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安七炫中文版:“9·11”十周年 超级大国如何被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5:12:33
 来源:新华国际 时间:2011年9月7日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当地时间)上午,坐落在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遭到恐怖分子劫持两架客机相继撞击而轰然倒塌。这一被媒体称作“9·11”的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了全球。

  “9·11”事件之后,美国以“反恐”名义,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迄今,十年过去了,美国促成了全球反恐合作,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沉重地打击了“基地”组织,击毙了本·拉丹,但这一切并未让美国感到安全。除对外陷入无休止的战争怪圈外,对内经济衰退、美债危机等难题至今始终未解……

  当下,“9·11”事件发生即将十周年。这十年中,“9·11”事件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哪些空前而深刻的变化?即便是对广大普通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一事件又带来了哪些巨大而不利的影响?对此,唯有美国政府及其人民的了解和体会似最清楚最真切!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坍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另一架坠毁。这是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南楼的拼版照片(2001年9月11日摄)。

  “9·11”事件深刻改变美国

  “9·11”事件不仅摧毁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楼,也深刻改变了这十年来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严格的安保措施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反恐需要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紧张关系日渐呈现;同时,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也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北美大陆以外的世界

  弹指间,“9·11”恐怖袭击事件距今已有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地遭受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纽约曼哈顿南端的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两座摩天大楼双双被毁。十年后,世界贸易中心遗址上留下的两个大坑仍然还在,仿佛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恐怖主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

  2001年9月11日,作为新华社常驻联合国的记者,我曾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亲历和报道过“9·11”事件。2011年9月,我又战斗在报道美国的新闻工作的前线。相隔十年,我亲眼目睹了这一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带来的改变……

  纽约多了一处伤心地

  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原是纽约市的最高建筑,其高度超过了曾多年雄霸纽约天空的帝国大厦,一直是纽约市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之一。“9·11”袭击事件使纽约市失去了一个著名的地标,却多了一处令人伤心的地名———“归零地”(英文为Ground Zero,原意为导弹瞄准目标或核设备爆炸点)。十年来,各国政要与百姓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悼念那些在恐怖袭击事件中丧生的众多遇难者。

  “9·11”事件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袭击,曾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情绪与爱国热情。事发当天,几十万纽约市民自发而又有序地徒步撤离曼哈顿地区;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纷纷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纽约市许多小商店免费向市民提供蜡烛,低价销售手电筒、电池和收音机等,很少有店铺借机哄抬物价。有美国记者曾一度身披美国星条旗、手持话筒,面对电视镜头侃侃而谈,不过这种丧失职业记者应有的客观、中立的做法很快受到了新闻界的批评。

  繁琐安检走进日常生活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这是许多学者专家当时的一个基本判断。正如他们所言,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部应运而生,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利益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有所加强。现在,美国在重大节日庆典、国家领导人活动的现场以及纽约时报广场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都会部署众多警力,或检查可疑物品,或实行交通管制,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持秩序,防止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在华盛顿,白宫和国会山不再接受普通游客入内参观。在纽约,要想从自由女神塑像的“体内”顺着狭窄的梯子攀爬到她的帽冠,俯瞰曼哈顿的美景,就必须提前两个月预约。

  每年元旦,都会有数百万人来到纽约时报广场,观看闪闪发光的水晶球从高空支柱上缓缓落下这一传统庆新年活动。为了确保新年庆典活动的安全,纽约市政府这十年来总要调集大量警力,采取严格的安保措施,并对每一个入场的人进行安检。此外,警方还会将时报广场及其附近街道的下水道井盖用电焊封死,以防止恐怖分子从下水道进入时报广场发动恐怖袭击。

  虽然美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和旅游景点在“9·11”后开始实行安检,但变化最大的要数美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机场。旅客在进入候机大厅之前,都必须先脱掉皮鞋、解下腰带、取出行囊中的笔记本电脑与钱包等个人物品,并将它们分别放入安检人员提供的塑料筐中,再放到X光机的传送带上接受检查;旅客本人则光脚穿过设在一侧的安全门,接受安检人员的人工检查,水果刀、打火机以及各种液体和任何尖锐、有刃的用具都在新增的禁止携带物品之列。如果安检人员认为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旅客搜身,或当着旅客本人的面对其行李开箱检查。

