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拔1 十万火急 电影:作文法一尺水兴波,波澜起伏????(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56:53
 发展等级作文技法之一怎构思叙

 清代文人袁枚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就是说写文章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使观文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

1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象相声艺术中常用“抖包袱”来吊听众的胃口一样。“包袱”抖好了自然就能迷住读者,使之饶有兴趣地进入你的“圈套”。这就需要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将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层层相扣,象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铺垫,一层层设置悬念。既要“设悬”和也要“释悬”。

〓2005年安徽一篇满分《生日》,开篇这样写的:“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读了这样的开头,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在想,在问自己,30岁生日干吗点53支蜡烛?生日干吗提前过?有了这么多的疑问就又会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

〓另一篇满分作文《一百元》,写的是一个富商的儿子向爸爸借钱的故事,文章自始至终悬念迭生。爸爸一回到家,18岁的儿子就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一百元后就向爸爸借钱。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为什么要向爸爸借一百元?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一百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
    〓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好想知道原委。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读者读完不觉荡气回肠。

〓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开头就提出“奇怪”——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而不讲原委,设置悬念,抓住读者。直到文尾,这“奇怪的事情的原委”才使读者的疑惑释然,陈伊玲的光辉形象,也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

〓《草船借箭》精心设计了三个悬念,---诸葛亮聪敏机智,胆略过人,

立状设悬念  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完成的军令状,难道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吗?这是不是伸脖子等着挨宰?这是第一个悬念。读着下文,提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诸葛亮才不干那蠢事呢。他早就胸有成竹,算定三天内必有大雾,可以利用大雾去向曹操“借”箭。由此可知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借船设悬念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可着急了。他于是趁机提出借二十条船,按他的要求装备好,并叮嘱鲁肃保守机密。这些小船能变出箭来吗?鲁肃一旦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岂不是全完了?这是第二个悬念。原来,船上的草把是用来受箭的,青布幔遮盖意在掩蔽自己,迷惑敌人;至于鲁肃,为人敦厚诚实,决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告密。由此可知诸葛亮计划周详,知人善任,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取箭设悬念  军令状立了,小船借了,可就是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趁着漫天大雾逼近曹军水寨,并且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固然吓得面如土色,读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军大举出击,诸葛亮不是要成为俘虏吗?这是第三个悬念。原来诸葛亮深知曹操为人多疑,大雾中决不敢冒险出击,必定会调箭手射箭防御。诸葛亮料敌如神,早已胜券在握了。

于勒一文: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设置了小说最初的悬念,于勒的最初出场代于勒的最初出场代表着全家的希望。随后在船上相遇的情节,也是安排的一波三折,设置了吃牡蛎、向船长问询的曲折,最后才确定那个穷途潦倒的水手就是于勒。

〓麦琪的礼物    德拉一定得给杰姆买圣诞礼物,否则她过不了这个节。可是,贫穷的她怎样才能弄到钱?(悬念初起)后来德拉卖掉了夫妻俩引以自豪的两样东西中的一样——头发,用卖发得来的钱,为杰姆买了一条表链,并在家中期待着杰姆的归来。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以为杰姆回家后看到表链该有多高兴了。可是杰姆一进门就盯着德拉,露出一种“摸不透的表情”,这是为什么?(悬念再生)当杰姆听到德拉说是剪了发而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后,杰姆恍如梦中,多次向妻子发问:“你把头发剪掉了?”“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读到这里,我们心中疑惑:德拉的容貌改变了,难道杰姆就不爱她了吗?(悬念接踵而来)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杰姆给德拉买了用来装饰那一头长发的成套发梳,可如今,德拉的长发却没有了,难怪他追问不休。杰姆哪里来的钱呢?(悬念又起)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原来杰姆是卖了他最以自豪的东西——心爱的怀表,才给妻子买回的成套的发梳。 

