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欲仙狼太郎乐文18:,我以教英语为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34:01
[转贴] ,我以教英语为耻。 [复制链接]
书香人和 书香人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1-9-19阅读权限1积分1500精华0帖子294注册时间2011-6-24  雷达卡
中级站友中级站友, 积分 15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00 积分性别女经验1156 点帖子294在线时间101 小时注册时间2011-6-24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1:1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我看来,英语教学中教授的知识很多都只是垃圾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发育没有多大益处。要我每天给学生灌输垃圾,会让我每天都感觉到良心的折磨,这岂不一件让人难受的事?       客观上讲,英语学习需要反复操练,因为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然而众所周知,完整的教学应该有三个环节或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都只能做到前两步,即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然而,若没有第三个环节,是不能称其为教育的——不信你问问英语教师,看看有几个有自己的价值观?
       换言之,英语教师只是在搞教学,而不是在搞教育。       再以一件小事为例。参加今年无锡“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教师,总共有二百人左右。然而,英语教师仅有两名,远远低于了数学,更不用说语文了。我估计,英语教师们大概是忙于家教赚外快,根本无暇参加这些毫无意义的活动吧。       时下,社会上有人“污蔑”教师为“教书匠”,其实这种评论是一语中的,丝毫没有中伤中国教师。教师若只会教学,也就只是一个教书匠。唯有真正在搞教育,能把教学和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师,才有资格称为“教师”。中国教师普遍不学无术,很多教师都显然配不上“教师”的称号。       对教育看得越透,便越会远离教学,自动地“边缘化”。蔡朝阳告诉我,学校已通知他,不让他带高三了。对此,他也表示认可。哪怕每年只上高一,能保住饭碗,坚守自己的一厘米主权,上哪个年级不都一样吗?堂堂一个蔡朝阳,有必要跟那些SB们竞争高考成绩吗?他甚至把总务处副主任的职务也辞了,因为他的智慧实在不应该浪费在“修建化粪池”上了。       我曾听说有人暗地里说,我是不会教学的人。坦诚地讲,我在20余年的教龄中,带过13届高三,也曾获得过不少的“高考奖励”。然而,我这些年却禁不住越来越远离教学了。
       假如我不能搞教育,我宁可连教学也不搞了。为了那心中的信念与理想,以及那“一厘米的主权”空间,我不会让自己成为昏庸的“杀手”。我只是不屑于单纯地教学,给学生灌输垃圾知识而已。
        在我看来,教学本来很简单。只要体力好,不断给学生印发练习,抢占学生的时间,便可以搞好教学了。有几位教师不是这样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呢?而这样的教学,包含有多少思想与文化、智慧与教育呢?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不断提练考点,不断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直到学生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考点,可以在考试中“得分”。这些考点提练的“纯度”越高,却越会丧失教育价值。本是垃圾知识的考点,若无有点营养价值的东西的“稀释”,便没有教育价值。一般来说,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知识经过教师的阐释后,便会呈现出其教育价值。然而,我可以说,教师普遍缺乏这种阐释的能力,也没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作用。       简单地说,中国教育体制的根本目的,便是要把教师变成工具性质的教书匠。
       教书匠们每日拼命奉献体力,只是为了争取高考分数,没有一点人性的觉醒。自己身为工具,为何还要指责别人不是工具?自己成了刽子手,为何要指责别人不是刽子手?对于不是刽子手的人而言,以“杀过多少人”为尺度来衡量他,这样会有意义吗?       在十几年前,我也跟教师们一样,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时常指责那些“教学不行”的教师。然而,当我走过了十余年的启蒙之路后,今天我却自觉地成为了“教学不行”的人。我理解某些教师为何要自动边缘化,拒绝参加教学这种“杀人游戏”了。而且,这些教师往往都有思想水平,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从他们身上,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当年希特勒的D卫军或冲锋队的士兵都若开小差,是不是会有更多的犹太人生存下来呢?        既然我都是“教学不行”的人,那就没有必要跟我比试教学业绩了。凭着当年的教学业绩,我已混到了骨干教师、高级教师的牌子,勿需再去拼命做一个罪人了。高考成绩被国家视为荣誉,然而却是一种耻辱或罪恶。为了高考,我们抓住了教学,却失去了教育。这不仅危害了民族,连教师自身也沦为了教书匠。        所以,我以教师为耻,尤其以英语教师为耻。
来源:泰兴·羌溪花园论坛 http://www.hybbs.net
原文地址:http://www.hybbs.net/thread-6520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