个别病例尚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现象,严重时腹部肿胀,肝脏有淤血,肠道中空充血,体腔内具有无色腹水。病鱼鳞片松散,容易脱落。此病亦有急性变化,从发现充血症状之后,经过3~4天出现大批暴死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残饵没有及时清除。网箱养殖期间网孔被堵,水中有机物腐败污染水质,导致病原菌大量孽生,毒性增强;感染率提高而致病。

    该病常暴发在每年的6一9月,特别是7月中旬~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此病可以发生在乌鳢养殖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 成鱼在冬捕之后,清淤排污,彻底清塘,全面消毒;选用新鲜无病的饵料鱼投喂,投饲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30~60分钟消毒,然后用清水漂洗后投喂;每隔15~20天,每667平方米用25~30千克的生石灰消毒1次或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治疗方法〕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水成20~30毫克/升浓度,或用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5毫克/升浓度,4一6天后重复1次。口服鱼复康2号或鱼血散、鱼血康泰均可,用量按说明书使用。用法:可将药粉拌入浆糊中,待浆糊冷却后,再与鲜动物饵料拌匀、晾干后投喂。具有良好的疗效。

    4.腐皮病

    [症状〕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的一种亚种。症状似家鱼的打印病、烂尾病等,发病部位不定,病灶红肿、溃疡、化脓。部位不定,多发生在尾部、身体两侧、口腔、头的后额等,发病1周后逐步死亡,传染率高,死亡率高。在水泥池中养殖常有发生,是鱼种、成鱼养殖阶段的主要疾病,发病季节主要在越冬后,往往继发水霉病,平时在梅雨季节和9一10月为高峰期。

    〔防治方法〕投喂鲜动物饲料或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经常注入适量的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泥池要勤换水排污。定期消毒预防,可采用氯制剂或福尔马林20~40毫克/升浓度,氯制剂按各种不同品种的使用浓度进行,全池泼洒;然后按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0.1~0.2克的浓度在食场四周挂袋;口服土霉素,每千克饲料2克,连喂5-6天。

    5.红线虫病

    [症状〕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的背鳍、臂鳍和尾鳍的鳍条之间。雄虫害生在鱼鳔、肾内。发病季节在3月中旬去5月中旬,4月最多,夏季以后不再发现有成虫。发病率高,一般可达90%左右,感染强度大,影响商品鱼价值,从而造成不少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以生石灰清塘杀死幼虫。用3%一5%的食盐溶液或万分之一的晶体敌百虫(90%)溶液浸泡病鱼。

6.碘泡虫病

    〔症状〕在幼鱼、成鱼中均有发现,严重的发生在成鱼体内;病鱼有在水面打转现象,体色发黑无光泽,腹部肿胀。解剖时有淡黄色腹水,幼鱼肾脏中有少量的泡囊,白色或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在成鱼肾脏的前肾至后肾全部长满孢囊,成了孢囊群,肾脏成了直径为2厘米左右的圆柱体,肾脏被捣毁,而导致腹水积聚,直至死亡。感染率在90%以上,流行于5~8月。

    〔防治方法]此病只能预防,治疗尚无良药,初期可以控制,重者无法治疗。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层淤泥中的孢子;最好施石灰后的第二天用铁耙将底泥翻一遍;病鱼、死鱼收集起来,烧毁或深埋远离池塘处,深埋时洒上生石灰或漂白粉;5一9月,每隔半个月用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作水质消毒;鱼种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药浴3~10分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7.鱼鲺病

    〔症状]该病较常见。鱼鲺寄生后,鱼鲺的口刺激鱼体;分泌毒素,造成鱼体极度不安,产生狂游、窜跳现象。体表黏液增加,容易并发腐皮病、水霉病,对鱼种危害较大,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5一9月较为多见。

    [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毫克/升浓度,最好在下午4一5时使用;效果较好;用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5毫克/升浓度,效果亦好。(资料来源:摘自戈贤平主编《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