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之龙天赋:谁的伤,谁的痛?——《钢的琴》 (钢的琴 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5 20:51:59
  就题材而言,《钢的琴》类似于文革后期的伤痕文学。那个时期整个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阵痛,伤过痛过的人开始倾诉,回忆,反思……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一场阵痛,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倒闭,很多工人下岗、失业或永久退休。《钢的琴》就是写一座倒闭钢厂的职工命运,影片拍得不错,但是注定不会产生伤痕文学那样的影响,理由有三:
  一是时间点不对,国企改制过去十多年了,尘埃落定,已经成为“历史”,人们对它的过程已经淡忘,结果已经接受,能够以相对轻松的心态来审视这段历史。因此,话题虽然沉重,但是影片拍得很轻松。如果提前十年来拍,拍的人和看的人都未必有这轻松的心态。话说回来,如果真在十年前拍出来,这部影片会火。
  二是关注的群体不同。文革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国企改革则从头至尾都只是调整一个群体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农民、非公有制企业从业者其实都是看客,漠不关心算是好的,幸灾乐祸的也不在少数。这么讲,一点也不为过,每个人都晓得自己的利益所在。
  三是反思的意义有别。文革是一场摧残人性的运动,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反思上百年、上千年。人性的力量是持久的,对人性的关注也是持久的。《钢的琴》的编导显然明白这一点,在影片中深入挖掘人性方面的东西,为影片增色不少。但国企改革本质上是由经济发展规律推动的,虽然改革过程充斥着不公平,但连参与者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性。
  某经济学者讲,改革需要牺牲一代人的利益。这句话与某企业领导说穷人就应该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商不为穷人盖房子一样,刺耳,不中听,却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中国的发展,岂止牺牲一代人的利益?工业化初期,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市场化过程,牺牲了老工人的利益;工业化后期,牺牲了农民工的利益;城市化过程,又要牺牲农民的利益……目前,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国际化问题,一旦启动,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如果不是足够幸运,每个人都伤过,痛过,至少不舒服过,但是都挺过来了,因为不管是伤,还是痛,只要有希望,就有力量。《钢的琴》讲了一个伤痛的故事,但基调并不灰暗。因为每个角色的命运虽然不顺,但都有生存之道,都有走出去的心态和力量。毕竟,命运对谁公平过?谁这辈子不受点伤?没有点痛?
  影片拍得不错,值得一看,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