  实际上,就在机场安检措施加强之初,有不少人还不太适应,美国媒体也报道了有些机组人员与机场安检人员发生口角的新闻。不过,如果在机场不服从安检人员的指挥,甚至出现谩骂安检人员等妨碍他们履行职责的行为,当即就会遭到机场警察的逮捕。去年美国在机场设置了X光透视仪,所有举起双手接受安检的旅客在这个仪器面前将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隐私,这实际上就等于是裸体接受检查。

美国机场“深度安检照”(资料图)

  英刊:“9·11”十周年:美国完全变了

  2001年9月11日遭袭时,美国的国际地位完全是无可争议的。

  曾自认短期不会衰落

  美国在这10年之前目睹苏联解体,然后经历了建国200年来经济最繁荣的10年,21世纪初在国际体系中春风得意,虽然明显面临挑战和难题,但没有值得一提的严重威胁。美国国力强盛,很少有人还记得冷战结束前的短暂焦虑期。当时,保罗肯尼迪等作家严肃认真地谈到,从长远来看,美国必将走向衰落。像美国这样背负着庞大赤字和帝国负担的国家根本无法继续掌管全球事务。他得出结论说,美国的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坡路。

  永远乐观的比尔克林顿2000年把总统大权转交给乔治W布什的时候,上述分析显得多么匪夷所思。2001年那个晴朗的上午,当美国调集大量资源应对纽约、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州的事态时,上述观点显得多么脱离现实。起初,就连批评者都对此颇为赞叹,“衰落论者”保罗肯尼迪也不例外。他在2002年初撰写了一篇未免过于诗意的文章,谈到美国雄鹰使得友邦不能不敬服,敌人不得不按其意愿行事。

  美国显然不是普通的超级大国。他进而指出,美国雄鹰如今飞得比以往更高。这也不光是他的观点。从持批评态度的欧洲左派到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右派,各个政治阵营的人士毫无争议的观点是:美国与历史上的各大帝国极为相似,只有一个明显区别:这个波托马克河畔的新罗马帝国在短时期内不会衰落。它还能再强盛一百年。

  现如今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我们想充分了解形势在“911”后发生了怎样的急剧变化,就有必要回顾这种情绪。在世纪之交,美国人满怀自信,美国自我感觉无所不能———甚至出兵伊拉克,而丝毫不担心此举会给中东以及美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多么严重的破坏性影响。10年后的今天,美国几乎变得面目全非。

  首先是政治变化。奥巴马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连续两届共和党政府先是带来了伊拉克战争,然后是2007年的金融危机,美国人对国家发展的方向丧失了信心。目前尚无法确定奥巴马是否兑现了所有竞选承诺。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他之所以能实现惊人崛起,是因为民众普遍认为美国陷入了危机,需要凭借新的(也许是大刀阔斧的)手段来恢复美国的国际地位,防止国家再次陷入严重萧条。

  这反过来提出了一个关于美国人自身的广泛问题。在极短的一个时期内,“911”事件乃至伊拉克战争把他们紧密团结在了一起。但是,与冷战不同,这次针对伊斯兰好战分子的“冲突”其实分裂了整个国家,使得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了近乎无法弥合的程度。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伤亡、发动两场战争所需的巨额费用、还有打击特定敌人的手法可能损害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忧虑,不仅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自尊心,而且使他们越来越无法确定美国在国际上的目标。

  当地时间8月31日,华盛顿新闻博物馆推出纪念9·11恐怖袭击十周年展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为展览提供了19名实施劫机的“基地”组织分子照片,令9·11恐怖袭击的元凶露出“真容”。图为19名劫机分子的组合照片。中新社发 德永健 摄

  回顾9·11事件过去的十年,四面出击的反恐战争已然让美国感到精疲力尽。战争有得有失,美国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国外战场上的士兵,甚至还有国内“战场”上的很多东西。

  反恐十年美国经济令人失去信心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但21世纪是不是美国的,现在美国人很迷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吕晓波对中新社记者说,“整个美国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了,这在过去十年里特别明显。这个问题或许并非直接由于9·11导致,但两者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关系。”

