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简笔画图片:实践概念的分立与统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46:07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11年第1期
实践概念的分立与统一
周东启
[摘 要]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对“至善”追求中的道德行动。康德
又把实践的概念分立为两种,一是建立在自然概念上的技术性的实践活动,一是建立在自由概念上的道德性
的实践活动,这些都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相去甚远。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其中宗教
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关于实践外延的扩大常为一般的研究者所忽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统一是一次历史的综
合,是把宗教的理解颠倒了过来,置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地、历史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
念,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实践 分立 道德 新教伦理 天职观
  目前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践概念与哲学史上各
个时期的实践概念有很大不同,可见实践概念有着
一个演变的历程。实践概念的哲学发展经历了从分
立到统一和再分立、再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这
一过程,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统一的实践概念。

在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实践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
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始于他在伦理学
中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实
践的生命活动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这里有反思人
类行为的含义。人的生命属性的实践活动,在完全
的意义上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沉思活动、技艺制作
活动和实践的活动。“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有时又译为科学,是指理智把握事物的真实或确定
性的活动方式,它所产生的结果是知识。技艺是指
以可制作的事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活动的结果。
生命属性的实践概念是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在
三者之中,理论的沉思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
要,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才
呈现了更为积极的状态。实践的狭义理解是指人对
至善的追求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智客观的道德行为
方式,它真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实践
概念。①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
的各种愿望的满足,因为幸福本身就是自足的、无所
短缺的,是以其自身而被选择的行为,这是一种合乎
德行的行为。②使人获得这种生活,这是政治学的任
务。人应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公民意识,使
每位公民都彼此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组织中,促进每
一公民的福利,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善,以达到城邦的
善。实现这一点,需要一种道德的、正确的政制,这
是政治学从事的工作;研究人的道德习惯,促进他对
至善的追求,使自身的善与城邦的善相得益彰,这是
伦理学应从事的工作。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
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
是实践本身,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自由的精神活动,
实践理性主导着人的实践生命活动。人的本质、人
的生生之德是人的道德意志的根据,同时也是人的
道德意志自律的根据。实践理性的生命活动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展开。
追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他
的实践概念是分立的。他所说的实践只是一种社会
道德的建构活动,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活动等
并没有被置于实践范畴之中,至于社会物质生产活
动,亚里士多德就更不屑一顾了,那是属于奴隶的劳
作,奴隶不是城邦中的公民,不包含在亚里士多德所
考察的人的概念之下。亚里士多德没有也不可能把
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统一在实践的范畴中。但在亚里
士多德所建构的实践概念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核被
后来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所继承,违背道德的活动、非
人道的活动决不能称之为实践,这一点在马克思的
实践概念中也是不言而喻的。
154

实践的概念在中世纪末和近代社会最初期的宗
教改革中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改变。在中世纪的天
主教中,经院哲学盛行。经院哲学把古希腊的科学
与哲学都天衣无缝地结合到宗教神学之中,所以这
时人们对实践的理解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把
实践仅仅理解为对“至善”追求中的道德行动,人们
专心修持,获得上帝最后的救赎和解脱。人们一般
相信,一切不道德的起源都来自物质的欲望和享受。
天主教自诩为道德的奠基者和护卫者,对上帝的追
求是至善、至真、至美的终极理想,由此,中世纪人们
正常的世俗社会生活常常受到贬损,正常的社会活
动如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科学活动等都不能被理
解为实践。
宗教改革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
践概念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这主要是源于新教伦
理的社会化效应。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掀起
的宗教改革向正统的天主教伦理观念宣战,是一场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随着宗教改革向全社会的
展开,终于演变成一场渐进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
马丁·路德认为,人必须用理智的思考,根据《圣经》
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必听从任何人的训令,人人都是
牧师,都是自由的主人公。这是向教皇所代表的政治
权威和精神权威提出的挑战,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思想
