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警察局长李国安:育得英才遍天下 赢来桃李满园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7:28
武汉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风优良、质量一流的省级示范学校。老校区位于武汉市最繁华的地段——江汉路民主一街187号。2005年8月,学校整体迁入红旗渠路特一号。新校区地域宽广、设施先进、环境优雅,融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为一体,显现出江城中学校园独树一帜的风范。  建校80年后的今天,武汉一中将秉承先辈筚路蓝缕的精神,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建高品质学校,育高品质学生,办高品质教育。  【文化篇】  先进理念引领  办高品质教育  改革开放之初至今,武汉一中在30余年里,一直在艰难地探索一条现代化教育道路,其探索主题为:解放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型建设人才。  上世纪90年代,一中在全国较早提出“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又在不断发展中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整合学校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和谐运行机制,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和谐奋进局面,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2005年,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新任校长叶柏林提出了“办高品质教育”的新理念,即做高品质教师、育高品质学生、建高品质学校、办高品质教育。  如何理解“办高品质教育”?叶柏林解读:  高品质的教师要做到师德高尚、师表规范、师风严谨、师能一流。用健康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水平塑造学生。  高品质的学生要做到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体魄健壮、学业优秀。  高品质的学校要做到“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优、环境美、质量高、行风正。  高品质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人才的精神塑造上,倡导追求真诚、追求善良、追求上进;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倡导全科类、多元化。办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还原教育本质,实现人性优化,培养素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  “在一中开始你一生的阳光历程”,这是叶柏林对全体学生的殷切寄语,也承载着一中全体教师的教育理想。  【环境篇】  优化育人环境  提高育人品质  “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心灵的沟通,是人格感召,是精神的引领,是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一种亲近、融合、协调和激励。”叶柏林说。  武汉一中坚持环境育人,以高规格校园和高品位文化来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步入一中新校园,1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四季花香,绿色怡目,两边花坛铺上了可供休憩的大理石,中间留足了学生活动的大片空间。  气势恢弘的办公楼内,设有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首席工作室以及各种功能室。  设备先进的大礼堂,是学生各类比赛集会的演艺场。宽敞的图书馆藏书有7万2千册,阅览室可容纳200多人阅览。  运动区内标准的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室内体育馆和标准游泳池等学生活动的场馆和设施一应俱全……  在校园建设方面,不仅突出了建筑的科学性、使用的有效性,还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功能,凸现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精心营造环境文化,建设中心文化广场,构建广场文化,办好橱窗文化、走廊文化,打造食堂文化,引导课堂文化,让一草一木传情,让一砖一瓦说话;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建立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网络”;有效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系统,培养和发现人才,及时报道校园新事、好事;通过校徽、校歌、校标等寓意深刻、含义隽永的独特校园文化元素,时时彰显一个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校园。  同时,注重优化心理环境,努力营造“健康心理环境”和“融洽课堂氛围”。  学校创建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减缓压力,抛弃心理负担;每周开一节心理健康课,不定期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每位老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在教学思想上尊重、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吸引、激励学生,教学评价中关怀、爱护学生;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真诚友爱的情怀,营造互助共勉的氛围,“关注学生一程,幸福学生一生”;通过家校配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谐。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优化育人环境,初步形成了民主、公正、规范的和谐校园。  【沿革篇】  八十载风雨历程 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武汉一中于1931年正式创建,时名为“汉口市立中学”。初期仅设6个初中班,有200多名学生,是当时武汉市第一所公办学校。因学生全部是男生,也被称为“一男中”。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市一中学生曾卓、密加凡、朱文尧等获得消息后,迅速与武汉大学学生取得联系,在江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远动。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市一中大部分学生泣別家乡流亡郧西。1943年3月,伪汉口特别市立一中校舍建成。  抗战胜利后,师生们返汉,汉口市立中学师生复课,将伪汉口特别市立一中并入,易名“汉口第一中学”,校址即现在的前进四路与民主一街交汇处。汉口特别市市长、张之洞之子张仁蠡撰写了建校“碑记”。  1946年7月,中共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钱瑛派中共党员陈梅影到一中担任地理教师,以职业为掩护做地下学运工作。