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马100小精灵电喷:中国反舰导弹族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38:48
从最初的"上游"、"海鹰"到最新亮相的C602、C704、C802A,我国反舰导弹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可谓人丁兴旺。但正是由于型号众多,而且某些外形又极其相似,使许多读者往往将它们相混淆。本文拟对我国反舰导弹型号加以识别。

◆"上游"-1/"上游"-1甲◆
  1966年5至7月间我国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称为混合弹,并被正式命名为"上游"-1舰舰导弹,其采用常规布局,外形像小飞机。最初的"上游"-1导弹沿用了早期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在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我国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1换装了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1974年7月,当时的国防公办正式下达了"上游"-1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1甲舰舰导弹,1983年12月批准定型。从外形看。上游"-1与"上游"-1甲完全一样,我们只能粗略的说1984年之前生产的为"上游"-1,1984年后生产的为。上游"-1甲。

◆"上游"-2◆  1975年12月,根据海军的要求,我国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舰舰导弹。从外形上看"上游"-2比"上游"-1在垂尾根部多出一对小翼面。"上游"-2可以与"上游"-1/"上游"-1甲通用发射平台,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大量早期建造的导弹艇与护卫舰仅需要非常小的改动,就可以大幅地提高对海攻击能力。"上游"-2的弹径和重量都有所降低,带来的好处便是射程由"上游"-1/"上游"-1甲的30千米延伸到50千米,巡航速度达到0.9马赫,其出口型号为"飞龙"-2。

◆"海鹰"-1◆  1963年年底,在"上游"-1舰舰导弹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相关厂提出了在"上游"-1基础上改岸舰导弹的建议。1965年4月,我国最后确定了在"上游"-1舰舰导弹基础上改型的方案,即加大燃料舱容积,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并调整自动驾驶仪和末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增加其射程,改型后的岸舰导弹正式命名为"海鹰"-1岸舰导弹。由于作为原型的"上游"-1导弹的射程只有30千米,因此相配套的雷达只保证这个射程内的增益和精度,而"海鹰"-1导弹设计射程的增大,原雷达的增益和精度都不足以支持,因此我国又为其重新研制了一种新雷达。1974年8月,"海鹰"-1正式定型,"海鹰"-1的外形、制导模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只是弹翼的位置做了-些调整。此外,为了增加燃料携带量,弹体中部的燃料舱被延长了760毫米,同时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由"上游"-1的30千米延伸至70千米。

◆"海鹰"-1J◆
  1967年3月,作为051驱逐舰的配套工程,我国下达改"海鹰"-1为舰舰导弹的任务,最初的"海鹰"-1舰舰导弹称为"海鹰"-1J。1975年12月,"海鹰"-1J导弹定型。1976年由海军提出要求,我国还对"海鹰"-1J进行了舰、岸通用化改造,1978年之后生产的"海鹰"-1已全部实现通用化,因此后来也就不再存在"海鹰"-1J的叫法。

◆"海鹰"-1甲◆  为提高"海鹰"-1导弹的战术性能,配合新一代的051G1驱逐舰的研制。1983年,我国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还换装了具有30度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舰舰导弹。后来,我国又将"海鹰"-1甲舰舰导弹改为"海鹰"-1甲岸舰导弹,使"海鹰"-1甲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



◆"海鹰"-2◆
  在研制"海鹰"-1的同时,另一个岸舰导弹系统项目也紧随其后上马。1965年初,我国在已有的论证基础上提出基于"上游"-1导弹进行改型,进一步增加射程,弹上成件要求,与"海鹰"-1通用的方案,1966年该型号被命名为"海鹰"-2导弹。"海鹰"-2为加大燃料装载量,重新设计了导弹弹体中段,采用承力箱结构。这样能够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时,加大弹体结构强度。相对于"海鹰"-1,"海鹰"-2导弹的外形基本没有变化,后者比前者射程远的多,因此体积进一步增大-这一点最终限制了"海鹰"-2的使用,使其在后来无缘成为舰用弹,国外很多刊物都曾记载用于051驱逐舰的"海鹰"-1导弹射程为95千米,究其根源,恐怕就是将"海鹰"-1与"海鹰"-2混淆后的一个误判。