解放运动,思想自由成了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西方,宗教的支配力量被直接加到全体社会
成员身上,而且要求成员高度服从。在新教伦理中,
对教徒有着更加严格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确立
了比以往天主教更为严谨的伦理原则。正如马克思
所说:“他(指马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
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
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
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
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锁链。”③新教伦理
原则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肯定宗教的职责是做“有
益的事情”,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刻苦勤奋是必要
的,“正是上帝召唤你去劳动”,为信仰而劳动是一种
“天职”,是最高的善,由此而形成了路德的“天职
观”。“职业”一词德语为“Beruf”,词本身就包含有
宗教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上帝所交付的使命或任务,
是源于马丁·路德对《圣经》的德语翻译。这包含有
两重含义,其一是“蒙召”,承蒙上帝的召唤,为了一
种神圣的救赎;其二是指某种身份的确定,是由上帝
指定的身份,譬如身为农民、教师、商人、甚至奴隶等
等,都应安于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显上帝的荣
耀。这就是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承蒙上帝的召唤,
去从事世俗的社会活动而获取一种安定的职业,并
且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呈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意识
到这是上帝赋予你的“天职”,这才是对上帝最真诚
的信仰与追求,才能获取上帝神圣的救赎。④
这种“天职观”把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宗教化
了。这样一来,在认识论上带来了一种社会效应,给
实践概念带来了一种结构上的改变,实践概念的外
延被放大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实践概念就被理
解为对“至善”的追求。完成上帝赋予你的“天职”
当然被看做是一种最高的至善追求,不言而喻,也是
一种高尚的实践活动。新教伦理把社会生活和社会
活动都“天职化”了,人的社会生活在宗教的形式下
获得了尊严,被确立为一种真正的实践活动。在宗
教的氛围中,实践的概念被统一起来,实践统一于人
的“天职”,实际上是统一于人的社会生活。
马丁·路德用“天职观”填平了僧侣和俗人之
间的鸿沟,把“天职观”下社会生活的实现作为人的
本质,所以对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伦理原则。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实践概念依旧保存了道德的内核,
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宗教改革以来所确立的
这一基本原则后来发展成为近代市民社会的基本生
活方式。由此可见,实践的统一概念最早的萌芽形
式是出现在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之中。

康德是从哲学及其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谈实践概
念的,然后又通过对实践概念的辨析为哲学的分类
确定依据。康德正是在对哲学作出这两种分类和划
分之中提出了两种分立的实践概念的理论。康德指
出:“如果规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
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的;如果它是一个自
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又因
为理性科学的分类完全是基于对象之间的奇异性,
对于这种奇异性的认识是需要不同的原理的,所以
前者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后者就完全
单独成为第二部分,即(作为道德理论的)实践哲
学。”⑤在这里,康德把实践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建
立在自然诸概念基础之上的受因果关系支配的技术
性的实践概念;另一种则是建立在自由观念基础之
上的受人的善良意志支配的道德性的实践概念。以
技术的实践概念为起点,展开的是理论哲学,是通过
知性范畴在物质自然界所显现的现象中展开的,实
质上是揭示了建构自然规律的机制,即理性为自然
立法的的机制;以道德性的实践概念为起点展开的是
实践哲学,这是人类理性的另一种类型,即“实践理
性”,关涉到自由概念的实践理性是涉及人与人的关
系,人是通过建立伦理规范来追求并实现自身的自
由意志。实践理性是指道德追求的理智性,并进一
步揭示这种道德行为的合理性是如何可能的。实践
理性告诉你怎么做,这是一种自由的实践行动;思辨
理性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
和技术行为去把握和利用自然的必然性。⑥我们可以
把康德的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建构行为,用康德的
术语可以称之为“立法”,自然诸概念中的立法,即知
性为自然立法,这见之于理论;自由观念中的立法,
是对善的追求,见之于行动,是为道德行为立法。
从宗教改革到康德“三大批判”著作的完成,其
间经历了270多年,在这期间,科学活动的中心从意
大利转移到英国。17世纪的英国清教徒深深扎根
于新教伦理之中,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引导着
人们对科学的追求,新教伦理要求人们去理解上帝
所创造的世界,证明“上帝与我同在”。科学实验活
动直接的认识论功能是揭示自然的奥秘;新教伦理
又赋予科学实验活动一种宗教功能,那就是通过研
究自然去赞颂上帝,而且这是最高的道德。这样一
来,科学实验活动理所当然地被看作一种具有道德
追求的实践,科学实践的概念通过新教伦理进入人
们的视野。⑦康德在当时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并没有按照他的关于“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严格区分来考察人的社会活动。当时,人们不但
把与自由相关的伦理、政治方面的活动称为实践,而
且把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和控制外部自然界的活动称
为实践,这是二百多年来的宗教伦理使然,这样一
来,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实践概念。⑧康德不得不屈
就于这样的事实,分立出两个不同的实践概念,他写
道:“迄今为止,应用这些术语来对待不同原理的分
类并和他们一起来对待哲学的分类时,盛行着一种
大大的误用,即人们把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和按照
道德概念的实践混淆不分……。”⑨在现实的社会生
活之中,哲学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不会按照哲学
家清晰的概念来阐释人的活动,那时的大多数人已
把现象界内的科学活动也称为实践了。康德欲为人
类未来哲学正名,不得不分立出两种不同意义上的
实践活动:一种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即“技术
性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即道
德性的实践。
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只
把道德性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真正的实践活动,而技术
