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珍珠耳环价格:大安法师: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1:07
---------------------------------------------------------------------------------------------------------------------大安法师:有人说往生只是在人断气前,断气后助念还有用吗?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9-25 9:29:00  
 
居士:有人说,往生只是在人断气前,若断气后顶多生人天,并且说不要经常参加断气后的助念,阴气太重对人不利。我们助念团听了这个说法,有些师兄再也不参加助念了,并且此种情况有蔓延的迹象,请问法师对此情况应如何对待呢?  法师:这个时代的观点是五花八门。往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依据圣言量来判断。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说,“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也就说,信愿称名,感得阿弥陀佛托着莲台来接引,这时候你的神识到了莲台里面,莲台闭合,你就随佛往生,业报之身也就死了,所以说是生死同时的。往生不是在断气前,也不是在断气后,就在断气的那一刹那,就如智者大师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一般为了保险起见,断气之后,还要继续念佛二十四个小时,至少也得念八个小时。如果断气之时没有往生,进入中阴身阶段,这个时候,中阴身听到佛号,生起信愿,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是这种情况不好把握,主要还是看临终那一刹那,文成印坏,即刻往生。 不能说“断气之后顶多生人天”,是要看他的业力哪个更重,随着最重的业力,神识就被牵引到哪一道去。一般来说,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净土,每天举心动念、行为造作的都是恶业多,也就是到三恶道的概率极大,得人天的机会极少。佛早已悬记,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手上土。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量光,当我们以菩提心、慈悲心、至诚恳切之心去念这个佛号的时候,现场都是充满着一片光明的,没有什么阴气的,绝对不存在什么对人不利的情况。 我们帮人助念,提醒他生起正信,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他往生的关键时刻帮他一把,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能帮助一个人往生,即是帮助一个人成佛。帮助人助念,不仅对临命终人有重大的利益,而且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就像《地藏经》中所说,你帮人诵经念佛,做种种功德,一分功德是命终之人,六分功德是自己的。你现在能为别人助念,你自己临命终时也能感得他人为您助念。 所以大家一定要继续坚持助念,不要听那些似是而非的话,以免退失自己的道念和帮助众生的行为。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522.htm) ---------------------------------------------------------------------------------------------------------------------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9-15 10:23:00  
  
原 文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译 文   首先应当阐明佛法兴起因缘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回小乘心向大乘法,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不遭退堕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按】   莲祖以华严义理境界诠释阿弥陀经,上述十大净土法门缘起,广大精微,直揭佛心愿力奥藏力用,吾人宜深体味,通身靠倒。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7513.htm) ------------------------------------------------------------------------------------------------------------------------
帝释天王名字的因缘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9-6 9:50:00     
  
过去,佛陀曾在毗舍离国弥猴池侧的重阁讲堂弘法。一天,有位比丘前来谒见佛陀,至诚顶礼后请示:‘世尊!帝释天王以何因缘,名为释提桓因?’佛陀表示:‘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行大布施,无论是沙门、婆罗门、贫穷者、困苦者,甚至是路边行乞的人,均能竭尽所能施予钱财、谷物、布帛、香花、卧具、灯具等,故名释提桓因。’ 比丘又问:‘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名富兰陀罗?’佛陀表示:‘释提桓因为人时,屡行布施,施予衣被、饮食、乃至灯具,以此因缘故名富兰陀罗。’接着,比丘再请示:‘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名摩伽婆?佛陀解释:‘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名叫摩伽婆,所以他也称为摩伽婆。’ 比丘问佛:‘世尊!释提桓因为何称作娑婆婆?’佛陀表示:‘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屡屡布施、供养众多衣服、布帛,以此因缘故名娑婆婆。’比丘又问:‘世尊!为何释提桓因也叫憍尸迦?’佛陀告诉比丘:‘释提桓因有一世当人时为憍尸族人,以此因缘故名憍尸迦。’ 比丘再度请示:‘世尊!释提桓因为何又称舍脂钵低?’佛陀回答:‘有阿修罗女名叫舍脂,是天帝释提桓因的第一天后,所以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比丘又问:‘世尊!为何释提桓因又名千眼?’佛陀回答:‘释提桓因有一世当人时,聪明智慧,打坐时能思惟千种义理,观察无量无边,以此因缘,故名千眼。’ 最后,比丘问佛:‘世尊!释提桓因以何因缘又名因提利?’佛陀告诉大众:‘释提桓因为三十三天之王,以此因缘故名因提利。释提桓因有一世为人时,因受持七种受:供养父母、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乃至等行惠施,以此因缘名天帝释。’比丘们听闻开示后,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 省思  天帝释提桓因心无吝惜、广行布施,舍人之所不能,平等普济一切众生,所以具足无量功德福报。修行即是要清净身口意三业,进而放下执着,时时以众生利益为念,无一己之私欲,方能成就利人无我,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6614.htm) ------------------------------------------------------------------------------------------------------------------------ 大安法师:常做恶梦、怪梦该怎么办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9-15 10:20:00     
 
居士:请问法师,弟子经常做恶梦、怪梦,不知该怎么办? 法师:在你睡觉之前,至少念十到十五分钟的阿弥陀佛圣号,然后做两个祈求,第一个祈求:弟子业障深重,但是幸闻佛法,希望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第二个祈求,弟子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然后你就心里默念佛号,很快就能进入睡眠状态。持之以恒的去祈求,不仅不会再有恶梦、怪梦出现的情形,而且梦中会有阿弥陀佛显现的情景。因为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我们举心动念,阿弥陀佛都会知道。阿弥陀佛是恒顺一切众生的心愿,真诚地祈求就能够与佛愿相应,与佛心相应。阿弥陀佛就有梦中做佛事的能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7511.htm) ------------------------------------------------------------------------------------------------------------------------
大安法师:怎样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无求?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9-24 7:12:00    
 
    问: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事,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恒心和毅力,最后常常一事无成。请问如何摆脱这种焦躁的心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无求?     答: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没错,而且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厉害。为什么?人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匮乏,大家攀缘欲望的心、高消费心越来越强,所以以后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竞争激烈。但怎么办?这就是五浊恶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每况愈下的,从中“即烦恼为菩提”。
    这才知道佛陀为什么说三界如火宅,当这个火没有升起来的时候你觉得很清凉,实际上你感到它的逼恼的时候,你才知道佛讲的真实不虚的,也才从中体会到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是清凉的世界,是快乐的世界,是你活得很悠闲、很自在、很美满的世界,那是不需要有极乐世界的。就是由于这个世界不完美,这个世界是剧苦充满,这个世界也很难在这个减劫的时代改善,那么这个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来的非常非常得重要。现在西方国家科技发达,他就琢磨着移民到木星去,移民到火星去,移民到金星去。移民到那里都是很难,第一,距离很大,他还在琢磨着我这个宇宙飞船中间搞一个中转站,怎么储备一些粮食,再从第二个轨道过去……他都在琢磨这些移民的事情,这些都不是究竟方法。第一,你能不能移民过去;第二,你只要带着欲望的、贪染的、污染的心,就是到了干净地方去,你又变成了像第二个不能生存的地球一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所以首先先认证这个情况,然后你要有一个空性的认知。就是这样的一个紧张的生活,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情况,这样的一种为了一点生存一天到晚忙得一头雾水的情况,感觉到生命的质量越来越低,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普遍地有这种浮躁。当在浮躁的情况下,他很难去反省他的生命的本质:他到底生命需要什么,生命应该是什么状态。我们都是在做梦啊。梦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由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你是好心,就会做一个好梦;你是不好的心、浮躁的心,就会做一个非常不安的充满着杂乱无序的这样的梦。所以我们要看到这样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梦,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一个境界。那么既然是心变现的境界,它无论是什么情况,它都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我们不要去执着它。但是在无明大梦里面这个梦醒不来,我们尽量做一个好梦。你怎么去做一个好梦呢?你去三皈依,去奉行五戒,去念佛,你用这些五戒、十善和名号的功德熏习我们这颗心,就是以真如光明来熏习无明,你这个心受熏习就会变现出好的境界。虽然大家这个共业是不好的,但是你个别的可能会比较好,这就是共业里面有别业。就好像在地震当中有很多人死了,但毕竟有一部分人不会死,那不会死的人也有因果的。
