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 英文:肺保健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56:38
【你的肺还好吗?】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很多传染性疾病,首先侵入肺部。肺炎是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约有6.2万名儿童死于肺炎。肺有六怕:怕燥、怕寒、怕热、怕悲忧、雾霾、怕大便不通。如何自测肺功能?哪些简单的方法能养肺?今天,世界肺炎日,送你养肺经↓↓科普周知!',1)">
',2)">
',3)">
',4)">
',5)">
中药(日本称“汉方药”)“清肺汤DUSMOCK”卖给了中国游客。日经中文网16日以“小林制药增产中药卖给中国游客抗雾霾”报道称,“清肺汤DUSMOCK”是一种中药,主要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呼吸器官功能减弱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它的配方混合了黄芩和桔梗等16种中草药,据称能增加支气管粘膜分泌的气道黏液,方便痰液流出。
保肺先要防“三霾”2017-02-03 09:45生命时报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支修益
肺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却在接受着最严峻的考验。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显示,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疾病之一。如今,这一趋势并未缓解,保肺护肺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
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肺很勤劳,每天要过滤成人2万多次呼吸的气体,充当人体与外界交流的最大关口。但肺的自我防御能力有限,一旦吸入的细菌、病毒、真菌等损害了肺功能,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的肺病形势让人揪心。最近,某跨国药企公布数据显示,在中国,其呼吸类药物销售增长率逾三成,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市场。2014年底,《柳叶刀》杂志发布一项全球研究结果,在中国最致命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排名第三。英国《自然》杂志更是刊文预测,2030年后,中国每年会有300万人死于慢性肺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肺癌发病率正在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高居恶性肿瘤首位。2015年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肺癌新发病例73.3万、死亡病例61万,分别占癌症总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17.1%和21.1%。这一曾被认为是老人癌症的疾病,呈现出了年轻化趋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已成现实。
“三霾”种下健康隐患
新年伊始就袭击全国大片区域的中重度雾霾,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保肺护肺的重视。但损伤肺部、造成肺病高发的隐患不只有室外的雾霾,还有室内烟霾和心中阴霾。
雾霾中最具危害性的无疑是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细颗粒物)。它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泡组织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近年来,在大部分北方城市的冬季,PM2.5超标状况频发。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完成的一项关于北京过去5年(2010~2015)雾霾污染数据的调查表明,北京每年优良天气仅有约83天,占比23%。抵抗力较弱的人,在重污染环境中呆一两天,可能就会引发或加重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等疾病。临床发现,雾霾严重时,呼吸科病人会大幅增加。
烟霾主要包括烟草烟雾、厨房油烟、室内烧烤烟雾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烟草烟雾。数据表明,每10名死于肺癌的患者中,7个是资深烟民;长期大量吸烟,患肺癌几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每天吸烟20支以上,连续吸烟超过20年,吸烟指数超过400,就是肺癌高发人群。除一手烟外,研究发现,二手烟中的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仅为0.35~0.45微米,更容易进入肺泡和血液,从而威胁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万人因暴露二手烟而死亡;吸烟后,留在空气、皮肤、毛发、衣物、沙发、地毯等中的三手烟,也会成为伤肺元凶。对国人来说,因中国式烹调产生的厨房油烟而造成的肺损伤,远比西方国家严重。煎炒烹炸或室内烧烤等中餐常用烹饪方式,可产生大量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强致癌物苯并芘的烟雾,且会让室内PM2.5飙升。有人检测发现,炒菜时,PM2.5数值可快速升至200以上。
心霾指的是偏执性格或坏情绪。情绪与抵抗力免疫力密切相关,积极乐观的人,身体各系统运转正常,能有效抵抗“外敌入侵”;反之,就会严重影响免疫功能。长期爱生闷气的人也被称为拥有“癌性格”。
防“三霾”需要综合治理
“三霾”是社会问题,防“三霾”需综合治理,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首先要亟待解决的是大气污染防治和控烟立法。近几年,国家连续颁布法律为治理空气污染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希望各级环保部门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城市汽车尾气和建筑工地扬尘的监管; 2016年,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止吸烟被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能否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切实做到警示图形上烟盒包装,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并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全面禁烟还需要未来检验。
全社会要重视并做好控烟与肺病防治科普宣传,营造控烟、减排的社会氛围,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加快PM2.5与相关疾病流行趋势和发病机制研究步伐,开展雾霾频发地区相关数据科学调研,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个人要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做起。吸烟者尽早戒烟,不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不吸烟者要勇于拒绝二手烟和三手烟;已吸烟超过20年或每天吸烟超过2包的烟民每年要定期做胸部低剂量CT检查;做菜少煎炸、爆炒,降低炒菜油温,多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玉米油、葵花籽油等;烹饪时保证良好通风,烹调全过程始终开启抽油烟机;每周至少少开一天车,雾霾天减少户外运动,出门带好专业口罩;肺怕生“小病”,感冒后一定及时治疗;无论发生什么,学着让自己看开看淡,扫清心霾。 ▲
权威发布:环保部门释疑雾霾传言
2017-01-06 16:57生命时报
随着雾霾天气频发,不少传言趁势而起。记者从环保部门获悉,2016年12月30日,环保部门联合释疑 “2016年度十大雾霾传言”。
传言一:微距镜头中的颗粒是雾霾?
