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顶端的女人:青岛,又一个上海?(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07:06

青岛,又一个上海?(图)

(2007-02-12 10:17:24)     来源:新华报业网

  大项目迷思

  即使是青岛市民,扳着指头细细数来,才会恍然发觉:杜世成在青岛搞的几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还真不少:东西快速路、滨海公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奥帆赛申办成功、大炼油、造船厂及港口西移……

  相比起来,传说中由杜世成儿子的公司承建,饱了私囊的“木栈道”,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到目前为止,任何关于杜世成及其亲属、下属在青岛若干大建设项目中捞钱的传言,都未得到公开证实,这些传言只是百姓们早已形成的“官员下台必涉贪”的思维定势之表达。

  抛开这个因素,客观、理性地评价杜世成在任时,青岛建设的几个大手笔,最令青岛人自豪、也最无争议的是这个“帆船之都”击败大连、秦皇岛,取得奥帆赛主办权;记者在青岛采访期间,普通市民们亦对近年来青岛好的变化赞不绝口;最有争议的,则除了 房地产过热、 房价蹿升到全国前五之外,起码还有三个项目,一是东西快速路,二是大炼油,三是跨海大桥。后两者争议最大。

  大炼油“只走半步”

  按照杜世成主持制订的规划,黄岛区分布了重化工、汽车、港口和造船等产业集群。昔日不起眼的黄岛成了青岛市的亚中心,海尔、海信、澳柯玛都在这里建有工厂、研发中心等。而2005年开始在黄岛建设的1000万吨级炼油项目、船厂、港口等项目,都有可能给当地带来严重污染,进而影响青岛市的环境健康。

  杜本人对此亦有认识。2005年3月12日,刚获得“人民网2004年度最受关注的市委书记之一”称号的杜世成(之前青岛市亦获得CCTV“最具活力的城市”称号)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跟网民对话时说:

  “我在青岛工作已经5年了,比如说炼油和造船这些产业的兴起,石化的兴起,在我这任上兴起来了,能不能造成环境污染是我所担心的。我曾经在一次跟网友交谈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50年以内,很多人会说炼油是在青岛做了一个大好事,带来财政收入;50年以后,可能大家会说这个家伙给青岛做了一件坏事,带来青岛污染。所以我们做起来非常谨慎,我曾经在常委会说石化工业只走半步,严格制定引进的企业,必须保证环境保护条件。”

  这个“起码50年以内,(大炼油)不会有重大污染”的话,是2006年7月,在青岛“市民月”对话会上,有市民就大炼油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质询时,杜世成回答的。这句话一出口,便犯了众怒。

  中国海洋大学的刘洪滨教授跟记者说:“大炼油项目,可能有些市民看来是大项目,我看它会给青岛带来灭顶之灾。”

  “把大炼油项目放到未来的市中心区,离人口稠密区不超过15公里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湛江。黄岛大炼油项目,环评肯定也做了,肯定也说是符合标准。但就整个青岛地区来说,它会排放多少废气、废物、废水?”

  刘教授说,青岛本来是个淡水水源不足的城市。围绕胶州湾的发展,可以有两个蓝图:一是采用黄浦江外滩、香港维多利亚港模式:蓝天碧海,帆船游艇,诗情画意,海边有自行车道、马拉松道等,是市民安居乐业的净土;二是搞大炼油,天上冒黑烟,地上排污水,把胶州湾变成个垃圾湾。

  “为什么明明是个污染项目,杜世成还要搞呢?关键是它每年能为青岛带来1000亿的GDP!现在大炼油项目刚刚开始搞,要补救还来得及。我几次向市领导建议把大炼油项目停下来,至少把它移到远离市区的地方。不要因为一个大项目,把整个青岛市牺牲了……”刘教授说。也有人分析说,这样的大项目也不仅仅是杜一个人的需要。

  一名之前参加过相关论证会的专家告诉记者,杜世成也参加了这次论证会,他诚恳地跟专家们说:“大炼油这个项目,对青岛影响太大了,请各位高抬贵手!”杜世成走后,专家们说,我们还讨论什么?同意就行了!不痛不痒地提了几条意见,便通过了。

  这名专家跟记者说:“大炼油的环保措施肯定是有,但只要项目建在那里,厂区附近气温都要升高两度左右,不可能没有污染……以前黄岛油库曾发生过一次大火,青岛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得见,很多消防官兵都烧死了。如果再发生大火,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发生于1989年8月12日的黄岛油库大火,烧死19人,烧伤100人,烧毁原油40万吨,成千上万吨原油外溢,黄岛四周的102公里的海岸线受到严重污染,青岛市几个有名的海滨浴场也受到污染,被迫关闭了半个夏季,损失不可估量。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当石油部想在黄岛为胜利油区建储油区时,青岛市政府极力反对,但国家还是下了批文,并于1975年建成了储量达34万吨的油库。1983年,随着胜利油田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海上运输能力急需扩大,胜利油田决定扩建黄岛油库,总储量将达到76万吨。青岛市政府又一次极力反对,阻止扩建二期工程,但又一次以青岛市的失败,胜利油田的“胜利”而告终。