〓三张钞票    河南太康一高实验班 田小宁
   再过三天,小英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的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清早,小英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拾到一元钱。
   她想,准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茶几上。
   第二天早晨,小英又在房门口拾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这样丢三落四呢?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英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她越想越生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置上退下来,富态中透出几分威严,接人待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这种游戏?
   晚上睡前,小英趴在卧室窗前看厅中的动静。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上趴下,把手伸到茶几下------小英看呆了。女主人在小英的心目中被敬重的位置轰然坍塌了,刹时变成了一个粗鄙的恶婆婆。她狠狠地咬了一下嘴唇,暗暗下定了一个决心。
   第三天清早,小英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当晚,女主人找小英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你是不是说我捡了十元钱?”
   “是呀!难道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我已经将十元钱还给您了!”
   “咦,你啥时还给我的?”
   “早七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映过来,还想开口回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
   原来主人每天早上七点钟都要下楼去练香功,小英就把捡到的十元钱悄悄放到了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到了十元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怀里。
   [亮点展示]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三天时间,三张钞票,两个人物,两种心灵,但作者深谙“尺水兴波”之法,把故事演绎得悬念迭起,曲折回环:精细的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怎么这样丢三落四?第三天清早,小英明知是主人为试探自己而放的钞票,怎么还装入自己的口袋?主人开始“谈心”,小英却说“我已经将十元还给您了!”千字篇章,三设悬念,尺水之间,波澜起伏。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活生生的出现在你的面前:女主人地位高贵,风度威严,但灵魂卑鄙委琐;小英地位卑贱,却淳朴机智,心灵正直高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2、发现与突转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事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作品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情节的激变

〓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城市的苦难,全力以赴查访杀父娶母的罪人,最后由于报信人无意之中透露真情,发现正是自己在无意中犯下了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成了一个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小说《巴黎圣母院》末卷女修士突然看见女郎胸前小袋的一只红小鞋,认出了失散十六年的女儿,激动的母亲砸断铁窗的铁栏,把女郎拉入洞中,这个"发现 "使母亲相认,使情节发生了"突 转"。而"红鞋"这个身外的标记就是特定的道具,它使剧中人 "发现 "彼此重要的关系。女修士的重要悬念就是在全书结束 时用发现与突转手法解开的

〓发现与突转是制造戏剧高潮的基本技巧。迪伦马特令人叫绝的是善于在一部剧作中使用双重的发现与突转构成极其巧妙的套层,使得全剧时时处处峰回路转、妙趣横生。
    《罗慕路斯大帝》第三幕群臣企图刺杀罗慕路斯的时候,发现了第一个潜藏的重要事件——罗慕路斯并非无所作为的昏君,他只是企图用毁灭罗马的方式拯救罗马。于是情势转变了,皇后、公主、驸马、大臣逃跑了,史普里乌斯睡觉了(他在此前一百多个小时没有睡觉,而且拒绝睡觉),没有人逼迫罗慕路斯抵抗日尔曼人的入侵了。但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并没有解除,鄂多亚克的十万大军仍在日夜兼程的逼近坎帕尼亚,罗慕路斯的命运仍然未定。于是,第四幕里,鄂多亚克与罗慕路斯直接会面了,这里发现了第二个重要事件——鄂多亚克居然也像罗慕路斯一样,酷爱养鸡。更具刺激性的是,鄂多亚克居然是罗慕路斯的仰慕者,他率部远征竟然是为了归顺罗马。情势再次转变,罗慕路斯宣布退位,鄂多亚克则对罗慕路斯礼敬有加。
    这里,连续两次的发现与突转不但推进了情节发展,而且直接揭示了主题,罗慕路斯和鄂多亚克两个形象顿时变得高大无比。
    《物理学家》的两次发现与突转。第一次,牛顿和爱因斯坦(另外两名精神病人的自称)自己揭露身份,发现了三名物理学家都不是真正的疯子、谟璧阿斯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研究成果被野心家掌握从而危害全人类、牛顿和爱因斯坦是奉各自国家军方的命令要把谟璧阿斯带回本国为本国政府服务的事实。这个发现直接引起了第一次突转:谟璧阿斯说服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了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安全,放弃自己原来的身份,留在樱桃园疗养院。紧接着,这次突转又引起了第二个事实的发现:疗养院院长、精神病专家玛蒂尔德•封•参特博士小姐原来是一家大托拉斯的董事会成员,她利用特务手段攫取了谟璧阿斯不惜一切代价保守的秘密,并且利用精密的计算有计划的引诱三个物理学家杀死了护理自己的护士,永远的禁锢了他们。这个发现再次引起突转:谟璧阿斯聪明反被聪明误,失去了自由,却并未能够守住秘密。连续两次发现与突转,环环相扣,一层一层的把剧情推到了高潮。