     所以如何摆脱?你不要去想到外面环境的解脱,你一定要当下——观照你当下这一念心。你对外面:无论什么情况不加留恋,不加贪著,知道它是这个样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外面浮躁,你不要跟着浮躁,你的心安在佛号上。大家都要追求点财嘛——财、色、名嘛,这些就是所谓的福报。这个福报不是追求来的:是你因果里面有,你才能获得;没有,你碰破头也得不到的。这个昨天讲那个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哪,你命中带了多少粮食都是命定的,这你还担什么心哪?你就守住这颗心,非常安静地、安稳地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叫敦伦尽分。你在家里作为子女,你就孝养父母;你作为家长,就教育好小孩;你是个员工,就尽你的本分做好你的员工的那份工作,至少对得起那份薪水;你需要去进行公司运作,你也就全力以赴去做。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尽力了,到底福报怎么样,你不加以留恋、执著嘛。不会由于成功就欣喜若狂,不会由于失败就要去跳楼嘛,这个东西你要放下,你的心态不要去急躁。有一种出世间的心,但是世间的事业你照样去做,做的事情跟大家表面上一样,但你存的心跟大家不一样。要同流——一定要同流,你不能脱离世间,但一定不能合污。你这朵莲华是要长在污泥、浊水里面,你不能离开大众,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但你这莲华同时也要长出来,长到虚空里面,你长不出来同流合污就不行。你怎么长出来?你每天都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念十声,你这莲华就在虚空里面,你没有同流合污。你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把入世的事业作为追求出世解脱的一个跳板。你处理好佛法和世间法的关系,这处理好了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你佛法修好了,你世间的事业会做得更好,你的福报会更大。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447.htm) ------------------------------------------------------------------------------------------------------------------------ 大安法师:文化人学佛的通病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9-20 8:58:00     
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获真受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以生灭心揣摩佛经真实义,往往愈推愈远。是故宜从真修实干入手。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三资粮,其中持名念佛为信愿二科之落实。吾人无始劫以来,总在妄想杂念堆中讨日子过,是故伊始念佛,不是被浓雾般的昏沉所困扰,便是杂念汹涌,佛号被冲得无影无踪。加之吾人懈怠放逸的习气,缺乏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敌的刚毅,所以因循故辙,泛泛悠悠若干年,没有获得一丝毫的念佛法喜。须知看经阅教如读药方,持名念佛方为服药。印祖开示,一个真老实念佛者,一分时间阅经,九分时间念佛。意在吾人从念佛行持中契入。 所以文化人学佛,应多从事相入手,每日规定自己念佛的数量,或一万,或二万,或三万。拜佛若干,记录在册,限期检查。有机缘可作或共修或自修的精进佛七,或百万佛号持念等。总在使佛号变熟,止观并运、定慧等持,功夫得力。此时看经阅教,自然心明眼亮,默契于心。愿净业行人共勉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014.htm) ------------------------------------------------------------------------------------------------------------------------ 大安法师: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9-3 9:23:00    
 
我们常常听到居士说,临命终时,我如果这一念没有在阿弥陀佛上,我能不能往生?好像觉得临命终时,必须在阿弥陀佛念头上,或者一定要坐着,或者怎么样才能往生,如果一下子搞不好的话,就不能往生。这些从我们凡夫的角度,他提这些问题,他产生这些担忧,好像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从感应原理来看,他忽略了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你平时有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时间,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兑现他十九愿的力量,他会有种种善巧方便,他有种种神通力量,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要有这种信心。但这种信心很多人还是建立不起来,为什么建立不起来,他还是从对感应道交难思议这个本质点他透不过去。 有时候我会跟他举一个例子,这个出自《印光大师文钞》,在他78岁那年,有一个梦庵居士,到报国寺去,见印光大师。他请教了一个问题——他不能解决的。说:当地发生了一个车祸,这是他当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事情。那个客车里面坐了四十几个人,司机呢是夜行开车,不小心就从那个山路上冲到了那个水里去了。四十多个人包括这个司机,都遭受灭顶之灾。那么,第二天很多人就去救,去营救。结果发现江边岸上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大家就问,你是怎么回事?她就是坐在这个车上的乘客。她坐在这个车上,其他人都死了,她怎么一个人坐在岸上?如醉如呆,大家问你是怎么到岸上来的?她说不知道,问什么她都不知道。但是她确实是到岸上了,身上还没有湿。这个事实大家都很难去理解这个事。当地报纸都作为一个奇闻进行报道。这个居士就把这桩事情来问印光大师,到底怎么回事?在场的还有其他人都听到了,当时印光大师倒没有怎么回答她,于是旁边人都说:“哎呀,真奇怪,真奇怪。”奇怪、奇怪得不出一个答案出来,就回去了。回到寮房,在傍晚的时候。印祖就让侍者给他带去一个纸条,印祖写了几行字,这几行字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此女人命不该死,盖是佛天鬼神,在她上车时,便把救她的方法预先准备好了,想必如是。这寥寥几语包含意味无穷呀。 一个人,这个如果宿世有很大的善德,她不应该在这种遭受共业里面,她可能有她特殊的别业,她不该死。不该死说明善神佛天鬼神,佛就是佛菩萨,天就是天人,鬼神,就得要帮助她,要救她。要救她因为这些佛天鬼神知道这桩事情肯定要发生的,因为佛天鬼神他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概念。他有宿命通,所以知道这桩事情。知道这事情那么在这个车冲到水里的时候,她自己是绝对没有办法来拯救自己的,这是共业嘛,都要冲到水里去。然而这时候佛天鬼神他有力量,就被一股力量把她扬到车外去了,扬到岸边上去了。世间的很多因果都是这样的一个原理。你看那个世间的善人,还有佛天鬼神预先把他救助的方法准备好了,把他绝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他顺当的解决了。 那你说,法藏菩萨五大劫的思惟,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就是要拯救每一个众生的,解脱生死轮回苦难的。而轮回紧急关头的生死关头,我们是最容易这种神识呀、昏迷呀,无量劫的恶业种子在沸腾的时候,是最容易被业力牵到三恶道,六道里面去的时候,这时候也是最需要佛来帮助的时候。难道阿弥陀佛还没有一种预先把帮助这个众生的这种方案实施好的能力吗?我们认为哪怕非正常死亡,火灾、水灾、病灾、被人杀死,好象认为横死,但是众生业力的种种死亡,在佛菩萨的眼里都是正常的。他也知道你在什么时候要走,所以一定会给你施设让你稳妥往生的方法,这就是不可思议。 就在这张纸条上,印祖还用很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事情:说这个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山东有一个寺院,建成以后开光,开光就来了很多人,开光庆祝呢就请了一个戏班子唱戏,让很多人都去了。其中有个居士,他带了一个小孩,也去看大戏,到寺院里面,他看到那个旁边有口井,这个小孩坐在那个井沿上,噗通一下掉到水里去了,掉到井里去了。这下大家就慌了,这个做父母的赶紧马上派人用那个竹竿,用等等就打捞,这一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个井水并不是很宽啦,但是没有感觉,没有人,打捞了很久,没有下落。没有下落,这个做母亲的就很伤心了,你看带了一个小孩过来结果掉到井不见了,打捞也没办法,回到家里,回到家里一看让她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她的儿子睡在床上呢,在睡觉,睡着了。全身都是湿的,她一看这个就很惊喜呀,所以在那口井旁边盖了个亭子,立了一块碑叫‘圣井’。写了‘圣井’两个字。那个拓片呢还送给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让报国寺的当家师放在那个,一个地方挂起来。那收了之后印祖告诉他,此事你去解解这个梦。这个梦庵居士他也解不出来,夹在书里面以后他一直也没有去思惟这个问题。那为什么这个小孩全身都是湿的,躺到自己床上的呢?这是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所能解释的吗?但是他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事情。 所以这个念佛一法,他的信心是需要这样的一个悟性的。是要对阿弥陀佛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的决定的相信。我们都生活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把我们托起来,我们凡夫众生的每一个行为阿弥陀佛都看的到,我们的每一句话,阿弥陀佛都听的到,我们每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都有他心通都知道。所以这个感应,虽然很深奥,虽然不可理解,但是他确实跟我们非常亲切的,亲切到什么地步呢?他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阿弥陀佛慈悲的愿力在我们凡夫众生的每一个念头里面,所以我们的一切,阿弥陀佛在他的五眼圆明的这种状态当中,了了知道。就象《金刚经》里说的,一切众生举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既然弥陀对我们的举心动念都悉知悉见,而且我们每个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如同独生子女,所以他对我们的救度,这种稳妥性、这种不可思议,我们要有信心。不要老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这个角度,去考虑很多事情,凡夫众生的知见都是错误的。那么,换一个角度,以佛的果地上的智慧、力量、威神、神通,来反观救度众生的这种情况,它是很容易的。所以往生一法他确实是容易往生。就象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 但是可能会出现,往生不了的情况,往生不了的情况不在阿弥陀佛那边,是在我们自己这边。在哪里?就是怀疑。这个怀疑就是电阻,阻住了这个电源的过来。 所以我们修念佛一法,通过闻思修三慧,是要解决信心问题,听闻佛法,听闻净土五经一论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这个闻,耳根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我们自性的‘圆、通、常’的这种智慧显发出来,用这个智慧来观照净土一法的事理因果性相。思就是要思惟,思惟这个净土法门,从阿弥陀佛发愿建构净土,以及西方净土成立之后揭开广度九法界众生的序幕,在法界当中,自古迄今多少往生的例子,以及种种现生和临终种种瑞相。