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 7.0要塞随从: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条件的(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3:06:50
(七)真正的爱这是刘贞华女士为《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写的序     张放天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是国内中学生亲子人生设计的首部著作,也是他从事人生设计咨询的宝贵成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书稿,这真是一本对中学生家长特别有帮助的书,对于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升学咨询,特别是对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页页地翻阅书稿,合着会心的笑、感慨的泪,我看到了一个个孩子跌跌撞撞向前成长的身影,孩子的身后是阴霾笼罩下父母们焦灼的面容,他们自以为会教育孩子却恰恰做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事;拨开云雾,我更看到了父母和孩子勇敢面对、寻求帮助的正确选择,艰难痛苦的心理跋涉以及不分昼夜的自我超越;我看到阳光下孩子们比阳光还灿烂的笑颜,比鹿儿还矫健的步伐,他们勇敢坚强,他们不再害怕失败和暂时的黑夜;蓝天下父母们比大海更深邃的爱,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他们对孩子的欣赏多了,自己的生活更自在了,他们变得平和、宁静和智慧。科学被人们掌握就变成了进步的力量。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所有的孩子、所有的父亲、母亲,他们相亲相爱、互相欣赏、彼此鼓励,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规划人生和家庭的美丽前景,于是在我的眼前就出现了太平盛世:快乐的人们、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社会!
    我知道张老师对成年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深有研究并富有经验,但没有想到他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现阶段中国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对于问题“病症”号脉这么准确。我惊奇于孩子成长的潜力之大、进步之显著,又感于身为父母的既伟大又卑微的爱,更惊奇于科学方法的巨大成效。
    是的,在书中实录了家长通过诵读《我是一个最优秀、最棒的家长》,增强了对于孩子和生活的正向信念,做出了与孩子互动方式的改变,换来了孩子的进步;父母与孩子之间学着达成“亲子协议”,加深了亲子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双方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加倍的支持力量和爱,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也提高了家长的生活信心;一个复读生在做了“未来生涯幻游想象”练习之后,更加明确了人生目标,重建了信心,得到了分数之外的收获。什么样的爱才能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什么样的劝说才能为孩子接受,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激起孩子的斗志,什么样的倾听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等这些习以为常的问题都被重新诠释赋予了激动人心的生命力。
    是啊,每一次亲子人生设计咨询,都是自我觉醒的时刻,都是寻求改变的开始,都是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聚变与释放,都是家长和孩子的双重收获,家长的收获保证了孩子的收获,孩子的收获增强了家长的信心,这些收获既有利于孩子的进步成长,也有利于家长的自身成长,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幸福。
    这一切的改变与进步都源于科学的方法指导而科学方法的基础是对理论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洞察和问题的研究之后形成的理念,比如:高考的压力,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本人的整体素质,更是考验家庭整体素质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很多表现往往来源于家庭,要让孩子改变,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改变;家长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和教育,孩子幸福的关键是父母要幸福;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装不出来的;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自己问题的一种心理投射。
    正是这些清醒的认识,加上长期对成人职业生涯设计的研究和咨询实践以及对于哲学、宗教和社会学的研究、广泛的游历社交,都使得张老师的亲子人生设计教育更加科学全面、更加可信、更具可操作性,所以也就更富有成效。
    《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从目前我国中学阶段家庭教育遇到的普遍和典型问题出发,运用案例分析和实证方法,独辟蹊径,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寓于令人信服、生动鲜活的实践之中。我要说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好在这本书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中学生人生设计咨询的生动样本,好在它出自一位有着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深刻人生体验的专业人士之手,好在它提供了可理解性、可操作性都极好的理念和工具。尽管本书的宗旨是为中学生家长服务的,但是,张老师所提出的中学生亲子人生设计教育的六个关键,我认为对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有借鉴意义。
    在我看来,张老师所提出的亲子人生设计教育的关键就是爱,真正的爱!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一种感恩的爱,不加任何条件的爱。感谢上苍把一个生命送给我们做礼物,让我们有机会通过孩子的成长,再学习做一回人!对于礼物,我们是不该有奢求的,我们该接受孩子的一切,我们要从内心深处认为这个礼物是专为我们送的。这样,我们每天都会快乐地看着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对孩子有任何的嫌弃、抱怨、指责和不满,就不会去和别人比较,就不会觉得孩子给自己丢脸或者为自己挣了脸面。我曾经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有的父母嫌女儿长得不如自己漂亮,抱怨儿子笨;有的怕照顾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晋升或娱乐,不愿花时间和心力与孩子一起“生活”;有的指责孩子成绩不好没给自己脸上贴金,觉得跟单位里的人比矮了一头;有的孩子考上了好一点的学校到处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可是一旦孩子发展得不好又觉得很丢脸;有的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是因为影响了家庭的荣耀,而不是先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接受和喜悦。
    心存真正的爱,我们就会不断学习,改善我们的性情,美化我们的言行,提高我们的学识,掌握科学育儿方法;心存真正的爱,我们就会学着变得更加善良仁慈,更加机智和包容,更加坚定和勇敢,更加阳光明媚和年轻。于是,我们也就和孩子一起成长了!
    《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一书中的事例大部分都是母亲和孩子的故事,父亲成了隐形人。现在人们普遍地感觉社会经济压力大,脚步匆匆,父亲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一些,教育孩子的时间精力都不够。但是,我们知道家庭是一个系统,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父母亲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亲是山,母亲是水,山水相依,风景才宜人。我觉得一个父亲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地爱孩子的母亲,帮助孩子的母亲性情温和,仪态美丽,心态年轻。这样,即使父亲不在场,孩子一样会通过母亲的状态感受到父亲的爱,他(她)会感到安全和温暖,就会有勇气有信心进步。实际上我们也常看到一个焦虑暴躁、幽怨萎靡或者面无光华的母亲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个不那么负责任或者不肯成长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既需要为人母者的付出,更需要为人父者的爱和责任。
    写到这里,我想我们为人父母的过程不正是教孩子如何做父母的过程吗?实际上不正是教孩子如何做好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吗?人类不就是这么一代代传承家庭文明的吗?!今天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恰恰说明我们从上一代那里学得太少,或者他们教得太少,或者我们不会学,或者他们没教好。现实当中,自己不会做丈夫或妻子,也教不会儿女做丈夫或妻子的父母、长辈、兄姐、朋友大有人在!现在中小学教育都注意到了性教育,可是我认为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性别教育,学习如何做男人,如何做女人,然后结婚以后才有可能做好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只有做好了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有了孩子之后才能真正做好父母。在中小学的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生命、人生、人性、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教育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生命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的了解认识人性的丰富,通过人际互动更加了解他人和自己,通过艺术教育和感受提高处理矛盾的境界,如此,就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摘自我的新书《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张放天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欢迎转载!转载请将书籍相关信息及后附作者简介完整信息包括,否则视为侵权!

