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第九期:新加坡:自我重塑 自我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34:21
新加坡:自我重塑 自我突破

2011年03月23日

新加坡紧紧抓住亚洲的发展机会,已成为亚洲的金融枢纽。 本报记者 暨佩娟摄

  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在亚洲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游客下了飞机就直奔而来。 本报记者 暨佩娟摄

新加坡海滨街景。 本报记者 暨佩娟摄

  新加坡经济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4.5%的记录,名列世界首位。本报记者走进新加坡,透视其成功历程,感悟到一个40多年来持续思考的新加坡,一个不断自我重塑、自我突破的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都在改变,一直都在重塑自己。即使新加坡已经很成功,它依然在寻找自身前进的方法,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教授如此总结新加坡的发展特点。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从东边坐出租车到西边,不堵车的话只要40分钟就足够。在这个人口只有500多万、总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危机感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不断追求变革的精神动力。

  不久前,本报记者去新加坡采访,在短短几天中,就感受到了新加坡人的忧患意识。在国会大厦里,议员们正在讨论的是新加坡下一步发展的困难所在。在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国家没有资源,不努力工作就没有出路。”记者读到的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说,20年里,新加坡有意让人口增长20%,从现有的500多万增加到600万,并正在努力设法解决由此带来的种种新挑战。新加坡当局正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准备设计出多套应对方案,还有意要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输出给其他国家。

  与时俱进,小国也有大作为

  金融业是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也是近十年来新加坡增长最显著的行业。新加坡总共有大约500家银行,很多全球顶尖银行与金融机构在新加坡设有分行及区域总部。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官员告诉记者,数据表明,金融服务业贡献了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12%,解决了5.5%人口的就业问题。到新加坡的第二天,记者来到新加坡第二大银行——大华银行总行,采访了该行第一副总裁、首席经济分析师许洲德。

  许洲德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体系有资金流动,但没有信贷活动。美国和欧盟面临的是严重结构性问题,而不仅是周期性问题,有经济体系但无资金流动性。这好比一个闸门卡住经济体系,无法运作。但亚洲有资金活动,也有信贷流动。因此很多资金流动转向亚洲。这就是新加坡的机会。”

  借助于金融业的成熟体系,新加坡各家银行紧紧抓住机会,不断向亚洲各经济体扩大业务。许洲德服务的大华银行在海外就有500家分行,其中大多分布在亚洲各地。新加坡金融业以新加坡为中心,向外辐射。流向亚洲的国际资金以这里为“中转站”,很多亚洲国家的对外投资也从这里“中转”向世界各地,新加坡成为亚洲的金融枢纽。

  进入21世纪,新加坡金融业的最大变化就是与时俱进,眼光敏锐,紧紧抓住亚洲的发展机会。金融业的发展是新加坡人不断与时俱进的一个缩影。

  正是这种不断面向全球开放,不断加强与亚洲联系的定位,使新加坡巩固了自身的优势。2010年,新加坡经济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新加坡全年GDP增速高达14.5%,名列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两项指标的榜首。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的一项“全球最吸引移民国家”的调查中,新加坡被评为“全球移民者最向往的国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利弗称:“新加坡在国际上享有一种与其微小幅员和有限人口极不相称的影响力。” 认清短处,突破自我闯难关

  自1965年建国开始,新加坡人就一直在思考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是否可持续,这样的持续思考使新加坡总能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这些年来在谋求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新加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险,但每一次总能在突破自我中度过风险。

  在与新加坡政府的官员接触中,记者感到,他们对于新加坡的“短处”有着清醒的认识。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官员介绍说,在2010年,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是GDP的近3倍,是世界上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政策。

  “新加坡很小,只有500多万人口;但新加坡又很大,我们给很多海外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这里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集合地。”许洲德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很多企业走向海外,新加坡成了日企到东南亚的首选。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90年代。

  进入21世纪,在新加坡的许多企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新加坡的发展又走到了一个节点。“新加坡能制造的东西别人也能制造,别人制造的产品质量更高、价格更便宜。新加坡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想立足就很困难。”许洲德说,“我们深知,光做得好不够,还要与众不同。我们制造的产品一定是其他国家短期、中期无法复制的。因此,在新一轮变革中,新加坡的产业就开始向生物医药、化工、电子等领域转移。”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黄靖教授认为,新加坡政府调整迅速,发展长线即加强和亚太地区的联系,同时砍掉短线,是新加坡200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加坡利用转速快的优势,利用和世界前沿接轨的优势,及时做了战略调整,把更多的战略调整到市场好的电子产业、化工产业、航运业。此外,新加坡税率低,给予外国资金宽松的投资和运作空间,使其拥有比其他国家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拿到的一份资料表明,新加坡经济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在整体性,其招商引资以引入大型跨国公司为突破口,带动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跟进,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占据在全球和地区这一领域中的优势地位。比如在裕廊岛引进完成的石油和化工体系,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有超过70家环球领先的石油、石油化工、特殊化工和配套公司在那里落户。

  新加坡经济2010年的大幅增长就是受益于几年前的转型。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官员介绍了三个领域的情况:一是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产量大增;二是全球尤其是中国和美国电子工业旺盛需求带动了电子生产;三是两个综合娱乐度假胜地的开放和复苏的亚洲市场为旅游业提供了支持。数据表明,今年头一两个月,受需求影响,新加坡生物医药业增长势头减弱,但电子业加快了增长步伐。这两个行业目前已经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求变求通,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大楼二层的墙面上,用英文写着:“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编者注:邓小平同志曾在讲话中引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形象化比喻。在广泛流传过程中,“黄猫、黑猫”不时被误传为“白猫、黑猫”)。白底黑字,显得特别醒目。在采访中,记者能够感觉到,新加坡人在国家前途的问题上,认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

