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营销:130.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我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推上一个新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39:24

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把我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推上一个新水平

——在云南省老促会会泽培训班上的发言

                   张 平

各位老领导、朋友们、同志们: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以七一讲话为指导,推动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省老促会先已在易门县办了一期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保永康会长和杨照辉副主任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王元辅主任就老区和云南党史作了辅导,他们的讲自豪感和辅导对指导今后老区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会议安排,受杨照辉副主任的委托来参加会议并就有关学习“七一”讲话的体会和扶贫开发当前一些重大问题以及老区工作作一些介绍。有不妥之处,请各们老领导和与会同志批评指正。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强调,广大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功臣。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

一、学习与收获

1.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是纲领性文献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与领会和解读

二个多月来,我反复聆听和学习了讲话,给我象深的是一个基本结论, 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 三项伟大成就, 二个事实充分证明,两大理论成果, 四个考验,四个危险,两个宏伟目标,五个必须,五个坚定不移。

  一个基本结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项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个事实充分证明: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在著名的《国富论》中,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曾就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过一段令人掩面而泣的描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以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多年前旅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据说,在广州附近,有数百户人家,路上没有居处,栖息于河面的小鱼船中。因为食物缺乏,这些人往往争取欧洲来的船舶投弃到船外的最污秽的废物。腐烂的动物尸体,例如死猫或死犬,纵使一半烂掉并发臭,他们得到它仍像别国人得到卫生食品一样高兴。在各大都市,每夜总有若干婴儿被遗弃街头巷尾,或者像小狗一样投在水里。而这种可怕的杀婴工作,据说是一部分人因为极度贫困不得已采取的手段。………” 这些令人辛酸的描述,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究竟经历过怎样一种耻辱、贫困的历史。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代中国人图探历史的谜底:为什么一个被公认的勤劳民族却长时间处于同样被公认的无尊严的困苦状态?

新中国刚刚诞生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曾断言:“人民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相信共产党的政府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人的面粉,才有出路。” 艾奇逊是在回顾中国历史,面对中国现实时所作的预言,这一预言在当时许多国家能够形成共识。
     著名经济学家、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创始人、格拉米银行董事长兼总裁穆罕默德尤纳斯(Mohammed Yunus)在多次考察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状况后说:“中国的扶贫工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和示范地位,与世界反贫困已经连为一体。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的进展,对世界反贫困进程是一个巨大推动。”回首中华民族反贫困的历程,在一个有 13亿人口而且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形成贫困的原因复杂的大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反贫困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这一历史壮举的经济与政治意义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它不仅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充分证明中 国共产党为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所做的艰辛努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是对世界反贫困进程是一个巨大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的艰难历程及其辉煌成就,说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 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

 两大理论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两个宏伟目标: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个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

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五个必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化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五个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最后强调:“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3.我认为通过学习和领悟要增强三个意识

  一是国家意识。什么是国家。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在他的《共和国》一书中说道,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就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恩格斯说,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祖国与国家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权力机构。 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在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时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不分。在分得十分清晰时,国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国家是主权者的同义词,政府只是国家的仆人、权力的执行者、被委托人。 但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概念比在国内政治中宽泛很多。此时国家是国际法中的主体,是该国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的代表,是这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与国内政治中的祖国十分相近。列宁对马克思 、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一是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三是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和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我在这里说要增强国家意识就是要热爱自已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确实不容易啊。胡锦涛同志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二是要有政党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有政党竞争的国家里,通常是一党专政。另外也存在著没有政党,一切政党非法的国家,如中东的家族统治政权,包括沙特等国。

 一个国家存在的政党数目,可根据政党体系,亦称政党制)分成两类,包括一党专政(非竞争性政党制)与竞争性政党制。较为成熟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响的国家,如印度。美国的主要政党有民主党和共和党,英国的主要政党有工党、保守党和自由党。法国主要政党有共和联盟,戴高乐联盟,法国社会党,法国共产党。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一个基本结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政党意识,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威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党分忧,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表率。

三是要有人民的意识。什么是人民。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一是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二是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三是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于单个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人民所处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剥削制度的国家中,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从法律、制度和物质上保障人民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所谓人民,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欧,首先是指一个民族。在现代,则是指所有服从于一个主权权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民族;可以是本国人,即通过血缘关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是归化了的外国移民,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土时,并不失去本国人民的资格。