〓相声吹牛

3、时空交错

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文章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它主要导源于“意识流”。

〓如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贯串始终的是威利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活动,作者通过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语,在下意识中听到笛声、笑声,把舞台时空自然地过渡、闪回至以往,又通过第三者的打断,使之回到现实,以此形象地展现人物一生的悲剧命运。

〓末代皇帝》的叙事方式是对剧中人意识活动情景的一种直接再现,是根据人的某些独特的意识活动规律来进行结构。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人在他记忆中经历了一番旅行,并不断重新思考他的人生”,于是导演贝特鲁齐运用了时空转场的结构,以独特的角度和结构安排,流畅的表现了溥仪这个传奇人物。

影片开头先是溥仪作为战犯在被押送途中企图自杀,被救。敲门声使他陷入回忆,从而导入了1908年入宫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一段往事,继而,他从回忆中苏醒,接受了审判和受改造的囚徒生活,遇到胞弟溥杰。记忆又回40年前,溥仪遇到英国人庄士敦,接受西方教育。到他娶妻,继续帝王生活那一段时,镜头又闪回监狱,溥仪被要求继续交代,随着他的交代,画面又回到1924年,文绣离开,日本以“满洲国”控制溥仪等事件相继展开。在溥仪交代他历史的同时,镜头不时闪回到监狱的牢房,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最后,是对改造结束直至1967年溥仪逝世的较为缩略的展开。

该片用闪回手法表现溥仪一生,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60年的事情,当时的现实时空和历史的回忆时空在剧作上经过精心设计,然后巧妙的交织在一起,让人不感到突然。各片段之间往往通过人物的相关性等技巧实现不同时空片段的缝合,从而实现自由的转换。

〓如《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便是按时间推移结构文章的。横式结构是以空间场景的转换或按事件性质的分类为序组织文章,

〓如《风景谈》由六幅画面组成,根据空间场景转换,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纵横结合式结构是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势跌宕多姿,

〓如《包身工》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生活场景的描写,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深刻地揭示主题。

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突破了传统文学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生活。但由于人的意识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用不当,也会形成情节结构上的凌乱、模糊。

4伏笔与铺垫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既有文为文埋伏线索,也有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贾雨村与门子

〓如鲁迅的《祝福》,前边写祥林嫂向“我”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读者读到这些不觉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鲁迅巧埋的伏笔,读到后来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以及祥林嫂为赎罪而捐门槛等情节,才顿时明白: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多么深重的折磨呀!闭目而思,就会真正领悟到伏笔的妙处来。如果少了前面的伏笔,后文也就没有一丝余味了。

〓《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项链》的故事情节是发展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的。“诶,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就象一条河流在急速奔腾周遇到千丈悬崖猛然跌落下来,,把路瓦裁夫人摔进悲惨的深渊,不去考虑路瓦裁夫人听到这话后的表情表现,单就这一结尾来说,文中就有层层铺垫:

1)借项链时,女友相当的大方,丝毫没有犹豫,当玛缔尔问“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当然可以!”这位贵夫人轻轻松松又随便的言语,可以猜测到项链可能不真。

2)买项链时,老板查了许多帐目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的,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店老板一语道破天机,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可能是假的,但却未能点醒路瓦裁夫妇这对“梦中人”。

3)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并没有打开盒子,说明她并不在意这挂项链,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所以文末点出那是一件赝品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了。

