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山风电:8年企业信息化经历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22:40
2000年7月——2008年8月,我在企业度过了23岁——31岁的8年难忘时光,听说,这个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确实,我一直在努力,尽管没取得什么成就,可是一想到自己负责二次开发和实施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在企业各个部门正常运转,我的心里就美滋滋的。在我看来,信息化不仅是企业里盛开的“花”,为企业在品牌实力上、对外形象上增光添彩,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信息化更是企业里支撑业务的“树”,规范、固化管理流程(例如订单管理系统),助力技术创新(例如技术管理系统),为企业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老厂,拥有员工1000多人,在本市算是一家较大的企业,而在资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与那些大型企业相比,更像一家典型的本土中小企业。这家企业从1996年开始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企业内部ERP系统各个子系统全部整合运行。我在企业从事管理信息化的8年里,亲身经历了企业里的信息化之树与企业一起成长,从弱小到枝繁叶茂,撑起绿色,创造辉煌的过程。回顾这8年,自己的记忆、体会就禁不住涌上心头,关于本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之树如何长大,很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一吐为快,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提供一点借鉴和经验。 一、辛勤的“育树人”小树长大少不了“育树之人”的辛勤培育。辛勤育树的企业人主要包括企业中的三部分人员:首先,是董事长或CEO。他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决策力和支配力最大,他能不能把对信息化的认识提升到经营战略层面、贯彻到策略层面;能不能舍得投入资金;能不能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给予重视;能不能在相关会议上适当提一提、评一评,推一推;能不能亲自应用信息化成果做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指导和批评;能不能赋予CIO支配资源、参与管理流程改革的权力……现阶段中国式的企业管理还必须是、只能是、多数是一人集中决策型管理模式,一把手的认识和态度都直接影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程度和效果。其次,是信息化团队。①CIO——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公司高层领导之一。他要掌握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全局,规划、把握信息化工作的方向、进程,协调信息部门和各个业务部门的关系、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他向上要进谏CEO,向他请示、汇报;向下要指挥领导下级的信息化建设人员;向平行的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游说,争取各方支持。CIO承上启下,制衡左右,是信息化团队的“领军人”和“外交官”。②信息化实施人员。他们不但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他们能不能对管理理论和信息化思想有较深理解;能不能熟悉业务;能不能及时与CIO和各部门业务人员沟通,分析、探讨问题直到找到解决方案;能不能使信息化发挥作用、创造实效;能不能不断改进、创新IT应用,为业务人员应用信息化提供捷径和便利,使信息化好用、易用;能不能在二次开发中运用系统思维进行设计,保持全系统的完整统一和持久稳定……都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③业务人员。业务人员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和热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信息化的顺利有效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人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成问题了,关键就在于业务人员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这套信息化系统。他们喜欢用,就会在应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法和实施方案,使IT与业务逐步深入地融合,使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管理一起前进。 二、淳厚的“成长环境”在我刚入企业工作时(2000年),企业由“工厂”刚改名为“公司”不久,工人们把总经理还叫“厂长”,当时的这位厂长属于下过乡、吃过苦的那一代人,爱厂如家、爱民如子,每天必到车间走一遭,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工厂在他的管理下,发展壮大,他把“学习创新”的标语放在工厂最显眼的位置,这也是我刚进工厂时工厂给我留下的最深的第一印象。老厂长组织管理干部在每个周末都听课学习(他自己也参加,坐在第一排,2000年,我就给他们讲过几次计算机操作课,当时他可能听不大懂,可还是瞪大眼睛坚持听讲,呵呵,他有时会打起瞌睡,样子蛮可爱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给新来的大学生定了较高的工资,形成了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良好风气。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进了国外生产线,申请了国家86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项目,取得了国家、省、市的支持,才得以企业信息化从无到有,以较为超前的思想和技术率先在本地区制造行业建设企业信息化。 我进厂一年半的时候,老厂长调到市里工作了。新老总30多岁,风华正茂,在营销方面有魄力和胆识,管理上很多延续了老厂长的做法,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顶住了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企业依然前行。他自己只是高中毕业,但睿智能干,他经常走访用户,考察市场。他到清华大学参加EMBA企业管理的学习班,回来后再与本企业情况结合,在每月都召开的管理人员大会上讲话时,总有新的管理理念、经营策略传播给企业。企业经营曾出现一度困难,资金紧张,但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没有停止,一直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这两位企业老总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方法不同,但对“学习创新”的推崇和身体力行的态度是一样的。不断学习,创新发展,对人、对企业是同样适用的。我自己既是在工作中学习,也是在学习中工作,同样在专业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内部协调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相互感情也很重要。有人说,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这确实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所以,我国本土企业内部同样是这样的情况。信息化过程中,业务流程重组,以信息化工作方式代替原本的手工方式,以现代的管理思维代替传统的管理思维,必然会导致部门、人员的权利、地位的变化,这时,亲厚的“关系”和“人情”也许会发挥行政权力所达不到的积极作用。润滑了关系、理顺了情绪,信息化的进程也就变得畅通多了。因此,有时,这些中国企业本土自然内化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三、优质的“种子”商品化的软件作为大树的种子,软件的通用性、灵活性、可拓展性都对在企业现实实施应用信息化至关重要。幸运的是:我所在企业购买的软件系统(服务器/客户机模式)前台客户机程序源代码是全部开放的,后台的大部分也是开放的,这就给我们企业的IT人员对软件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企业内部的IT人员技术水平自然比不了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专业,但是如果开放的源代码模块性好,功能模块成熟,又带有简单实用的注释,就会为软件的二次开发和实施提供很大的帮助。当然,碰到源代码被软件公司屏蔽的情况,企业要想做二次开发就相当难了,再碰上软件功能不好用或不适用的情况,企业就只好“望洋兴叹”,“凑合”着用或者干脆不用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面对陌生的商品化软件,即使软件公司会按合同给企业一些培训和后期服务,但经常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企业必须自己学会走路,才能在信息化道路上走得长远。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外来的商品化软件搬来移植到自己的身上,自然摸不着头绪,企业和管理软件都需要互相磨合、适应,才能成为一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很重要,后续的应用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己的。 四、与企业一起成长前面所提三部分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人员更替、工作交接,然而,管理信息化的成长是不能停滞的,一旦与企业业务融为一体,就没有退路。最初建设信息化时,从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搭建到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模块的试运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驱者”、“拓荒者”功不可没,而之后的全面、深入的应用,日常的维护、改进和完善就需要“后继者”继往开来。信息化之树需要高层的决策力和基层的执行力、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合力培育,方能有顽强的生命力。信息化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走过“春夏”,度过“严寒”。它不单是企业发展所必需,还要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帮助企业在顺境中快马加鞭,在逆境中顶住压力。我国本土中小企业的“人治”管理模式虽然具有决策迅速、执行力强等优点,但是在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方面无法保证,企业的发展靠“人”,企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管理却由于职责不清、流程不清,而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通过管理信息化,可以梳理、改革和改进业务流程,引入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解放低效的生产力,改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科学的“法治”,释放企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生存发展。 
总结起来,辛勤的“育树人”、淳厚的“成长环境”和优质的“种子”共同造就了企业信息化之树。我亲身体会到,高效的信息系统确实能够促进企业业务改进、管理增效和技术创新,使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为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和坚强支撑。但信息化之树的成长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转变,都在考验它的生命力,但是我相信:经过风雨磨砺的树方能经受住更大的考验。
本文来自:E-Works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blog.e-works.net.cn/21598/articles/7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