净土法门的种种瑞相,也是感应道交的产物。异香满室,为什么会异香满室?由于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宝香弥漫的刹土,他是由种种珍宝合成的种种的景物,每个珍宝里面又羼杂着百千万种香味,这些香味弥漫在极乐本土,同时弥漫到十方世界,这个香,是阿弥陀佛的法身香,五分法身香。所以令他方世界的众生以及本土的往生者,闻到这个香味都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都能降伏烦恼,得种种柔顺忍、音响忍乃至无生法忍。 所以由西方净土宝香弥漫,所以念佛行人透过这个名号,名号就是我们这个现象界的众生跟西方极乐世界进行沟通的一个媒介。这个媒介一沟通,那么西方极乐世界的异香,就会透过这个名号的通道,光通讯呀,就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我想我们很多净业行人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念净土经典念得很清净的时候,我们抄经抄得很清净的时候,我们念佛号念得很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股异香。而且这个异香呢,哪怕你房间并没有燃香,但异香你闻到了,而且不是这个世间通常闻到的香味。我想这种体验很多人会有,这是感应。还有见光,见光这是阿弥陀佛十九愿,也是临命终时接引阿弥陀佛全身会放光,或者白毫放光,或者手放光,来注照在这个念佛人的身上。还有带着莲华,还有七宝宫殿,它都是能放光的。这种光一放过来,他就不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业力感招的日月星三光,乃至于我们现在近百年发明的所谓电灯的光耀,这些光都不能在这种我们神识出离之后有什么感觉的。唯有这个法性的光,阿弥陀佛放出的是清净法性的光,它对我们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们临命终时能够如入禅定,意不贪恋,心不颠倒。这样的一个心性当中的平和的禅定的状态,不是说我们自己有这个功夫的,这是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放光注照令我们有这种心性的平和。然而这个光明里面,一切我们的内在的魔,五阴魔,还有外面的天魔,他都进不来。在这个光明里面,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空间的概念,这个光明里面,娑婆和极乐就在同一处。 大家注意看《无量寿经》在后半部,当释迦牟尼佛讲述完了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辈往生的方法,以及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的情景之后,就告诉阿难,你想不想见阿弥陀佛?当然阿难很想见,就告诉他见的方法:你就面西合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顶礼。那么阿难就马上拜下去,一拜,一抬起头就见到阿弥陀佛,如黄金山,放出金色的光明,一切铁围山、须弥山,包括六道的境界,畜生、恶鬼、地狱的境界,以及天道的境界宫殿就在光明当中完全开辟,都显现在光明里面。大家注意看这段经文,我们看不到恶鬼,看不到畜生,看不到天界的宫殿,然而佛光里面全都看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有把种种维度的空间打开的功能。让它就在一处,所以任何颜色的地方,阿弥陀佛光明一过去都是金黄色,同样一种颜色。所有的声闻菩萨的光明,天人的光明,在阿弥陀佛光明面前全都不显现,犹如聚墨,所以整个的就像滉漾的大水,都是弥陀的光明。那么就在弥陀的光明里面,注意看这经文啊,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情景,诸往生者的菩萨的情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些与会者看,看得一清二楚,就好象拿着一面镜子看自己面相一样的清楚。然而西方极乐世界天人,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看娑婆世界也同样。但是如果阿弥陀佛把光明一收,大家又看到的是娑婆世界的坑坎、沙砾、高山峻岭的娑婆世界了。 所以佛的净土,菩萨的净土、天界就在当下,他只是时空的不一样,这是众生的业力不一样,只能看到跟他相应的时空的情景。那么我们了解这个真相,它是告诉我们,佛菩萨的这种境界,到我们这儿来是没有隔离的,他可以通过来,问题就我们凡夫跟佛的沟通,本来也是没有障碍的,是我们的怀疑,是我们的业障,不隔自隔,自己隔开了,那么隔开了我们就要透过信愿的力量,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加持下,来把这个空间的这种隔阂打通。这一打通,马上我们这一念心就能够显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净土经典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至心念佛,发心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这莲华写上你的名字。你看这是不是很神妙啦。但是要至心了,我们至心信愿的心就穿过去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我们信愿持名,不仅在庄严我们娑婆世界,同时也在庄严极乐世界,我们信愿念佛的功夫,越精勤,那朵莲华绽出的光色,就越灿烂。如果我们退心了,后悔了,这个莲华它也会枯萎。所以这个一念心性是很不可思议的。从这里面理解感应。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6355.htm) ------------------------------------------------------------------------------------------------------------------------ 大安法师:破除对身体的执着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24 11:23:00      
 
这个身体的这种污秽、不净。我们每天都跟四条毒蛇相处,地水火风就是这个一个竹笼子里面的四条蛇,就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对这个蛇是百般的给他照料,给他伺候,他都反咬一口啊,背恩小人啊。所以这个身体确实很苦啊,一天到晚我们还梳妆打扮,这个营养那个营养的。我们能吃什么啊,都是我们身体里的虫子在吃,八万四千个的尸虫。所以我们在饮食的时候要想到,我们在供养众生啊。虫子也是众生啊,不是你要吃。什么是饿啊?饿就是病啊,是虫饿了,伸着头在那里哇哇叫,所以你把那个饮食,药,它吃点药,就安安心心在那里睡觉了。它睡觉了,自己也就舒服了。无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破除身见,但往往我们在身见里出不来。你看我们很多念佛人,他都一天到晚都是照顾这个身体。一叫他念佛,哎呀,我很辛苦啊,哎呀,我又不能睡觉啊,我又营养不够啊,多吃水果啊,念念都想着怎么吃啊。让我肥胖啊,营养充分啊。这种人,我又一下子怕感冒啊,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我们有时候在佛七里面都能看到这个样子,念念都是身体,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照顾那样照顾。这种人得不到法上的利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5157.htm) ------------------------------------------------------------------------------------------------------------------------ 大安法师:龙树菩萨所判之易行道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24 11:33:00 
 
原 文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①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译 文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 【注】  ①阿惟越致:意为不退转。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堕声闻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必至成佛之位。 【按】   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法集大成者,其难行道(靠自力)与易行道(仗佛力)的判教,独具慧眼,深契佛心。昙鸾、道绰、善导等祖师传承此净宗心要,惠利震旦众生至深且巨。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5161.htm) ------------------------------------------------------------------------------------------------------------------------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过程当中八个「勿」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29 9:46:00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还是劝勉和告诫,先是劝勉后是警诫。劝勉大众,惟一的是愿现前参与法会的大众,哀愍我一念愚钝的真诚,可怜我这样苦心的愿望。希望什么?希望与会的大众,共同建立菩提愿,共同来发菩提心。由于建立这涅槃忏法的法会,要令大家没有发菩提心的,今天把它发起来;已经发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长;已经增长了的,令在尽未来际相续不要退转。这是劝勉大家。劝勉大家以后,进一步用八个“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这样来警诫。这八个“勿”实际上是经验之谈,就是告诫大家对发菩提心不可大意,发菩提心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这些障碍。对这些障碍、困难,首先说清楚,一定要冲破。 “勿畏难而退却”,就是对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动经无量劫难行能行,这太难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里去,他觉得很困难一样。这时候,省庵大师作为善知识,鼓励你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对成就佛道有退转、怯懦之心。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决定能成佛,你要有这种自信自肯。你有这种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开始走,马上佛菩萨就会加持你,就会让我们一帆风顺。所以千万不要退转,千万不要怯懦,这是第一个。 “勿视易而轻浮”,开始是畏难情绪,第二点是他认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这样会使他的行为很轻慢、很浮浅,这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达不到目标的。因为成佛毕竟动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要积集无量福德智慧的资粮,才能够把我们本有的佛性显发出来。就好像挖井,虽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话,一定开始挖到的是干土,然后挖到湿土,然后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锹一锹地去挖啊!所以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就是有人发心发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个发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发起不了长远心,他没有一种韧性。欲速则不达。 “勿懈怠而无勇猛”,你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过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烦恼所占据,就不会有精进勇猛的心,也就到达不目的地。 “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个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没有那种大强勇猛的浩然之气。你看世间的人,如果一天到晚无精打采的人,世间的事业都干不成,更何况干一件出世间的大事。他们没有那种刚猛,那种干劲,是成不了气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 “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因循苟且,总是期待这个事情等明天再说吧,等后天再说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当下撩衣便行。这也是我们修行上的一个毛病。无量劫以来,我们曾经也发过心,但就是因循原来的毛病习气,不能振作起来,总是想到以后再说,以后永远就没有机会。就好像现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闻到佛法都也觉得,佛法是不错,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后再说。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呜呼哀哉了。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觉得发菩提心成佛,这太崇高、太伟大了,我自己太愚钝了,根机太陋劣了,我这个人不行啊!这个目标达不到。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心思去进取,觉得跟自己无分,这是愚钝自卑者。 “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也是觉得自己根机浅,自己不行,自己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没有我的份。这就是不重己灵,自暴自弃。 所有这些都要在一个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当中避免,这八个“勿”都是我们可能存在的障碍。省庵大师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对这些正面来劝勉,不要怕自己愚钝、不要怕自己根机浅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够得到好处,就能达到目标。他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比如种树,树刚种的时候,那个根是很浅的,是吧?那你不能由于根浅,经不起狂风猛雨的摧残,你就不种了。你还是要种啊。根浅你要好好地呵护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扎得越来越深了。它扎得越来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够接上,然后上面接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它慢慢地才能长出参天大树,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是说种树要有一个长久的过程,它才能根深叶茂,不是开始就能这样的。这就好比我们刚开始发心,可能各种功德都没有,烦恼习气也很重,甚至常常会退转,但你要坚持它,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地我们这颗菩提种子,就越扎越深、越扎越深了。再加上我们的大悲水来浇灌,再加上佛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我们也就破土而出,以后也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菩提树。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为什么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让我们这一颗小小的种子,以后长成一颗覆荫多少万里的大树,不覆荫自己,而且覆荫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说你很钝,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钝的刀,你不能说这把刀既不能砍断东西,又不能断烦恼,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铁、有它的钢在里面,它就有锋利在里面。只不过是现在钝,钝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这钝的刀就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到这把刀成了锋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样,开始我们般若智慧总是被凡夫的知见、习气所掩盖,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对烦恼,面对执著,没有办法,一筹莫展。但以后我们常常训练这种观照:自性空,无所有,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训练这种观照,训练久了,对照五欲的境界,对照我执来的时候,这种空性的智慧就上来了,他就能够破烦恼贼。所以就像磨一个钝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这是对我们这些根机陋劣的众生,在发心上的一种正面鼓励,你要去发心。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5771.htm) ------------------------------------------------------------------------------------------------------------------------ 大安法师: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19 14:21:00   
 
问:我们有些同修很喜欢大谈感应,或讲些预知,问灾难,请问是否正修?请开示。 大安法师答:还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我们念佛求往生的人,总的来看,知道浊恶的世间末法的时候,都是灾难不断啦,都是火宅,是牢狱,是茅坑啦。总体的是一个值得厌离的地方。总的趋向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佛经给我们悬记的。我们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就可以了。那么佛法是不提倡去预测的,一个比丘去占卜吉凶,是属于邪命之一,是戒律不许可的。一切都是因果嘛,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梦幻泡影,都是梦中之事,不知道也罢。反正我就抓住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求往生恳切,随缘度日,好也是梦,坏也是梦。随缘度日,敦伦尽分,安分守己,抓住这句名号,以平实的作风来修行比较好一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4380.htm) ------------------------------------------------------------------------------------------------------------------------ 发菩提心要句精华集
 发布:欢欢 []   日期:2011-8-23 12:04:00     
 
发菩提心要句精华集          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   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是小乘法,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法,所做皆是菩萨行。   很多人喜欢大谈明心见性,忽视了菩提心的修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根本无法通达空性,一旦具备了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会自然地将你带入空性的体悟。   莲师说得好,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心理,是发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碍。   菩提心不但应在心中生起,更应付诸行动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发菩提心分国王式发心(即自己先成佛后度众生)、船夫式发心(自他同解脱同成佛)、牧童式发心(先度生后成佛),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饮水,并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伤害。于是将羊群赶在最前面,他走在最后。   为了先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佛位后自己才成佛,才会有最高的成就。   牧童式发心应是从心底里真真切切地发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轮回中的苦难众生而生起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心力。   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现在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曾对我百般关心,万般呵护,有好吃的先给我,有好衣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将我养育成人,他们对我的大恩大德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然而这一切恩重如山的父母,即无一不是深陷轮回泥沼之中,难以摆脱。深受种种痛苦。就象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郊野岭。这些父母众生都还在轮回之中受种种的大苦,我怎能忍心弃之不管,却想自己先解脱成佛,这岂不是太自私,太无情了。因此我要向过去的大菩萨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帮助一切父母众生离苦得乐的种种菩萨行,只有修行佛法才可以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和帮助一切众生。   经常要自问自己,我念佛放生持戒是为了谁而修行呢。肯定是为自己的,要抛弃利益自己的心,为解脱众生的苦难而修行。   要牢牢记住只有一个真切的愿望,为了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能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法。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轮回相续飘泊众有情。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这四句偈,所有修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念满十万遍。   在六道中一切显现出来的境象,都如水中月、镜水花一样虚幻无实的。众生却因愚痴,执幻相为实有,造下种种恶业而在轮回里不断地生生死死。枉受轮回大苦而不能出离。为了他们都在自心本觉的法身光明中休息,永得妙乐。我从此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使之扩大,升华至菩提心,发誓一定要将众生一个不留地度脱轮回苦海,直至他们都成佛。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和快乐之因。悲无量心,愿一切众生都能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离没有痛苦的妙乐。舍无量心,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的分别,心住于平等。   我发愿,如果珍贵的至宝菩提心,在我心中尚未生起,愿急速生起,若已生起,愿它能不断扩大增长,并且永不退失。   如果一定要找出八万四千法门之中有什么可以固定套用的模式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就是前行的发出离心和发菩提心,正行的无执著地住于空性,结行(后行)的功德回向。