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套环解密视频:机智诡辩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49:31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3  中文最常用短语地道英文表达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4  

2009-02-15 20:54:48|  分类: 市场营销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14.该忍则忍该驳则驳

——装聋作哑术

在论辩中,对论敌的辩词,自己明明十分清楚,但是,却不值得反驳或

不便反驳,这时,不妨装聋作哑对论敌的辩词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令其无

可奈何,这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洪承畴对他进行审讯。洪承畴知道夏完淳

少年多才,文武双全,有意劝他降清,便说:

“你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岂能举兵叛逆?想来是上了奸人的当。青

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本督当保你做官。”

夏完淳明知座上审问他的就是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失节降清的行为极为

鄙视,现在居然又来劝降自己,不禁大怒。于是,他决定痛斥洪承畴一顿。

夏完淳装着不认识洪承畴的样子,说:

“我听说,亨九先生(即洪承畴)是本朝人杰,松山、查山之战,身先

士卒,壮烈殉国。先皇闻讯,悲痛万千,我虽年轻,也仰慕他的忠烈,杀身

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侍卫以为夏完淳不认识座上的主官,发生了误会,便对他

说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归顺了清朝,当上了大官,现在堂上审问他的就是

洪大人。

夏完淳明知就里,仍不点破,继续指桑骂槐地说:“亨九先生殉国已久,

天下哪个不知!当时先皇帝亲自设祭,泪流满面,众大臣向东遥拜,痛哭失

声。尔等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竟敢欺世盗名,假冒亨九先生的英名,污辱

忠魂,真乃可恶可恨!”

洪承畴又羞又恼,哭笑不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毡,非常狼狈,

急忙把手一挥:“带下去!”以后再也不敢审问他了。

夏完淳对付洪承畴的策略就是装聋作哑诡辩术,这样做对洪承畴的灵魂

鞭挞得更有力,揭露得更深刻。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情不能过于冲动,

要服从理智的需要。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不能走上极端,凡事皆忍耐,而要坚持“该忍则

忍,该驳则驳”的原则。

运用装聋作哑诡辩术。最好的方法是先忍后驳,忍可能引起论敌的烦燥,

从而在论辩中出现漏洞,然后再见缝插针,及时出击。

1953 年6 月,年已七十九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美、

法三国会谈。他借口年事已高,时常装聋,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法国外

长皮杜尔在一系列问题上讨价还价,使大家颇感头痛。

艾森豪威尔幽默地说:“装聋成为这位首相的一种新的防卫武器。”

在现实生活中,当别人不怀好意对你进行挖苦、讽刺或攻击时,也可使

用装聋作哑诡辩术对付他:即对对方的言行不作出相应的反应,仿佛视而不

听、听而不闻,这样可以避开对方的锋芒,使他放空炮,失去预期的效果,

在心理上产生茫然和失落的感觉。而你却可以趁此机会,完全按照你自己的

意图组织力量进行反攻。

表面上看来,你的反击似乎与对手的攻击离了题,实质上却正是针对对

方言论而发的。

另外,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你装聋作哑,故意张冠李戴,锗把葫芦当

作瓢,也可以在气势上使对方的尊严和自信发生动摇,精神上受到挫折,打

乱他原来的步骤。这样就可以刹住对方的气焰,抑制对方的攻势,从而取得

反击的主动权。

115.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标准不一术

标准不一诡辩术,是指诡辩青故意违反同一律,在同一个论辩过程中用

不同标准去看同一问题,使之对己有利的论辩技巧。

古希腊有一个叫做欧提勒士的人,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秦歌学法律。

师生订有合同,在毕业时欧氏付给老师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等欧氏第

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欧氏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普氏等得不耐烦,就向法庭起诉,要欧

氏付另一半学费,并向欧氏提出:

如果你欧氏这次官司打赢,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

果你欧氏这次官司打输,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不

论你这次官司打赢,或者打输,你都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针锋相对,回敬他的老师:

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打输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我或者

打赢或者打输这场官司,我都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

这里,老师和学生各用不同的标准来刁难对方,真是名师出高徒,诡辩

家教出来的学生也不愧为诡辩家。

1986 年,对菲律宾人民是关键的一年,阿基诺夫人与马科斯竞选总统之

战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马科斯动用权势和金钱,企图来收买选票,左右选举。大量的选民面临

新的考验:

如果接受贿赂,那么就要投违心票。

如果不接受贿赂,那么有可能遭到报复。

在此左右为难的时刻,天主教会详细宣讲这次大选的意义,告诉教徒对

大选应持何种态度。它表示:

教徒可以接受官方的贿赂。因为那些钱物本是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你

是人民一份子,所受可谓问心无愧。但投票时不必理会行贿者的嘱咐,而是

凭自己的惫愿,爱选谁就选谁。

天主教会运用标准不一诡辩术以牙还牙,这一招着实厉害。后来许多官

员才发现上了当,因为很多受贿者钱物到手后,仍然投阿基诺夫人的票。

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中亦有一段精彩的诡辩与反诡辩。

苔丝狄蒙娜是公爵勃拉班修的独生女儿。她挚爱父亲,也与黑人骁将奥

赛罗深深相爱并委身相许。

公爵知道后,大为震怒,决不同意女儿的婚恋,要她在众人面前公开表

明是选择父亲还是奥赛罗。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二难”困境,一方是自己敬爱的父亲,一方是深深

相爱的丈夫,怎么办?

苔丝狄蒙娜的回答很机敏:

“正像我的母亲对您克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把您看得比她的父亲更重一

样,我也应该有权利向这位摩尔人,我的失主,尽我应尽的名份。”

苔丝狄蒙娜通过机智的回答,既选择了丈夫,却又巧妙地请求父亲给予

以原谅。

《圣经》上说。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引起当地宗教保守势力的憎恨。

他们别有用心地问耶稣:

“纳税给凯撒对不对呢?我们该不该纳呢?”

耶稣马上感觉到了其中的诡诈。因为当时以色列国为罗马帝国所征服,

如果说不要纳税,就违背了罗马法律,如果说要纳税,就会激起犹太人的不

满。

于是,耶稣右手高举一枚货币问:“这货币上面刻着的是谁的像和名

号?”

有人回答说是罗马皇帝凯撒的肖像和名号。

“那么属于凯撒的东西就应该给凯撒,属于神的东西就该给神。”

耶稣的回答是当时情形下唯一的最佳选择,至今读来,仍觉十分有趣。

116.怜悯之心人皆有之

——诉诸怜悯术

怜,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首作“爱怜”,“爱惜”解,然后才是怜悯,

同情。

诉诸怜悯诡辩术有两种:

一是,利用对方或听众的爱惜心、爱怜心作为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以

达到自己的诡辩目的。

二是,利用对方或听众的怜悯心、同情心,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以摆

脱困境。

一个最古老的诉诸怜悯的例子,是柏拉图在《辩护》一书中所记载的,

苏格拉底受审时,苏氏为自己辩护的真实记录:

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种种辩护之后说:“这些和其它类似的话大致就是

我所要申辩的了。或许你们之中有人会恼羞成怒,回忆自己以往为了一场小

官司,涕泪满脸哀求审判官,还带了儿子和许多亲友来乞情,而我不做这种

事,虽然明知自己到了极危险的地步。

“也许有人怀此恼羞成怒之感,向我发泄,带怒气对我投一票。你们若

是有人存此心——我估计不会有,如果真有,我想对他这样说不为过分:好

朋友,我也有亲瞩,如贺梅洛士所说的'我并非木石’,也是人的父母所生;

我也有亲属,雅典人啊!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几乎成人了,两个还小,但我

不把任何一个带来求你们投票释放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雅典人哪!我不

是有意拗强,也不是藐视你们。我对死有勇与否,是另一个问题,为你、我

和全国的名誉,我认为这样做无耻。”

苏格拉底是视死如归,他并不想采用当时人们采用的惯用的怜悯之法为

自己开脱。他这样明显地将人人皆有的父子之情暴露在法庭上,只不过是暗

示自己判刑后自己身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将无人照料。希望有人照管他们,

这的确是很高明的一招。

美国有位叫达洛的律师也很擅长诉诸怜悯诡辩术。一次,美国木工联合

工会的会员吉德被控犯了罪,达洛受聘为其辩护。在法庭上,他说:

“我在这里并不想仅仅因为吉德个人请求你们,我是为那许许多多知名

的和不知名的,死去了的和活着的,曾在地球上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而倍遭富

人们蹂躏和掠夺的穷人们,请求你们。我为这些请求你们,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贡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力量和劳动,使他人富有、生活

愉快,我要为现代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妇女们请求你们,要为活着的和尚

未出世的孩子们请求你们。”

吉德到底犯了什么罪,是否应该开释?达洛只字不提,但他那篇诉诸怜

悯和同情的陈词,足以使法官和一般陪审员,把证据和法律抛置脑后。

当一个人在危急时刻,处于束手无策之时,为保护自己也常常诉诸怜悯,

装出一副可怜相,以换取对方的同情。

唐朝杨贵妃曾经因为妒忌吃醋而出言冒犯唐玄宗,惹得龙颜大怒,令高

力士用辎车送她回老家,不准回宫。

杨贵妃登车伊始就悔恨不已,涕泪俱下,情急之中,剪下自己一绺头发

交于高力士,说:

“珠玉珍奇之贵,本为皇上所赐,留给皇上不足以表达我的悔恨与思念。

只有头发是父母所给,是我自己自上的东西,可以用来表达我的心意,希望

能为我表达哪怕是一丝的爱恋和诚意。”

玄宗收到断发,睹物思人,顿生爱怜之心,旋即令高力士接杨贵妃回宫。

杨贵妃巧用诉诸怜悯诡辩术,化险为夷。

117.吾君好胜可以隐夺

——隐夺诡辩术

齐相管仲说:“吾君好胜,可以隐夺,难以正格也。”

隐夺诡辩术;就是把不便明说的道理隐于能慷慨陈辞的说辩当中,换个

角度使对方经过自我反省而大彻大悟,从而达到说服规劝目的的诡辩技巧。

春秋时,有一次晋文公率军进攻卫国,行军途中,看到有一个人在路边

仰面大笑。

此人叫公子锄。晋文公问:

“你因何发笑?”