4)文章开篇即提到玛蒂尔得,“她没有什么陪嫁的财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佛来思节夫人不过是她一个教会女校的同学,如果佛来思节夫人是属于上流社会的,那么佛来思节夫人不就是玛蒂尔得认识接触上流人士的一环吗!?怎么会说“她没有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人认识呢?”由此推断,佛来思节夫人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只不过境况比玛蒂尔得好一点罢了,她的首饰真不了。

5)玛蒂尔得在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从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里面有几副镯子,一挂珍珠项链,威尼斯式的嵌着宝石的金十字架,这些首饰杂乱的放在一起,而且那挂项链也在其中。一件价值那么昂贵的钻石项链谁会把它和一些杂七杂八的首饰放在一起呢?何况前面已经推断出佛来思节夫人不是什么有钱人。所以,从她的收藏首饰的大匣子来看,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她非常有钱,不在乎这么昂贵的首饰;二是这些首饰根本就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显然,这里属于后者。

〓挺进报的六处伏笔和照应。

1)1段中陈然“学习仿宋字”,9段写党组织通知陈然“必须坚持写仿宋字”。后边第21、22两段中许晓轩“写了几个工整的仿宋字”,而当初正是许晓轩指示陈然“要坚持写仿宋字”的,这使得特务断定《挺进报》确是许晓轩写的。这是一个伏笔和照应的关系。

2)第4段写陈然在被捕前挂出扫帚,第6段写市委的同志来了,看到那扫帚扭转身就走。前有伏笔,后作照应,说明了拴扫帚的必要性。

3)第8段写党组织给陈然半截铅笔、一些包香烟的薄纸和一个破刀片,第19段写陈然总是把铅笔妥善地藏起来,也是前伏后应。

 4)第13段写黄显声要求陈然将报纸“在天亮以前准时从原路退回”,第19段就与之照应,写陈然的确“每天都按时送还”,敌人的突击搜查因此而一无所获。有伏笔,有照应,情节非常合理。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5、巧合

  戏剧情节是不排除偶然情况的,一切戏剧作品的情节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情节,正如俗话所说: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结合。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巧合手法的运用便十分普遍,往往运用巧合来引出一个重要的人物,武松的出场便是如此。呼保义宋江怒杀阎婆惜,无奈之下逃到了小旋风柴进的府上。一日,宋江与柴进饮酒。酒后,宋江站立不稳,一脚正巧踢翻了木锨,惹怒了正在木锨旁烤火的好汉。一位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单臂擒方腊的英雄出场了。一点也不突兀,巧合的合情合理。  
〓鲁迅《药》的结尾,清明节的早上,就在华大妈上坟的时候,夏瑜的母亲恰巧也来给儿子夏瑜上坟。仔细想一下,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巧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让这两个悲剧家庭的母亲相遇呢?这个巧合很让人回味,华家、夏家的悲剧,连起来就是华夏呀,因此,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巧合,十分巧妙而又含蓄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华夏的悲剧,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这个巧合的运用堪称经典。
  〓 曹禺《雷雨》中几个合情合理的巧合为后文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巧合之一,同母异父,周萍与鲁四凤,他们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这就为后文兄妹乱伦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巧合之二,同父同母,周萍与鲁大海,这又为下文兄弟相残作好了铺垫。巧合之三,父子仇恨,父子之间复杂而又尖锐的冲突。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次巧合而构成的伏笔之中了。
〓金庸《倚天屠龙记》张无忌误闯明教的禁地,练就了盖世神功——乾坤大挪移。已然成了一位超一流武林高手。为了加深读者对张无忌这一身绝世武功的认识,作者就制造了一个巧合。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偏巧明教内部光明左使杨逍与青翼蝠王韦一笑以及五行旗火拼,结果双方两败俱伤。面对六大门派的高手,明教的命运又将如何?此时安排张无忌出场可谓恰到好处,由于明教高手在大战前受伤这个巧合,使得张无忌有机会充分的展示一下自己高深莫测的武艺,而这也恰恰是读者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 在人们阅读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剧中故事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改变有一定的期望和期待。-----会期望一个大团圆、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期望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历程。而这些期望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作者运用巧合来完成。