  按照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说法,冷战的结束宣告历史的终结。但是,9·11事件,无疑为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9·11代表冷战结束十年后,美国又出现一种新的潜在的敌人——伊斯兰的极端主义。这个敌人不同于以往的敌人,它不是以国家形态出现、传统意义上的敌对势力,这个敌人是不为人见的、潜在的,且不一定以组织的形态出现,却又有一定号召力。”吕晓波说。

  “因为反恐,美国花了很多钱,有些钱,我个人认为是花错了的。打伊拉克、阿富汗,美国这方面的开支一定影响到了美国经济。”吕教授表示。

  反恐战争究竟花了美国多少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6月22日发表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时提到了一句,“十年反恐战争花了美国一万亿美元。”但按照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的估算,这个数字甚至还要高出两倍。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些军人回来,包括军人的治病、待遇、抚恤等等长期的照顾,会花很多钱,从长期角度看,对美国是一个问题,”吕晓波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好,这也不算个问题,问题是这两年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到打击,美国人现在对自己,更缺乏信心了。”

  联想到本次美国国债危机,何尝不是源于这些年来不断上涨的美国国债额,而其中反恐战争的确做出了不小贡献。

  吕晓波教授表示,9·11十年之际,美国人最关心的可能不是反恐本身的问题,而是美国经济衰退的问题。十周年反恐纪念的焦点,或不在反恐议题,而在美国经济问题。

  政党分野美国人对政府失去信心

  从2003年讨论是否出兵伊拉克开始,美国国会就一直对这场战争有激烈的争论。2006年前后,就美国是不是从伊拉克撤兵,这种激辩再度升级。关于伊拉克战争,国会中争吵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现在。

  吕晓波教授称,伊拉克战争在外交政策方面,对美国两党起了分野的作用。一方面,很多人还在支持反恐战争、对外大棒的新保守主义;另一方面,以民主党为主的自由派开始反战,美国社会一部分人认为美国不应该卷入伊拉克战争。

  吕晓波认为,这十年来反恐战争和经济不景气,助推了美国两党分野加大,十年间,长期和中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两党政治分野越来越大。

  从伊拉克战争导致两党分野以来,这种强烈的政治分野情绪也越来越多地蔓延到了美国许多国内政治议题上。奥巴马上台以后,这种迹象非但没有改变,相反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到差点导致政府关门的预算僵局。这种分野在中期国会选举之后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在此次国债上限问题上达到顶峰。

  吕晓波教授说,“美国民主政治最好的一个要义就是它可以妥协,美国的政策很多都是从妥协中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妥协越来越没希望。”

  政治分野直接导致的是美国社会对于美国政治的信心动摇。美国《华盛顿邮报》11日刊登民调结果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联邦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约78%的受调查者对当前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式感到不满。“美国民众对于美国政治制度开始批评,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吕晓波说。

  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9日,阿富汗坎大哈附近,美军士兵炸毁一堵墙后撤离

  十年反恐 硝烟四起

  2001年9月16日,9·11恐怖袭击发生5天后,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戴维营第一次使用了“反恐战争”这个词。美国牵头,北约合作,国际支持的反恐战争至今已持续十年,战争范围遍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美国本土等多个角落;与此同时,恐怖分子频繁在全球范围袭击民众。

  反恐战始于“基地”

  2001年9月16日,小布什在戴维营称,“反恐战争将持续一段时间,美国民众要保持耐心。”5天后,他正式宣布发动“反恐战争”:“我们的反恐战争从针对‘基地’组织开始,但不会终止于此,除非我们找到、停止、打败每一个全球性恐怖集团。”

  2001年10月7日,美军开始对阿富汗正式展开“持久自由军事行动”,空袭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敌方目标。此次空袭之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府残余分子便躲入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偏远山区,此后一直保持游击状态。拉登也由此消失,并秘密隐藏了近十年。

