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龙820 平板电脑:浅析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0:00:43

浅析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海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立中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语文活动总量统计上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能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巧妙组织、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语言和情感体现是前提条件 
        1. 语文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课时随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满脸通红,醉眼朦胧……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怎样想呢?他们会有心思听课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学生见了自然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为这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比如,在给职高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就被吸引过来了,于是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引出学生学语文的原因以及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对学语文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2. 高超的语言艺术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对学生个性的熏陶,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一种专业的口头语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首先必须做到准确、清晰,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其次,要做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越易于接受,反之,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最后,要有适当的幽默感。“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会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虽然话不多,但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 
        3. 情感是构成教学语言的内在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材深刻理解以后,感情发生共鸣,不可抑止地会形诸于外;一是对学生的热爱、关注之心,自然地溢于言表。教师感情充沛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之心情振奋,精神焕发。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比如,上苏教版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长江三峡》时,我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有关长江三峡的漂亮图片和它附近的野生动物图片,并告诉他们:长江三峡圆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百年强国梦,长江三峡方圆几百里内风景名胜非常多。一开始,学生就被这些漂亮的图画所吸引,自然兴致百倍,都恨不得长上双翅到彼一游。我又趁机补充一些人文历史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有山有水,并且山水配合好的地方往往出很多杰出人物,比如长江三峡附近的几个省就出了许多元帅、将军、文学家。整堂课,学生都兴趣十足,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偷懒打瞌睡,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开一个好头。  
        三、巧妙组织语文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情绪 
        我们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东南西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实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精神不振,恹恹欲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师生之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其实仔细想想,学生上课不听课,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课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语文课堂“组织者”的我们必须巧妙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这种不同现象。那么,如何巧妙组织呢?除了上面所具备的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 应用激励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范围,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而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试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骤大肆宣讲,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时间和互动的空间,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有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答案,就被老师全部否定,这样的课会吸引学生吗?相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采取激励原则,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不会吸引学生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的“主体”转变成现在的“主导”,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特别明显,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质疑,总是按部就班、机械、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创造性也是很强的,只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这种潜能与创造力被埋没,甚至被压制。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能得到体现。这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 
    学生对课堂进行大胆质疑,那么教师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比如:反复朗读自己体会、找出重点词句体会、找自己喜欢的地方感悟、同桌或小组讨论进行等方式,而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或表扬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用赞扬的语气说:“你真细心!”“发现问题多就说明读得好!”“你们讨论很积极!”或用亲切的眼神或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这样课堂学习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一个问题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练习,甚至一些统考或高考对口考试题目,引导学生把该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充分准备的话,课堂就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掌握的材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四、展示课堂精彩的结尾 
        有人说,课堂结尾不重要,下课就下课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其实一堂好的课除了开头和过程精彩之外,结尾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课,使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课堂结尾方式多样,有情景创设型(主要针对学生在即将下课时注意力分散,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悬念诱发型(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方法指导型(总结课堂学习的方法)、游戏娱乐型(课尾,学生比较疲倦,用这样的方式收尾,能使学生重振精神)、资源欣赏型(引发课外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等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采取不同的结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感受课堂之美。如讲《再别康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徐志摩的情感经历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对职高学生早恋的问题怎么看,大家兴趣极高,下课了还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结课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作为一名职业高中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比较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