这是至关重要的三个神圣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修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最初我们强调“修法动机”是为了要去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我们真真切切的出发点(前行)。   在正行的修法是应了知“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而修,如看电视,尽管电视机的一切人事都是这么活灵活现的,与我们如此接近,却全都是了无自性的幻像而已(正行)   每次每天修行结束时,只那怕仅仅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应把由此产生的善缘利益,安乐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念诵四句颂时,自己心里一定要生起对众生真实的慈悲心,即帮助救护他们的真实心态,不然嘴念,心中没有生起菩提心,如此则自欺欺人,浪费时间,无一点意义的。   反反复复不断在上师三宝前信誓旦旦,去帮助众生,去慈悲众生,但却没在行动上有任何表示,这难道不是在十万次地欺骗佛菩萨吗?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罪业深重的呢?   所以应当断除这种欺骗上师三宝欺骗众生,欺骗自己的行为,时刻精进地修心,努力让菩提心在心里真实地生起,如果这样地修菩提心,它就会越来越强大。   发菩提心是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精髓的总汇心要。   有菩提心人,就好象拥有如意摩尼宝珠一样,一切自当满足,没有菩提心的人,一切修法都缺失了,也不可能开悟成佛。   一切生圆次第的法门,如忏罪,集资,持咒等等的目的也是在于能通过修法令你生起菩提心。   因此要明白,为你讲授菩提心窍诀的上师,比起为你讲授其它法要的上师恩德更大。   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名气大小,只是他们的愿力与众生的因缘不一样。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上师呢?只要通过他的教导,我们能在身心中生起对慈悲、菩提心的了解与真实体悟,这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加持。   所有好的上师传的法皆为你能产生菩提心,对菩提心避而不谈的所谓大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若以自私自利讲经说法,则此种行为亦成世间八法之因,树立菩提心首先应明了菩提心之功德。故密乘历来重视对《入菩萨行论》、《修心八颂》、《佛子行》等论典的闻思。尚有寂天菩萨的自他平等之窍诀。阿底峡尊者的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并对其报恩等7种窍诀。   很多学佛者关注的是修了什么法门,做了什么功德,如此等等,却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在修行,正因为如此,虽然修了几十年,仍未摆脱原有的用心习惯,没有摆脱凡夫心的系缚。   修行关键在于“用心”,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用心方式,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做事,这才是成就佛道必须具备的心行。   菩提心可能无法一步到位,但我们应当常做这样的观修和训练,做任何一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来自于积累,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只要我们不断的如是观修,菩提心的力量就会念念增长。   当菩提心有足够力量之后,便能战胜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修学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即使做得事业再大,经论研究得再深,往往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助长我们的凡夫心,虽做的是佛教事业,但只是累积一些福德资粮,虽学佛教典藉,但只是增加一些佛学知识,对于修行是徒劳无益的。   在无尽的轮回中,推动我们流转生死的动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无明,并由此导致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造业,在造业的过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养和增长。   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烦恼我执,贪嗔痴皆为凡夫心的显现。   心性与佛无二无别,现相与佛天壤之别,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们只有不断剔除心行中的种种杂质,发起勇猛的菩提心,并辅以止观的力量,才能全面开发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   否则即使像声闻人那样断除了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无量功德。   但只要通过正确的观修,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佛果的无量功德。   菩提心具有无限的特征,这种无限正是迅速圆满佛果功德的秘诀所在。   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们本着利益一切众生的无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无限的,正如任何一个数字被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必然是无穷大。   三主要道,下士道念死念恶趣苦,圆满人天善果为目标。中士道以念人天苦,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   如果我们没有深刻意识到人生短暂及恶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会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难以发起猛利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出离心是引发菩提心的基础,而菩提心则是根本,是总持,是统摄一切的核心。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学核心,归根两点: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见,我们的一切修学都应围绕这两点。   在佛陀所具备的品质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即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这两种品质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见而成就。   如何将一念悲悯之心转换并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动。   如果通过相应的引导,每一个人都能发起菩提心,或者说我们都知道怎样在心行上去调整并接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的有限的不纯净的菩提心。   从世俗菩提心上升到胜义菩提心,需要有个超越的过程,即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的超越,从凡到圣的超越,突破这些局限也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发胜义菩提心,这个过程需要性空见的指导。   《道次第》的内容主要由道前基础和三士道组成,入道基础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对法,对师,对闻法都缺乏应有的恭敬。结果师心自用,盲修瞎练。正因为没有扎实的前行,尽管他听了很多法,却不能够落实在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前基础中三点引起关注并加以实践。第一首先端正听法和闻法的态度;第二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要;最后必须依止法,这是入道的根本。一般学佛者却始终未能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也是不少学佛者难有长进的原因之一。   佛法从恭敬中得,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在极度的恭敬中,我们的心里是清净的,那样的心才容易与法相应,反之,即使得到了佛法的甘露,却没有清洁的法器去盛载。依然被凡夫心所染污。如果没有依止法,我们往往会自以为是。   在三士道的建构中,以菩提心统摄整个成佛之道,从人天乘进而解脱道,并最终抵达菩萨道。   没有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砺,不断的念死念恶趣苦,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观修,即使发起菩提心,也难以恒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后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佛经讲:“认真地孝养自己的父母,供养他们所获得的福报和供养佛陀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乌鸦能反哺,羔羊知跪乳,都知道要恭敬,要报恩,我们如不知报恩。岂不惭愧。   《大方便佛报恩经》里《发菩提心品》云: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统摄,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多只能归到人天的福报而已。人天福报是有漏的,靠不住的。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诸佛法故。菩提心犹如福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水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菩提心要依众生而发,没有菩提心,就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就。   发菩提心的论典有:《菩提心论》、《入菩萨行论》、《菩提道灯论》《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解脱庄严论》、《大乘菩提次第论》,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都有关于菩提心的教授。   发心容易,退心也容易,要坚固这个菩提心很难。但是我们常常地发愿,发起这个愿菩提心,哪怕时间很短,哪怕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几秒钟,半分钟,一分钟,这时候升起的功德,也无比广大。  一颗金刚钻研磨再碎再小,它也是一颗金刚钻,绝不是一颗小石子。   我们发了菩提心,尽管还没有具足一切功德,甚至还没有修行好,但是我们的身份从普通的凡夫一下子提升到菩萨的境界了。   我也像那颗小小的碎钻那么尊贵,如果不发心,我永就是一颗小石子。   愿菩提心生起后,这非常脆弱,需外缘来辅助。闻思修三慧来帮助,闻菩提心易得,但不坚固也极易退失,只有经过久久的思维获得定解才行。   对佛法的认识坚定不移,不为外界的境界所转动,定解升起来后,就不再依靠名言,经教的听闻,甚至不需要作意。一看到苦难的众生,就会在心里由衷地升起要救度他的强烈意愿,这叫做思所生菩提心,到此时我们才算真正发起了世俗菩提心了。   从我们在解脱道这个角度来看,要想真实的成就菩萨的大行,满足于口头上的发心根本不够,必须用一些东西来帮助加固堤防。夯实基础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升起这个——行菩提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菩提心。   众生无始来的执我和自卑是非常坚固的,很难破除,一个癞蛤蟆它永远都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它执著于自己是癞蛤蟆的相,那么对于成佛来讲,我们老是执著自己是凡夫,很庸俗,很下劣,这也是一种微细的很难破除的心量障碍。