  除阿富汗之外,美国在世界多地加强了反恐行动,在菲律宾、索马里、撒哈拉等地区都展开了打着“反恐”名义的军事行动,其中最大最受争议的当属2003年正式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美军先空袭,后发动地面袭击,入侵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尽管布什政府于2003年5月称伊拉克战事已结束,但是,伊拉克却进入了全面游击状态,令美军陷入军事泥潭。2003年12月,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美国空军逮捕,于2006年执行死刑。

  两场战争十万人丧命

  尽管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得到了大部分国际社会的外交支持,但从伊拉克战争开始,反恐战争便遭到了美国本国和国际反战人士的质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造成了6万到11万的人员伤亡,在阿富汗战争中造成了近5万的人员伤亡,在整场反恐战争中,美军死亡近6000人,伤4万多人。

  外界对于反恐战争最大的质疑在于,美军以“反恐”之由滥加军事行动以施其他目的,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所声称的伊战理由,即伊拉克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由,始终没有得到证实。此外,反恐战争中爆出的侵犯人权的案例也增加了民众对此战争名义的怀疑。

  美军缠斗十年 阿富汗战争烂尾

  8月6日晚间,一架“奇努克”运输直升机在阿富汗登吉山谷遇袭坠毁,31名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丧生———这是美军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三个月前,正是来自这支部队的特种兵,在巴基斯坦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

  这一天,是美国2001年10月7日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此前不久,美军及其盟军相继公布了撤离阿富汗的时间表。这场美军最惨痛的战术行动,似乎宣告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政策以虎头蛇尾结束,几成定局。

  阿富汗,这个被称为“亚洲心脏”的国度,几乎从未摆脱过战乱与贫穷的命运。但历史也屡次昭示:这是一块“帝国的坟场”。十年来,有超过2万名阿富汗平民在战争中死亡。同时,这也是令美国人疲惫不堪的十年。

  拉丹死了,美军要撤了,奥巴马向塔利班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一切,似乎开始转变。阿富汗困局破解的曙光已现?然而,战乱、恐怖袭击、贫穷依然笼罩着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度。现实依旧残酷:今年1至6月,有3606名阿富汗平民在冲突中伤亡,其中1462人死亡,八成由反政府武装团体造成。美军及其盟军的撤离,也出人意料地没有带来太平,塔利班的反击愈发猛烈。

  被“遗忘”的伊战八周年

  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八周年纪念日。反战抗议人群19日聚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门前,要求美军撤出伊拉克与阿富汗。这次反战抗议因为美国忙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而别具意义。当天,无论是总统奥巴马还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根本不在华盛顿,他们的所谈所讲也都是利比亚,仿佛这个象征着伊拉克生灵涂炭的纪念日已经被“遗忘”。

  按美国官方的说法,驻伊拉克的作战部队已全部撤出,伊拉克部队已全面接管安全职责,战争已走向终结。美国陆军部长约翰·麦克休16日在国会作证时甚至说,美方对伊拉克已经“仁至义尽”,今后伊拉克怎么样,全在伊政府自己。

  但白宫前的抗议人群没有忘记,八年前正是美国率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伊拉克人没有邀请美军前去轰炸、破坏,致生灵涂炭。抗议者们愤怒质问:到底有多少美国士兵因这场战争而死?到底有多少伊拉克人因这场战争而亡?

  诚然,伊拉克近两年暴力冲突局势有所缓解,但按布鲁金斯学会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汉隆的说法,如果仅从暴力冲突造成的死伤来看,伊拉克和阿富汗仍在同一个水平上,远高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更不要提迟迟没有起色的经济。战争之后的伊拉克,尽管守着地下的石油宝藏,但仍毫无悬念是中东地区最穷困的国家之一。对美国而言,伊拉克战争或许已走向终结,但对伊拉克人来说,苦难还远远看不到尽头。

  3月19日,一名男子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参加反战集会。当日,一些反战人士在纽约时报广场举行集会,纪念伊拉克战争爆发八周年。

  伊战八周年 美国再动“斧”

  2003年3月20日,美军战舰向伊拉克发射大约4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拉开伊拉克战争序幕。

  2011年3月19日,美英战舰和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向利比亚发射总计112枚“战斧”,轰炸这一北非国家的防空设施。