网传用4000流明灯光加微距镜头拍摄北京雾霾,视频中,细小颗粒四处飘散,看着吓人。
真相:视频所见的是灰尘。形成雾霾的雾滴、细颗粒物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仪器。
传言二:汽车尾气比空气干净10倍,机动车对雾霾的贡献没那么大?
一段网传视频中,在空气重污染天,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人,把空气质量检测仪伸到一辆小汽车的尾气排放管口,PM2.5读数从接近500降到48,得出结论:汽车尾气比雾霾天的空气要干净10倍。
真相: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是间接产生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并不会反映在空气质量测试仪中。但这些气体是产生PM2.5的“原材料”和“催化剂”。在北京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PM2.5的贡献是31.1%,在非采暖季要占到40%。
传言三:雾霾里存在硫酸铵才发布红色预警?
针对12月中旬华北黄淮等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一则消息称,内部说雾霾里主要含硫酸铵,因为这样才升级到红色预警……伦敦有次硫酸铵超标,许多人因没防护而死亡。
真相:《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红色预警为预测连续4天及以上出现重度污染,其中2天达到严重污染;或单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500。硫酸铵并不是发布红色预警的标准。在中国,农业氮肥和工业排放产生大量氨气污染,碱性的氨气促进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反应过程,形成大量硫酸铵,使雾霾在酸碱度上呈中性。中国雾霾的中性酸碱度不意味着中国雾霾没有伤害,但并不具有伦敦酸性大雾那样的强烈急性毒性。其实,硫酸铵急性毒性不大,伦敦雾致命元凶为高浓度二氧化硫。
传言四:风电站、防护林阻挡大风导致雾霾?
有人认为,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三北防护林使北方风力衰减,导致雾霾难被吹散。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或防护林与雾霾的形成有因果关系,形成雾霾的根本原因还是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静稳条件。
传言五:雾霾不散是因为“核污染”?
据传,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下发现大规模铀煤资源,通过燃烧,煤炭中的铀进入到空气中,这是目前国内大范围雾霾的原因。
真相:雾霾难散主要影响因素为气象条件。铀不容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且电厂对排放物都会进行除尘、脱硫脱硝,就算真的有,也是留在燃烧残渣里,进入空气中是很微量的。
传言六:“煤改气”加剧北京空气污染?
网传,天然气锅炉排烟是造成北京地区“丰富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加剧灰霾天的“帮凶”。北京发展天然气还会加重氮氧化物的污染。
真相:我国每年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气态水约3亿吨,假如全部转化成液态水,平摊在全国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液态水的厚度连0.1毫米/年都不到,影响微乎其微。“煤改气”是否会导致氮氧化物的升高,主要取决于改气之前煤炭的品质和燃烧方式、改气之后采取的燃烧技术等因素。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但这是可控的,如果因为氮氧化物浓度没有明显下降、颗粒物污染严重,就说是“煤改气”造成的,这不科学。
传言七:雾霾频发,北京空气质量逐步恶化?
真相:环境保护部监测数据,截至12月27日,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去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1998至2013年,北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78%、24%和43%,15年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传言八:雾霾只能等风来,重污染应急措施没啥用?