  有一次,杜世成在餐桌上讲,从眼前看,青岛人会说杜世成是功臣,20年后绝对会说杜世成是罪人。

  黄岛以前就是工业区,但一直发展不起来,一片荒草湖泊。有人认为,引进这些大项目,对发展当地经济肯定有利,关键看环保能不能跟上?而杜世成的要求是把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互不相扰。

  但因为黄岛都成了工业区,污染难免,就连黄岛区委、区政府也搬到了薛家岛。目前薛家岛的楼盘价格在6000元/平方米左右,黄岛那边2000元/平方米也卖不动。

  大炼油规划在黄岛的“西海岸石化区”,这里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是一家大型合资化工厂,跟大炼油一样,这家化工厂亦紧邻海滩,部分厂区由填海造地而成,但离黄岛的居民小区“盈泰嘉园”只有几百米远,化工厂的滚滚白烟每天都从“盈泰嘉园”的上空飘过。“盈泰嘉园”的一期楼盘起价3000元/平方米,正在建二期时,化工厂来了,现在2000元/平方米也卖不出去了。

  3年前,这家化工厂筹备开工时,市委书记杜世成在会见企业的外资方老板时说:“石油化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可能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影响,因此,我们一直采取非常谨慎的办法,严格控制污染。”并希望这家化工厂能“为青岛石化工业区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但当地居民还是把怨气撒到了杜世成头上。

  “西海岸石化区”周围起码有5个村庄。2006年12月24日,杜世成被免职的消息传到这里,村庄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了大半夜。

  跨海大桥

  本世纪初,杜世成提出“大青岛”的概念,即把黄岛、红岛、青岛连成一片开发,把胶州湾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陆湖”。跨海大桥就是“大青岛”规划的实施项目之一,但它引起了很多人反对。

  早在1990年代,青岛的专家们就多次论证过如何解决“青(岛)黄(岛)不接”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有4个,一是轮渡,早就实现了,但需与国际接轨,搞大轮渡。二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现在运量已经饱和。三是海底隧道。四是跨海大桥。其中,跨海大桥是最长、也是最差的一条线。

  当时,专家们大多力主建海底隧道,它造价低,技术成熟,建成后可全天候通行,不受天气、战争等因素影响。

  但一些搞桥梁研究的专家力主建桥,因为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有用武之地。两派争来争去,力主建桥的占了上风,因为杜世成支持建桥。“隧道建在海底,没人能看得见;跨海大桥一建,就是个形象工程。”青岛大学的一名教授说。

  青岛是著名的海港旅游城市,但还没有一座可以代表城市形象的超大型或大型标志性建筑,而跨海大桥将填补这一空白,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城市最壮观的新景点。“不管多少年以后,一提起跨海大桥是谁修的?杜世成!”这名教授分析说。

  最初,跨海大桥设计在胶州湾入口处,这里是青岛与黄岛距离最短的地方,但该方案被军方否决,理由是如果发生战争,大桥被炸毁,胶州湾全部堵塞,军舰都出不来了。

  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跨海大桥挪到胶州湾的中间,从东端的李村河收费站起,向西直到黄岛出口,主线全长26.7公里,把胶州湾一分为二。批评者说,大桥每延长1米,造价就增加很多;本来胶州湾可以进出10万吨级的船只,现在北面只能进去万吨级的船了,等于是把未来的港口也破坏了。

  建桥资金从哪儿来?“这是市政工程,中央不会拿钱,能批准你建就不错了。”一名知情者告诉记者,“青岛市每年财政收入二三百亿,能用于市政建设的顶多20来亿。市政府开始想引进国外财团,也确实有国外财团感兴趣,英国、法国、日本、台湾的财团都来过。跨海大桥的规划是青岛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搞的,测算的投入产出比老外不相信,自己一算,建这座桥得不偿失,都走了。市里又与台湾财团商量,拿黄岛的1万亩土地来换项目,台湾财团不敢要,也走了。最后没办法,只好自己建,让山东高速集团接下来,将跨海大桥与胶州湾高速捆绑经营,25年后再将产权移交给青岛市政府。”