不久地下党胡进吾、陈育和张师韩也先后到一中任课并领导学运,张兆贺(张孟林)还被发展为学校第一位学生地下党员。解放前夕,武汉地下党领导学生开展地下学运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有30多名进步学生参加了“新青联”和“新民先”。  解放初期,市一中师生捐款购买“青年号”飞机,280多名学生被光荣批准参军参干,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市教育局将武汉一中、武昌实验中学作为选派留苏学生的学校;1954年,学校20多名师生在抗洪斗争中立功受奖,学生魏开泰、邹胜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文革”以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一中的建设,学校各方面成绩突出。1962年至1964年,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在社会上有了“小清华”的美誉。  “文革”结束后,学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高考制度恢复后,学校历年高考成绩居武汉市前列。    2000年,武汉一中初中、高中分离。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督导组评估,高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学校。  2001年,学校迎来七十华诞,一中校友中的共和国将军、院士、专家、学者、文艺名人、从地方到中央的领导干部等纷至沓来。  2001年以后,学校建设进入“快车道”。江汉区人民政府投资近2亿元,异地重建一中新校园。  2005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区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是武汉市城区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级中学。  八十年风雨兼程,从“中南行政区重点中学”到“华中小清华”,从“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到“省级示范中学”, 武汉一中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国之栋梁、业界精英:著名诗人曾卓,著名爱国人士、台湾资深政治家王作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梁骏吾、李培根,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
  【师资篇】  高扬教科研风帆 打造高品质教师队伍  “教育的本质是优化人性,”叶柏林说,“办高品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一中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先后推出一系列教师培养工程。  ■“继续教育工程”以提高全体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培养在职研究生60多人。  ■“希望工程”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开展老教师带新教师的结对帮助的“校内弟子制”活动,培养了刘婕、郭又来等市、区优青60多人,国家级、省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10多人,其中李津茜获全国英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  ■“阳光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周梅、王志成、黄珺、唐玲玲、张伟等市区学科带头人40多人,徐立、韩子煜等省级骨干教师11人,库路、徐凯等区首席教师10人。  ■“名师工程”造就省内一流、国内知名教师。采用“树旗帜,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的方法,为名师成长创造条件,培养了张华、库路等省市区各类有影响力的名师、特级教师12人。  学校还推出“首席教师负责制”,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学年评比机制,同时“筑巢引凤”吸引外来人才。  近年,学校全面推进教科研工作,初步形成教研一体化、课题研究规范化、评审奖励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学校课题研究起点高、参与度高、效益高,“十五”和“十一五”课题中共有5个省级以上课题;除全国、省、市、区级课题以外,教研组、备课组以及区、校首席教师工作室都有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在“十五”和“十一五”课题中,国家级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市级重点课题《普通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还有三项获江汉区第四届教科研成果奖。  这几年,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市、区教科研先进单位,30多项教科研成果获2007年、2008年省、市、区教科研成果奖,30多人次获省、市、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全国核心刊物8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育教学论著10部,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市、区各级各类奖项210多人次。  加强教育科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打造出一支高品质教师队伍。全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者43人,研究生学位者18人,特级教师7人,省级名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11人,市级名师2人,市管优秀专家1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学科带头人17人,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专家7人。
  【展望篇】  制定“十二五”发展目标 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今年,武汉一中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提出将继续坚持“办高品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在湖北省、武汉市基础教育中率先实现教育发展现代化。  一中“十二五”发展目标包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办高品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体系;建成具有引领性、说服力的推进新课改的样本校;全力打造全科类教育、民族教育办学特色,形成特有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初步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办学综合实力进入武汉市前列。  “相约长风冲巨浪,敢立潮头唱大风。”武汉一中人在以叶柏林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协力同心、劈波斩浪,正朝着“中华名校”的目标挺进!