公子锄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给晋文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送他的妻子回娘家,在半路碰到一个很漂亮的采桑女,就嘻皮

笑脸地和人家搭话。等他回头一看,却见另一个男人正在向他的妻子频频招

手致意。”

晋文公听后猛然醒悟了公子锄的意思,立即下令火速回师,还没到家,

就发现果然有人在攻打晋国的北部边疆。

隐夺诡辩术在施用中的优点在于:

一是,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避免造成思想对立。

二是,换个角度提出劝谏内容,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

对方自己悟出,使对方在自我启发中更好地认识错误,同时又免除了对方心

理和面子上的顾虑,便于对方改变主意和接受意见。

三是,能收到忠言未必逆耳的效果,极大地增强说服力。

一位老太太的儿子性情粗暴,有一天酒后回家,和妻子没说上几句话就

动手砸东西,闹得天翻地覆。

妻子一怒之下,写了离婚状子告到法院。

法院先予以调解,调解人员和亲朋邻里百般劝说,都无济于事。

这时,老太太对法院同志说:“我支持儿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

吧。”又转身对儿子说:“你这样的人,不配有这么好的妻子。”

在场的人都感到奇怪,觉得老太太的话说得有点叫人不可理解,哪有婆

婆支持儿媳妇离婚的。

老太太又以真诚的口气对媳妇说:

“这个家都是你来后挣下的,房子、家产、孩子都归你。你先自己过着,

家里的活忙不过来,我和你的兄弟们来帮助你。以后遇到机会,我再给你选

一个好女婿。”

老太太的话音未落,媳妇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不难看出,这位老太太说的“我支持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吧”

显然是假话。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是为了教育儿子,二是为了平息儿媳妇的

心头怒气。末尾的劝辞,实际是为了使儿媳妇动情,达到收回离婚状子的目

的。其实,她在这里施用的是隐夺诡辩术。

118.唇抢舌剑致命一击

——对立引申术

论辩是智慧的角逐,是语言的较量,论辩对方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往

往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对立的态势。而一个高明的诡辩家则总是善于从共同的

前提中引申出与对方针锋相对的结论,以此与论敌相抗衡。

像这样,由同一个前提中引申出与论敌针锋相对的结论的诡辩技巧,就

是对立引申诡辩术。

阿凡提有个做买卖的朋友要出远门,来跟阿凡提辞行,看见阿凡提手上

戴着只金戒指,便打主意要把那只金戒指讨过来。朋友说:

“阿凡提,氏久不见你,我可真过不了日子。如今我要出远门了,以后

一定会很想念你。我说,看在咱们多年交情的份上,把这只金戒指给我戴上

吧!我一见到这只金戒指就会像见到你本人一样安心了。”

对于朋友的无理要求,阿凡提说道:

“承你好心,不过,长久不见你的面,我也是过不了日子的,你还是让

它留在我这儿,让我一见到它就会说:'噢,朋友讨过,我没给’。这时,

我就会想起你来了!”

从同样的为了怀念对方的前提中,双方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送戒指

与不送戒指。

在论辩中恰当使用对立引申诡辩术,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具有极强的

对抗力量。

占代有个叫徐昌谷的人,在郊外乱坟岗上建了一座别墅。每当夜幕降临,

阴风惨惨,令人胆战心惊;野狐悲鸣,使人毛骨悚然:点点萤火飘忽于乱坟

之间,更令人不寒而栗。

他的朋友见状,双眉紧锁,不禁说道:

“你住在这里,每天见此情景,心中肯定不快乐!”

徐昌谷却反驳说:

“你说得不对,我每天见此乱坟,却恰恰使我不敢不乐!”

对于同样的目中所见,朋友得出使人心中不乐的结论,而徐昌谷却由此

联想到人生有限,得出要珍惜人生、享受人生的结论,表现了他豁达的气度

和坦荡的胸怀。

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童年时代生活非常贫困。成名以后,

罗蒙诺索夫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穿着,埋头于学问研究。

有一次,一个专爱讲究衣着但却不学无术而自作聪明的人,看到罗蒙诺

索夫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那个窟窿挖苦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

博学?先生?”

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

愚蠢。”

在对手气势汹汹的攻势面前,对立引申诡辩术往往能帮助自己摆脱困

境,同时又仿佛不经意似地给对手致命一击。

119.变换立场得出结论

——立场引申术

立场引申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通过变换观察事物的立场来得出与论敌的论

断尖锐对立的结论,以此与论敌相抗衡的诡辩技巧。

正当爱迪生致力于发明白炽灯的时候,有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挖苦他说:

“你已经失败1200 次了,该停止这种徒劳的游戏了!”

爱迪生反驳说:

“不!我的成就是发现了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由于对发明白炽灯所抱的主观态度不同,公司老板认为是失败,而爱迪

生却恰恰得出是成功的结论。

立场不同,可以指对事物所抱的主观态度不同,也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

不同。

小王开的出租车的牌照号是:“16444”,于是人们纷纷劝他说:

“你的车辆牌照号16444,听起来是'一路死死死’”,太不吉利,还

是设法换个牌照号吧。”

“可是小王却自得其乐,反驳道:

“这个号码非常吉利,读起来是'多拉发发发’,这不是很吉利吗?”

从自然数的角度去看这个牌照号,它的谐音是“一路死死死”;而从音

乐简谱的角度去看,所得的结论却是“多拉发发发”。角度不同,小王便得

出了与对方尖锐对立的结论。

立场引申诡辩术还包括诡辩者自己针对同样一件事物,根据不同的论辩

需要,通过改变不同的立场而得出互为对立的结论。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有则辩题是:

“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复旦队在为这一辩题准备正方辩词时,根据“澳洲有四分之一的猫染上

艾滋病毒”这一事实,认为:

“艾滋病并不是人的专利,无社会性可言的猫也有生这种病的可能,艾

滋病毒才是艾滋病的最主要原因,而病毒是医学问题。”因而得出艾滋病是

医学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结论。

同样,复旦队在为这一辩题准备反方辩词时,针对“在澳洲有四分之一

的猫也染上艾滋病毒”这同一个事例,由此可以说明艾滋病造成的危害正波

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连家养的宠物也难以幸免,由此得出:“艾滋病是一个

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的结论。从中显示了复旦队极为高超的

诡辩才能。

120.抓住矛盾揭露谬误

——揭露矛盾术

揭露矛盾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抓住论敌自相矛盾的地方,揭露其谬

误的诡辩技巧。

有一个老头今年60 多岁了,退休在家闲着没事。

一天,他想为小孙女做个小板凳,可是事情非常凑巧,老头请来的木匠

是半路出家的,又不肯认真学艺,活做得特糟。

木匠在老头家干了一个白天,忙完了去主人那里讨工钱。

老头说:“你做的活太慢了。”

“你没听说吧,慢工出细活。”

老人说:“你做的活不光慢,更重要的是质量太差,让我白贴了三顿饭,

这样吧,就把这只板凳给你抵工钱吧。”

木匠不干,分辨道:“别把人当傻瓜,几块钱我不要,谁希罕你这个丑

凳子?缝又大、板又斜,四只脚都不一样齐,能值什么钱?”

老头若一味正面地与木匠论理,说他干活的质量如何差,木匠定然不依,

于是老头采用揭露矛盾诡辩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老头故意要以板

凳抵工钱,木匠于是不依,对板凳进行指责,实则是拿自己的手掌自己的嘴,

闹出笑话。

运用揭露矛盾诡辩术,重点在于揭露对方的论题、论点、论据,及论证

过程的矛盾,是一种正面作战的常规战法。

运用揭露矛盾诡辩术,要十分注意思维规律与逻辑规则,必须具备丰富

的思维知识与逻辑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论辩。同时,还要懂点语法、修辞

及逻辑学,使自己的思维、说话,有条理、易于被人接受。

在某公司的一次“树立远大理想,做好本职工作”的讨论会上,青年职

工小陈说:

“有理想是假的,实惠是真的。什么理想、信念?有利就想,有福就享。”

其他同志批评他这种错误认识时,他却辩解道:

“经过'文化大革命’,你们还相信什么理想、信念这类东西呀!反正

我是不信了。”

“你一点也不信?”青年职工小吴问。

“一点也不信!”

“你就这样确信吗?”

“对。”

“那么,你怎么能说没有理想信念这种东西呢?你自己首先就有了一

个。”

小陈眨眨眼睛,顿时哑口无言。

这是因为小陈的狡辩中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他根本不承认有信

念这类东西,另一方面又确信他的这个主张是正确的,而确信一种思想是正

确的,正是一种信念。这时候,他等于承认了“有信念这种东西”。

小吴发现了小陈狡辩中的矛盾,于是就逼小陈将两者都加以肯定,让他

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下子就驳斥了小陈的狡

辩。

121.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荣辱相连术

荣辱相连诡辩术,指论辩中抓住论敌观点与自己观点的连带关系,或者

将自己的耻辱与光荣和对方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一荣俱荣,使对方的反驳

失去功效,更无法刁难或提出无理要求的诡辩技巧。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找出对方的观点与自已观点的连带关系,

从而,进一步地牵连在一起共担荣辱。如:

某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乘机污辱他,让他从小门进去,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入,他对守门吏说:

“出使狗国的从狗门进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门进去。”

守门吏只好让他从大门进来。

楚王仍不甘心,他问:“齐国没人了?叫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

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问:“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

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

晏子以其机智和敏捷擅长处理对方的突然发难,先将对方问话中的攻击

或制造的困境接受下来,然后顺着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将困境回敬给对方,

使之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从而使对方陷入自讨苦吃,无力回击的境地。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语气要和缓,要绵里藏针,不必造成一种

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机智,又能显示自己的风度。

战国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魏王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他问手下大臣:“我是个怎样的君子?”

