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岫玉:从“好木锨”与“水上漂”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3:04
从“好木锨”与“水上漂”说起 2011年8月15日 11:31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大 中 小

  赵树理在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刻画了老杨同志和章工作员两种党员干部形象。同样是下基层,老杨脚踏实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短时间就能打开工作局面,被农民誉为“好木锨”。章工作员则作风飘浮,轻易地被地主“糊弄”,群众称他是“水上漂”。重读这部小说,对党员干部下基层,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要会听群众的话。老杨刚到阎家山村时,听到几句顺口溜:“模范不模范,从西向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他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有的党员干部“工作不实在”。而群众仅讲了几句真话,作为包村干部的章工作员就“气得瞪眼”,他“常在这里工作,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问题。”党员干部下基层,老杨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用心倾听、留心观察。若不是到农民家里吃“派饭”,他就不会觉察到漩涡暗涌。应以谦和的心态融入基层。当老秦称老杨为“县里的先生”时,老杨说:“你们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只有像走亲戚、会朋友,对群众真诚相待,才能换来群众心里话。对基层的声音兼听明断,既听党员干部讲,也听群众说;既要听汇报,也要听街谈巷议;既要听成绩,更要听问题。
  要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章工作员没掌握与群众交流的本领,“不论开什么会,他开头总要讲几句‘重要性’,‘什么的意义及价值’”,引起农民发牢骚。老杨则不同,他在发动成立农救会时说:“组织农救会是叫受压迫农民反对压迫自己的人,日本鬼子压迫我们,我们就反对日本鬼子;土豪恶霸压迫我们,我们就反对土豪恶霸。”句句说到农民心坎上。党员干部下基层,应入乡随俗,进入群众话语体系,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与之沟通交流。群众最反感“睁眼说瞎话”。党员干部不能对群众说空话、套话、大话,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交流对象不同,交流方式应有别。若总是抱着“格式化”语言不放,难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让自己尴尬。
  对基层的事应拿得起、放得下,群众自然会和你亲近。老杨拿起什么农具都会用,群众称他“是一张好木锨”,“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章工作员则不然,他对农事一窍不通,丈量土地时,他被地主蒙在鼓里,还夸地主是“丈地的模范”。这就提醒我们,若不熟悉基层实际,下基层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好心办坏事。党员干部下基层应做好三种准备。一是业务准备。作为县农会主席,老杨对农会业务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党员干部只有成为农活的行家里手,下村才会游刃有余。二是知识准备。平时应涉猎和积累各方面知识,否则,就会像章工作员那样,在下基层时弄出笑话。三是工作准备。应制定预案,对下基层做什么、说什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都心中有数,免得空怀一腔热情,却无从置喙,甚至空手而归。
  应学会给基层帮忙。章工作员作风飘浮、官僚气浓,给基层帮忙不多、添乱不少。而老杨一进村就融入环境,几个回合,便带领群众斗倒了地主,让农民“比过大年高兴多了!”党员干部下基层,应建立工作台账,为基层办了多少实事、帮了多少群众、察了多少民情,要定期汇总和通报。定期开展情况汇报,交流下基层体会,让党员干部自我评价、陈述得失,集思广益,将个人收获升华为集体的经验。采取开征求意见会、请群众作满意度测评、跟踪回访等措施,评价党员干部下基层的成效,并以此来奖掖先进、改进工作。(张凌燕 刘晓明)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