在《铁伞怪侠》中,岳霆与杨红吵架,误走君山,中了阴阳教的埋伏。丐帮袁三爷为了救他,丧命于南宫玄的宝刀之下。失去了帮手的岳霆只有拼命一搏。面对强敌围攻,却中了北宫月的独门暗器,南宫玄举起宝刀就要结果岳霆的性命。千钧一发的时刻,巧了,一位从此路过的世外高人救了岳霆的性命。这位世外高人就是鹤顶朱红。这个巧合的设置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期望,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需要。小说主人公岳霆有个三长两短故事如何继续展开?岳霆要是遇害了,谁去给岳飞报仇?因此岳霆必须活下去,也就要求要有这样一个巧合存在,这样才会符合读者的期望。

〓 巧合就是事件的偶然性。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适宜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合方式主要有两种:
    1、不约而同的巧合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2、不期而遇的巧合
  〓法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安排上巧用了巧合法: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于勒叔叔早日归来。当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时,碰巧碰上了又穷又老的于勒,于是发财梦彻底破灭,并演出了一场仓皇逃遁的丑剧。“不期而遇”方式的巧合法,不仅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而且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雪压倒草料场的大厅,林冲只得在山神庙过夜,却碰巧避开了陆谦等人设下的圈套;在山神庙碰巧听到门口仇人的一番对话,得知阴谋的真相,最后手刃仇人,雪夜上梁山,完成了命运的重要转折。种种巧合的设置,扣人心弦。
    运用巧合法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巧合要符合生活真实
    巧合能使作品引人入胜,但要注意情节的真实性。要注意符合生活逻辑,   符合人物性格,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
 ②、巧合要有利于表现主题
    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我们构思巧合时应在情节的安排上多下功夫。比如,有位同学为反映父子之间思想逐步沟通的过程,描写父亲、儿子不约而同分别爱上了对方爱唱而自己原先不愿听的歌曲。通过这一巧合,生动地揭示了两代人需要互相沟通、理解以消除代沟的主题。

6、误会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误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误会主人表现处处开的主题。

〓有位科学家的心不在焉已传为佳话。一天,他乘火车时,正赶上列车员查票。他找遍了自己的口袋也没有找到车票。这时,列车员认出了他是个大科学家,就说:“不要紧,您在到达前找到让我们看看就行了。”
   怎么不要紧?必须找到这该死的车票,否则,我怎么知道我要上哪儿去?”

〓礼物笔: 巧合与误会并会, 弟想我生日礼物一支笔,﹙伏笔﹚后来丢了, 再后来发现同学的笔一样﹙巧合﹚我认为同学偷了﹙误会﹚同学给我了﹙铺垫﹚不久, 弟告诉我他拿了。

〓广播短剧《绿棉桃,白棉花》,说的是棉农齐老贵在医院病房的一段经历。通过“误会”、“失子”、“还款”和“送花”等几个看似很平常的情节,把齐老贵的忠诚、质朴,和对生活充满希冀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开始是场误会,病房里有人抽烟,护士认定是老齐抽的烟,理由是他有只烟袋,老齐明知是与他儿子同病房的病友小刘抽的烟,但他不加戳穿,只是自己认罚。儿子不幸死亡,面对巨大的伤痛,他心里想着该如何感谢曾经给他们父子俩许多帮助的病友和护士们。在剧情快结束时,老齐出人意料地又出现在病友和护士们面前,他不仅是来送还借款的,而且还给他们送来了刚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绿棉桃。“俺是觉得,城里人到医院看病人都兴送个新鲜花,可俺买不起,俺想啊,兴许你们就没见过这棉花是咋样的,这绿棉桃别看不起眼,可一样能结出来好看的花啊!”用这样的方式来感谢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又显得是多么的质朴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