性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道德实践性活动的规范,实践
理性高于理论理性,道德高于知识。康德写道:“在纯
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连接成一个认识时……
实践理性就占据了优先的地位……但是,我们根本不
能向纯粹理性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 (使纯粹理性)隶
属于思辨理性,因而颠倒次序,因为一切关切归根到
底都是实践的,甚至思辨理性的关切也仅仅是有条件
的,只有在实践的应用中才是完整的。”○10用我们今天
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科学必须受到人文精神的引导和
规范,科学精神应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应该用自
然科学去规范道德,而应该用道德去规范知识,道德
高于知识。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有
时是一种可怕的力量,知识的道德应用才是一种真正
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力量,科学只有在以人为目的的道
德应用中才能展示出自身完满的价值。这也是以人
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之一。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统一的,他将实践的概念
置于人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由此确立了实
践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综合,既承袭
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优良传统,又有所超越。亚里士
多德强调实践是对至善的追求,而至善是实现人的
幸福,是使每位公民都生活在良好的城邦之中。康
德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求人通过建立伦理
规范来追求并实现自身的自由。马克思指明了人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里首要的出发
点是人的社会物质生活。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伦理
在宗教信仰的视野之内将实践概念统一起来,统一
于上帝,统一于上帝所赋予的“天职”。费尔巴哈看
到了这一点并指出:“这个上帝人化的宗教方式或实
践方式,就是新教。只有作为人的上帝,或人性的上
帝,亦即基督,才是新教的上帝……新教不再是神
学,它在实质上只是基督教义,亦即宗教的人本
学。”○11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肩膀上,综合了康德
的思想,把宗教理解的统一的实践概念颠倒了过来
并置于人的现实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确立了统
一的实践概念,把人从神秘的基督教“天职”中解放
了出来,置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予以考察,指明
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
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
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强调“环境
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
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2这里既包含了哲
学史上传统实践概念的合理内核,又彰显了现实的
主体及其对象的双向作用,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
156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11年第1期

实践的概念在中世纪末和近代社会最初期的宗
教改革中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改变。在中世纪的天
主教中,经院哲学盛行。经院哲学把古希腊的科学
与哲学都天衣无缝地结合到宗教神学之中,所以这
时人们对实践的理解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把
实践仅仅理解为对“至善”追求中的道德行动,人们
专心修持,获得上帝最后的救赎和解脱。人们一般
相信,一切不道德的起源都来自物质的欲望和享受。
天主教自诩为道德的奠基者和护卫者,对上帝的追
求是至善、至真、至美的终极理想,由此,中世纪人们
正常的世俗社会生活常常受到贬损,正常的社会活
动如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科学活动等都不能被理
解为实践。
宗教改革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
践概念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这主要是源于新教伦
理的社会化效应。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掀起
的宗教改革向正统的天主教伦理观念宣战,是一场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随着宗教改革向全社会的
展开,终于演变成一场渐进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
马丁·路德认为,人必须用理智的思考,根据《圣经》
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必听从任何人的训令,人人都是
牧师,都是自由的主人公。这是向教皇所代表的政治
权威和精神权威提出的挑战,是一次惊天动地的思想
解放运动,思想自由成了人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西方,宗教的支配力量被直接加到全体社会
成员身上,而且要求成员高度服从。在新教伦理中,
对教徒有着更加严格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确立
了比以往天主教更为严谨的伦理原则。正如马克思
所说:“他(指马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
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
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
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
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锁链。”③新教伦理
原则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肯定宗教的职责是做“有
益的事情”,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刻苦勤奋是必要
的,“正是上帝召唤你去劳动”,为信仰而劳动是一种
“天职”,是最高的善,由此而形成了路德的“天职
观”。“职业”一词德语为“Beruf”,词本身就包含有
宗教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上帝所交付的使命或任务,
是源于马丁·路德对《圣经》的德语翻译。这包含有
两重含义,其一是“蒙召”,承蒙上帝的召唤,为了一
种神圣的救赎;其二是指某种身份的确定,是由上帝
指定的身份,譬如身为农民、教师、商人、甚至奴隶等
等,都应安于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以显上帝的荣
耀。这就是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承蒙上帝的召唤,
去从事世俗的社会活动而获取一种安定的职业,并
且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呈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意识
到这是上帝赋予你的“天职”,这才是对上帝最真诚