人民并不仅仅是国家的臣民。在现代国家中,它首先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国的主权者。按照自然法理论及现代民主理论,它在国家权力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或者说国家是他们的创造物。在国内政治的领域中,人民更多地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加政治事务的人。它超越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文化、职业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

9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对未来10年扶贫开发宏观政策制定的思考

2010年初以来,根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的部署,国务院扶贫办积极组织开展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起草和编制工作,各省区也依照这一精神,组织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和人员开展新10年纲要和未来5年规划的编制工作。新10年,如何搞好扶贫开发,怎样才能完成“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各级党委、政府、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及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未来10年的预测与判断

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可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为复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能比任何时候会更为突出,新的思想、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会更为显现,国际社会对各国减贫目标的要求更为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致贫因素更为多样,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外援要求更为强烈,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和贫困人口早日摆脱贫困是他们的期盼和期待。

(二)关于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开发的认识问题

目前存在着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认识。有些地方包括少数贫困地区对扶贫工作比之“八七扶贫攻坚”时期有所放松,认识上出现误区。一是认为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3%以下,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二是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可以自然解决。三是认为扶贫对GDP和税收的增加贡献不大,抓得好不好不影响全局。四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消除贫困主要靠市场。 五是认为当前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将扶贫开发淡化和边缘化。现在各地都在部署新农村建设,对于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各地的认识还不够统一,有些地方存在扶贫工作被淡化、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有少数地区、少数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扶贫开发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甚至有厌战情绪,导致工作不主动、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严重的是出现了挪用扶贫资金的情况。

马克思认为,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就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公有财产制度的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一些国家一样,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铲除了剥削和贫困的基本制度基础,但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物质基础薄弱,不可能在贫困问题上“一蹴而就”,反贫困依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长期任务。因此,对扶贫开发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扶贫开发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目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果一部分地方很富,一部分地方长期很穷,就潜在着不稳定因素。目前,贫困的分布重点在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果这些地方长期处于贫困状况,群众生活困难,由此发生的问题就容易被国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所利用,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四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五是我国正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增强责任意识、职能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夺取扶贫开发的最后胜利。

(三)关于扶贫开发贫困标准问题

这个问题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对象的瞄准和资金投入的有效性,也直接反映扶贫开发的成果。贫困标准是测量贫困深度和强度所参照的具体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有人将贫困标准等同于贫困线。但实际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贫困线主要是依据收入或者支出来测定贫困的,因此多是可以货币化或者是定量化的指标。而贫困标准则不仅包括可以货币化或定量化的贫困线标准,而且包括一些不能或者很难用货币计算的指标,如入学率、识字率、婴幼儿死亡率,甚至很难定量化的指标,如权利被剥夺的程度以及贫困者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情况等。

贫困标准和贫困线产生区别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概念的拓展;二是扶贫实践对一些特殊贫困人群,如残疾贫困人口、女性贫困人口、艾滋病贫困人口等的关注。从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在很长时期都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作为测量贫困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贫困标准等同于贫困线。因此,在贫困线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贫困的标准了。但新世纪初的扶贫战略已经增加了其他一些反映贫困者的指标如:“土坯房的农户的比重”、“人畜饮水条件”、“通电率”、“通路率”、“女性长期患病率”、“中小学女生辍学率”等,因此贫困指标就有别于贫困线了。我国目前的贫困标准有两个;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简称重点县)标准,二是贫困人口的标准。重点县数量的确定采用“631指数法”,即贫困人口(占全国比例)占6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分别占80%与20%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县数(占全国比例)占30%;人均GDP低的县数、人均财政收入低的县数占10%。(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年3月,第25页)。确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以最低生活标准为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1986年为204元;1995年为530元;2001年,绝对贫困人口为2000年农民人均纯入625元以下,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贫困人口为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确定贫困人口的基本单元由原来的县变为村,因此不仅使贫困人口得到了更为准确的瞄准,而且也为拓展贫困指标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能够将上述指标实实在在地在村一级得到合理应用,也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做更深入的探索。

