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血渍怎么洗:陈平原要中国作家在意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36:21

陈平原要中国作家在意什么?

肖鹰

 

题记:在对顾彬的武断批评和否定中,陈平原关注并且要求中国作家在意的只是他们的“评级”,而对于中国文学的问题和前景,是不用在意的。

 

    在3月26日《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后,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多次对媒体宣称“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不是学者的发言”,“因此,中国作家也没有必要太在意。” (《新京报》、《东方早报》等)

    顾彬毫不隐晦地向中国读者指出,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整体水平不高——即所谓五粮液与二锅头之间的差别。在这个整体判断下,顾彬是有具体分析的,他揭示了当代文学的病根所在:第一,当代作家普遍缺少对文学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功利和游戏之心对待文学,他们的文学生命短暂如蜉蝣;第二,当代作家普遍缺少外语能力,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只能靠翻译获得国际文学资源,没有真正的国际视野;第三,当代作家普遍不重视写作语言的提炼和升华,没有达到一个作家应有的专业水平,因此是“业余写作”;第四,当代中国作家普遍缺少关注现实的勇气,回避问题,重复历史题材,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代言人。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分析顾彬这些批评意见,难道不会认为他是切中了当代文学的要害问题吗?为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计,难道我们不应当认真对待吗?

    陈平原一再宣称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凭感觉所说出来的话”。30年来,顾彬一直在勤恳地从事着中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关于当代文学出版有专著《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等大量论著,并且翻译出版过20多位中国作家、诗人的著作。试问,陈平原在对顾彬作这样的全称判断的时候,事前阅读过顾彬关于当代文学的诸多论著吗?当然,顾彬撰写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是德语版,现在还没有中文译本,我们不能苛求不懂德语的陈平原教授事前就阅读过它,但是,顾彬另外有一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状况》的长文,集中阐述了他对当代文学的看法和评价,此文早已译为中文,在互联网上是容易搜索到的。

    可惜的是,以严谨实证自居并责人的陈平原教授连顾彬这篇文章也没有读过。如果他读过这篇文章,就不会口口声声指责说:“顾彬先生不谈体制,不谈文学场,而是用懂不懂外语来评判中国当代作家,这样做太不严肃了。”(《中华读书报》)因为,在这篇文章中顾彬谈当代文学谈得最多的不是“外语问题”,恰恰是“体制问题”、“文学场问题”。陈平原在批评顾彬中,表现了对“全称判断”的深恶痛绝,说“顾彬所采用的发言方式是媒体所乐意见到的,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到现在就是娱乐化的。”然而,陈平原自己却仅凭顾彬的一次发言,就断然宣判“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并且一再公之于媒体。试问,究竟是顾彬,还是陈平原自己在蓄意迎合媒体,把学术争议“娱乐化”?

    陈平原要中国作家不要在意顾彬的批评。他究竟要中国作家在意什么呢?我反复阅读了这次圆桌会的专业现场速记全文和在网上能搜索到的陈平原对媒体的相关发言,我只找到一个线索,即他所说“如果我们按照这个(‘作家要学外语’)来要求作家的话,有点不公平,以后作家评级也考外语那就麻烦了”。看来,陈平原教授关注并且要求中国作家在意的只是他们的“评级”,而对于中国文学的问题和前景,是不用在意的。

    陈平原是年资颇长的北大教授,能用心来关注作家们的“评级”,是古道热肠,应当敬佩。不过,时值2007年,就已成社会共识的看法,似乎中国作家已不太在意“评级”了,他们如今在意的是“发行量”。因此,陈平原教授若肯躬身为他们提高“发行量”支两招,当会倍受作家们爱戴的。

    日前陈平原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说:“如何做到以平常心看待不同的汉学家,平等相处,既不是‘大人’,也不是‘鬼子’,值得我们警惕。”(《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此言极是!然而,以陈平原此间始终以“大人”的姿态对待顾彬可见,他对自己的态度是毫无警惕的。看来,对于陈平原这样的当今中国大学者,“平常心待人”是知易行难之事!

(本文为“肖鹰的Blog”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