的信仰与追求,才能获取上帝神圣的救赎。④
这种“天职观”把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宗教化
了。这样一来,在认识论上带来了一种社会效应,给
实践概念带来了一种结构上的改变,实践概念的外
延被放大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实践概念就被理
解为对“至善”的追求。完成上帝赋予你的“天职”
当然被看做是一种最高的至善追求,不言而喻,也是
一种高尚的实践活动。新教伦理把社会生活和社会
活动都“天职化”了,人的社会生活在宗教的形式下
获得了尊严,被确立为一种真正的实践活动。在宗
教的氛围中,实践的概念被统一起来,实践统一于人
的“天职”,实际上是统一于人的社会生活。
马丁·路德用“天职观”填平了僧侣和俗人之
间的鸿沟,把“天职观”下社会生活的实现作为人的
本质,所以对人提出了更高的社会伦理原则。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实践概念依旧保存了道德的内核,
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宗教改革以来所确立的
这一基本原则后来发展成为近代市民社会的基本生
活方式。由此可见,实践的统一概念最早的萌芽形
式是出现在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之中。

康德是从哲学及其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谈实践概
念的,然后又通过对实践概念的辨析为哲学的分类
确定依据。康德正是在对哲学作出这两种分类和划
分之中提出了两种分立的实践概念的理论。康德指
出:“如果规定因果关系的概念是一个自然的概念,
那么这些原理就是技术地实践的;如果它是一个自
由的概念,那么这些原理就是道德地实践的。又因
为理性科学的分类完全是基于对象之间的奇异性,
对于这种奇异性的认识是需要不同的原理的,所以
前者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后者就完全
单独成为第二部分,即(作为道德理论的)实践哲
学。”⑤在这里,康德把实践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建
立在自然诸概念基础之上的受因果关系支配的技术
性的实践概念;另一种则是建立在自由观念基础之
上的受人的善良意志支配的道德性的实践概念。以
技术的实践概念为起点,展开的是理论哲学,是通过
知性范畴在物质自然界所显现的现象中展开的,实
质上是揭示了建构自然规律的机制,即理性为自然
15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概念的分立与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11年第1期
实践概念的分立与统一
周东启
[摘 要]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对“至善”追求中的道德行动。康德
又把实践的概念分立为两种,一是建立在自然概念上的技术性的实践活动,一是建立在自由概念上的道德性
的实践活动,这些都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相去甚远。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其中宗教
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关于实践外延的扩大常为一般的研究者所忽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统一是一次历史的综
合,是把宗教的理解颠倒了过来,置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地、历史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
念,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实践 分立 道德 新教伦理 天职观
  目前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践概念与哲学史上各
个时期的实践概念有很大不同,可见实践概念有着
一个演变的历程。实践概念的哲学发展经历了从分
立到统一和再分立、再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这
一过程,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统一的实践概念。

在哲学上系统地阐述实践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
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始于他在伦理学
中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实
践的生命活动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这里有反思人
类行为的含义。人的生命属性的实践活动,在完全
的意义上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沉思活动、技艺制作
活动和实践的活动。“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有时又译为科学,是指理智把握事物的真实或确定
性的活动方式,它所产生的结果是知识。技艺是指
以可制作的事物为题材,其目的在于活动的结果。
生命属性的实践概念是对实践概念的广义理解。在
三者之中,理论的沉思活动最高,实践的活动最重
要,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由于实践理性的参与才
呈现了更为积极的状态。实践的狭义理解是指人对
至善的追求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智客观的道德行为
方式,它真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实践
概念。①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
的各种愿望的满足,因为幸福本身就是自足的、无所
短缺的,是以其自身而被选择的行为,这是一种合乎
德行的行为。②使人获得这种生活,这是政治学的任
务。人应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公民意识,使
每位公民都彼此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组织中,促进每
一公民的福利,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善,以达到城邦的
善。实现这一点,需要一种道德的、正确的政制,这
是政治学从事的工作;研究人的道德习惯,促进他对
至善的追求,使自身的善与城邦的善相得益彰,这是
伦理学应从事的工作。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
道德的或政治的活动,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
是实践本身,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自由的精神活动,
实践理性主导着人的实践生命活动。人的本质、人
的生生之德是人的道德意志的根据,同时也是人的
道德意志自律的根据。实践理性的生命活动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展开。
追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他
的实践概念是分立的。他所说的实践只是一种社会
道德的建构活动,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如科学活动等
并没有被置于实践范畴之中,至于社会物质生产活
动,亚里士多德就更不屑一顾了,那是属于奴隶的劳
作,奴隶不是城邦中的公民,不包含在亚里士多德所
考察的人的概念之下。亚里士多德没有也不可能把
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统一在实践的范畴中。但在亚里
士多德所建构的实践概念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核被
后来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所继承,违背道德的活动、非