  刚好时隔8年。不过,与当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蓄势”发动战争的姿态不同,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显现审慎,强调美军“有限参与”。

  8月30日,在阿富汗东部贾拉拉巴德空军基地的两名美国特种兵观看“9·11”事件10周年纪念物。

  美发布全球旅行警报 "草木皆兵"迎"9·11"十周年

  在“9·11”恐怖袭击十周年来临之际,美国国务院2日发布“全球旅行警报”,呼吁在国外生活或旅行的美国人保持警惕。不过,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纳诺当日表示,尚无具体和可信的情报显示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密谋借9·11十周年之际策划对美国发动袭击。

  美国国务院当日发布的全球旅行警报的有效期一直持续到明年1月2日。警报称,虽然没有发现任何具体的威胁,但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已经显示出对美国及其利益发动袭击的意图和能力。

  “过去,恐怖组织有时会配合一些重大的日子策划他们的袭击。”美国国务院说。

  同日,纳波利纳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尚无具体和可信的情报显示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密谋借发动对美国的袭击,但国土安全部仍然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同时确保安全措施到位,以侦测和预防针对美国的恐怖阴谋的发生。

  “9·11”恐怖袭击10周年 美发布小飞机袭击警告

  美联社4日援引美国执法部门一份5页纸的公报报道,恐怖分子考虑租用私人飞机并装载炸药。“我们没有现行、可信情报证明‘基地’及其附属组织打算立即发动袭击,但他们一直有兴趣获得飞行培训,尤其是涉及一些小型飞机。”

  公报说,“基地”可能利用一些西方人在欧洲或美国获得飞行培训,随后让他们成为飞行教官。公报警告游客称,希望他们慎重选择租赁私人飞机的出行方式,仔细防范可能的安全威胁,“基地”和与其相关的恐怖组织一直关注对其成员的飞行技能训练。

  国土安全部发言人马修·钱德勒说,这是例行公报,“我们与伙伴共享信息,以保持持续警惕”。

  美联社认为,小飞机恐怖袭击威胁并非新鲜事。“9·11”后,美国政府停飞数以千计的农药喷洒机,原因是担心这些飞机会被用以发动袭击。

  2002年,美国官员说,“基地”打算驾小飞机袭击海湾地区一艘美军战舰;2003年,美方又说,“基地”打算用装载炸药的小飞机袭击美国驻巴基斯坦卡拉奇市领事馆。

  据悉,美航空安检措施较10年前有了极大提高,但“基地”仍偏好于把机场作为袭击目标。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行动,才有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美债风波暴露美国制度软肋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2日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削减政府开支和提高债务上限法案,一场旷日持久、牵动全美、震惊全球市场的美国国会两党债务争斗,经过一波三折,总算在美国债务违约的大限之前尘埃落定。

  这一结果,既有悬念亦无悬念。警报在最后时刻解除,美国经济灾难在最后时刻得以幸免,依然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免遭雪上加霜,这无疑让人们松了一口气。但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这样形容这场风波的平息:这是妥协而没有赢家,是急救而不是根除,是缓解而不是病愈,是迫不得已而不是心甘情愿。倘若美国国会两党不能达成妥协,无异于“美国信誉”的自毁。

  从全球的市场反应来看,虽然松了一口气,阴影却拂之难去。亚太主要股市2日普遍急跌,欧洲主要股指1日收盘时普遍大跌,而华尔街传递出来的,同样是不确定和不乐观的情绪。这表明,最终达成的协议,未能让投资者获得足够动力重建信心,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美国经济现实的改变与体制弊端的消除,全球经济的上空不再笼罩不确定的阴影。

  美债危机是否已到最危时刻

  从2008年7月以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消停过,先是美国次贷危机,接着是雷曼倒闭引发全球金融海啸,随后又爆出欧债危机,现在美债危机跟着来了。危机闹了三年,各国政府组织了无数次的“救火战役”,大把地撒钱,结果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危机隐患或曰风险源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场远大于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的巨大危机真可能来了。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场连绵三年的危机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搞清源头、纠正这种失衡的局面才能最终走出危机。所谓纠正不能再靠大量输血,靠“以毒攻毒”,而要反其道而行之,来一次总的清算,来一次“断血”,做一次大的结构性调整。当然,这是一次很痛苦的调整,对有些国家有可能伤筋动骨。