◆"海鹰"-2甲◆
  为克服原雷达末制导抗干扰能力差,我国曾将"海鹰"-2换装过红外导引头,人们称这种弹为"海鹰"-2甲。"海鹰"-2甲选择了更为圆钝的小球头外形,这也是"海鹰"-2甲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同时对头部弹身相应采取了加固措施:红外导引头由原定的液氮冷却改为气冷;设计了零位回调机构,对光轴相对弹轴的位置进行控制。1980年9月,"海鹰"-2甲以6发5中完成定型飞行试验。随后,我国又对"海鹰"-2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使用了新的更为灵敏的红外导引头,改进了调制方式,从而扩大了锁定范围,用无线电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降低飞行高度。新的改型在1984年以3发3中通过鉴定性飞行试验,定名为"海鹰"-2甲Ⅱ。之后"海鹰"-2甲Ⅱ又再次被改进,新的型号称为"海鹰"-2甲Ⅲ型。

◆"海鹰"-2乙◆  为提高"海鹰"-2突防能力,我国对"海鹰"-2的控制、控制回路中的高度支路进行了大改,采用了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并改装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其巡航段高度降为30-50米,新型号称为"海鹰"-2乙。1979年,"海鹰"-2乙飞行试验成功。此后,我国又为"海鹰"-2乙换装了捷变频体制导引头,并于1989年试验成功,之后定名为"海鹰"-2乙Ⅱ型。而据海外媒体的说法,"海鹰"-2乙Ⅱ型还有一个增程改型,称为C201W,这是一型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为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射程达200千米。

◆"海鹰"-3(C301)◆  "海鹰"-3采用四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这是其最醒目的外形特征,射程达130千米,"海鹰"-3在设计中,使用了大量"海鹰"-2岸舰导弹的成熟技术,弹体窗口位置与"海鹰"-2大致相同,但由于某些原因"海鹰"-3随后下马。1986年,"海鹰"-3项目实际上已完全终止,转为技术储备。此后,"海鹰"-3曾以C301的名称向国外出口。


◆"海鹰"-4◆  "海鹰"-4岸舰导弹可能是"海鹰"-2直接派生出的又-型号,其动力装置采用了-台重量为300千克的轻型固体助推器和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弹体腹部有进气道),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煤油,从而使导弹的发射重量减少到2000千克,并将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从各种公开数据参数来看,"海鹰"-4可能仅仅只是"海鹰"-2的简单的增程型。另外,"海鹰"-4是一种多用途导弹,除作岸舰导弹使用外,也能作空舰导弹使用。




◆"鹰击"-1(C101)◆  1971年9月,海军批准了研制冲压发动机低空、超音速导弹的总体方案。该导弹外形很容易识别,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动力装置由两级组成,第一级为两台并联的固体火箭助推器(机载型为一台串联助推器),二级为对称布置的两台冲压发动机,外置于弹身两侧,有效射程45千米,弹上装有小型单脉冲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战斗部为30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这种新型导弹被命名为"鹰击"-1,最初设定的发射平台是水轰-5型飞机,携带方式为在翼下挂载两枚,后由于水轰-5发展不顺利,空舰型"鹰击"-1载机换为"飞豹",挂弹数量仍为两枚。"鹰击"-1曾以C101的名称对外出口。

◆"鹰击"-6(C60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决定以"海鹰"-2为原型研制一种空舰导弹,1977年4月,我国审定了空舰导弹系统方案,并确定将轰-6甲改为空舰导弹载机,挂载方案为在两翼下挂载导弹两枚,并分别命名导弹和载机为"鹰击"-6空舰导弹,轰一6丁飞机。1986年,"鹰击"-6正式设计定型,出口编号C601,次年进入中国海军序列。"鹰击"-6沿用了"海鹰"-2的气动外形,属"发射后不管"武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制导为一部X波段单脉冲雷达,这是我国目前威力最大的空舰导弹,动力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无助推器,有效射程105-110千米。
◆"鹰击"-61(C611)◆  在"鹰击"-6的基础之上,我国又对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和末段制导雷达进行了改进,并换用新型高能燃料,射程增至200千米,新型号被命名为"鹰击"-61,出口编号C611。轰一6丁经改进后,可通用"鹰击"-6和"鹰击"-61。