但就目前而言,关于贫困准准的争议很大,目前至少有3种一种是维持目前这个标准那是1196元以下就是贫困人口,事实这个标准在20多年前都采用了,只不过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物价因素而发生变动。例如: 1978年标准为100元,1984年标准为200元1986年标准为204元,1990年标准为300元,2000年标准为625元,2007年标准为785元,2008年标准为1196元。二是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每人每天1美元,折合人民币年收入2800多元,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还有几亿左右贫困人口,三是按照10%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先见成效,但发展不平衡。有10%左右的地区还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的部分地区”。我们要充分理解邓小平同志这段话的深刻涵义,目前贫困发生率也在10%左右,有的地方高一点,有的地方低一点,其它指标都在不断的变化,而就是这个10%左右始终没有变,这就表明这个10%是一个常数。通过调研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主张在贫困标准上也要搞一个动态标准,不能搞一刀截,更不能用国际标准来套,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据人民网介绍:美国有3亿多人口,普查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4360人占总人口的14.3%。这个数字比2008年增加了近400万人。这一数字意味着,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属于 贫困人口。这也成为51年来美国贫困人口总数的最高纪录。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约每人每年5500美元,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约每人每年365美元,世行规定的贫困线约每人每年456美元,中国规定的贫困线约每人每年230美元。按世行的标准中国有2.54亿,按联合国的标准约为1.5亿,按中国的标准约有3597万人。因为各国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消费水平不一样,发展水平不一样,不能简单的照套。从全国来讲搞一个常数出来,也就一个平均值,不论怎么发展,仍有10%-15%左右的人和地区都需要给予重点扶持,全国有一个固定的具体标准,每5年变化一次,各省市区由自己来确定各自的标准,事实上目前也有些省都在自己确定扶持标准。2006年我到浙江去,浙江省扶贫办的同志就给我讲他们标准是1500元,全国是944元。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就要找准具体的扶持对象,从实践的情况看这个难度很大,但难度再大也要找准瞄准。我认为要至下而上的识别,例如:一个村贫困人口达60%就是贫困村,一个乡有60%贫困村就是贫困乡,一个有县60%的贫困乡的就是贫困县。目前592个贫困县,我主张要大胆地改革,规划到县,工作到乡,项目到村到户,重心下移,或者说取消重点扶持县,慎防平均数陷阱,确定重点扶持乡镇,。

(四)关于扶贫开发的投入问题

资本投入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的基础条件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扶贫开发的成效。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都十分重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远的不说,从最近10年来看,扶贫专项资金都在逐年增加,例如2004年122个亿,2008年167个亿,2009年达到197个亿,2010年达到222个亿。这个数按理也不小,但分布在全国的各地的贫困地区和贫困村数量就很少了,有的以自然村为单位,每个村只有15万元,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也就是百万元左右,这与需要差距很大。根据有关部门测算,解决一个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需要1万元,帮助一个基本解决温饱的人口脱贫需要8000元的标准算,当前投入的资金只在10%左右。全国目前投入与实际需要在20-30%左右。在调研中总结了10个省区尤其对云南的扶贫经验进行了总结,每个自然村在50万元左右,每个行政村在400 万左右,就能有很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在600亿个左右,加上各省市区自筹资金在400亿全国共计1000亿左右,全国有68万个行政村,在10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确定了14.8万个村。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完成12万个村,下乘2.8万个村左右。每年按规完成2500个村计算这样在新10年达到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任务就能实现了。否则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五)关于加强扶贫开发立法工作问题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无论是扶贫开发的主体和客体随意性都比较大,缺乏科学规范和法律保障。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贫困状况决定了中国扶贫开发的任务,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的任务,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反贫目标,而目前的扶贫开发机制很难适应这样一个形势。主要表现在当前政策性的扶贫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安排的不可预见性与扶贫项目实施的季节性矛盾突出。贫困群体所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由于扶贫立法的缺位,使社会投向扶贫地区的资金缺乏法律保障,导致贫困地区发展缺乏连续性,稳定性,社会力量缺乏参与扶贫济困的安全感。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和目标对象难以有效统一,致使扶贫开发效益下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已具备了扶贫立法的经济基础。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贫困人口,巩固扶贫成果,规范扶贫工作,应该把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扶贫工作的对象、标准、手段、原则,动员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扶贫资源,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扶贫立法是保障贫困群体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现实需要。当前政策性的扶贫开发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扶贫开发呼唤立法,首先,反贫困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活动,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短期规划无法解决的长期发展问题;其次,保持一个连续持久的政策有利于稳定人心,减少因政策波动造成的损失。再次,反贫困立法可以保证行政机构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为扶贫开发为主体的职能机构,深化扶贫政策的协调能力,强化扶贫对象及贫困群体的责任,鼓励社会参加扶贫。反贫困要有法律保障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贫困立法势在必行。反贫困立法既是对我国反贫困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我国反贫困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目标是贫困人口的脱贫,扶贫开发得以更加顺利实施,根本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建立和完善作为扶贫开发为主体的职能机构。把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扶贫办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明确职能、完善机构,真正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扶贫开发的管理权力。