大家忙回答:

“是位仁君。”

唯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看法:

“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了,很不满,任座却拂袖而去。

魏文侯又问翟璜。

翟璜委婉地说:“我听人们常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座说

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羞喜交加,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翟璜巧用荣辱相连式诡辩,既给魏文侯极大脸面,又委婉地为任座说情,

且通过对魏文侯的奉承让他不得不宽恕任座。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色衣服。

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其中一个见到克雷洛夫就

对他同伴说:

“看,飘来了一朵乌云!”

克雷洛夫应声说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呱呱叫了!”

克雷洛夫巧妙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给对

方致命一击,自然贴切而又天衣无缝。

诡辩既需正面进攻,又要能侧面迂回,荣辱相连诡辩术就是一种较好的

迂回战术,对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取得诡辩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

122.设定条件巧答难题

——巧设条件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客观事物

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巧设条件诡辩术就是通过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作出断

定、进行论辩的技巧。

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大臣回禀:“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国王问他。“要看是怎样的杯子?”

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容。“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

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他的三分之一大,那

就是三杯,如果..”

“你说得完全对!”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这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人猜测偌大的一个池水中有几杯水,这实在

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这个小学生不是直接作答,而是巧

妙地设定:“杯子和水池一般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

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

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

害为利。

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

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

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

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

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

术,答辩道:

“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

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

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

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

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

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

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

“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

“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

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

12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

——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

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

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

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

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

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

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

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

己切身利益相关的。

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

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

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

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

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

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

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

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

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

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

道:“那人是谁?”

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

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

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

12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

——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

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

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

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

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

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

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

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

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

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

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

太深,更不能离论题太远,要注意与论题的联系。

来人陈相十分推崇研究农学派许行的观点,认为贤者应“与民并非而食,

饔飧而治”。

孟子听陈相谈了这番见解后,就问陈相:

“许子是否总要吃自己种的粮食?”

陈相说:“是的。”

“许子是不是要自己织出布才做衣服穿?”

“不,许子穿的是用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戴帽吗?”

“戴的。”

“戴什么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

“这样会耽误了耕种。”

“许子是用锅或甑烧饭,用铁犁耕地吗?”

“是的。”

“是自己造的吗?”

“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冶陶炼铁,使自己所用的一切东西都由

自己供给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经营各种行业的人交易呢?许子多么不怕

麻烦啊!”

陈相说:“各行各业的事,当然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啦。”

孟子说:“即然这样,那么唯独国君要边耕地边治国吗?..如果一定

要自己做出来的才能用,这就是要使天下人整天劳碌,不得安生了。”

孟子运用了由远及近诡辩术,以一般问家常的语气,引入对许子生活用

品来源问题的发问,看似随口而问,实际暗设机关,使陈相沿着问者的思路

不知不觉地为孟子提供了与自己论点相背离的论据,最后,甚至不得不概括

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陈相才知中计,可也无以为

辩了。

由远及近诡辩术,是论辩中最常用的战术。此诡辩术要求先打“外围战”,

再如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攻其核心,论敌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125.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推诿搪塞术

推诿搪塞,顾名思义就是敷衍塞责。这也是一种应付不愿回答或不便回

答的问题的诡辩技巧,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去搪塞,以表

达自己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

推诿搪塞诡辩术,就是回避问题或问题实质的一种诡辩手法。

《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有一天,楚国的庄伯叫他的父亲去看看太阳,其父很不高兴,回答说:

“太阳在天上。”

庄伯又让其父去看看太阳什么样子,其父回答说:

“正圆着呢!”

庄伯无奈,只好直说:“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其父立刻回答: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在日常交往的范围内,庄伯的话是明确的,即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定时

间,这一点庄伯的父亲也是清楚的。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回避问题,

表面上对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回答就是推

诿搪塞。

推诿据塞诡辩术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诡辩者对某一问题本来不懂,但

不肯放下架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

《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内有两

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

“何者为獐,何者为鹿?”

王元泽本不识獐鹿,便灵机一动说:

“獐边者鹿也,鹿边者獐也。”

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何者为獐,何者为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

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推诿搪塞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诡辩者已经发现论题对自己不利,又不

肯认输,于是玩弄推诿搪塞诡辩术,以此灵活地应付了事。

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讲,推诿搪塞诡辩术既可起到不破坏原有关系的作

用,又可起到减轻精神负担的作用。可见,这种手法不仅实用,而且也很合

理。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相貌出众,舞姿优美,令许多男青年

青睐,其中有个修养较差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与这位少女搭讪:

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

女:“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么工作的?”

女:“干'四化’的。”

男:“你家住在哪里?”

女:“地球上。”

男:“你家有几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那么,你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每人一辆。”

这位少女的六句答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其信息量是零。她机智地运

用推诿搪塞诡辩术,使男青年一无所获。同时也表明了对男青年轻蔑的态度,

甩出一把寒光闪闪的“软刀子”,男青年自讨没趣,悻悻离去。

推诿搪塞诡辩术是一把寒光闪闪且外表华丽的“软刀子”,扎到对方的

身上时,令人哭笑不得。

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它用于不便回答、不愿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是对对方的问题没有

兴趣、对对方较厌烦等场合。

二是,回答对方问题的语言都是大实话,但都是无效的,因此,也要讲

究回答对方的语言艺术。

三是,要谨慎使用此技法。

126.方止圆行善始善终

——自圆其说术

自圆其说诡辩术,是指诡辩者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敏地给自己

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论辩自圆其说。

演讲、谈话、论辩,都希望有个好的收场,得到圆满的结局。

因此,诡辩者必须多临辩场,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头脑充实,足够应

付,机智敏捷,反应灵活,并且平日持之有素,习以为常;还要练就敏捷的

表达技术,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

仓促,不知所措。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他自然会说:“我早估计到了!”

这能不从容吗?

有一位轻佻的女老板,有一次要求爱因斯坦教授用“三言两语”把他的

相对论讲个明白。

爱因斯坦说:

这样吧,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一天,我同一位盲人走路,我说想要

杯牛奶。

他问道:“牛奶是什么东西?”

我答道:“一种白色的液体。”

“液体我明白,可是什么叫白色?”

“天鹅羽毛的颜色就是白色。”

“羽毛我知道,天鹅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脖子弯曲的鸟。”

“脖子我懂,可是弯曲是什么东西?”

于是我沉不住气抓住他的手臂将它拉直,说:“这叫直。”然后又把他

的胳膊肘弯了一弯,说:“这叫弯曲。”

这位盲人朋友说:“噢,现在我知道你说的牛奶是什么意思了。”

爱因斯坦说完问女老板:“你对相对论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她决定换个话题。

清朝恭亲王有一次叫戏班演武打戏,他突发奇想地说:“你们到台下来

打。”

合下是石阶,铺满锦石,一翻筋斗,腰骨就要受伤。

演员们瞻前顾后,不寒而栗。

亲王仍一股劲地催促,还命令手下取出银两作赏钱,可演员们谁也不敢

上前。

此时,老资格的武打演员孙菊仙正站在亲王身边,审时度势,他成竹在

胸。于是他笑嘻嘻地说:

“你们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爷不但赏你们一人一个银锞子,还要赏你

们每个一帖膏药呢?”

恭亲王听了,只得干笑几声作罢。

孙菊仙用语言挽救了戏班子,足见其机智。

他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没直接说破“演员要受伤”,而是说:“恭亲

王赏每人一帖膏药!”真是妙不可言。

《孙子兵法》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

善始善终的战争结局是长蛇阵始,圆阵收。

127.以浅喻深以近喻远

——以近喻远术

以近喻远诡辩术,就是用眼前的某个事物、某个浅显的道理去说明一个

人们一时难以触及的问题,或某个较深奥的道理的诡辩技巧。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能够通俗易懂地说明某个道理或形象生动地解释

某个事物,它在法庭论辩、生活论辩等各种场合常常用到。

因为眼前的事物和浅显的道理都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所以用此法可以少

费口舌,增加论辩的速度,尽早将对方击败。但要注意的是用以比喻的事物

必须是浅显的,否则就谈不上以近喻远了。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一次,他向某省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和严

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茫然而不得要领。

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

民?..”

加里宁眼睛一亮抓住机会反问: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腿还是左腿?”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的论证虽然清楚明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而一个浅显的类

比却取得极大的成功,这就是以近喻远诡辩术产生的巨大效果。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贵在比喻,喻体与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在某点上具有

相似或相同性,不能滥用比喻,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凑到一起进行比

喻,那只能给对方留下话柄。

1919 年1 月28 日,美、英、法、日、意等五国在巴黎讨论山东问题: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要求无条件继承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应邀列席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奋而作辞,谓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稣,山东有

如耶路撒冷,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语毕,巴黎会议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等均

上前握手祝贺,顾维钧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誉。

孔子及其故乡山东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未必很明白,但是耶稣

与耶路撒冷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却是他们极为熟悉的。借用它来进行喻

证,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内在涵义都极为贴切。

如果将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做一个概括总结,那就是把两个事物进行对

比,以此说明某一道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些人不服气,在庆功宴上公开说:“发现新大

陆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通过航海都能到达大西洋彼岸,这是世界上最简单

不过的事..”

对于这种非难,哥伦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从桌上拿起一个鸡蛋,说:

“先生们,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谁能让它立起来呢?”