  在新加坡采访时,朋友带记者去了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胜地。其主建筑是三座50层高的塔楼,顶部由一个巨大的空中花园串起,看上去像三个巨大的晾衣夹子撑起一艘大船,扬帆远航。在川流不息的游客队伍中,大多是亚洲人。朋友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旅游点在亚洲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游客都是下了飞机就直奔而来。

  说这里是“赌场”,新加坡人多少不太乐意,因为赌场只是整个综合度假胜地极小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8%的面积,支撑起了整个综合度假胜地80%的收入。

  许洲德告诉记者,当初建不建赌场,经过了一番激烈辩论。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向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后,经济发展上去了,但就业上不去。类似生物医药那样的高附加值行业创收不错,但受益的是受过高等教育、高月薪的阶层,普通百姓很少。因此,新加坡不得不继续寻找变革路径。

  2005年,经过多方辩论后,新加坡开放了博彩业,建立了两个有赌场的综合度假胜地,一个位于市区黄金地带的滨海湾,一个位于旅游胜地圣淘沙岛。这两处旅游点为新加坡创造了大约3.5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当地建筑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交通业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新加坡还成功争取到了F1一级方程式的夜间赛车举办权,摩天观景轮也在滨海湾畔竣工。新加坡当地的一家医疗中心还利用旺盛的旅游业资源,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旅游为一体的医疗中心,其中40%的收入来自海外游客。新加坡经济的灵活转身在许洲德看来,体现了“求变求通的治国理念”。 创造条件,“不损失一个人才”

  “新加坡是很小的经济体,我们缺乏天然资源,仅有的资源就是人才、制度和品牌。”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官员这样说。

  新加坡的人力资源部管着两类人:一类是外国劳工,目前新加坡4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国人;另一类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我们说的“人才”,人数不公开。

  自建国以来,新加坡就抱着“不损失一个人才”的心态来培养人才。在大力培养自身人才的基础上,新加坡采取了十分开放的人口政策,以世界上最优厚的待遇大量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到新加坡接受教育,帮助他们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安居乐业。这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一项重要国策。

  记者了解到,新加坡吸引人才的“手段”很多,高薪不过是其中之一。新加坡更多的是综合优势,例如宜居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科研配套及税收优惠等。

  新加坡有电子、生物医药、石化等国际领先的产业群,许多行业有自己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给高端科研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研发环境。

  此外,新加坡对外国人才实行非常严格的管理,政府会根据工作业绩来决定他或她的去留。比如,外国学者到新工作签了3年的合同,3年后业绩不好就会被解雇,不予续约。如果做得好,待遇就会越来越高。对于做出贡献的人才,新加坡政府还另外提供了很多激励方案。通过这样一种“干得好就给非常好的待遇”的机制,新加坡政府网罗了各路人才。

  新加坡吸引人才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在亚洲的地位。马凯硕认为,世界上许多非常有才华的人希望来新加坡工作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对崛起中的亚洲非常感兴趣。对亚洲感兴趣的人,就希望去一个可以联系上亚洲所有国家的城市。而新加坡同时和中国、印度这两个发展势头强劲的亚洲大国都有关联,所以对于许多希望了解和体验亚洲的欧洲人、美洲人来说,新加坡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这也是那些在中国和印度都有产业的公司把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原因。

  经济转型,政府导向作用大

  新加坡的成功与政府导向的积极作用分不开。马凯硕将新加坡的成功归因于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有很强的领导能力,且目光长远,其次才是区域带动效应、与中印等发展很快的亚洲经济体更紧密的经贸联系。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别无资源,只能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7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开始加大培训技术熟练的劳工队伍。80年代,新加坡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子、化学、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90年代,新加坡进入了科技密集发展的阶段,并把服务业确定为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如今,新加坡已成为多元化的经济体,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两大支柱,重点产业支柱包括:电子、能源和化学品、精密工程、交通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物流、信息通信和媒体等。

  从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发展得益于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实质上这种市场经济又是按照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发布的《新加坡成功案例》报告形象地将此描述为:自由市场在新加坡的概念是,自由的程度是由政府决定的。报告称,政府高层领导人的目标和愿景的统一有助于新加坡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领导人在制定政治和经济战略时,有意识地倾向实用主义,以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的官员介绍说,新加坡政府通过激励政策帮助产业、企业进行重组、升级、革新和国际化,并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补充。2009—2010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经济战略委员会,专门研究新加坡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经济战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私营部门和学术界的专家。政府采纳了经济战略委员会的建议并予以实施。这些建议包括:建立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共同开拓创新方案,使私营部门能更好地满足政府目标的长期需求;设立全国生产力与延续教育理事会和规模为20亿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的全国生产力基金;2010年引进“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以帮助企业创新和大幅提高生产力。这些措施都在政府预算框架内得到了资金支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自由市场程度的不同解释了“新加坡现象”。他认为,一般来说,完全自由市场的国家产业升级相对比较缓慢。如果要在放弃旧的产业的同时找到新产业,政府一定要引导,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产业升级的大趋势。而新加坡政府的指导作用比较强,因此在转型方面,新加坡要比西方一些国家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