  普京痛批美国是“寄生虫”

  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1日在莫斯科批评美国经济“寄生于世界经济和美元的垄断地位”。

  普京当天在一个青年论坛召开期间说,尽管美国国会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但这从根本上来说不会对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它只是推迟采取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

  普京强调,美国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没有量入为出,而且将自己的一部分负担转嫁给世界经济;这也说明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寄生于世界经济和美元的垄断地位”。

  普京认为,为摆脱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垄断局面,在世界上应该出现其他的储备货币。他说,欧元的地位应该加强,亚洲也应该有地区性储备货币,而卢布完全有可能在独联体地区成为地区性储备货币。

  他说,俄不愿看到美国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因为这对俄罗斯经济没有任何益处。他强调,现代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实现全球化,所有国家都或多或少地相互依赖,因此,一旦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之一的美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问题,将会危及整个世界经济。

  金融危机下,美国人靠什么活下去

  如果没有门前排队的那条人群长龙,位于纽约哈莱姆区的这家食品站跟普通餐厅没什么差别。正值每月一次发放免费食品的日子,食品站除了发放食品,还提供免费的午饭和晚饭,

  门前排队的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每人推着一个简易小车,排队领取一个月的“口粮”。对这些在政府部门注册、申领食品券的人来说,不管是一包黄豆、一盒牛奶,还是几个土豆胡萝卜、半打鸡腿,都至关重要,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可以不再挨饿。

  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数据,今年5月份,全美共有4580万人申请政府的“营养补充援助计划”,即食品券项目。这一人数占美国总人口近15%,比一年前增加12%,比两年前增加3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申领食品券的人数最多,均超过300万人。

  在哈莱姆区食品站等待领取免费食品的雷纳德·艾勒比说:“当下很多人的日子不好过,每天都有人在失业,没有食品券,我们就没法在这个艰难经济环境下生活下去。”

  揭秘美军“暗物质”部队:手段狠 势力超过中情局

  自诩“统治宇宙的暗物质”;势力超过中央情报局;配备顶尖武器装备;战果累累却又屡屡招惹麻烦,这就是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

  特种作战司令部1980年成立,当年首次执行海外任务,进入伊朗,解救美国大使馆被扣人员。这次行动以直升机相撞、8名突击队员丧生而失败。

  今年5月,特战司令部下属的“海豹突击队6队”士兵乘直升机,潜入巴基斯坦,打死“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名声大噪。

  特战司令部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费耶特维尔,行动低调,鲜为人知。《华盛顿邮报》3日报道这支部队一些内幕。

  与军方其他部门人员不同,特战司令部官员在美国文职部门或驻外使馆工作时不穿军装;作战时,他们身上没有姓名和军衔标识;使用各种代号,如北弗吉尼亚秘密部队、绿色小组、11小队;司令部高官们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讲话。

  “我们是暗物质,”一名海豹突击队队员这样形容自己的部队,“我们就是这种力量:看不见,却统治着宇宙。”

  成立之初,特战司令部编制为大约1800人。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出兵阿富汗,中央情报局人员先于陆军部队进入,刺痛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神经。拉姆斯菲尔德继而扩充特战司令部。多年来,特战司令部编制人数根据任务变化波动,最多达2.5万。

  特战司令部核心部队包括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海军“海豹突击队6队”、空军第24特种战术群、陆军第160特种行动航空营和第75突击营。

  特战司令部直接听命于总统或国防部长,有权自主选定猎杀目标,名单长于中情局的追杀名单。一些人指认,这类猎杀任务等同于暗杀,违反美国法律。

  乔治·W·布什任总统期间,特战司令部执行任务前很少向国会通报;任务完成后,国会通常也一无所知。政府方面的律师们称,特战司令部执行的任务属于“传统军事行动”,无需事先告知国会。现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持相同观点,但要求特战司令部就敏感任务向少数国会议员介绍情况。