扶贫开发的立法工作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很早就有专家学者建议加强扶贫开发的立法工作。2005年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扶贫开发呼唤立法》一文,在《中国扶贫与就业》杂志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湖北、黑龙江、重庆等省市区制定出台了《扶贫开发条例》,甘肃、宁夏、陕西、云南等省区也正在制定和着手制定《扶贫开发条例》。国务院扶贫办在2011年的工作计划中也对扶贫开发的立法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但建议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扶贫开发法》的立法进程。

(六)关于加强扶贫机制的创新和扶贫模式的创新问题

一是扶贫开发机制和扶贫开发模式缺乏创新活力。扶贫开发机制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运行机制上,目前扶贫开发机构中条块分割、机构重叠、政出多门、各自为阵、相互掣肘,各种社会组织和贫困人口自身的权责利关系模糊,各级机构的设置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导致扶贫开发的任务是长期的,而扶贫开发的机构是临时的;扶贫实施的范围的覆盖面是广的,而负责实施的人员是少的;扶贫开发的任务是艰巨的,协调的范围是广的,而权利是没有的。二是扶贫开发的模式创新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模式创新机构不建全,创新手段不完善,模式研究缺位,先进的开发模式推广普及滞后,模式创新的金融支持、智能支持、财政支持以致人力支持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扶贫机制创新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扶贫机制创新重点是运行机制的创新和扶贫模式的创新。

首先,加强扶贫开发运行机制的创新。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贫困状况,扶贫开发的任务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反贫目标,而目前条块分割,机构重叠,政出多门,责权分离,只议事,难协调,管事不管权,不管钱,有成绩是大家的,挨板子是自己的,现行扶贫机制很难适应法制性扶贫这样一个形势。中国的反贫困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成立那天起就立志要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管理体制,但由于在建立这个体制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加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体制已不大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实现了以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使我国更加焕发了勃勃生机,中国的反贫战略在这个时期成效更加显著,成就更加巨大。而今,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反贫困从制度性扶贫转移到法制性扶贫的主要阶段。反贫困进入法制性扶贫阶段,这不仅是反贫困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反贫困在新的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建立法制性扶贫是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用法制原则规定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及贫困人口自身的权、责、利关系,建立反贫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今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所在。中央政府应考虑成立国家扶贫开发署或扶贫开发总署来统筹中国的反贫困战略,加强综合行政职能和统筹协调扶贫资源的整合能力,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并制定全新的贫困地区考核指标。贫困面积较大的省、市、自治区也应成立对口机构落实扶贫责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本县的头等大事来抓,承担扶贫开发的最高责任。云南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率先在全国探索扶贫机制的创新工作。例如:2009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机构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厅字[2009]2号),设立了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为云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正厅级。这充分体现了云南省委政府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

其次,加强扶贫模式的创新。近几年来,扶贫模式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和创新整村推进开发模式,在全国各地扶贫实践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我国新阶段扶贫开发成效的取得做出了贡献。但是实践也证明了现行的一些扶贫方式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尤其是贫困村的治理与贫困片区治理的矛盾突出,缺乏内在联系,使得若干单个贫困村的发展成果也很难保持。因此创新扶贫模式在总结过去,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小额信贷,对口帮扶,安居温饱,外资扶贫,易地搬迁等行之有效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扶贫”的思想,积极探索以贫困片区为单位,整体规划分类开发模式;以特殊地区为主战场,整合各方资源,采用“大会战”模式。扶贫开发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的关健所在。为增强扶贫开发模式的创新,要建立和健全创新机构,完善创新手段,搭建创新平台,为扶贫模式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智能支持、财政支持及人力支持。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作出明确安排。例如,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自然村6426个,占边境民族自然村的67.2%。到2009年底,跨境民族贫困人口9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5.2%,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地方之一。在全省4060公里的国境沿线,贫困民族群众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和革命老区、原战区。有12个少数民族是解放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共有138.2万人,沿边境41个扶贫重点县有573万人。7个10万以下人口较少民族中,有独龙族、德昂族、怒族、阿昌族、布朗族5个是跨境民族。边境县中有6个县属于革命老区,有8个县是援越抗法、援越抗美、援老抗美、自卫反击第一线的原战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攻坚难度很大。反渗透和禁毒防艾任务艰巨。沿边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历来是反渗透反分裂与禁毒防艾的前沿,守土固边任务繁重。值得注意的是,境外部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我国部分地方的边民产生吸引力,外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无论从民族团结、边境巩固,还是国际地区,无论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都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继续坚持扶贫开发分类指导,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三、云南革命老区的进展及成效

