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地人生林中村落攻略:贷款风险分类的效应偏差与治理安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11:55
摘要:从过去四年的实践看,贷款风险分类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与预期目标相比,其实际效应仍存在着较大偏差,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和改变了对整个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评价。本文对贷款风险分类的效应偏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对策和制度安排。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广东进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2001年12月,正式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并决定自2002年起在中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旨在达到三个预期目标:一是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二是促进银行加强信贷管理;三是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从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实际情况看,其预期目标已获得部分实现。首先,作为国际通行的信贷语言,贷款风险分类的概念已在我国银行业中普遍传播。从试点地区的情况看,实施贷款风险分类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第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未到期贷款的风险价值。在“一逾两呆”分类法下,普遍存在着通过借新还旧掩盖贷款质量真实性乃至经营风险的问题。贷款风险分类令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低估的情况有所改观,并对我国银行业增强信贷风险意识,加强信贷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实施,为按照贷款内在损失程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契机,财政部先后制订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也于2002年4月推出了《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然而, 回顾3年的试点和1年多的正式实施,我们发现贷款风险分类的实际效应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偏差,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和制度安排,以实现贷款风险分类效应的最大化。
二、效应偏差及进一步强化的可能
从过去四年的实践看,贷款风险分类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与预期目标相比,已大打折扣,甚至已经影响和改变了对整个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评价。
1、贷款内在风险并未得到充分揭示
为判断商业银行是否真实、全面地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我们借鉴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程序导向”方法,通过判断程序、过程的可靠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依据“程序导向”原则,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真实性进行评估:(1)贷款主体关于分类的内部控制制度;(2)贷款分类内部检查的频率及独立性;(3)外部审计对贷款分类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这三个连续的程序安排基本能够保证分类结果的真实、可靠。
从贷款分类的内部控制来看,尽管多数银行建立了成文的分类制度,但在分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注重分类结果、忽视分类过程、有章不循、甚至人为调整分类结果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银行,问题更为严重。贷款风险分类必要的程序和过程大打折扣,由此得出的分类结果显然无法真实揭示贷款的风险价值。
从贷款分类结果的后评价看:(1)一些公司治理结构已日趋完善的商业银行,如已上市银行,其总行和贷款经营行基本能保证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贷款内部检查频率,而其他银行则很少进行关于贷款分类的专项检查。如果缺乏必要的独立的事后分类监督,基层行显然更容易在分类过程中掺杂“水分”。(2)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和拟上市银行应聘请公信力较高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补充审计,包括对信贷资产质量和损失准备金的监督评价,其他银行则尚未引入外部审计机制。2000年,国际会计师审计发现,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上市银行均存在贷款分类不够审慎的问题,并根据审计结果对其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了追溯调整:浦发银行追溯调整增加达13.58亿元、深圳发展银行10.43亿元、民生银行3.25亿元。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2.1亿元,而审计结果则认为应计提2.74亿元。这些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上市银行分类真实性尚且如此,那些没有外部审计介入、市场和投资人跟踪监督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情况更可想而知。
2、加强信贷管理的目标并未实现
目前,贷款风险分类的理念、管理手段、分类结果并没有有机地融入到银行的日常信贷管理之中。
首先,在贷款发放方面。贷款发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审查借款人的风险程度和贷款预分类的过程。而目前贷款风险分类仅作为一种事后的分析和监督工具,对贷款审批和发放的作用着实有限。尤其是在贷款定价方面,由于贷款发放时没有引入预分类,以及正常、关注类贷款内部的等级没有进一步细化,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风险程度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浮动多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与客户讨价还价的结果,贷款定价未能与贷款风险有机相联,贷款决策在“风险”和“价格”之间难以求得平衡。
其次,在贷款的监控与管理方面。贷款分类促进信贷管理的机制在于及时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适当的措施。但由于贷款风险揭示不充分,致使问题贷款经常隐藏在正常贷款中,银行错失贷款清收的良机,导致处置成本加大。与此同时,一些重组成功、风险状态已转化的贷款仍被简单地当作不良贷款对待,不仅影响到贷款分类的准确性,也影响了贷后管理的有效安排。
第三,在信贷检讨方面。通过贷款风险分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和解决借款人与银行之间、银行内部各有关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由此检讨银行的授信政策和提升信贷管理。但目前国内银行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有效传递和反馈贷款分类的有用信息,对分类信息也缺乏汇总整合,以致分类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管理层难于及时、全面获得有关贷款状况的重要信息,因而也难于知悉信贷管理和授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作出适时调整。
3、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依据并不充分
理论上,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足额计提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分类结果要真实,即对贷款的风险要充分揭示;二是计提比例要合理,即要基于经验数据得出的损失概率确定计提比例。但事实上,这两个前提并未得到满足。一是实际上贷款分类的结果并不见得真实;二是四年的试行并未或尚不足以为计提比例积累必要的经验数据,目前的计提比例只是照搬美国等的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值得怀疑。因此,从实践的层面看,贷款分类能否真正为判断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提供依据,也尚存疑问。