  2003年,拉姆斯菲尔德签署命令,授权特战司令部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击“基地”组织时可以先斩后奏;在阿尔及利亚、伊朗、马来西亚、马里、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索马里和叙利亚执行致人于死命的任务时,需要得到上级批准或这些国家政府默许。

  特战司令部执行追杀和情报搜集任务,有自己的情报部队、无人驾驶飞机和侦察机、专用卫星和网络战人员。

  “我们能做一些中情局做不到的事,因为他们规模不够或没有授权,”一名特战司令部人员说。

  2003年秋,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出任特战司令部司令,加强情报收集和共享,向在华盛顿的所有国家安全机构派遣高级军官,部署100人到世界各地,搜集情报。这些人每4个月轮换一次,返回部队,确保作战能力不至生疏。

  8月31日,在“9·11”事件中遭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残骸在美国华盛顿的博物馆中展出

  时间抹不去伤痛 “9·11”亲历者回忆漫长10年

  “9·11”恐怖袭击10周年将近,纽约世贸中心的遗址上,计划重建的6座摩天大楼中已有一座落成启用,此外,约占世贸中心遗址一半面积的“9·11”纪念馆也几近完工,计划在“9·11”恐怖袭击10周年之际对公众开放。10年对个人而言是漫长的,但时间却不能抹去那些留在“9·11”亲历者心中的回忆和伤痛。

  纽约医院急救员:

  “眼睁睁看着他们跳下来”

  纽约曼哈顿下城医院的急救员胡安娜·洛米回想起10年前的那一幕,眼里充满泪水。她告诉记者,对她来说最大的伤痛就是她亲眼看见很多人从世贸中心大楼跳下来。

  洛米说:“我从未这么清晰地看见人从高楼上跳下时在空中的动作,这种记忆非常痛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觉得很无助。作为一名救护人员,我的职责就是救人,但那时我就只能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下来,什么忙也帮不上。”

  洛米那一天调度急救车运送了500多名伤员,通常一次只载一名病人的急救车最多时塞满了15名伤员。她所在的医院里到处都是伤员,这所平常一个小时最多治疗10名病人的小医院,在那一天一小时的救助记录是175名伤员。

  10年来,洛米一直在医院做着一名普通急救员的工作,有一点让她感到欣慰。她说,自从“9·11”之后,普通民众对急救人员整体而言加深了了解,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9.11”十年后 美国上万人仍受尘埃病困扰

  2001年纽约世贸大楼恐怖袭击事件10年后,仍有18000多人因大楼倒塌吸入粉尘,受到疾病困扰。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一数字来自美国政府对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以及当地居民跟踪和治疗项目的结果。负责有关研究的美国官员还警告说,9.11幸存者也可能发生早逝的情况。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国立研究所的霍华德医生表示,尘埃所造成的肺病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吸入有害灰尘会给肺造成疤痕,从而影响肺功能,导致呼吸困难。这些灰尘中含有很多有害化学物质, 例如大楼倒塌时有许多碱性粉尘、石棉、以及铅和汞等重金属颗粒被人体吸收。

  “世贸中心咳嗽症”

  “9.11”共造成近3000人死亡,世贸大楼倒塌后,大约有8万名消防人员、紧急救援工作者、警察以及清洁人员等在现场参与抢救和清洁工作。

  很快,这些人当中就出现了咳嗽症状,被称为“世贸中心咳嗽症”,并且越来越严重。

  美国政府的世贸中心健康项目共有6万多人登记,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

  毫无疑问,有数千人由于吸入大楼灰尘而患上慢性疾病和残疾,而且根据已知的知识和医学常识,医生们现在认识到这些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疾病很可能会是终身性的。

  头疼

  根据对上万名纽约消防人员的调查,在世贸大楼倒塌后6年, 一些人的肺功能出现严重下降。

  这项调查结果据信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共有12781人参加了9.11前后的肺功能测试。

  今年初,美国通过一项法律, 批准了4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跟踪、治疗9.11所造成的疾病,以及为受害者进行赔偿。

  杰夫当时是参与救援行动的一名警察,9.11后,他因为健康原因退休。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头疼和鼻窦炎。他说,不好的时候呼吸非常困难,不断地咳嗽,同时还头疼。他以前还坚持跑步,头疼之后就无法跑步了。他妻子说,尽管杰夫接受治疗,但健康情况却越来越糟。