◆"鹰击"-63◆  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一种名为"鹰击"-63的空地导弹首次公开亮相。从画面上判断,它可能使用电视+指令制导,沿用了"鹰击"-6型的基本外形,但使用了X形尾翼,从弹腹的漏斗形进气道判断,估计应是以涡喷或涡扇发动机为动力,由此推测导弹重量应该大幅度减轻。由于"鹰击"-63已经装备空军部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由空舰弹发展空地弹的设想看来已经成为了现实。


◆"鹰击"-8(C801)◆  "鹰击"-8舰舰导弹动力为串联式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常规"XX"布局。"鹰击"-8使用了半穿甲战斗部,此外,它在弹头处还安装有防跳爪,用以保证穿透效果。1982年朗25日,装备"鹰击"-8型的535、536号两艘护卫舰被定名为053H2导弹护卫舰。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唯一两艘装备"鹰击"-8导弹的战舰,而所谓的C801则是这-型号的出口型,后被出口到多个国家。


◆"鹰击"-81◆  "鹰击"-81为"鹰击"-8空舰型,"鹰击"-81省略了"鹰击"-8的串联助推器,射程增加至50千米,"飞豹"可一次挂载4枚,1996年台海军演中,这对组合首次在世人眼前一扫而过。


◆"鹰击"-8A◆
 我国还出现了"鹰击"-8的改进型"鹰击"-8A,后者的弹翼可以折叠,射程也增加了许多。1987年,新一代的166导弹驱逐舰和537导弹护卫舰率先装备"鹰击"-8A,之后"鹰击"-8A全面装备新一代的驱/护舰及导弹艇,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海军的制式装备。



◆"鹰击"-83◆  我国新一代的反舰导弹名为"鹰击"-83,也由"鹰击"-8发展而来。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鹰击"-83与"上游"-2导弹同时亮相。"鹰击"-83底部有一漏斗型进气道,其动力应为涡轮或涡扇式喷气发动机,是一种以高亚音速飞行的反舰导弹。


◆C802◆  出现在"鹰击"-8/8A和"鹰击"-83之间的C802出口型岸舰导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中国海军序列中找到对应的自用型号。C802的研制时间应是在前述两个系列之间,主要的改进在于以涡轮喷气发动机取代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续航动力,相应的由于增加了油箱和油路,弹体被加长,后部做了重新的设讯改进之后的C802较之C801,
全重降至715千克,射程则增加到120千米。
◆C802A◆  C802反舰导弹从首次面世到如今已经十年有余,期间自然少不了升级改进,在2006年珠海航展中,一款C802的改进型C802A被公开展出,C802A的有效射程由其原型的120千米延伸到了180千米,显然,这表明C802A的动力以及制导系统都有了重大的改进。

◆C701◆
  C701小型多用途反舰导弹从外形看像是"鹰击"-8型的缩小版,制导采用自控及电视捕控指令制导方式。此外,研制部门还为其配置了准红外成像导引头和8毫米波导引头作为备选方案,一弹三头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操作人员可根据具体作战情况选择使用,其战斗部采用半穿甲型,重量29千克,典型作战对象为180吨的导弹快艇;导弹采用四联装"田"字型发射装置,两座发射架装8枚导弹的重量不大于2吨。箱式发射时采用15度固定仰角发射。

◆C704◆  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一款名为C704的新型反舰导弹首次公开亮相。C704所采用的是和C701相同的常规气动布局,但外形比后者要长出不少,同时又明显小于C802实弹,因而可以认定这型导弹还没有脱离小型反舰导弹的范畴。C704与C701一样,都是以小型水面舰艇作为猎杀对象。从导弹头部的整流罩判断,C704的制导方式应该是雷达制导。导弹上没有见到助推器,可以判断与C701相同,C704的动力也是一台双室双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由于体积增加,可以装填更多量的推进剂,射程肯定高于C701的15千米。


◆C602◆  C602也是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其使用了一副平直弹翼(这是其最大的外形特征),表明它应该是以亚音速/高亚音速飞行;四片尾翼呈"十字形"排列,并可折叠,一台固体火箭助推器串连在尾部,在弹腹靠后的位置有一个漏斗形的进气道,其动力系统可能是小型涡喷或涡扇发动机,整体上看,其气动布局非常类似于"战斧"巡航导弹,C602的射程为28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