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英语采访:·“巧”设计 “妙”导入——《春酒》教学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51:03
·“巧”设计  “妙”导入——《春酒》教学案例
 
 
作者:戴志梅  阅读次数:609  更新时间:2011-1-1 20:12:13
 
  
  
  一、主题内涵
  上学期学期第18周,语文教研组活动时集中研讨了这样的话题: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不要导语,用和不用导语的效果又会怎样呢?围绕这个主题,笔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决定率先开展这方面课例研讨,于是于今年一月份开设了一节区级录像课《春酒》,组里经过讨论,决定第一次在(2)班试教时让笔者不用导语,直接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梳理和理解。正式在(6)班上课时用导语,这样来比较一下教学效果有何不同。那么这两节一开始分别是怎样上的呢?学生反应又如何?下面笔者就选取《春酒》教学中的这两个片段,对导语设计进行分析反思。
  二、情景描述
  《春酒》的作者琦君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娓娓诉说着自己童年的有趣经历,作者把抒情的笔触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描写了农历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渗透“家乡的味道”。
  片段一(在(2)班的授课片断)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春酒》,你们回去预习了吗?
  生(齐答):预习了。
  师(微笑):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生(齐答):好。
  ……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因为开头少了一些铺垫,学生进入课文速度较缓慢,整个过程显得有点死板。
  片段二(在(6)班的授课片断)
  师:喜庆的元旦刚过,再过不久,我们大家很快就能闻到浓浓的年味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畅谈一下来说一下南京的新年有哪些习俗?
  生1:吃汤圆。
  生2:元宵节有灯会。
  生3:吃团圆饭。
  生4:贴春联,包饺子吃。
  师(小结):过新年的气氛永远那么温馨,它在我们记忆深处永远是那样的深刻,喜庆的年味到了正月十五就会落下帷幕,慢慢淡去。可是台湾作家琦君的家乡浙江温州瞿溪一带,过了元宵灯节,家家将会有一个特殊的节目,再度掀起节日气氛的高潮。那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她记忆的脚步,循着她的笔触,走近她的文章《春酒》,去寻找答案,下面我们把课文打开……。
  ……
  有了这些铺垫,学生情绪高涨,迅速进入了文本,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主题,学生掌握得较好,能基本理解琦君的那份“春酒“里渗透出来的乡味……。
  三、分析反思
  由于对文本的理解涉及到读者、时代、心境、情绪等多种因素,所以,作者的原意、文本的意义、读者的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差距因不同个体的解读而加大,对同一个文本,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解释也不会绝然相同,都蕴含着读者特定的局,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难度,通过这两节课的导语比较,笔者发现有效的课堂导语非常重要。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使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内创造的成败。因为有精彩的开讲,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导入呢?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一下几点:
  (一)充分备课是基础
  导语设计要和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和谐一致,教师对文本分析要有深度和广度,这是引导学生上好阅读课的基础,所以教师备课要充分。要走近作者,立足文本,正确把握文本渗透出来的情感价值趋向。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宣告其存在的纪念碑,而像是一部乐队总谱,只有读者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会使其奏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动人交响。因此,解读者要以主人的心态面对文本,走近作者,把解读视为丈量作者心田的精神劳作,对未来世界的智慧探秘。我们只有备课充分了,才能对文本渗透出的信息了然于胸,才会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从而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导语。
  (二)了解学情是前提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导语的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其已有的知识水平,涉及恰当的导入方式,不能大而无当,生硬僵化。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找准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八年级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导语设计时就可以以复习检查鲁迅资料的形式展示。
  (二)灵活设计是关键
  导语设计的方法、角度应是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文体特点灵活设计。科学类、理论性文章,我们可以多用理性客观的科学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散文诗、诗歌等文学作品。往往用情感渲染式的语言,追求语言表达的形象含蓄,用背景补充等穿射课文学习氛围。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用“助读资料”的方式一层层地、由浅而深逐渐深入地铺垫介绍,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他首先呈现了四则资料,分别是:
  资料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资料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资料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出示第四则资料后,余老师说道: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余老师从浩如烟海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中精心遴选了这四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意设计,这是在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做合适和必要的铺垫与蓄势。从所呈现的内容上看,背景资料是很厚实、精恰的。联系全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更为学习课文创设了特别的氛围。
  (四)简洁生动是保证
  导语运用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一石击开千层浪,几语道破数重关”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简洁生动。太冗长,学生会厌倦,例如笔者听一位教师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上课,为了渲染气氛,教师让一学生演讲《今天,我们与众不同》,两分钟后,教师表示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予以点评了。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乐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仔细听,并提出要求: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听到的乐曲。学生相继回答了“美妙”“激情”等,教师最后进一步归纳,这一环节总共用了十分钟时间之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很重视导语,但太过了,没有把握好度。但是特级教师董一菲在授课《边城》时的导语却简洁生动:“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这样的导语一抛出,学生顿时被她所描述的画面所吸引,接下来她的“诗意语文”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总之,阅读教学中,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吸引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学生登堂入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掌握好导语的设计艺术,把握好导语设计的教学策略,优化我们的课堂。相信“巧”设计、“妙”导入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熠熠生辉。
 
该文章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1/4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