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漫画:鲁迅与周作人夫妇闹翻了(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9/03 07:39:57
鲁迅与周作人夫妇闹翻了(1)鲁迅时代何以为生000BIETR选择字号: 键盘左右键(← →)可以翻页 全屏阅读 加入书签

从1920年开始,鲁迅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同时兼课。1923年,鲁迅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撰写了大量杂文,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财政困难,屡屡拖欠公职人员的薪金。教育部在1920年上半年拖欠了一个月的薪金,下半年则一拖几个月,直到年底才把9月的薪金发全。1921年和1922年情况更糟糕,仅能领取薪俸三分之二左右,鲁迅月薪应得300多银圆,实得200银圆左右。特别难以容忍的是二弟妇羽太信子掌握家政后挥霍无度,经常入不敷出。为支撑三代同堂大家庭的浩繁开销,委曲求全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借债度日。

周家三兄弟和母亲、眷属(周树人妻朱安、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及儿女、周建人妻羽太芳子及儿女)共13口加上几个佣人一共将近20口,同住一个三进二十几间房屋的大四合院,应该说是比较富裕,然而由于羽太信子掌握日常费用,挥霍过度,每月生活费700多银圆(合今人民币将近3万元)都不够开支的,经常入不敷出。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所谓兄弟》中谈道:

有时茶余饭后,鲁迅曾经感叹过自己的遭遇。他很凄凉地描绘了他的心情,说:“我总以为不计较自己,总该家庭和睦了吧,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行交给二太太(周作人妻子),连周作人的在内,每月总共有六百余银圆,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带走的呢?”据鲁迅说,那时周作人他们一有钱就往日本商店去买东西 花光之后,就来诉说没有钱用了,这又得鲁迅去借债。

从《鲁迅日记》可见,1919年11月,鲁迅借债500银圆为期3个月,利息1分3厘(65银圆),补足购房款;1920年5月,鲁迅借债百余银圆;1921年3月,周作人患病住院后到香山疗养,鲁迅又借债700余银圆。经常是还了老债,再借新债。

因家务严重冲突,加上羽太信子有时发作神经病、谗言污蔑鲁迅,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向长兄周树人(鲁迅)递送绝交信。鲁迅被迫搬出八道湾大宅,先在砖塔胡同61号赁屋暂住,三间正房月租金8银圆。

“砖塔胡同”的名称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61号院(现为84号)是鲁迅在京的第三处寓所。

8月2日《鲁迅日记》云:“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这处住房是鲁迅通过许钦文的妹妹许羡苏与她的同学俞芳联系租住的。

砖塔胡同61号院是一所很普通的老式砖木结构的住宅,两扇朝北开的黑色木门上,镌刻着两句红色五言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院内3间北房,东西各两间厢房,“代理房东”俞家三姐妹住在两间西房里,东房中,一间是女工住室,一间是公用厨房。鲁迅与朱安夫人住在3间北房里。

鲁迅迁居砖塔胡同的时候,61号院房子已半旧了。院落临街的西墙,石灰已剥落多处,这与斜对面溥仪本家一座高大轩昂的王府相比,不免显得很寒酸。鲁迅住的3间北房,房间矮小,进深又浅。堂屋里除放有一张日常吃饭用的小八仙桌外,还支着一张木板床铺,白天在这里吃饭还兼做会客室,晚上便是鲁迅写作和睡眠的地方。鲁迅的母亲鲁瑞经常来这里看望长子,或让鲁迅带她到医院看病。东边一间即是老太太的暂时住房。西边一间是朱安夫人的住室。鲁迅当时正忙于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所以房间里装满了许多线装书籍,准备随时查考。因为房屋窄小,他还有12只书箱只得寄存在教育部里。俞芳后来曾回忆说:

当时因屋子小,鲁迅先生的书,大部分放在书箱里,要用时把书找出来,放在桌上、床上 有时,客人来得多,椅子不够

上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