  一名知情者说,在海湾里建大桥,建设成本近100亿,维护成本就得500亿。等于是600亿的造价,节省了30公里的路,而高速公路的造价与维护费的比例则只有1∶1。

  山东省交通科研所研究员许云飞说:“2005年,我专门到青岛一次,千方百计想阻止跨海大桥的建设,结果还是没成功。青岛市政府说现有的胶州湾高速交通已经满了,所以要修这个大桥。我说很简单,在现有的胶州湾公路旁边增加4个车道,不就解决问题了……”他介绍说,目前,胶州湾高速公路两边都是荒地,一边增加2个车道,投资25亿就够了。

  刘洪滨教授说,如果大桥建成,开车从青岛过桥到黄岛,比走胶州湾高速缩短30公里,节省20分钟时间,但费用将会高出很多,司机偶尔走一次可以,就当是看风景,每次都走就受不了。

  青岛是个多雾城市,每年四五十天都是雾天。每逢大雾,或者大风、雨雪天气,跨海大桥就得关闭。“路上6级风,到桥上就变成了8级风;下点小雪,路上没事儿,桥上就会结冰。所以,跨海大桥是个花瓶。”刘洪滨教授说。

  重要的是决策机制

  受访中,青岛市民普遍认为,青岛有过3个好市长,第一个是沈鸿烈(1931至1937年任青岛市长)、第二个是张敬焘(1960年11月至1966年5月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1963年10月至1966年4月兼任青岛市市长)、第三个是俞正声。

  沈鸿烈修建平民院,供劳苦大众居住;在路边建小亭子,让拉板车的人在此歇脚,喝水乘凉。青岛多山路,沈鸿烈在台阶两边铺上斜石板,让车夫拉着车也能上去。沈鸿烈还在青岛建了12所模范小学,有的直到1990年代还在使用。

  张敬焘任市长时,开青岛市棚户区改造之先河,盖新楼分给普通市民。老百姓叫它“幸福楼”。

  俞正声在任时,青岛市的名牌产品遍地开花。

  1997年,俞正声离开青岛时,检讨说自己最大的失误,就是当初同意在东海路以南的海边盖房子,这口子一开,后面的领导跟着批地盖楼,现在东海路以南竖起了一幢幢高楼,犹如一座座大山,挡住了城市的视线,有的别墅和楼房离大海只有20米了。俞正声认为海边应该视野开阔,老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海。“但现在已经建成高楼了,没办法。”

  其实,青岛市早就有地方性法规,离海200米以内禁止建任何建筑物,但这一规定屡被突破。有人在网上发文调侃,题目是《假如美军胆敢入侵青岛,惨败!》,其中写道:“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发射水下导弹,由于错误相信规划局所讲青岛海边200米内没有高层建筑,计算导弹出水面角度有误,准备打到北京的导弹全部被‘大公海岸’公寓楼拦截……美军的重型坦克从栈桥登陆,所向无敌。结果在东西快速路上被全歼,其中大部分在延安路的三车道变两车道时追尾。美国将军感叹中国人确实厉害,美国设计专家没有军事头脑……”

  有一次,杜世成问部下:沈鸿烈是国民党的市长,为什么青岛人还说他是好市长?杜为此感到迷惑。

  接近杜世成的人士说,杜书记的致命弱点是爱抓权,对具体工作管得太细,手伸得太长。政府的事本来应该由市长说了算,但杜书记也经常插手,创下过一个月批32份政府文件的记录。杜世成盛气凌人,对市政府主要领导也照样训斥,不留情面。

  一名市人大领导私下发牢骚说:“现在什么事都是老杜说了算!”以至于人大不得不委婉地反映自己的意见。

  以前的市领导爱听专家建言,杜世成不爱听。不爱听就算了,但杜还喜欢走形式。他搞了个“市民月”——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7月定为“市民参政月”,专门征求市民意见。“这就是个大忽悠,你要听市民的意见,什么时候都能听,何必非要集中在7月份听?” 青岛一名大学教授说。但也有人说,市民月确实改善了政府形象,拉近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

  在接近杜世成的人眼里,杜接受新东西很快,爱喊口号,爱做面子上的事。比如上面提“创新型城市”,他马上就提“建设创新型城市”,上面提“生态型城市”,他跟着就提“建设生态型城市”。

  青岛是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杜世成很爱把青岛跟其他副省级城市比,排名上升一位就非常高兴,落下一两位,就很郁闷,责怪下属。

  2006年12月22日,杜世成被中纪委宣布免职之前一天,他为青岛市第二条东西快速路主线通车剪了彩;杜被宣布免职之后3天,2006年12月26日,跨海大桥主线工程动工剪彩,青岛市委、市政府方面,只有一名副市长出席开工仪式;第二天,12月27日,从团岛到薛家岛的海底隧道工程亦正式开工建设,青岛市四大班子正职领导全数出席,冠盖云集,市委书记阎启俊、市长夏耕并亲手为项目开工点燃了第一炮。  

  责任编辑:夏白白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