200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召开的第一次,标志着云南革命老区迎来了具有云南特点的老区建设的新时期。4年来在全省老区开发建设会议的指引下,在职能部门省扶贫办等省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革命老区的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表现在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建立和健全,投入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职能部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调动。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和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各州市县抓住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增设了专门的工作机构。结合机构改革省扶贫办增设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处,州(市)区(县)成立了革命老区工作机构。目前已成立机构的有:昆明、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文山州、大理州、普洱、丽江、怒江、临沧等11个州市在扶贫办内部成立了老区科,设有专兼职老区工作人员。其他几个州市因老区县及老区乡镇较少着重在老区县增加专兼职人员的配备。通过4年的努力老区工作的机构初步形成,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建立和健全。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编制了《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出台的《意见》。由省发改委牵头,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等19个部门参与编制了《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的总体要求以及“高举旗帜、弘扬精神、强化基础、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编制了《规划》在已于2010年年初下发各州市执行。《规划》将起到预测性、导向性、基础性作用。三是虚心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省扶贫办组织省市扶贫系统部分领导到井冈山、南昌、武汉等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昭通市考察组到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四川万源,江西吉安、福建龙岩参观考察。文山、曲靖、大理等州市也组织老区县领导干部到省外革命老区考察学习。四是老区建设领导责任制强化。坚持实行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把老区建设作为党政领导任期职责的重要内容。例如:昭通、文山州等州市和47个老区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大革命老区的领导力度。

2.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上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革命老区专项资金项目选择突出了重点。在项目安排中,坚持以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和中心区为主,逐步向其他贫困区域延伸;以解决安居为主,向其他扶贫项目未能覆盖区域延伸;以解决“三老人员”特殊困难为主,向其他贫困农户延伸。项目安排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发展的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区群众的关怀,得到了老区人民的拥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工作中,分管的省领导高度重视,作出了具体的批示和指示,县乡村各级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安排工作人员抓落实。各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并加强与各级老促会的联系,对项目资金安排的原则和范围、数量,建设重点,上报审批的程序,资金的使用管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检查,实行项目档案资料管理,落实公示公告制,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二是充分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以老区扶贫专项资金为粘合剂,加强项目资金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4年老区专项资金共投入6500万元,并以此为粘合剂,整合资金3.1亿元,是专项资金的4.7倍,项目覆盖15个州市47个县市100多个乡镇。由于资金整合力度较大、资金到位及时,建设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特殊区域、特殊人群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老区安居房改造、科技培训、道路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是老区开发建设模式得到了有效探索。例如:大理州实施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使老区开发再上新台阶。祥云、宾川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是集革命老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四位一体”的区域。自2009年初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创新机制,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整合资源,整体联动,集中力量,配套建设”的发展思路,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截止10月,示范园区内累计完成投资187177.74万元,其中国家及省级资金15513.42万元,州级财政资金1089.2万元,县级投入(部门整合)4408.36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11084.6万元,信贷资金75335.96万元,其它资金79746.2万元。重点实施好“三大工程十大项目”。其次威信县以水田乡革命老区整乡推进为平台,整合资金11976.8万元,努力打造具有老区特色和少数民族特点革命老区示范乡建设。又如文山县的追粟镇是全省38个老区乡镇之一,4年来文山州、县、镇各级不等不靠,以整乡推进为平台全面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3.在革命老区树立大扶贫格局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共同推进老区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3年来,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推进了老区建设。一是明确了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的工作重点乡镇。2008年9月,经征求涉及革命老区县的州市县党史部门意见,并由省委党史研究室与省扶贫办共同审核把关,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7个革命老区县和38个乡镇中,选择了145个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区和核心区乡镇为革命老区重点扶持乡镇。二是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按照“老区优先”的原则,省级各部门立足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在充分考虑革命老区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老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救济救助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2008-2011年共投入革命老区县扶贫开发资金近30亿元,占全省总数的40%左右。全省确定的整乡推进的试点中在老区县和老区乡镇占了60%。据不完全统计,省级有关部门2008-2010年共投入300亿左右。三是充分发挥老促会作用。省老促会按照搞调研、提建议、当参谋、办实事的工作思路,全年深入40多个老区县(100多个乡镇)和有关厅局进行调研,形成了近20余篇调研报告,其中有10余篇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编发《调研内参》、《老区工作动态》和《简报》50多期,编辑出版《云南革命老区》13期,印刷为5万多册。在全省建立了6个联系点,全面掌握了解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促进各地老促会成立,全年有4个州市36个县成立了老促会。

