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目的成本管理:读书人应该“以贫为耻”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3:58

深度
话题
§当今时代,读书人应该“以贫为耻”吗?
版主按: 近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很多网民认为不应用金钱来衡量教育成败,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很现实的教授说出了很现实的国情,虽然残酷,确是真理。封建时代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的豪言壮语也曾激励了一代代寒门学子,对于寒窗苦读了十几年的高学历者来说,如果读书读到最后依然贫穷,依然无法改变命运,是否算一种悲哀和失败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初衷又是为了什么,如何才能将这两者统一起来?
■ 当今社会,挫败感主要来自贫穷?
一句知识改变命运的豪言壮语曾“蛊惑”了多少人心,但近年来,知识似乎正在被权贵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艰难,巨大的投入带来的不是成功的人生,显然让人有挫败感。
[网友 网友来评个理] 贫穷意味着失败吗?是的,虽然有点功利,但也很现实。我们奋斗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念书的目的是什么?谁敢不承认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从而过上好的日子。我们就是为了钱,只有钱才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所以如果你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仍然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不要说人家怎么看你,自己恐怕也觉得十分丢脸吧。如今,财富就是代表你的能力!这么多人读硕士、博士的目的是什么?自己想想吧。
[网友 #号结束] 在这个社会,贫穷不可耻但却可悲,时刻担心被这个城市所淘汰,一辈子为买不起房、生不起病、养不起孩子、死不起老人而焦虑着。主要娱乐方式是上网、看电视、逛公园,偶尔进一次饭店……贫穷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感,在别人面前都会有抬不起头的感觉。
■ 读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
尽管我们也承认一个人运用知识和能力贡献社会,甚至“清贫一生,流芳百世”是一种成功,但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社会里,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更是一种成功。
[网友 炮二平五]:现在很多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上好的专业,这本身也是想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很好的发展,能比父辈更加富有,直白的讲其实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就是为了让他们以后能够做官或成为有钱人。
[网友 随礼不吃饭]:读书的初衷,无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困境,挤身上流社会,过上理想的好日子。我所知道的每一个家长都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我从没看到过听到过一个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娃呀,好好读书,长大了为社会服务,改变落后的社会……我们一边私下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身体力行,一边却又虚伪地自己打扮成道德高尚之士,虚伪好笑莫过于此了。
■ 高学历贫穷不仅是个人更是社会的悲哀?
高学历者贫穷,不但意味着个人的耻辱和失败,更意味着这个社会的耻辱和失败。
[网友 柏海冰]: 高学历贫穷的确是一种悲哀,我们不妨算一笔经济账,培养一名普通本科生大约8万,培养一名研究生大约12万。那么,如果本科生毕业后月工资是3000元人民币,一名本科生需要不吃不喝2.6年才能完成任务。如果研究生毕业后月工资是5000元人民币,则需要2.4年不吃不喝才能完成任务。那就是说,在毕业三年左右的收入基本用于在偿还学费。而偿还完学费后的购房、结婚等等则需要7年、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此说来,高学历贫穷还真有点感觉耻辱的味道,因为我们一直处于“负翁”状态。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和失败吗?
■ 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追求个人财富没错,但个人财富和学历高低既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让追求财富者合理合法地去创造财富,让无志于财富的人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这才是多元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和呵护。
[网友 青之莲]: 挣钱多的工作不一定对社会贡献大,挣钱少的工作不一定对社会的贡献少,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用金钱衡量。教育诚然也是一种投资,但这种投资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对于未来的投资,这么一种投资如果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那么这个民族是可悲的,前途也是暗淡的。
[网友 山坳桂花香]: 什么叫做成功?成功的标准可以很多,可以选择赚钱,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公务员,或者就是期待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或者去卖猪肉,去做一个乡村的小学教师。一个社会,对于成功不是只有唯一或者少数的定义和标准,成功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周围人的标准。
[网友 东方庶评]: 整个社会的资源财富就摆在那里,不可能人人都会身价千万、富可敌国。如果让自己的学生们抱着这种非富即耻的观念走向社会,他们有可能知道耻而勇,最终取得巨大成功。但更有可能会在奋斗中、竞争中、攀比中、对财富的无限追求中最终失望、绝望,以至心灵扭曲、走向社会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