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是个破罐子,但是绝对不要破罐子破摔。对治下劣心的方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摄大乘论》云:无量十方诸有情,念念已证善逝果,彼即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他们都已经在我们的念念之中,都已经成等正觉了,成佛的人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树立高远的志向和目标,将来就成就一个高远的果报。否则你肯定变成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的人。   欲使目前的生活具有意义,对未来深怀希望是必要的,因为它会产生回应的影响。来推动我们目前生活,眼光越远,越能表现出圆满的行为。而把目前当作趋向未来目标的途径。   一个人极易把未来的职业,地位融入目前的自我意向之中,设想自己为医生、教授、商人,渐渐他能发展出具备这种从业人员的必备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心理暗示,角色期许,借假修真,对于一个人的修行是极大的帮助,所以不要害怕这种假的发心,假的持戒,假的修行,即使还是假的,但慢慢地薰修,学习,时间久了,我们的身体就象染香人一样具有香气,这就是香光庄严。   佛慢就是心中升起自己就是佛的一种勇猛无畏的力量,不是骄慢,不是凡夫的贡高我慢,而是自己对这种“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当下承担,当下体验。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就像在放焰口时,念的“入根本定,起观音慢”。   这种种慢,就是对未来意向的角色的自我期许,相对前面的自卑下劣怀疑正好是一个最好的对治方法。   常观佛相好,念佛功德,读诵大乘经典,期盼佛国的美丽,庄严,依正境界即能在我们心中薰染智慧香光功德,是心做佛是心是佛,而不是念念做凡夫,念念是凡夫。   是心做凡夫,是心就是凡夫,我们不要老是给自己暗示错误的念头。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明心见性的人才有。胜义菩提心它具有空性和大悲的统一性。既安住于空性中(大智不受轮回),又能生起大悲(大慈不住涅槃)。   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手代表慈悲方便,眼代表智慧,用智慧眼观照,用方便手段去救度众生,二者是同时生起的,这叫悲智双运,悲智等持。   有一位成就者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也就是菩提心的最好内涵。也是佛教的特征所在——智与悲。   出离心舍的是生死轮回,出家出的是生死家,烦恼家,并非单纯出一个两扇门的家。所以不要画地为牢地为自己弄一些障碍,出离不是你讲的那么恐怖的事情。   菩萨与二乘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菩萨可以在一念之间俱足菩萨所有功德,等菩提心退失时,功德也随之退失了,故你如果能够长时间保持这个菩提心不退失,那么你就具足了菩萨相应的功德。   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   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刹那间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净,同时还能圆满众多的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即使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五加行中积资忏罪,让我们在没有生起菩提心时,这些修法可以帮我们生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再加上这些修法,则修法的进步会更快,更圆满。   从无始来,我们一直在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诚心诚意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早已习惯自私自利之心,却从来未串习过利他之念,发菩提心确实很难,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励力修习。   比如说刚刚发起菩提心的人,他虽然没有什么证悟的境界,但是仅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给予众生极大的利益。   佛陀曾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有了它,一切都很好办,如果没有大悲心,不说现世健康长寿,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闻思修在大乘法中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机,那么无论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无论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做所为都会为其它众生打算。   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狱后痛苦轻微,历时短暂,在地狱中当利益众生的念头生起时,于一刹那间即出地狱,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发菩提心与不发菩提心的利害,看佛与人便可一目了然,凡夫人从无始以来始终只为自己打算,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可是至今仍然一无所获,依然处于轮回之中,佛虽没有希求自己的解脱与幸福,一心一意度生,但他早已经成就,且圆满一切功德。   现虽凡夫,还没有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将自己的问题置之度外,首先考虑众生的解脱,为众生修行,那么自利就会自然而然成办,不用单独去做,如果为众生修行不为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话,释迦如来是不会成佛的,因为自从发了菩提心后,他再也没有为自己想过(无我),事实上,他却成就了,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够舍弃自私心,一切都会圆满。   只是我们自己放不下,始终都将自利置于首位,而最终也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样也无法成办,自他二利都化为泡影。   菩提心自身就有这样的能力,不求自己解脱,也可以得到解脱。   在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修其它的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有了此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   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   初期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上一个修解脱法的人。   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沦落到如此地步——以泥封门,谢客断绝外缘,闭关修了九年大圆满,却不一定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故出离心菩提心极为重要。   学佛的人必须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显密佛法一致认为,一切万法都随发心而定。《开启修心门扉》云:为今生圆满而修行、放生、供佛如愿以偿后,其结果也不过如此,因前世业力未能如愿。这些善行也不会引发丝毫世间果报,修行时,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解脱,度众生成佛等,故其所做善业又怎么可能变成解脱之因呢?决不可能。因果是从来不会错乱的。   如果一个人被饥饿逼迫,挣扎在生死线上,如果不食几分钟后就会死亡,对他来讲开取宝藏和得到食物,后者更重要,那些大法对于无基础的人而言太高深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在得到出离心和菩提心之食物,然后才有力量去学大法。   城只有一门,一旦进城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随心所欲,没有经过城门,便只能徘徊于城外,永远无法进入城内,说明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趋往修行之城的唯一路径。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想修成法,无异于螳臂当车,实自不量力的愚蠢之举。   因一时环境等因素,偶尔产生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可靠的,故尔要反复修习,一旦生起,令其稳固不退,生起出离心别无它途,唯有人身难得和死亡无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希求解脱的心念,日日夜夜从不间断,才叫生起出离心,有出离心的人,思想深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信念,我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解脱。   没有修某某法,不懂某某经论,都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了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学者问船夫,你懂不懂数学,船夫说:“我不懂”,学者说:“哦,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船到江心时,学者又问那你懂不懂哲学,般夫说我还是不懂,学者说那你又失去了半个生命,行至河中船出故障。船夫问,你会不会游泳,学者说我不会。船夫不无遗憾地说:“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了”。   同样如果没有修持,虽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   由于佛的加持,加之我们前世修的善根,使我们在万难的轮回中,今生产生了一线行善的念头,行善的愿望是如此脆弱而短暂,而做恶的念头是如此强大而长久。并且又很难去掉。这种作恶的念头除了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之外,是别的行善行为所不能去掉的。   在无数劫漫长的时间中,一心为众生谋福利的佛陀们把树立菩提心视为最有意义最宝贵的东西,菩提心是数不胜数的人,即一切人获得最大幸福——即顺顺当当地成佛的保证。   菩提心好比是点铁成金的点金剂,一个人一旦树立起菩提心,便会使你的不干净的身躯会立刻变成至贵无价的佛的身体,佛陀以其无上智慧,深入而全面地考察时发现,菩提心比任何东西,还要珍贵。   正像一个人虽然作了极大的罪孽,但是只要他有勇气就能去掉恐惧心理一样,只要他发菩提心就能在顷刻间从罪孽的报应中解脱出来。菩提心如同劫火一样,瞬间就能烧掉一切罪孽。   虽然只要产生发菩提心的愿望就能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却不可能获得象实践菩提心那样无限的福分。   当一个人为解脱众生的一切苦难矢志不渝地坚持菩提心时,就从这一刻起,这个人不管是睡觉或者玩耍,他的功德福分不停地增长,达到连天空都装不下的程度,只要为劣业众生的解脱而努力,就能使我们功德日夜不停地增长。   没有发菩提心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如同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便会死亡,而出于菩提心所做的善事,则像常青的果树一样,不停地结出果实,并且越摘越多。   仅仅产生消除某个生灵头痛的念头,就能获得无限功德福气的话,那么产生解除所有众生的无尽痛苦,并为他们谋取无限利益——成佛的念头,就会获得更为无量的功德福气。这是无须赘言的。   父母双亲,天神,仙人和梵天等这些众生连为自己成佛的菩提心都未能在梦境中产生过,那么怎么可能产生为他人的菩提心呢?   