关于贷款分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业界已有很多研究和论述,如分类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过于主观,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等等。经过几年的运作,应该说上述原因正在逐渐弱化。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当局对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全面推行和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的推出,又出现一些可能诱使风险分类的效应偏差进一步强化的新因素。
1、损失准备金计提要求与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激化
盈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做大利润蛋糕是银行家事业的追求,也是银行家在股东、投资者不断增长的利润期望压力下的唯一选择。但是银行监管当局对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要求,无疑给这种选择设置了政策障碍。
商业银行过去没有建立充足的呆帐准备金制度,积累了较多的不良贷款。面对利润和计提要求的双重压力,商业银行经营行处及其管理层自然的选择就是根据利润计划倒推能够承受的损失准备金计提数量,进而人为调整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构,低估贷款风险。
2、监管当局过分强化对“抓降”指标的考核可能加大贷款分类中的道德风险
当前,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管侧重于考核分类结果,如自上而下地要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每年须下降几个百分点,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大力清收不良贷款。但简单地根据不良率进行考核和奖惩,就容易导致分类做得越认真的越会受到惩罚;越不认真的,就越会受到奖励。银行信贷人员不愿意去寻找和暴露其贷款存在的缺陷。贷款质量的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仍不能达到“降点”要求的情况下,只有在贷款分类的过程和结果上做文章。
三、贷款风险分类制度衍生的新问题
贷款风险分类在制度设计之初只是作为判断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和信贷管理的基础。但伴随制度的运行,又衍生出诸多当时估计不足、意想不到、而现在和将来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新问题。
1、不良贷款信息披露与银行形象和公众信心维护的问题
加入WTO后,商业银行经营信息的披露提上了议事日程,政府对国内银行的隐性担保也将逐渐弱化。从过去四年运行的实际结果看,贷款风险分类的不良贷款率普遍高出“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率,有的银行甚至翻了一翻。面对这种情况下,银行监管当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在维护银行业公众形象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利益之间都将陷入两难,对部分地区少数银行的信息披露,只好采取“鸵鸟式”的回避政策。
2、足额计提损失准备金与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不足的问题
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和实施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后,商业银行需要足额计提专项损失准备金。这一举措虽然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但又引出了银行资本金的问题。因为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利润积累难以解决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问题,当利润不足时,扣减银行资本便成为唯一出路。而按照巴塞尔协议,专项损失准备金不能计入附属资本,不能对资本的增加提供任何帮助。足额计提专项损失准备金必然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充足率并不高。截止2001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中国银行达到8%以外,其他三家的资本充足率均在5%以下,最低的甚至不足2%,远未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未来时期,特别是在2002至2005的过渡期内,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弥补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3、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收待遇与呆帐核销问题
从维护稳健银行体系的角度出发,国际上对确认贷款损失及其减税一般遵守的原则是根据税收中性标准确定银行的税收待遇,即税收减免在时间和数量上均应与贷款损失的实际市场价值或名义市场价值相一致。根据这一原则,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收政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普通准备金法,即对按照贷款余额规定比例计提的呆帐准备金部分给予税收减免。二是专项准备法,即在银行根据贷款损失程度计提专项损失准备金时就给予税收减免。三是核销法,即在银行计提准备金时不予税收减免,只有当贷款实际核销时才予减免。以上可以归结为两点,计提时减免还是核销时减免。这两种方式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银行业经营的影响差异不大,对税收中性原则也没有违背。
我国目前所采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税收制度是核销时减免,即规定金融企业按期末贷款余额1%差额提取的呆帐准备金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待遇,凡符合既定核销条件的呆帐损失,首先可冲减在税前扣除的呆帐准备准备金,不足部分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我国银行呆帐核销时减免的税收政策在实际中却受到了较多的阻碍,如银行核销呆帐缺乏自主权,核呆条件苛刻,加之法规不完善、司法体系缺乏效率,银行很难在程序上满足核呆的必备要件,贷款损失准备金有提不用、提而难用,使得商业银行难以享受核销法的税收减免优惠或严重滞后。这种情况实质上违背了在贷款损失发生时确认减税时机的税收中性原则,存在征税过度的问题。
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实施前,这一问题对银行来说无关紧要,但随着准备金计提规模的扩大,其影响则日益凸现。银行在计提时不能获得税收减免、核销难以及时的情况下,自然不愿意及时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从而也体现不出监管当局维护金融安全的政策意图。
4、贷款风险分类与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变革主要围绕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量化方法展开。2002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决定将在2003年正式颁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于2006年底全面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信用风险的衡量方面,倡导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贷款评级体系,这也是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流和趋势。内部评级法利用VaR的思想,根据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客户信用评级、所在行业、主要财务指标、贷款交易本身等参数,确定每一笔贷款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进而对客户和贷款作出相应的评级。而银行的贷款审批、贷款定价、贷款限制和贷款报告、内部管理程序也均按风险价值的理念操作。
目前,我国所实施的贷款风险分类虽比 "一逾两呆”分类体系有一定改进,但与新资本协议提出的贷款内部评级原则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比较落后,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几乎没有运用;二是缺乏为银行建立风险计量和管理系统所必需的数据积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至少积累5年以上连续性的基本数据);三是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数量指标尚未引入;四是贷款风险分类的等级过于粗泛,不够细化。上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更何况从现在到新资本协议正式实行,时间已嫌过于紧迫。
四、政策建议
针对贷款风险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改进现行的政策和制度,以实现贷款风险分类效应的最大化。
