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为什么那么自大:认真应对一些官员的“心理失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9:54
杭州市前副市长许迈永的“悔过书”近日曝光。许在“悔过书”中谈到自己在领导经济活动时的“心理失衡”。他说那些老板动辄赚几千万甚至上亿,而他并不比他们笨,却只挣那么一点。在这样的心理失衡中,他不成贪官,大概也会精神错乱。
然而许迈永的错误又是活生生的,这样的心理失衡在中国的现实中不断被组装出来。许迈永已经伏法,但清除生产出这些心理失衡的种种条件,中国社会或许至少值得尝试。
整个中国社会都认为,当官“好”,当大官意味着“什么都有了”,不仅有权,有地位,而且也“不缺钱”。一些为官者未必真的这样“好”,他们超负荷工作,挣的也不多,如履薄冰,但社会意识及传统观念给官员的“利益定位”就是“什么都好”。
这个定位有悠久的历史溯源,中国官文化的漫长铺垫造就了它庞大的根系。现代公务员文化和它比起来,薄得就像长在地表的几片嫩叶。要让官员们真正成为廉洁的公务员,必须修正官文化的根系,它不是通过一些思想教育就能轻易做到的。
彻底拔掉“当官好”的意识是做不到的。除了理想的激励与权力的监督,用公开、合理的利益安排在传统官文化和现代公务员文化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点,很可能是我们试图绕开,最终又不得不回归的重要选择。目前的中国官员尤其是高层官员中吸收了一大批社会精英,给他们一份相对较高的收入,使之支撑他们一份体面的个人及家庭生活,是建立公务员廉洁秩序的基础。
香港、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盛行高薪养廉,与中国传统官文化的影响是有关系的。它们的做法未必可以在中国大陆推行,但其中的寓意却不容我们忽视。
中国目前没有高薪养廉的社会条件,但显然更没有“低薪养廉”的可能。不少官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普遍高于他们的收入水平,社会对“廉”的标准实际在被迫放宽。我们制定的官员准则堪称是全世界廉洁标准最高、也最严厉的,但同时也很容易脱离实际,这种差距其实就是中国“当代官文化”的尴尬。
解决这个尴尬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清醒。互联网时代的表层民意总是与提高官员的待遇相反,不断披露的各种民间悲苦,以及中国大量人口刚刚实现温饱的客观国情,使给官员加薪显得不合时宜。让公众普遍认同给官员加薪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在今天的中国舆论场上不现实。
治理腐败,治标也要治本。一些官员“心理失衡”的现实是“标”还是“本”,很难清楚界定。这种心理首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的产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官员个人。那么尽量做些努力,减少而不是强化这种心理,是对官员也是对社会的负责任之举。
少数几个官员腐败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当贪官过多时,社会就应反思不属于官员个人的那部分责任。有人泛泛将其归为“体制”,这太笼统。从印度、俄罗斯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情况看,产生腐败的根源其实比“体制”具体也复杂得多。
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非常想解决,也特别难解决的问题,这个难就是它的背景太宽太深太远,因此解决它不可能仅仅围着官员的图章、签字笔和银行存折进行,也不能靠仅仅谴责、惩罚贪腐者本人。这只是治理腐败的战场之一。
其实我们很多普通人都是腐败现象的促成者,治理腐败带来的利益触动可能会比预想的范围大得多。比如心理失衡可以看成一个大概念,一些官员有,民间也有,它可以看成是流动的。这个地方少一点,那个地方就会多一些,当任何一个群体对它的承担过多时,这个社会都会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