今生有幸产生这个前所未有的美妙的菩提心,而这个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幸福的源泉,是解除一切众生的所有痛苦的灵丹,如此可贵的菩提心功德福分是无法估量的。   一切众生虽然都有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愿望,可是却偏偏往苦海里跳,一切众生虽然都有获取幸福的愿望,可是由于烦恼所致,却把真正的幸福视为仇敌加以征服消灭。   没有基础修法,学大法,由于根基跟不上,再高的法也无用,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应当从最基础的法修起,这样才会有收获。   修行人分三个层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中等人每个月都会有所突破,下等人一年比一年好。反躬自问,自己属于那一种修行人呢。可惜的是却没有第四种修行人。   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长的时间过去了,但他们还没有修完最基础的法,主要是没有动力,所以在修行上才会蜗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再想获得万劫不复的人身,都难上加难,继续修行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是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   当我们的身体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没有任何艰难、困苦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不错,就不会为无常的来临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努力。整天处于闲散的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想临时抱佛脚进行补救,已为时晚矣!   很多人认为,年老时如果没钱,无人照顾,生活就没有保障,所以拼命都去为钱奔波,他们为今后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后世。   如果平时毫无准备,等到大难临头时,再着急也没有用,所以作为修行人,必须具有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一定要走向自他解脱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来迎接无常的光临。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   因果是有一定法则的,大米的种子长出的必然是大米,如果我们行善的动机是为世间的福报,在这样的动机下,即使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也绝不可能解脱,因为这些善业都不是解脱的因,此因成熟时,也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果。   问一问自己行善的动机,如果是求福报,虽然这会有善果,但与解脱却没有关系,现在如果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有办法将已经做的善业变为解脱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起菩提心。   因为虽然从刹那刹那生灭的角度来看,以前所做所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其种子的相续却已经留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一旦我们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阿赖耶识中的相续就可以立即转变。以前所做的善业,也能因此而成为菩提之因,如果我们不去改善,那么它将永远是世间法,永远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这实在太可惜了。   只有解脱,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有人会认为我是学净土的,学密乘的,这些大乘的法才殊胜,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也许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发现,自己连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要做小乘的修行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出离心,非常讨厌世间圆满。并不遗余力地希求解脱,我们做到了吗?   大乘修行人又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菩提心,能无自私,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做到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根本就不是佛教的修行人。   我想没有必要听更多的法,先把听到的法落实到行动上,作到一个,再听下一个,就像走路时,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几米路,就可以稳稳当当地往前行进,如果始终寸步未行,那么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况,你都能了然于心,那也是徒劳无用的。   发出离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像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够做到的,而且要如实地衡量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并时刻激励自己,我必须努力改善,不断进步,决不再做名誉上的修行人,当我们知道自己也什么也不是,并有了压力之后,才会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我们才会成功。   走上上士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凡夫从无始至今,都对自己珍爱有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打算,很少考虑别人,即使考虑也是有条件的,从不会无条件地为他人着想。   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却并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无论发菩提心如何艰难,我们也要向这个方面努力,要挑战自我,挑战自私心,坚持不懈地与它作斗争,如果肯下功夫,我们最终必定会胜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顾忌地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但是,我们的自私心不但没有理由,没有根据,并且是我们获得最终安乐的大敌。关于这点,在我们以前所学的世间文化里从没提及。以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何等错误。   密勒日巴弟子说师父啊!你肯定是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就当场批评说:“你这样讲,虽然是对我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   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二人必死其一时,虽然我们碍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菩提心的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所以成佛不是大乘菩萨们的终极目标。   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在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都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   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回头看看自己学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即使每天念佛十万声,如果没有我要为度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也不起作用,这是很可怕的。   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所以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有,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助缘,如听闻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关键是要修四无量心,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是很难的,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于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这是学佛人必须要过的一关。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菩提心本身,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忏悔清净罪业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开启大乘佛法门扉不可或缺的“万能”钥匙。   好比一个人要画壁画,如果墙壁都没有又画什么壁画,而基础修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出离心,另一个是菩提心,外加行内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围绕这两个修法而展开,都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而进行的。   应自我审视,问问自己究竟在希求什么,树立了怎样的目标,如果发现目标不正确,就等于发现自己最大的不足。只算一个尚未入门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将永远是凡夫,如果现在肯踏实地去做,每个人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因为释迦尼佛所传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针对像我们这样没有入门,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反复强调基础修法,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视这些基础,轻描淡写随口带过,你们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印象,但无论怎样,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是贯穿于修行始终的中心要点。   无缘殊胜,无缘就是空性之义,没有证悟空性,也不用着急,只要能修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证悟空性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否则如蒸沙成饭。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可能遇到破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第一是发嗔恨心,生起严重的嗔恨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第二是自诩功德,第三是于善生悔,如理立刻回向后,善业就不会被毁坏,特别是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发心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   如果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不以善业为依托叫发愿,以善业为依托叫回向。