1、银行监管当局应改革现行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作出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政策安排,为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在过渡期内,监管当局应坚持“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在监管过程中,重点对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而不仅仅是一味地强调或硬性规定按贷款风险分类口径降低几个百分点。对于因损失准备计提而引起的经营指标异常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从而鼓励商业银行能够以正常的心态理性对待不良贷款分类和贷款损失处理,否则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实施的目的难以达到。
2、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分类控制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应提高对贷款风险分类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解放思想,消除长期形成的信贷管理以期限为基础的“一逾两呆”法的旧观念、旧方法,把贷款风险分类作为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前提和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充分领会贷款分类思想的精髓,举一反三,将其中蕴含的先进理念贯穿到银行内部贷款分类以至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尝试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贷款定价。
商业银行还应致力于建立以贷款风险分类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克服银行内部相互之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帮助信贷人员及时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对不良贷款采取保全措施。
3、建立健全外部审计监督机制,确保银行贷款分类的真实和准备金计提的充足。
为了防止银行在分类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准备金计提过程中的利润操纵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外部审计和检查机制。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不但有严格的外部审计师审计,而且银行监管部门还会聘请和安排具有会计师职业背景的监管人员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如果有证据显示外部审计师在检查贷款分类和准备金提取时有不当行为,监管当局应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惩罚。
4、进一步改革呆帐核销制度和损失准备金的税收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呆帐是历年没有及时核销处理而累积下来的,国家应站在经济及金融长期稳健发展的高度,在呆帐核销范围、核销条件、核销自主权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对于损失准备金税收待遇问题,从各国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看,专项准备金法在确认减税时机及贷款实际价值下降上相对优于其他方法,也更符合我国实际。建议通过改革,采取计提时免税的专项准备金法,以此鼓励银行及时充足地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5、迫切需要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同时,积极拓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多种渠道
目前,国内银行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利润不足以计提损失准备金,甚至形成对本就不高的资本金扣减。因此,资本金的补充成为当务之急。“招行模式”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削减红利分配、动用股东权益用于呆坏账核销,达到上市要求,然后,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增加资本来源。一些拟上市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此可加以借鉴。此外,银行也应积极谋求多样化的资本金增加途径,如通过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引入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等,解决因准备金计提而衍生的资本金问题。
6、运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改进贷款风险分类体系
尽管新资本协议的一些细节仍在商讨中,但其根据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等因素确定客户和贷款评级的思路是基本确定的,这对于改进当前的贷款分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建立银行的内部贷款评级体系是未来新资本协议推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贷款风险分类体系中,通过逐步引进新资本协议关于违约率等概念,可加强分类的客观性和分类机构间数据的可比性,进而促进银行信贷风险计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正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过渡期内,监管当局应鼓励商业银行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细分相应的贷款档次,同时积极督促商业银行切实做好贷款档案管理、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为内部评级法的建立和实行提供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Word Bank,Bank Loan Classification and Provisioning Practices in Selected Developed and Emerging Countries, 2002.4
[2]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Principl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 1999.7
[3]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est Practices for Credit Risk Disclosure, 1999.7
[4]何光辉,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1.3
[5]潘文波,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证研究报告,《投资研究》,2001.1
[6]巴曙松,中国金融业的战略选择,《战略与管理》,2002.3
[7]Cem Karacadag, Michael W. Taylor, 迈向全球银行业新标准,《金融与发展》2000.12
[8]张世春,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存在的问题分析,《金融与保险》,2001.10
[9]沈沛龙,任若恩,新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剖析,《金融研究》,2002.6
[10]詹向阳、张兴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与保险》,2001.1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
文章来源:北京安泽信远贷款担保公司
贷款风险分类的效应偏差与治理安排 股票市场人们认知与行为的偏差 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虚假同感偏差 交往心理效应导致哪些偏差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毛泽东与刘少奇分歧起源: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 毛泽东与刘少奇分歧起源: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 生物钟:与合理的作息安排 最恶劣的公司治理安排 - 刘振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公司治理:山寨之后,民企创新的制度性安排 ---《新财富》杂志 企业管理者的HR偏差 学佛者的十种偏差 学佛者的十种偏差 新婚夫妻的心理偏差 看盘的基本技巧与时间效应 雷尼尔效应的理解与应用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1、鸟笼逻辑 2、破窗效应 3、责任分散效应 4、帕金森定律 5、晕轮效应 6、霍桑效应 7、习得性无助实验 8、证人的记忆 9、罗森塔尔效应 10、虚假同感偏差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1、鸟笼逻辑 2、破窗效应 3、责任分散效应 4、帕金森定律 5、晕轮效应 6、霍桑效应 7、习得性无助实验 8、证人的记忆 9、罗森塔尔效应 10、虚假同感偏差 路亚饵的分类与介绍 和田玉的分类与鉴别 各种疾病的表现与分类 毛笔的分类与性能 钢材的型号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