  【创新篇】  尊重个性发展  推进全科类教育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武汉一中坚持创新,不断摸索,在育人方式、课堂教学、德育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育人方式创新,推进和谐的全科类教育。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突出特长,全面育人,全科类发展,除文理科课程,还十分重视学生体育、卫生、艺术教育,严格开足开齐国家规定体育、卫生、艺术的课程。  近几年,武汉一中文科、理科、保送生、小语种、飞行员、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等,各科类均有上一本线的学生,初步形成了以文、理为主,艺体教育为辅,全科类培养人才的模式,极大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选择,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005年,学校秉承“努力把内地新疆班办好”的精神,开办新疆内高班。目前新疆班共有4个年级,8个班,323人,汉族15人,占新疆班4%,其余均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回、蒙等多民族。  ■教学模式创新,科学打造“高效课堂”。  从2004年起,学校在稳步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引导教师更新观念,主动走进新课改,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聚焦课堂研究,推进课堂改革,积极探索自主、互动、高效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于2006年提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全校教师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悉心实践,潜心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明显改变。启发式、对话式、研讨式、探究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普遍得到运用。  通过多年努力,武汉一中已初步形成由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板块,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并加快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完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培优选修课和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健美操等学科技能选修课的同时,新开设了《交流·演讲·论辨》、《阅读与欣赏》、《英语阅读与表达》、《社会与生活》等选修课,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课程保证。  学校还积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德育模式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倡导“厚德尚智,和谐发展”,悉心探索“主体自育、自主创新、立足过程、重在实效”的“和谐德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正气、大气、灵气,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教育契机,突出时代性,坚持开展国旗下讲话、聚焦时政热点、组织成人仪式等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适时调整德育重点,例如高一年级重在文明规范和学习规范,高二年级重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和人生,高三年级重在精神品质和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是德育主渠道,学校十分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文科教学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理科教学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实践学科激发学生爱美、懂美、创美;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如《武汉一中“八荣八耻”》、《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安排进课表。  学校拓宽教育视野,促进教育的多样性,举办校史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勤学之星”、“曾卓、培根奖学金”等评选活动;举办音乐美术欣赏、校园音乐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  【成果篇】  关注每一个学生  培养高品质人才  武汉一中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致力于培育“有德行、有品位、有智慧、有活力”的高品质学生,促进其全面、主动、和谐、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  多年来,学校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全面育人,并注重其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全科类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办学格局。  2005年以来,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近20名,每年被中科大、上海交大、武大、华科大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录取的学生近200名。重点大学录取率稳定在45%左右,保优率历年居全市同类中学先进水平,文科上线人数稳居同类中学前列。  今年高考,武汉一中诞生了两名“探花”:理科生李雨嘉以704分居全省理科总分第三名、武汉市第二名,文科生袁慈航以628分居全省文科总分第十二名、武汉市第三名。另有理科生杨柳以687分居武汉市第九名,文科生周怡以613分居武汉市第十名。  学科竞赛方面,2005年来,先后有刘佑达、吕鹏、吴鹏飞、刘子扣等同学获得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秦昊获全国信息学奥赛一等奖。被《长江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的女生尚文坤杰,凭借其发明的“服装真假干洗研究及其判别装置”获第二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未来科学家奖、高士其科普奖,今年被武汉大学录取。另有40人在数理化生和外语的各类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91人获全国三等奖,300余人获省级奖,400余人获市级奖。  特色鲜明的体艺教育也让更多学生受益。五年来,该校近30人次在武汉市艺术小人才竞赛中获一等奖,其中徐洁等多名学生被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录取。美术生近两年被重点院校录取比例达80%以上,。高水平运动员、飞行员等,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校田径队、男篮队在省市比赛中多次位居前列。  今年的“七彩阳光全国青少年才艺展评”中,高二年级的16岁美少女周渲然获得少年组声乐专业金奖。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六届创新作文大赛,一中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2人。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10/03/content_4899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