4.在加大革命老区宣传提高老区知名度上取得明显成效。4年来,一是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革命老区扶贫行把我省列为宣传重点的机会,组织中央电视台2名记者深入曲靖、红河等地采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5篇。二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革命老区建设共同组织了6个版面的彩页宣传,对全省革命老区以及威信、镇雄、彝良、宣威、祥云、会泽等重点老区进行了宣传。并编制出版了《云南革命老区》内刊,编辑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云南革命老区》一书,以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编写《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一书,为宣传革命老区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三是配合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暨社会扶贫表彰会议宣传工作,把2008年试点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图文并茂在《云南革命老区》杂志组织一期专刊集中宣传,得到了省领导和参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商省委宣传部向各州市委宣传部、中央驻滇新闻单位、省级各新闻单位专题发出了《关于加大我省革命老区宣传力度的通知》,对革命老区宣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于加大了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热爱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全省革命老区工作情况,在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新华网、人民网、国务院扶贫网、云南网、云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作了报道。

5.在革命文物和革命历史遗迹、遗址、会址、烈士纪念馆、碑、故居的保护修缮上取得明显成效。例如昭通市彝良县实施完成2008年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投资1400万元(其中:中央200万元、省200万元、市200万元、县800万元)的改扩建工程,完成广场建设面积2300平方米,绿化带(含绿化林和花草装饰带)3500平方米,新建纪念馆展厅450平方米,台阶80步,建防护墙2000立方米,展厅装修、改版工程包括将军雕像,文化墙浮雕、台阶浮雕等,展线由原来的72米增加到295米。通过改扩建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罗炳辉将军的事迹展出内容,改版后分5个部份进行展出(共计展出文字、图片资料265件、实物41件)。在省州县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276.85万元,对革命先烈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的故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从房顶翻修、楼面加固、陈列室展馆、故居石牌坊恢复等进行了全面的重建,已是省、州、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了大理州的红色旅游胜地。威信筹资2800万元改造了纪念馆,富宁、罗平、沾益、师宗、陆良等县都为革命老区的遗迹遗址进行了修缮。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有革命老区县市47个,乡镇38个,人口220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9%。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47个革命老区县中有国家重点扶持县2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3个;老区贫困人口238.29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44%,贫困发生率为14.3%;有52.4万人居住茅草房,19万人居住危房,有59.75万人急需易地搬迁。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在革命老区的三种类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的5个县财政平均自给率仅为14.3%;解放战争时期国家重点扶持的22个县和省里重点扶持的3个县财政平均自给率为25.6%; 17个非重点扶持县财政平均自给率为42.4%。2009年,47个老区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23.77亿元,仅为全省的16.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22元,比全省3369元低347元,比全国5153元低2131元。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三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老区地处边远高寒山区,环境闭塞,信息不畅,经济发展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文化条件较差,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在一些老区乡镇、建制村还十分突出。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因素。在47个老区县中,民族杂居地区、直过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占了很大比重,民族构成复杂、境外影响渗透等农村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五是少数地方对加快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理顺,工作措施还需进一步硬化。

(三)今后打算

当前,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紧紧瞄准老区贫困群体,顺势而谋、趁势而上、抓住机遇、主动而谋、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硬化措施,扎实推进新时期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工作。归纳起来就是四个进一步和三个继续抓好。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二,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交通、通信、电力、农田水利、村容村貌整治、古建筑文物保护、特色民居、农村生态环境、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护林建设等民生工程。

第三,进一步突出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做到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夯实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脱贫基础。

第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省上下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建设老区的氛围,不断推进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

第五,继续贯彻学习云发〔2007〕19号文件及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继续抓好云南省革命老区发展三年规划的落实。同时抓好今年确定的威信县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1500万元项目的实施,拟争取到2015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5个县做到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全覆盖。

第六,继续抓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工作,力求在连片开发上有新的突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12个革命根据地的县市给予倾斜,力求在突出重点、连片开发上有新突破。

第七,继续加大协调力度,争取支持合力攻坚,争取发展潜力大的大中型及民营企业到革命老区开展一对一帮扶。

 

130.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我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建设推上一个新水平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办公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税务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特殊政治区域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全文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题 专论: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努力追求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 李源潮: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牢记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