《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作者简介:张放天,“亲子人生设计”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内中学生亲子人生设计教育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最新著作《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研究方向:人生设计、学习心理、个人成长。网址:www.career-edu.c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ngfangtian

八)不要太苛刻

不要对孩子太苛刻,这是我心中一直默念的一句话,也是我一直遵循的一句话。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对我们特别的严格。父亲总是说一不二,只要他要求我们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并且还不能有半点出入,不管是对还是错。现在想来,父亲对我们的苛刻要求,确实有些过,他对我们的过分要求其实也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我们有时会模仿着父亲那样,无理的要求自己的孩子。

你对孩子苛刻吗?你苛刻的合情吗?你苛刻的合理吗?你每一次的苛刻,孩子会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收获?这些问题,做父母的,我觉得不能不想,不得不好好想一想。

做家长的一定要想着,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要求孩子,不能超出了范围,不能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和接受力,任何要求都要有一定的限度,适度应该是最好的境界。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总是不管孩子年龄大小,不管孩子能不能达到,一味的强制,一味的强迫。因为你是家长,孩子不会对你怎样,只好忍气吞声的去执行了,去接受了,去答应了。想一想,此时的孩子该有多么压抑,多么痛苦,多么不幸!孩子心里有苦,但又不能说出来,也不敢说出来。父母强制的目的可能达到了,但我们的孩子失去了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去好好想过吗?去认真的体味过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尤其需要这样。你这样做过吗?你进行过换位思考吗?变换一下角色,体验一下做孩子的不易吧!实际上,如果我们常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我们的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少年不幸,特别是父母教育不当的不幸。每当我要求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孩子几岁了,她的力量能达到吗?她会做好这件事吗?做不好的话,我应该对孩子说些什么?做好了的话,我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做这件事需要我那些帮助?时刻想着孩子,不是有意去伤害孩子,不是无理的去要求孩子,孩子才会乐意的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孩子才不会小小年纪就走上反抗父母的道路,才不会和父母对着干,也不至于有的孩子不让父母去管理。

有些时候,孩子需要去逼迫一下,但太苛刻的逼迫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

我们是父母,我们是大人,我们不用去逼迫孩子,完全不需要对孩子要求太过分,太苛刻。父母要用智慧去管理孩子,要从爱孩子的角度去管理孩子。

如果爱是一种伤害,是一种痛苦的话,这爱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http://blog.sina.com.cn/u/51fbe2480100a6ub 

(九):欣赏孩子

 

 

    -孩子声音

    我就是我,不要拿我和别人比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记者聊天时说起的一段话。

     记者从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目前,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呈增多的趋势,其中以高中生居多,占总数的70%,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哀弱和强迫症等。据分析认为,引发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大而心理排解少。

    -家长苦恼

    别人行,你为什么就不行?