真相:重污染应急是通过一定的应急减排措施,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经测算,2016年红色预警期间,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比不采取措施,PM2.5降低了23%左右,其他污染物平均降低了30%左右。
传言九:北京空气中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4位学者在研究中提到,“从北京雾霾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引发关注。
真相:北京市卫计委回应称,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进化选择和抗生素等诱导选择引起。细菌耐药与雾霾无关,雾霾不产生耐药基因。
传言十:雾霾是北京肺癌高发元凶?
雾霾影响健康毋庸置疑,但网上流传的一些说法五花八门:北京肺癌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呈年轻化趋势,80个PM2.5微粒可以堵死一个肺泡?
真相:钟南山院士近期发布声明,称“雾霾致癌的资料有不少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或肆意篡改”,澄清《别拿雾霾开玩笑了,它是一级致癌物质》文章存在概念错误,非本人所写,并就引用相关数据致歉。2003年~2012年,北京肺癌年平均增长率为1.2%,2011年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23.53/10万,全国可比的最新肺癌标化发病率为25.34/10万,可见北京市肺癌发病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发病中位年龄从2002年的69岁增长到71岁,年轻化并不明显。▲
25年全球健康三大变化
2017-02-03 09:47生命时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 周脉耕
本报记者 谭卓曌
近日,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2015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描述了全球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两位专家参与了这项全球研究,报告一发布,《生命时报》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慢病增多,传染病下降
1800多名合作者在1990年到2015年间,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249种死亡原因、315种疾病和损伤、79种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全球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1.7岁,增至2015年的71.8岁,188个国家与地区的预期寿命上升;但2005年到2015年人口总死亡率增加4.1%,2015年全球死亡人数升至5580万。“人类死亡原因分三大类,一是传染病、母婴性疾病和营养缺乏,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是伤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临虹说,全球健康情况主要有三大变化:
第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幅升高。多种癌症、缺血性心脏病、肝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在总死亡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进一步指出,就全球范围来看,泰国和日本的癌症死亡率上升较快;中国和孟加拉国最大的健康威胁是缺血性心脏病;韩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增多。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盐摄入过多、高血糖等。“生活方式改变、空气污染等是上述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第二,全球传染病、母婴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造成的总死亡数下降显著,由1990年的1590.5万(占总死亡的33.19%),降至2015年的1126.4万(占总死亡的20.19%)。
第三,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让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持续增加。《2015全球老龄事业观察指数》报告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9.01亿,占世界人口的12.3%,到2030年将达到16.5%。“慢性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王临虹强调,由于全球人口基数增加以及老年人占比升高,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将呈持续增加态势。”
高血压成国人最大威胁
“报告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因;肺癌是癌症中死亡数上升最快的一种,由29.6万升至58.0万;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数由10.8万升至27.9万。”周脉耕说,慢病同样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王临虹指出,与发达国家不同,高血压是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柳叶刀》的一项研究称,1990年~2013年,中国高血压死亡人数增长了81.3%。其中,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元凶”。2002年~2012年,我国城市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从10.9克降至10.3克,但仍高于6克这一推荐量。国家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为52.1%。这些不容乐观的数据,意味着我国慢病防控任重道远。
报告还显示,中国整体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例如,国民期望寿命在增加;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周脉耕称,这主要得益于预防接种率和专业助产服务的提升。
防慢病需多方努力
慢性病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王临虹认为,要实现慢病防控目标,必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要加强政府主导。政府有责任出台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注重预防,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包括环境治理、控烟限酒、营养改善、食品安全、体育健身、保障救助等。全民健康不能只靠卫生部门,而要开展多部门合作。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影响,保障公民健康权力。
二要引起社会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慢病防控也要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方式要从儿童、青年期抓起,涉及所有年龄阶段。
三要抓基层建设。基层防控体系和机制的建立是保障慢病防控的主力军。加强防治结合,在注重疾病治疗的同时,加大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加强急危重症的救助和疾病康复,减少慢病发生、疾病加重和并发症的增多。
四要做好个人预防。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自觉形成健康素养和良好生活方式,包括控制吸烟、远离二手烟,做好雾霾的个人防护,限制盐、油、糖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增强体力活动,控制超重和肥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