鸡蛋在宴会者中间转了一圈,也没人能立起来。

当鸡蛋转回到哥伦布手中时,他敲破了鸡蛋的一端,毫不费力地把鸡蛋

立了起来。

不服气的人顿时吵嚷起来。哥伦布说:

“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吗?然而你们却做不到。是的,当人

们知道了某些事情怎么做后,也许一切都很容易了。”

哥伦布抓住一件小事,以此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他这样以浅喻深,以近

喻远,充分显示出他论辩技巧的高明。

128.就坡骑驴借梯登高

——锦上添花术

锦上添花诡辩术,即指论辩中对方的辩词本来对你很有利,而你又登梯

上房,把对方辩词变得对你更有利的诡辩技巧。

密苏里人挖苦阿肯色人:“有个阿肯色小伙子20 岁才生平头一次穿上

鞋,为了看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好看,他倒退着走路。看着自己的脚印,他高

兴死了,结果一直退到密苏里地界,人们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对,那是真的。我跟他很熟,打那以后他就再没回阿肯色。

密苏里人发现他能从1 数到20,便请他去学校当老师了。”

阿肯色人的反击是在密苏里人的挖苦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透着

阿肯色人的机智与幽默,显示出较高的技巧。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首要条件是论敌的辩词对你有利。在运用此技巧

之前先要分清论敌辩词对你的利弊。

一天,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呵,

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这问话中显然带有讽刺的口吻,作为外交官,这种口吻就更会使听者难

堪。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道:

“是啊,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

对方辩词对你有利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疏漏;二是方法不当。

但是对方本意并非是为了你,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这就需要你把论敌

辩词的词义改变一下,使其为你所用。

美国民主党的布赖恩是个思想守旧、极端保守的人物,他曾两次参加竞

选,但都败给了对手威廉·麦金莱。

在一次竞选中,一名布赖恩的支持者自信地宣称:

“明年3 月4 日,布赖恩夫人将在白宫下榻。”

这时,人群中一个共和党人叫道:

“如果那样,那她一定是跟麦金菜睡在一起!”

运用锦上添花诡辩术最主要的技巧是“添”,而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

好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诡辩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就坡骑驴或借

梯登高。这种技巧只能从实例中才能体会到。

我国明代大学者解缙工于辩论,尤善应变。

解缙年幼时,他家与曹尚书府第的竹园相对,于是便在自家大门上写了

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甚不愉快,心想我家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便令人将园中

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了就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了对联更加气愤,忙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见后又

在对联下面各添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曹尚书如何变化,解缙都应势而变,滴水不漏。

129.明明知道故意装傻

——明知故问术

明知故问诡辩术,是故意装出不懂或不了解的样子,以问为借口,提出

尖锐的问题,表达自己难以说出的话,达到自己预期目的的诡辩技巧。

齐景公心爱的马突然暴病而死,齐景公于是下令当场肢解马夫,并大声

说:

“谁敢为他辩护就杀死谁!”

晏子对于齐景公这种无端杀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为了解救马夫,劝谏

景公,他急中生智,走上前去一把揪住马夫的头,右手举起刀,仰面问齐景

公道:

“大王,有个问题不太清楚,要向你请教。古代尧舜这些贤明的君主肢

解人时,不知是从哪个部位开始下刀的?”

好大一会儿,齐景公才明白,晏子原来是在讽刺自己,他于是挥挥手说

道:

“相国,别说了,我不肢解他就是了。”

晏子明明知道,古代尧舜这些贤君是不会肢解人的,但他明知故问,这

样便暗示齐景公,肢解人是古代贤君所不为的,要做贤君就不能肢解人。

明知故问诡辩术是使诡辩者处于主动地位的进攻策略之一。

1848 年,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公爵结了婚。他

们婚后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但阿尔伯特公爵却喜欢闭门读书,不爱社交,

对政治也不太关心。

有一次,阿尔伯特对女王的冷落极不开心。后来,女王敲门找他。

听到敲门声,阿尔伯特问:“谁?”

“英国女王。”女王回答说。

门没有开,里面没有一点动静。女王又敲了好几次后,她突然意识到什

么,又敲了几下,用温柔甜蜜的语气说:“我是你的妻子,阿尔伯特。”

这时,门开了。

明知故问诡辩术的关键是要明明知道却又装着不知道,而且要装得像,

不知者不为罪,这样有些十分难说的话或难说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变得易如

反掌。

唐高祖武德四年,国家还未统一,李世民带领将士正在前方浴血奋战,

而唐高祖李渊却盖起了极为豪华的披香殿。

唐谏议大夫苏世长在庆善宫披香殿陪唐高祖进餐,喝得正酣畅,苏世长

却突然向唐高祖问道:

“这座披香殿是隋炀帝修建的吗?”

唐高祖说:“你的劝谏好像很直率,但实际上很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

座殿是我修的,却故意说是隋炀帝修的?”

苏世长回答说:

“我实在不知道是陛下修的,我只看见披香殿奢侈得像殷纣王的倾宫和

鹿台一样,就断定不是兴天下的君王所修的,所以误认为是隋炀帝干的。假

若真是陛下修的,那实在是不妥了。我以前在武功旧宅侍奉陛下的那会儿,

看见的住宅仅能遮风挡雨,那时陛下已很满足了。如今续用隋宫留下的宫室,

已经够奢侈,可又建披香殿,陛下怎么能避免重犯隋炀帝的过失呢?”

唐高祖李渊听后,面露愧色,连连称赞苏世长说得对。

唐高祖修披香殿,苏世长当然知道,但他明知故问,劝谏得恰到好处。

130.接过话头乘势发挥

——借题发挥术

在论辩中,一个诡辩家必须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或接过别人的话头,或

借助论辩环境中的各种场景事物,或根据新出现的情况等,加以联想,找到

它们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乘势发挥出来,借以达

到征服对方,论辩取胜的目的,这就是借题发挥诡辩术。

借题发挥诡辩术能够帮助我们在论辩中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以讥讽对讥讽。

二是,揭露论敌的无知。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反守为攻。

一个美国记者到周总理那里采访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

以讥讽的口吻问道:

“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总理淡淡一笑,答道:

“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

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谢。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

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派克钢笔。”

借题发挥诡辩术,一般是借用论敌的话题,作合乎逻辑的发挥,促使论

辩局势的转换,以保持原有的论战优势或实现既定的论辩意图。

运用借题发挥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要正确分析对方的“题”,这是“发挥”的基础。

二是,要处理好借来的“题”与“发挥”的关系,它们之间要有必然的

联系。

三是,“发挥”是对借来的“题”充分展开联想,既要从横向上发展,

又要从纵向上发展。

俄国著名生物学教授费·奥·格瓦列夫在一次讲课时,突然间,有个家

伙故意捣乱,学起了公鸡的啼叫声,顿时,引起课堂里哄堂大笑。

当时,这位教授却不动声色地看一看自己的怀表,接着说:

“我的这只表误时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同学们请相信我的

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

课堂里顿时也响起一阵喝彩声。

四是,运用借题发挥诡辩术,要求头脑机敏,反应灵活,善于联想,善

于寻找契机,善于选择表达的言辞。

在宴会上,当朋友们盛赞主人的热情和美酒的醇香时,你可不失时机地

说:“愿我们的友谊像这美酒一样醇真浓厚。”大家一定会称赞你的机智和

干练。

据《孔子家语》载:

一天,孔子立于江边,久久不忍离去,子贡问:

“先生,为什么每当发大水您总是喜欢前往观看呢?”

孔子答道:

“你看,那水滋润万物,万物得以生长,可它却丝毫不是为了自己,这

多像德;它总是循着一定的河道,流往低处,甘居下位,这多像义;它浩浩

荡荡,永无止境,这多像道;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它却奔腾向前,义无反

顾,这多像勇;它在盆中,总是一平如镜,这多像法;即使是细小的孔隙它

也可以渗入,这多像察;江水浩荡东流,永不止息,奔向东海,这多像志;

万物出入水中,就变得洁净,这多像教化。水有如此崇高的品德,怎能使我

不前往观看呢?”

孔子借助于眼前所见流水,借题发挥,巧于联想,见别人所未见,想他

人所未想,表现了他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

131.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次其一点术

攻其一点诡辩术就是诡辩者从事物的整体中任意地抽出细枝本节的一点

作理由来为整体作辩护,或借以反对整体。

任何事物都有其“面”,也有其“点”。这里的“面”是指事物的整体

及发展的全过程;“点”则是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发展过程的某

一阶段。

“占”和“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面”不能离开“点”

而存在,“点”也可以制约着“面”。某些有关键意义的“点”的受化也往

往影响到“面”的变化。

因而,在论辩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针对论敌的某些关键的“点”发起攻

击,以达到驳倒论敌的目的。

攻其一点诡辩术要能一举取胜,关键是要选准“点”,要善于洞察为一

般所忽视的却能置论敌于死地的蛛丝马迹,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一点,给论

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同时必须注意,选准的“点”与我们的推断必须有必然联系。

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天,大夫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一表人才,但油嘴滑舌,又

是好色之徒,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和妃子们接近。”

于是,楚王立即召来宋玉问话。宋玉说:“我长得仪表堂堂,那是受惠

于天;能言善辩,那是由于老师的教导;至于好色,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楚王“你不好色,有根据吗?有根据,可以继续留在王宫;拿不出根据,

就请你马上离开!”

宋玉说:“天下之佳人没有比得上楚国的,楚国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家

乡的,我家乡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我东邻的那位姑娘。

“我东邻的那个姑娘身材苗条适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她的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足以使得阳城、下蔡的花花公子见后神魂颠倒。

“她这么美丽的一位姑娘常常攀上墙头来偷看我,这已经整整三年了,

可我至今没理会她。而大夫登徒子就不是这样,他的妻子头发蓬乱,耳朵倾

斜,嘴唇裂开,牙齿外露,走路一瘸一拐地,还长了一身疥疮,像这么一个

丑陋无比的女子,登徒子却很喜欢,同她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谁才

算是好色者呢?”