二者差别就在于是否有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善根的的特点就是,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可能越减少。   如果说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赐予我们凡夫众生的无上妙果,那么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摘取菩提树上无上妙果的梯子。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5044.htm) ------------------------------------------------------------------------------------------------------------------------ 大安法师:一定要天天作净土得生想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8-29 9:43:00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增广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印祖在这里这个开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生只要信愿真切感通佛力,一定能够往生。你如果总是怀疑,哎呀怕我功夫不够啊,我功夫没有成片啊,我没有得到清净心啊,我临命终时可能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上啊,我怎么能往生啊,我业障深重啊,你老是天天这样暗示。要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这个老是觉得自己不能往生,你还真往生不了。你这个一念怀疑是对佛的不可思议威神愿力的怀疑,你信不及,所以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哎呀我能不能往生啦,我业障深重啊,我功夫不行啊,什么什么的。你一天到晚,这样这样的。这不能往生,这个印祖讲的话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听祖师的话,包括善导大师说:一个真心念佛的人,作得生想,一定要天天作:我一定往生,我一定能往生,决定往生。由于这个往生不是自己傲慢,我有什么功夫,是由于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不忍我在这里轮转,一定要令我往生,是阿弥陀佛的力量令我往生。我是相信阿弥陀佛故,才决定相信我自己一定往生,是这样的事情。那么印祖这个开示是非常精要的,对治众生的很多知见上的不正。这个跟《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所说是没有冲突的。 讲边地疑城有两种,一种是对佛的四种智慧,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能相信,不能生信,但不是说他一点都不信,他只是信不及,中间可能还有怀疑还有后悔,但是他断断续续还在念,由于这样的因缘,阿弥陀佛还慈悲不舍这样的众生,临命终时佛力加持,让他往生。由于他的疑心没断,由于他的一念疑惑心,在西方净土它所变现的是一个两千里的宫殿,他住在宫殿里面也是莲花化生,也是各种资生用具自在如意,如忉利天这样的福报,但是在那里面不能见阿弥陀佛,不能听闻法,不能见菩萨声闻众,这是一种不能信他。还有一种不能信自,不能信自就是,对自己本具的无量光寿性德产生不了信心,但是对阿弥陀佛他有一定的信心,当他信自不足的时候,信他肯定会打折扣,但是他认为阿弥陀佛还是能解决他的问题,所以他这里是“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但他还能念佛,愿意去,觉得这个世界很苦,以此因缘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疑城,所以这是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有一定的怀疑,但是对于往生这个事情他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而且他还是在断断续续地念,阿弥陀佛能加持他。你象印祖讲的他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这个疑,就使他与阿弥陀佛的加持产生了绝缘体,把他隔开了,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他身上就由他的疑障把它隔开了,就不能往生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5769.htm) ------------------------------------------------------------------------------------------------------------------------ 大安法师:人是从哪里来的?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9-24 6:55:00    
  
 人是从哪里来的      《起世因本经》中说,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光音天是二禅天。光音天的人就是在空劫(成、住、坏、空)快到成劫的时候,飞行过来的。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没有人,但是有很多的丰茂果实。他们吃了这个地面上的果实之后,就飞不动了——因为浊重了。地球属于欲界,欲界的植物果实都有雄雌的差异。光音天是色界天,色界天人无男女区别,但是吃多了欲界的植物果实之后慢慢就有了男女的差别。欲望轻的转为男的,欲望重的转为女的。
  有男女相之后,就有了世间的感情、爱欲,慢慢地家庭也产生了。有了家庭就有私有财产,家与家之间就有纠纷,于是产生裁判官(刹帝利),而后慢慢形成了国家。     
    原本从光音天过来的人,寿命都很长。古人的寿命也比现在的人长。我们读中国的古书,就会知道三皇五帝的寿命都很长,做天子的时间都是上百年,短的也有八十多年。而且在福报方面,古人的福报也比我们大。跟古人相比,我们的生存资源是越来越匮乏。陆地面积越来越小,金银财宝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缺,粮食产量越来越不足,连空气也是越来越差。于是疾病、怪病频增,天灾人祸不断,道德感越来越差,寿命也越来越短。可以说,人是在退化,而不是达尔文说的在进化。
  处在减劫的时候,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每百年平均人寿减少一岁。到了人寿平均三十岁的时候,饥馑灾就出来了;人寿平均二十岁的时候,瘟疫灾就到了;人寿平均十岁的时候,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互相嗔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因此,人会活得越来越痛苦。
  所以说,我们佛弟子要明了这种生存的真实状况,要生起猛厉的出离心,信愿持名念佛,尽早离开这越来越浊重的娑婆世界,早日到达清净、庄严的极乐国土。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445.htm) ------------------------------------------------------------------------------------------------------------------------ 大安法师:我念佛没有定力,心中不得清净,如何能专注念佛?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9-25 9:01:00   
 
问题一:我念佛没有定力,心中不得清净,如何能专注念佛? 答:好,你刚入佛门,就听到了念佛法门,这是你的稀有的善根,这个很难得,要珍惜。念佛没有定力,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都是妄想杂念纷飞的凡夫,心不清净是正常的;说你一学佛,心就很清净,反而就让人奇怪了。那么问题就是在这个不清净的心中,这个佛号就能让我们渐渐得清净。所以古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佛号就像清水珠——你这个混浊的水被清水珠一下去它就澄清了——用这个比况,这个佛号投到我们不清净的凡夫的心里,我们凡夫的心里会趋向于佛号的清净、有序、透亮、平等、慈悲。所以怎么专注念佛呢?你就是这句佛号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声音,耳朵再听进去,就是自念自听,念清楚听清楚,你当下这个心就在这里念兹在兹,慢慢子这种训练——训练得娴熟了,你哪怕默念都有音声之相,这种音声之相把你的这个妄心摄住,这样就是净念相继。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必须追求的一个念佛的方法,不能口里念着佛,心里还在打其它妄想,一定要把攀缘的妄想心都摄在这音声佛号里面。这种功夫是慢慢成熟的,现在你就从数量开始,一天规定念多少声佛号。一般我们现在提倡一天念一万声佛号——至少是一万声,一万声佛号大概就是2个小时。如果说2个小时都不能保证的话,你说一天24个小时,你22个小时都在五欲六尘里面,2个小时做一点清净的解脱之法都做不到的话,你怎么能说你是真了生死啊,真发菩提心了?所以至少是一万声佛号,能念到三万、五万就更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518.htm) ------------------------------------------------------------------------------------------------------------------------ 大安法师:如何读诵佛经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9-20 8:55:00     
  
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在兹,心不旁骛。如是诵经,庶可获致法益。如出现读错漏字的现象,诵经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兹有一则公案为证: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佛门弟子,军务之余诵经。有个阵亡的士兵托梦戚继光将军,告知明天当遣他妻子前来拜见,请求将军诵一卷《金刚经》为他超度。第二天,果然其妻悲泣前来恳请戚继光将军,戚继光慈许。次日早晨,为阵亡士兵诵《金刚经》。在诵经过程中,家里丫鬟给戚将军送来茶饼,戚将军见后挥手,示意拿回去,便继续诵完了经。当天夜里,梦见那位士兵说戚将军念的《金刚经》多了两个字——“不用”,功德不圆满,所以没能超度出去。戚继光追忆,怎么会多念“不用”两字呢?哦,原来是向丫鬟摆手,意地中有“不用”的意思,便混入经中了。于是第二天早晨,戚继光再次诵《金刚经》,把门关严,交代一切人等不准干扰,便至诚地诵完《金刚经》。至夜,又梦见那位士兵前来道谢说其已从冥府超度投生善道了。 可见诵经不可掉以轻心,动心起念,幽冥俱通。如是因如是果,可不慎哉!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88012.htm) ------------------------------------------------------------------------------------------------------------------------ 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它是以天台的教观来发明诸法实相。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再内外诸处,异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 钟大朗:苏州木渎人,其父母祷观音而生。幼时随父母礼诵,及入塾,闻圣学,即以圣学为己任,因不礼诵,而辄作辟佛文字。后见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始知愧悔,不复辟佛。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心学佛为居士。遂研究天台、禅宗各书,各有所得,乃礼憨山大师门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其戒行净若冰雪,其见地明若日月。而且注重净土一法,以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一生弘法,不作住持。多居北天目灵峰寺,故后人每以「灵峰」称之,实未为灵峰主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