  这是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一座大楼受恐怖袭击后倒塌的资料照片。

  “文明冲突”十年未解

  “总统先生,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可汗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喊出了这句话。

  里兹瓦·可汗的呐喊最终被奥巴马听到了,然而那只是印度宝莱坞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大约275万的美国的穆斯林依旧生活在“9·11”恐怖袭击挥之不去的阴影中。

  “9·11”不仅撞毁了双子塔,更击碎了美国曾引以为荣的人性包容与种族和谐。整整十年之后,多数美国穆斯林仍然感觉到受歧视。

  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52%的美国穆斯林感受到情报机构的“特别监控”,43%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受到过骚扰。

  一身伊斯兰装扮的本·拉登已成为美国民众集体的心理阴影。仅仅是有一顶和拉登一样的白帽子和穆斯林身份,影片中的可汗陷入了意料不到的敌视与麻烦,甚至继子被人活活打死。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也屡屡上演。美国司法部民权司负责宗教歧视案件的特别顾问伊立克·特内最近坦言,“9·11”后美国社会对穆斯林及南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在迅速增加。

  美国司法部负责民权事务的助理部长托马斯·佩雷斯年初在国会的一场听证会上说:“不断有穆斯林向我抱怨说,孩子们在学校遭到骚扰,被称为恐怖主义分子,被要求滚回家去,尽管美国就是他们的家”。

  “9·11”十年后 美国未必更安全

  十年前的9月11日,美国本土遭到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世贸双塔在袭击中轰然倒下,美国军事实力的标志五角大楼在袭击中局部坍塌,3000多无辜平民在袭击中死于非命,道琼斯指数骤跌14.3%.股市缩水1.4万亿美元。十年来,美国政府把反恐作为压倒一切的要务。为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美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惊人之举,也让美国民众承受了许多不堪之重。

  十年过去了,美国促成了全球反恐合作,推翻了支持恐怖主义的塔利班政权,击溃了从事恐怖活动的基地组织,击毙了恐怖大鳄本·拉丹,美国本土未再发生既遂恐怖袭击事件。

  但美国真的更安全了吗?国际社会也更安全了吗?答案显然不那么肯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两场反恐战争恐怕会滋生出更多的恐怖细菌。

  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虽然击溃了基地组织,但美国组建的卡尔扎伊政府远未控制住局面,塔利班势力仍然活跃在阿富汗各地,基地分子策划的暴力袭击事件仍不停发生。为迅速摆脱阿富汗难局,美国开始设想把塔利班纳入阿富汗政治进程。但美国通过战争都未消灭塔利班,怎么可能通过谈判来改变塔利班?从美军战火下九死一生挺过来的塔利班一旦重新得势,怎么可能对美国友善?阿富汗政府在数万北约联军协助下都无法消除反政府暴力活动,怎么可能在美军撤离后控制住局面?谁能保证美国扬长而去后,阿富汗不重新成为反美极端主义的温床?

  尽管阿富汗战争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毕竟是联合国授权并获得国际社会支持的、合法的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就完全不同了。伊拉克战争前夕,全球600多个城市连续数周爆发了反战游行,联合国安理会拒绝授权,美国绕开安理会发动战争,“理由”是萨达姆政权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言之凿凿地在安理会论证美国掌握的“铁证”,但事后证明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既没有证据也没有授权的非法战争。

  围绕这场战争的是非争论仍在继续,战争造成的几十万伊拉克人伤亡和基础设施的毁损却是实实在在的,萨达姆没有解决的问题美国仍然没有解决,伊拉克的族群矛盾仍然尖锐,宗教冲突仍然激烈,反政府暴力活动仍然频发。现在的伊拉克再度成为美国的盟友,面对成堆的战争遗留问题和复杂的宗教部族矛盾,伊拉克政局走向蕴含颇多未知因素,谁又能保证将来的美伊关系不再发生新的轮回。

©2009 爱叨叨 | 京ICP备08009290号| 意见反馈: aidaodao.c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