宋玉在这里不管登徒子历来的道德品质如何,也不管对方有没有不正当

的男女关系,仅仅根据他同面貌异常丑陋的妻子感情好,生下五个孩子为理

由,断言登徒子是好色之徒,这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诡辩。

攻其一点诡辩术在运用时必须人为地把事物之间多重关系加以割裂和缩

减,然后把割裂和缩减后的关系在事物中的作用加以夸大,并依此为论据,

推出不具逻辑必然性的结论,这是一种颇具迷惑力的机智诡辩术。

132.穷追猛打不容喘气

——据词紧逼术

据词紧逼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以使对方陷入一种总想摆脱又

摆脱不掉的难堪境地,以达到取胜目的的诡辩技巧。

这种诡辩术的具体表现是,抓住话题的某一点作引子,设置类推提问,

使对方陷入一种很难维护自己观点的境地(即如果回答稍为不慎就会陷入自

我否定或自相矛盾之中)。

有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衣着不整,光着脚板来到市场上。

突然,他拉住一个从他旁边走过的人,说:“劳驾!我有一个问题弄不

明白,向你请教。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呢?”

那人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

行为。”

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骗人。但是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

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敌人。你能说这

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

德的了。”

苏格拉底问:“在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

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

奋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这个将领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

不道德的吗?”

那人答:“那是在战争中无可奈何时才这样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

不能骗人了。”

苏格拉底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父亲的非常

溺爱儿子,可是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哄

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人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

什么是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么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

诉我吧!”

那人给弄得无法,只好回答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

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对那人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你告

诉我说道德就是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使我弄清了一个长期搞不清的问题,

我对你表示诚挚的感谢。”

事实上,苏格拉底是运用据词紧逼诡辩术,通过向外人请教的方法,来

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声称“自知无知”,只有把问题提出来请教,但是当别人作出回答时,

他又对其它种种答案进行反驳、“讥讽”,最后,终于引导对方把苏格拉底

所主张的观点说出来。

由上可见,据词紧逼诡辩术是在一连串的提问中使对方陷入了答非所问

的境地。其实,这种诡辩术是混淆个别与一般关系的提问式手法,故此,人

们很容易陷入这种混乱之中,可见它并非笨拙。在论辩中,这也是使对方陷

入困境的一种诡辩技巧。

133.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从牙还牙术

以牙还牙诡辩术,是指在论辩时,诡辩者并不直接指出对方论辩的错误,

而是运用对方的错误攻击对方。

有个小孩在一家面包店买了一块两便士的面包。他觉得这块面包比往常

买的小得多,便对老板说:“你不认为这块面包比往常的要小些吗?”

“哦,没关系。”老板回答道:“小一些,你拿起来就轻便些。”

“我懂了。”

男孩说着,就把一个便士放在柜台上。正当他要走出店门时,老板叫住

他:“喂,你还没付足面包钱!”

“哦,没关系。”小孩有礼貌地说:“少一些,你数起来就容易些。”

这位小孩使用的正是以牙还牙诡辩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摆脱窘境,化害为利的重要方法。娴熟

地运用这一战术,就能在论辩中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境界。

运用以牙还牙诡辩术,先要找出对方论点中最主要的“牙”是什么,然

后设计同样的“牙”来对付他。也就是说,要先找出对方谬论的实质。

一次,一个当朝权贵蓄意当众讥笑状元解缙,就出了一句上289 联要他

对下联。

这上联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这句隐含着讥讽解缙是野居深山没见过世面的小猴子,怎会上大台面对

对子,想给解缙以难堪。

哪曾想解缙不假思索,当即“以牙还牙”:“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

怎能出蹄(题)。”

这句下联也隐含着“你是陷足污泥的老畜生”,自身性命都难保,还能

出什么蹄(题)。

解缙的下联对得含蓄,回击有力。

以牙还牙就是针锋相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此要突出其矛盾

性,不能模棱两可。

施用以牙还牙诡辩术,还要求诡辩者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能够根据具

体客观条件,模仿对方的进攻方式,将论敌射来的箭再射回去。

有一次,肖伯纳派人送两张戏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笺说:

“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来观看拙

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有朋友的话。”

肖伯纳的幽默以尖刻著称。丘吉尔看了短笺当然不肯示弱,他马上写了

一张回条加以还击:

“亲爱的肖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

先,不便分身前来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来观赏第

二场的演出,假如你的戏也会有第二场的话。”

丘吉尔以手中的两张戏票为契机,立足自己的客观条件,模拟对方的方

式,给肖伯纳以有力的回击。

134.不择手段防范未然

——一服作气术

一股作气诡辩术是指诡辩者为了制止可能发生对自己的地位、利益和观

点的不利因素而设置障碍的防范手段。

从表面上看,这种手法似乎像一种具有伤害程度很大的攻击手法,而实

际上却是一种避开某种攻击的防范手段。

小孩要防止自己的棒棒糖不被觊觎它的朋友夺走,其最有效的办法是把

棒棒糖上下舔遍,然后问:“你想咬一口吗?”一股作气与此就有点类似。

因为诡辩者企图要保护住自己的地位、利益和观点,就得先下手为强,

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法(即投毒)进行防范,给对方的反击设下了障碍。

一位教授想限制一下与班上学生谈话的次数,因为这打乱了他的休息时

间。于是他对学生说:

“我们刚才讨论的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说真的。但是谨慎的、机灵

的学生应当从我的分析中得到清楚的理解。我的办公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我将与你们中任何一个不理解这一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的讨论。”

谁打算通过找教授谈话证明自己不谨慎或不机灵呢?

有个恶讼师在六月天替别人写状子。他明知官司必定败诉,但因贪图贿

赂而不肯推辞,于是就穿上厚厚的丝棉袄,坐到烧得红红的火炉边写状子。

不久,官司果然没赢,官府追究诬告罪,一追追到了这个恶讼师身上。

在公堂上,恶讼师与告状人对质时,故意问道:

“我什么时候写的状子?你能把当时的情况说出来吗?”

“那时是六月天,当时你穿着厚厚的丝棉袄,坐在通红的火炉边写的。”

告状人回答说。

县官冷笑道:“哪有六月还穿丝棉袄烤火炉的?分明是你在胡说八道!”

于是便判告状人诬陷罪,把恶讼师放了。

这个恶讼师借助于人们大热天不会穿棉袄、烤火炉这一思维定势,“投

毒下井”预没障碍,使告状人吃了大亏。

政治家在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中,往往频繁应用投毒下井诡辩术,例如:

“任何反对已经提出来的军事预算的人必定是对这一预算的必要性一无

所知,不然的话,就是想在与潜在敌人的谈判中削弱我方力量。”

从现象上看,一股作气这种手法常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手段。

其实,任何一种诡辩术与不正当或非正义的动机都不是同一范畴的研究

对象,即:诡辩是指思维形式的范畴,而动机则是伦理道德的范畴。所以,

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从方法本身而言,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来自某种思维形式。可见,任何方

法的本身都是不含褒贬的。

所以,我们不能在批判某种言行时也把其方法搭进去乱批一通,否则就

会失去其批判的意义。

也就是说,我们究竟是批判某种不正当的行为呢?还是批判其诡辩的手

法?

从实用的角度讲,一股作气诡辩术能起到很好的预期效果,可见,这也

是一种有效的诡辩技巧。

第五编施谋用计出奇制胜

135.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攻心诡辩术

兵法上讲:“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

攻心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注意论辩对策的合理性和

合意性,使论敌产生心理的内化反应,瓦解其“斗

运用攻心诡辩术时,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以防造成论敌的抵

触心理。

国外某影院常有戴帽的女观众,坐其后者,极为反感,请经理通告禁止。

剧场经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一再请女士们脱下帽子,可谁也不

理睬。

一方面是观众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是女士们的固执己见。道理明摆着,

女士们的帽子是非摘不可的。

问题就出在如何才能使这些“爱美”的女士们摘下帽子呢?剧场经理一

方面苦口婆心地逐个劝说,一方面绞尽脑汁想办法。

最后,他灵机一动,大声宣布说:

“女士们,经过大家的努力,有许多女士已为大家的利益,主动摘下了

帽子。但基于现实,剧场还恳请各位观众配合本剧场的一个规定,年纪老一

点的女士可以照顾,不脱帽子。”

此话一出,所有女士的帽子全都摘下,无一存者。由此可见,爱美之心

对于女士来说远远胜于其它种种心理。

运用攻心诡辩术,要重视揣摩论敌的心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攻其心必须知其心,”然后制定出自己的对策,最后达到“夺其心”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遭传讯,主要原因是他不信神。

在法庭上,哲学家讲科学,可法官却听也不听。

哲学家看了老法官的光头一眼,忽然灵机一动,就对法官说:

“法官先生,你最敬仰神,这是很好的。看来,你一定听说了,先前我

的一个邻居说我得了神经病,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乌龟打破了头。”

这件事早已在城里传开了,法官也听说过了。法官说:

“那是最高神宙斯派他的传信鸟对你邻居的惩罚。由此看来你该更相信

神。”

哲学家说:“那么好吧!我的邻居只不过说我得了神经病,最高神宙斯

就派老鹰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可见神喜欢谁是十分清楚的。现在请你判

我多重的刑都可以,反正最高神宙斯是会给我作主的。我已经看到他派出的

老鹰正向这里飞来了。”

迷信的法官一听,吓得用手摸摸自己的光头,赶紧改口说:“我知道你

是最高神宙斯所喜爱的人。你使我们的城邦能得到神的保佑,你是我们城邦

的光荣。我现在宣布你无罪。”

这场官司就以哲学家的胜利而了结。在回去的路上,有人问他:“你不

是说一切都是自然的原因引起的吗?怎么在法庭上你又说是宙斯的惩罚

呢?”