    小飞的妈妈一说起儿子的学习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他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那老姐们儿的孩子,比他还小一岁,学习从来就没让家长操过心!我横看竖看,我们孩子不比别人差到哪啊?别人行,他为什么不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严格外,生活上小飞的爸妈真可算是无微不至了,再困难从来没有委屈过儿子。然而,小飞和爸妈却怎么也亲近不起来。

    小飞的爸爸对记者说:“有时候我也知道孩子压力太大,可是没办法,我们不能照顾他一辈子你说对不?他现在不努力学习找个好工作,等我们一蹬腿他怎么办?”说着话,他还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来,“这是我收拾房间从地上捡到的,你看看,都写了些啥?”记者看到,这页纸好像是日记本脱线掉下来的,上面写到“……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我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次月考,我在班上排名12,年级排名68,进入了前100名,总的来说,我应该是进步了。因为上学期末,我在班上的名次是25,年级名次是152。在努力中,我这学期进步了,可是,今天下午,我回到家,并没有得到爸爸的鼓励,而是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想上学还没条件呢!可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你就这么着来回报我们?你看看×××,人家为什么能考第一?你真让我们失望……’又来了,又来了……还有,我现在是独来独往了,我和许多人都绝交了(包括××),也没和学习差的人来往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之所以进步的原因吧……”

“其实看到这些话,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们想不出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法了。我并没拿那些伟人来和他比,因为太不现实。我只是和他身边的人,和我们都一样的普通人来对比,大家都是头脑健全的人,如果他不行,那我认为是他努力的还不够!”小飞爸爸对记者说。

    -专家支招

    不要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

    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宗春山主任告诉记者,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熏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家长老给孩子树立榜样,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在成长中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形成追求的目标,而外在压力剥夺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了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机。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和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三、不懂得不同家庭的养教方式也会培养出不同的个体。

“其实家长的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一,对家长树立的榜样孩子从心里是不服气的,也就不会接受。第二,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因为不断有新的榜样会出现在面前。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宗主任说。 

    -专家观点

    比较的关键在于选择参照系(社科院专家沈杰)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较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认识自己,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不论在认识自己方面,还是在确立目标方面,参照群体的作用十分重要。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人们在心理上用来作为参照系的那些人。

    对于今天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比理想。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就不能没有理想。这种理想既应该包含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更应该包含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关怀。在个人成就动机日渐增强的今天,尤其应强调以社会关怀作为导向。一个处在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民族,如果拥有了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那么,其目标实现就有了一项基本前提和保障。

    第二,比教养。社会现代化与个人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尤其应该重视教养的重要性。在今天,公民的基本素质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的是有科学精神、责任心、诚信、同情心与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环保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志愿精神、珍爱生命意识、促进健康意识、保护动物意识,等等。而这些教养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会体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效应。

    第三,比专业。现代化进程必然具体化为生产的专业化、劳动的职业化。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不同职业岗位上的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专门化。因此,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其在实践层面所体现的专业技能,成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之本。职业道德尤其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在专业岗位上扮演好特定的角色。

    不论是在哪个方面的比较,都应该选择一个高水准的参照群体,这种人物身上最好是体现着两种特征的有机统一:既具有社会榜样的作用,又具有个人魅力的光彩。

    -我说两句

    学会“见贤思齐”

    我们东方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教诲。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而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要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月(或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方面有退步?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是否征求老师、同学的意见?”冉福

    让孩子显示出能力来

    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已经达到苛刻的程度,孩子也未能幸免:你会自己系鞋带了吗?你会弹什么乐器?考过几级了?能说几句English了吗……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给父母和孩子的生活塞满了太多的“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能做的并不复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应当注意孩子的兴趣变化,根据“先天配备”增加软件支持。孩子的厌倦和好奇心一样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马由缰,一旦确定了孩子的长处,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哪怕会有一定的排斥,因为学习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在特长的培育中,孩子可以确立自信——我有与众不同之处。

    孩子永远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所以不妨冷静下来,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但要学会等待与忍耐,不要过于心急,以一颗谦卑的心来感谢生活,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孩子给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老想他的这不好那不好。调整好你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前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我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