人道的活动决不能称之为实践,这一点在马克思的
实践概念中也是不言而喻的。
154
动的一致性,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现。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最大的不
同是强调了科学活动的实践性。科学实验现在一般
被称为科学实践活动。近代科学是建立在两大成就
基础之上的,即理性的传统和经验的传统。理性的
传统是用概念对现实实在进行涵盖和包容,建立起
一个逻辑命题的体系,是属于知识的建构;经验的传
统是通过系统的实验确立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性,二
者相辅相成,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古代
的学者们过分强调了理性的传统,而对物质操作性
的观察和实验不屑一顾,认为那最多也只是技艺、技
术方面的“制作”,所以,古代不把科学观察和科学实
验置于实践的范畴。康德也没有把科学观察和科学
实验理解为人的实践,而是把实践仅仅理解为道德
追求的行为方式,是人的自由意志在道德领域的展
开,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公开展示。马克思把科学活
动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
开展示,恩格斯更简洁地指出:“实践,即实验和工
业。”○13康德把自然的概念与自由的概念对立起来,
认为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具有因果关系的自然概念上
的,而道德的实践是建立在自由概念上的。马克思
在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这样写道:“我们看到理论的对
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
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
模的活动并且占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而哲学对自
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
是疏远的一样……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
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
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
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14马
克思在这里论述了实践概念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们
统一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生活基础。
实践概念中包含有道德的内核,实践是对至善
的追求,这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被削弱,而是被强化
了。当我们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
质活动时,就是指发展生产力,使科学技术造福人
类。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正是对这种“至善”的追求,
它构成了对以往实践概念的超越。在康德那里,自
由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是对立的,其实也表现为人
和自然的对立;在马克思这里,自由的概念与自然的
概念被统一起来。在人类现实具体的社会历史形成
发展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马克
思对此曾做过具体的说明:“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
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
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
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界的
社会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
同一个说法。”○15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告诫我们,由于
资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泯灭,科学技术在实践上进
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的
同时,也使非人化得到了充分发展,使科学、技术和
工业都出现了异化的形式。这就是说,科学实践必
须有人文精神的道德规范,实践必须有合理的道德
内核,这是西方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马克思正是
在彰显这一传统的同时表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共
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
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
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
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
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
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
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
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
决。”○16这是马克思统一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也是我
们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
馆2003年版第3—7页。
②《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2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61页。
④参见[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章。
⑤⑨[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9、8、10页。
⑥⑧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
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7版第266—268页。
⑦参见[美]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157页。
○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133页。
○1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第12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5—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1页。
○14○15○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88—89、90、81页。
(本文是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拷问理论”的成果,项
目编号: 08B016。)
(作者: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教授)
(责任编辑:陈喜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