哲学家回答说:“真理只能和相信真理、爱好真理的人谈论。对于那些

昏庸的家伙,只能用别的办法去对付他们。”

由此可见,攻心诡辩术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论敌的技巧。在论辩中,如

果抓住对方心理,用诱导的方法,一定能使对手俯首称臣。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攻心诡辩术时,对于论敌的论辩过程,一般不用堵

塞法,而要用疏导法,因势利导,让对手对你产生好感,即心理学所说的“认

同反应”,然后再引其就范。

136.先入为主压倒论敌

——先声夺人术

先以激烈之辞造成压倒一切的气势,引起论辩对方的高度重视和注意,

而后由急转缓,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使对方听罢,颇感“急”,并非虚张

声势。“缓”,字字千斤,更有份量。急缓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这就是先

声夺人诡辩术。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蒋扣押。

东北军中的一些军官得知张学良被蒋扣押,把本应针对蒋介石的仇恨,

发泄到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身上,还错误地认为共产党没有把张学良救回来,

对此很有意见。他们在暗杀了几名东北军高级将领后,又杀气腾腾地闯进周

恩来的住所。

在这紧急关头,周恩来镇定自若,霍地站起来猛地一拍桌子说:

“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这是要救张副司令吗?你们的行动恰恰是帮了蒋

介石的忙?是蒋介石欢迎的!你们以为这样干就可以营救你们的张副司令

吗?不!这恰恰是害了张副司令!因为你们的行动破坏了团结,分裂了东北

军!你们在犯罪!”周恩来的一番严辞煞住了这几个狂徒的威风。无理闯进

来的几个青年军官流着泪,立即跪下来向周恩来请罪。

周恩来这里运用的就是先声夺人诡辩术。

周恩来的先声夺人,有三点可以使对方心服:

一是,先。不容对方分辨,一通严辞,首先在精神上占了上风。

二是,势。毫无畏惧,拍桌猛喝,句句铿锵,在气势上挫了对方的锐气。

三是,理。不仅辞严,而且义正,既以势压人,又以理服人,使对方不

得不服。

1986 年亚洲大专辩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对香港中文大学一场,辩题是

“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显然,“确保”一词颇值得推敲。正方香港中文大学先声夺人,开场就

提出“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员常

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车门。”这并不是说只要不去扶

车门,乘客的安全就可以百分之一百地得到保证。

香港中文大学率先定义“确保”一词的含义,为自己的论点开辟了广阔

的活动舞台,化不利为有利,牢牢地把握了场上的主动权,最终获胜。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先声夺人,而是在承认“确保”就是百分之百地保

证的前提下与对方辩论,正方是很难取胜的。

如欲先声夺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看准了此举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预期结果,应有刚毅果敢的精神,

自信并非轻举妄动,就毅然决然实施。

二是,经过双方论战形势的预测,发现最佳时机才能先敌行动,而且机

不可失,需当机立断。

三是,先声夺人,不忘知已知彼。

应该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双方的优劣,克服己之不足,果

断行动。

137.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术

唐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出其不意诡辩术,指在对方料想不到的方面展开诡辩,以取得论辩致胜

的诡辩技巧。

有一天,歌德漫步在魏玛公园。

不料,他在一条小径上遇到了一个曾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值的

批评家。

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他们面对面地站着。

那个批评家十分傲慢,他头一昂,说:

“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让的。”歌德微笑着,马上站到一边。

歌德接着对方的话,出其不意,话锋一转,把“傻子”还给对方,又充

分显示一个大文学家的涵养。

大仲马是个诙谐的作家。一次,有个银行家揶揄地问他:“听说,你有

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

“一半黑人血统。”

“令祖呢?”

“全黑。”

“请问,令曾祖呢?”

“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淡淡地说。

“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说,“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

人猿为止。”

大仲马将计就计,出其不意,顺势而直捣黄龙式的诡辩,辩来轻松,赢

得彻底。

一个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 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 岁;看您扭捏的

腰肢,顶多14 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讲的三个数字加起来。”

这段对话,表现了萧伯纳机敏的诡辩天才。一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

转折,扭转了对话的全部意思,得到了意外的效果。

出其不意,是一种逆向思维。有许多事情按顺向思维,就要走进死胡同,

若按逆向思维则可化险为夷。

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

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袋,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

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二十次都没

买车票。”

他的话恰巧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站后,这

位绅士被带到了拘留所,受到严厉的审问。

“你说过,你曾二十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如何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

“很简单,我是开汽车来的!”

法官怎么问,绅士就怎么如实答,眼看着“山穷水尽”了,绅士却突然

出其不意,峰回路转,道出最后一句话,于是安然脱身,显示了他诡辩的机

智性。

138.迎合对方后发制人

——欲抑先扬术

欲抑先扬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先迎合对方心理,引出对方心理活动的优

势,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放松戒备心理,从而进行攻击的诡辩技

巧。

清朝的纪晓岚以机智善辩而闻名,一次与皇帝对奕。

皇帝想考考他。说:“朕现在命令你去死。”纪晓岚一声遵旨,掉头去

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了。皇帝问:“为何抗旨不遵?”

纪晓岚说:“我刚到河边要投河自杀,碰到屈原,他说:'当年我屈死

汨罗江,是因为楚怀王昏庸,如今皇上圣明,你何必自杀呢?’于是我就回

来了。”

君臣相视而笑,留下一段佳话。

“君叫臣死,臣不可不死。”这是封建社会的纲常,即使是游戏,也不

能超越这一伦理。

如果纪晓岚直接拒绝皇上的玩笑,自然留下抗旨不遵的罪名,所以他采

用了欲抑先扬的诡辩技巧,不仅保全了性命,还讽喻皇帝草菅人命并不圣明。

这种生活的智慧,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值得借鉴的。

我们难免要与领导、权威打交道,学会点诡辩技巧,不仅能使我们应酬

很难处理的场面,甚至还可以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十分穷困潦

倒,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

一次,克雷洛夫和他的房东订租契。房东在租契上写明,假如克雷洛夫

不慎引起火灾,烧了房子,必须赔偿15000 卢布。

这简直是无理的要求。

但克雷洛夫看了租契,不但不表示异议,而且提笔在15000 后面加上两

个“0”。

“怎么,150 万卢布!”房东惊喜地喊道。

“是呀!”克雷洛夫不动声地回答,“反正一样赔不起。”

对房东的无理要求,克雷洛夫运用欲抑先扬诡辩术,足见其应答之机智。

下雨天,一位妇女牵着一条狗上了公共汽车。

那是一条大狗,四只脚脏得很。

妇女对售票员说:“要是我替狗付钱,它能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

吗?”

售票员回答说:“当然能啦,太太。它可以跟所有的乘客一样有个座位。

不过,它也要跟其他乘客一样,不得把脚放到座位上去。

售票员运用欲抑先扬诡辩术,表面上答应了妇女的无理要求,实际上给

那位妇女出了个天大的难题,既避免了争执,又使其知难而退。

年轻的女编缉戈玲和李东宝是一对恋人又是同事,一天忙了一上午业

务,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戈玲说:“作为男士,你和一位女士同行,到了吃

饭的时候,还不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李东宝说:“大凡有教养的女性都不轻易劳驾同行的男性请客而保持自

己优美的体型。”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自己亲近的人,有时也不妨运用欲抑先扬诡辩术来

化解尴尬。

139.冰释雪融消除摩擦

——化敌为友术

在论辩或交际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一些失误,以致于双方处于一

种“敌对”的情况时,化“敌”为友是消除磨擦的好办法之一。

化敌为友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既使对手接受我方的意见,又能消除磨

擦建立起友谊的诡辩技巧。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承包工厂后,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反对最激烈

的是副厂长孙文敏,马胜利在“组阁”时,又偏偏吸收他进来。

可是怎样消除他们之间的对立情绪呢?两人一见面,彼此都感到十分拘

谨、难堪。

马胜利首先微笑着打破僵局,说:

“老孙啊,今天,我是唱'将相和’来了。”

老孙急忙接过话头说:

“要是唱'将相和’,也该我去负荆请罪啊!”

两双手就这样在风趣幽默的话语中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里,马胜利和孙文敏用的是化敌为友诡辩术。

运用化敌为友诡辩术,要致力于消除对手的心理障碍,改变其非理性的

心理状态。

一次,A 君与B 君议论D 君,偏巧D 君来到他们身边,并且听到了几句

话。

A 君一时愣住了,感到不好意思。

D 君不高兴地问:“怎么不说话了?”

显然,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这时A 君灵机一动,自我解嘲地说:

“心里有鬼呗。”

一句话把D 逗笑了:“背后议论就是有鬼。”

A 君赶紧说:“是啊,而且不是恭维话。不过你看,我这样做自己的日

子也不好过。”

三人相视一笑,恩怨全消。

A 君背后议论人,偏被人家听到,这时,如果A 君采取不认帐的办法,

必然引起一场大闹。

现在A 君态度坦然,勇于承认事实,就使D 君的怒气消除了不少,加之

说的又是一句俏皮话“心里有鬼”,D 君也被逗得情不自禁地笑了。后来,A

君又补充一句,既然如此,D 君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由此可见,施用化敌为友诡辩术时,首先自己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和蔼,

给人以亲切之感;其次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多作自我批评,对方的

怒气才会大大降温;再次是,在语气表达上可以适当地来点幽默、诙谐。幽

默的语言能使矛盾的双方摆脱困境,使僵局“冰释雪融”,使一个窘迫难堪

的局面在笑语中消逝。

在一辆十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小伙子没站稳,他的大皮鞋一下子

踩在身后一位姑娘的脚上。

姑娘哎哟一声,立即柳眉倒竖,杏眼圆睁,难听话已到嘴边。

小伙子马上道歉:“实在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他见对方火气未消,还要说什么,也觉得只是道歉似乎还不够劲,便把

自己的脚往前一伸,说:“要不,你也踩我一下!”

姑娘一看他诚实、憨厚的样子,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没什么!”

一场即将爆发的口角,就这样转化为友好的微笑了。

化敌为友诡辩术主要用以消除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属于原则性的龃

龉、摩擦或纠纷。它并不意味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原则地和稀泥,同坚持

原则并行不悖。

140.表面糊涂心里明白

——假痴不癫术

假痴不癫诡辩术,是指面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发现他的本意,

帮助对方把谬论发展到结尾,让其闹出笑话的诡辩技巧。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

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

“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正怀着孩子。”

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

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普希金明知对方是在嘲讽他,但也假装不知,故意把小姐说的“我不能

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曲解为对方“不能和腹中怀着的孩子一起跳舞”,从

而彬彬有礼地为自己不了解这一点又是道歉、又是鞠躬,表面上看似笨拙,

其实是机敏地避过了对方挑衅的锋芒,却在另一方面借题发挥,给对方以犀

利的致命一击。

运用假痴不癫诡辩术,最重要的是“不癫”,心里要清楚,而且要迅速

地思考出反驳对方的方法。

两个人去餐馆里点鱼吃。

侍者拿来了一碟鱼,里面有两条,一大一小。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请自便吧。”

那人说了声:“行”,就“自便”了那条大鱼。

一阵紧张的沉默之后,头一个人说:“其实,如果让我先挑,我也会拿

小的!”

另外那个人答道:“你还有什么可埋怨的,你不是如愿了么?”

运用假痴不癫诡辩术,“假痴”,要“痴”得逼真,要佯装出糊里糊涂

的样子,使论敌以为自己的谬误没被发现,这样,才能使论辩深入下去。

而且诡辩者要掌握好论辩的节奏,不能操之过急,更要把握好不要“跑

题”,让论辩一步一步地向纵深发展、使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

1976 年初,周总理与世长辞,亿万人民失声痛哭。

“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爪牙居然禁止人们举行悼念活动。

上海一位青年勇敢地在人民广场升起一面白旗,表示了对总理的悼念和

对“江清反革命集团”的抗议。

“江清反革命集团”在沪的爪牙气急败坏,四处搜捕,把这青年抓住后

立即非法审问。

这青年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毫不示弱,奋勇反抗。请看一段“审讯”

记录: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悼恩来’!”

“你家住在哪里?”

“上海滩!”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造社会主义大厦!”

“你为什么升白旗?”

“不对!这是'悼旗’!白色象征神圣、纯洁、高尚,白色寄托我们的

哀思!”

“审讯”到此,爪牙们再也按捺不住。其中一人打断那青年的话,大骂:

“我看你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谁知那位青年从容地答:“当然了,到了黄河我还要游过去!”

爪牙们张口结舌,气得浑身哆嗦。

这位青年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出奇不意,令对方无法捉摸。他的最后一句

话,更使敌人胆战心惊,不得不认输。

有一班文武官员正在看《七擒孟获》的川剧。

一个武官道:“想不到,孟子的后代孟获居然如此野蛮。”众人听了,

不禁掩口而笑。

哪知一个文官接口说道:“仁兄所见极是,还是孔夫子的后代孔明强一

些。”

这位文官的话对那个武官的“搞错后代”进行了极富幽默感的讽刺。

为了论辩的最后胜利,不妨装得浅薄一点,让论敌自认为得计,而最后

令其丑态百出。记住列宁的一句话:

“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141.柔化锋芒以弱制强

——以柔克刚术

在论辩中,面对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强敌,应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

冲突,巧于周旋,见机行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柔克刚,折服对手。

这就是论辩中的以柔克刚诡辩术。

“柔”相对“刚”而言,有其独到之处。刚强之物,形可碎而不可变,

坚而不韧,强而易脆。而柔软之物,随势变形,柔而耐长久,软而有韧性。

在论辩中,有时避强守柔,看似怯弱,实为克刚之术。

“文化大革命”中,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江青拿着参加会议人

员的名单,阴阳怪气地问:“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呵?”

“我就是。”田维新回答。

“你是哪里人啊?”江青又问。

“山东省东阿(e)县人。”田维新又答。

“什么东阿(e),明明是东阿(a)嘛!我也是山东人,你休想糊弄我。”

江青显得盛气凌人。

田维新不慌不忙地说:“我们那儿祖祖辈辈都这么叫,我是尊祖随俗。

江青同志您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在外谋事早,所以山东的民俗风情不一定

全了解。”

江青自知理屈,又不肯认输;“那是方言。”田维新答道:“也许是。”

江青还不算完,又抖着名单,慢条斯理,阴阳怪气地说:“田维新同志

呀,你的名字可不大好。维新者,维新派也,是属于康有为的一伙嘛。你的

这名字可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田维华吧。”

田维新同志听了,不依从也不求饶,笑着说:“我的这名字是小时候父

母起的。他们当时不知道什么是维新派,再说,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

我是支持新生事物,维护新生事物。”

田维新这么一说,江青也就哑口无言了。

江青不学无术,却又不懂装懂,盛气凌人。但由于她的特殊地位,有些

反驳她的话不能直说,又不能不说。田维新采用了以柔克刚诡辩术,纠正了

她念的错别字,既坚持了原则,又为她开脱几句。说她念错了是因为早年就

外出谋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江青称“东阿(e)”是方言后,田维新也就

适可而止了。

然而江青“左”得出奇,扣帽子、打棍子,随便给别人改名字,断定田

维新是维新派,“是康有为的一伙”。田维新柔中带刚地用江青常用的“支

持新生事物,维护新生事物”来回敬她,致使她哑口无言。

约翰先生下班回到家里,发现他的妻子正在收拾行李。

“你在干什么?”他问。

“我再也呆不下去了,”她喊到。一年到头,老是争吵不休,我要离开

这个家!”

约翰困惑地站在那儿,望着他的妻子提着皮箱走出门去。忽然,他冲出

房间,从架上抓起一只皮箱,也冲向门外,对着正在远去的妻子喊道:“等

一等,亲爱的,我也呆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

怒气冲天的妻子听到丈夫这句既好笑又充满对自己爱意与歉意的话,像

一只充满了气的皮球被扎了一个洞一样,慢慢地消气了。

聪明的约翰以柔制刚,以谐息怒,取得极好的效果。

在论辩中运用以柔克刚诡辩术,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柔化反击锋芒,使之外柔内刚。在论辩中,不能感情用事,要处

变不惊,受辱不怒,沉着应付。

二是,在软磨硬缠中,寻找突破口。以柔克刚并不是只靠一次交锋便可

取胜的,而往往要在磨和缠中寻找突破口,这就需要时间,需要一定的过程。

综上所述,可见,以柔克刚诡辩术适用于当对方处于强大的主动地位,

自己处于被动的弱小地位的论辩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避免正面冲突,

作暂时的退却和忍让,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利用,以弱制强,以柔克刚,

取得论辩的胜利。总之以柔克刚诡辩术是论辩中的软兵器,运用得当可以收

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142.言此意彼藏而不露

——暗渡陈仓术

“暗渡陈仓”这一成语已为人们所熟悉。后来,它多被用来表示“表面

上不动声色,暗中进行活动”的意思。

暗渡陈仓诡辩术,是指在诡辩中制造假象蒙骗对方,而达到的是另一种

目的的诡辩技巧。

有一次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举行观摩演出,幕间休息时,一

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面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只要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

就会受到观众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脸

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傲慢的观众本意想污辱一番杜罗夫,没想到却被杜罗夫轻易地接过话

题,乘机发挥一番,结果反落个咎由自取。

运用暗渡陈仓诡辩术,必须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技巧:

一是,要制造假象,用以蒙骗对方,其假象要逼真,用于牵制对方的思

维。

二是,“渡”要巧妙,要把自己的观点悄悄地渗入对方的思维领域,使

其逐渐地明白真正目的,而最后又无法悔改。

三是,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委婉含蓄一些,甚至不说明,只是意在

不言中,让对方自己去领会。

父亲送儿子去寄宿学校,对老师说:

“如果这孩子不守规矩,您就用鞭子好好教训他吧,如果他和您闹别扭,

就请告诉我,我会亲自揍他。他每星期会得到一先令的零花钱,如果他多花

了,请告诉我,我就一个子儿也不给他了。”

显然,这一席话听起来很粗暴,但它的真正效果却是让教师对这孩子产

生了强烈的怜爱。

当父亲冷冷地说:“杰克,再见!”孩子战战兢兢地回答:“爸爸,再

见!”时,老师觉得自己如果再对孩子不客气的话,简直是太不近人情了。

父亲没有说让老师如何照顾自己的儿子,而是采取另一种对策向老师表

达这种心情。最后我们才明白,父亲那顿训斥是一个假象,目的是能让孩子

得到教师的怜悯。

有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姑娘。一天,他又来到了姑娘家,两人在火炉

边烤火。最后,他说道:

“你的火炉跟我妈的火炉一模一样。”

“是吗?”姑娘漫不经心地应道,她还以为是小伙子随便说的一句话。

“你觉得在我家的炉子上,你也能烘出同样的碎肉馅饼吗?”他又问道。

姑娘愣了一下,顿时悟出这句话所“暗示”的意义。她欢悦地答道:“我

可以去试一试呀!”

由此可见,暗渡陈仓诡辩术的特点是:藏而不露、出奇制胜;表面上不

露声色,但却在暗中紧张地思考对策;言此而意彼,巧用奇兵制胜。

143.八方设卡堵绝退路

——关门打狗术

关门打狗诡辩术,就是根据论辩主旨的需要,设置若干问题,引诱对手

作答,让他把话说死,堵绝其可能狡辩的退路,然后一举进攻,置论敌于绝

境的诡辩技巧。

某医院院长家彩电被盗,侦察人员通过现场勘察,发现本院电工王某在

院长家放彩电的柜子上留下了一个指纹,于是王某被列为重大嫌疑对象。

怎样才能弄清王某是否是案犯?预审员于是找来王某。

问:“最近你到过院长家去吗?”

答:“最近我没有到过院长家里。”

问:“真的没有到过吗?”

答:“真的没有到过。”

问:“最近你到医院上班吗?”

答:“最近我请了半个月的假,连医院的大门都没有进过。”

问:“那好,我们昨天到医院院长家里,在他家放彩电的柜子上发现了

你的指纹(出示证据)。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某神色立即紧张起来,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终于无可奈何地交待了

自己的罪行。

预审员成功地撬开了王某嘴巴,得力于较好地运用了关门打狗诡辩术。

预审员根据论辩主旨的需要,即弄清王某是不是盗窃彩电的贼,首先采

取了设问的方法,提出了三个问题,目的在于证实王某是否到过院长家。而

且这三个问题中使用了“最近”这个比较宽泛的时间概念,这样就堵住了王

某可能会以案发前或案发后到过院长家而留下了指纹的狡辩。

他既承认了最近没有到过院长家,连医院也未去过,这就没有了退路。

这是先“关门”,尔后再“打狗”。

随即,预审员在此基础上突然发起了进攻:“你在院长家放彩电的柜子

上留下了指纹,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问使王某猝不及防,退路已断,只有缴械投降了。

设想一下,如果预审员不是先“关门”,而是先进攻,一开始就指出“你

在院长家的彩电柜子上留下了指纹”,王某可能会说“那是我以前给院长修

彩电时留下的”,甚至会反问“有指纹就是盗窃犯吗”?此案就很难取得突

破。

现在,他已先说了最近一段时间没有到过院长家,已把话说死了,但却

有了他的指纹,他就无法解释了。

“关门”即是八方设卡,断其退路。

“关门”可采用层层设问来达到目的。设问要有连贯性、系统性。

连贯性是指发问衔接,一环紧扣一环,形成有机的链条。

系统性是指设置的问题具有循序渐进性,后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相关和

深入,承上启下,步步相因,互相制约,浑然一体。把门关得严严实实,就

能堵绝论敌的退路,使之丧失狡辩的余地。

“打狗”所用的材料必须与论敌的答话构成矛盾,或者用论敌的后语与

前言构成矛盾,或者利用论敌的行为与其言语构成矛盾,或者利用公认的事

理与其活语构成矛盾。由于对方的答话已堵住了自己的退路,因此,矛盾一

揭示,对方便无反击之力了。

另外,所用的材料要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丝虚假,否则便会让对方有可

乘之机,从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144.言辞锋利寸土不让

——针锋相对术

针锋相对诡辩术,顾名思义,就是当论敌言辞锋利时,我方的言辞更锋

利;论敌有气势,我更有气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针尖对麦芒”。

19 世纪德国政治家俾斯麦,一次在圣彼得堡参加舞会,他频频赞美身边

的舞伴,说她美若天仙。

那位女士说什么也不相信他的话,说:

“外交官的话从来不可信。”俾斯麦问她为什么,她说:“很简单,当

外交官说'是’的时候,意思是'可能’;说'可能’的意思是'不行’;

嘴上若真的说'不行’,那他就不会是外交官了。”

“夫人,您说得完全正确,”俾斯麦说,“这可能是我们职业上的特点,

我们不能不这样作,但你们女人却正相反。”

女士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当女人说'不行’时,意思其实是

'可能’;女人说'可能’时,意思是'是’;嘴上若真说出'是’,那她

就不是女人了。”

俾斯麦的诡辩,针锋相对,还不失幽默。这真可谓“运用之妙”全然“存

乎一心”。

法国作家都德对左拉说:“有一位不知名的作家,他才华横溢,超过其

他所有的人。”

左拉好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

“青年。”

“是的。”左拉说,“不过还有一位批评家正确地指出他的弱点。”

“他是谁?”都德问。

“青年。”

都德运用诡辩术戏弄了左拉,左拉却因势利导,针锋相对地回击了对方,

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与辩才。

德国著名钢琴家库勒克有一次忽然得到一张请柬,邀请他出席富翁白林

克举行的一次宴会。

库勒克想,素不相识的富翁,为什么突然这样看重自己?他带着这个问

题,参加宴会。

与会者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绅士淑女,库勒克很为不快,但又不便中途退

席。

酒过三巡,主人白林克请库勒克弹钢琴。

库勒克不好拒绝,只好勉强弹了一曲。

事后了解,这位白林克是个皮鞋匠,他举行的这个宴会,就是想巴结所

谓的上流社会,而库勒克是作为助兴的乐师参加宴会的。这对库勒克是一种

污辱。

不久,库勒克也举行一次宴会,特邀富翁白林克参加。

到会的除了一些文学艺术界的名人外,也请了那晚参加了皮鞋匠所举办

的宴会的阔佬、少爷和小姐们。

饭后,库勒克捧出一双破旧的皮靴来,递给白林克说:“请你帮我补这

双皮靴!”白林克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库勒克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钢琴家,你是个皮鞋匠,上次你叫我当

众弹钢琴给你听,这次你也要当众替我补皮鞋。”

库勒克说完大笑,也引起哄堂大笑,只有白林克哭笑不得,出尽洋相。

白林克戏弄库勒克,库勒克针锋相对,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运用针锋相对诡辩术时,要坚信自己的观点,对自己要充满自信,这样

才能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要步步进逼,不能有半点退缩;要从心理上征服

对方,要有气势磅礴的力度。

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被称为“女狂人”。她性格乖戾,就连汪精卫在她

面前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一些仆人稍有差错,就要遭到一顿臭骂。

有一次,何香凝在汪家与陈璧君交谈。陈璧君要吐痰,居然对何香凝大

声嚷道:“拿痰盂来,老娘要吐痰了!”

何香凝满脸怒色,拍案而起,厉声痛斥:“你是个什么东西,竟要我为

你捧痰盂!”

陈璧君像被一盆冷水泼在头上,顿时愣住了。

此时,何香凝学着陈璧君的腔调,声色俱厉地大喝一声:“我要吐痰了!

陈璧君,你快去捧痰盂来!”

陈璧君如闻惊雷,呆若木鸡,两眼直竖,双手发抖,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何香凝紧追不放,提高嗓门说:“你算个什么东西,敢这样放肆?”

“女狂人”陈璧君被何香凝声色俱厉的痛斥慑服了。

何香凝以针锋相对诡辩术,凭借勇气和磅礴的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

利,使“女狂人”不知所措。

145.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软硬兼施术

软硬兼施诡辩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软的、硬的手段一齐施展,双管齐

下,取得论辩胜利的诡辩技巧。

春秋时期,秦穆公发兵进攻晋国。

在韩原大战中,晋军大败,晋惠王被俘。三个多月后,秦穆公才允许晋

国讲和。于是,被扣押的晋惠王便派人从国内召吕甥使秦迎回自己。

吕甥奉命使秦。他意识到:战场上的失利,加上自己的国君又在秦国手

里,他每一句话都关系到国君的安危,面临的是一场举足轻重的外交谈判斗

争。

秦穆公在王城会见了他。主宾坐定后,秦穆公问:“晋国人近来团结吗?”

“不团结。”吕甥作了反常的回答。

“为什么?”

“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死于战争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一

直叫喊着一定要报仇。那些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的罪过,

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惠,即使死了,

也不能有二心。因此,晋国人不团结。”

吕甥这里运用软硬兼施诡辩术,他在回答“不团结”之原因时,向秦穆

公暗暗抛出了两把“刀子”。一把是“硬刀子”,即“借百姓之口,表达了

晋国人不畏强暴,誓死报仇血恨的决心,以死敌秦的姿态,要挟秦穆公,迫

使他早作放还晋惠王的打算。

另一把是“软刀子”,即借做官人之口,以顺服的言辞,表达了晋国人

对秦穆公放还晋惠王的期待。

面对吕甥的软硬兼施式诡辩,秦穆公虽非等闲之辈,但也欲发作而不能,

无可奈何,只得转移话题问吕甥:

“你们晋国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

吕甥发觉秦穆公转移话题是试探晋国内部对晋惠王的态度,便马上抓住

时机再次施软硬兼施术:

“小人们不知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君子们

用自己的心推测别人的心,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君。小人们说:'我们对不

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

肯定会放还我君的。’恩德没有比放还我君更厚的,刑罚没有比俘虏我君更

威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二心的人畏惧刑罚,以此举动,秦国可以称霸天

下了。假如扣押不放,就会以德报怨,秦君是不会那么做的。”

尽管吕甥的这番答话软得可以,但软中有硬,柔中有刚,其语是逼秦穆

公在当小人还是当君子之间作出选择,将他置于两难的境地。

秦穆公句句听得真切,权衡一下利弊后说道:“这正是我的本意啊。”

于是立即释放晋惠王。

吕甥尽管处在一个艰难的处境,但他不卑不亢,采用软硬兼施诡辩术,

终于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软硬兼施诡辩术用于对敌斗争,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

活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如在审讯中或外交谈判、商业谈判中,都用得上。

此论辩术中硬是关键,软是铺垫,既“打”又“抚”,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生威,逼人就范。但应根据不同的场合,有选择地使用软的一手和硬的

一手,或先软后硬,或先硬后软,或软中夹硬,或硬中带软。

146.以攻为守主动出击

——反守为攻术

当我方遭到对方的攻击时,制服论敌最好的办法是反过来指责对方,这

样我方就能由原来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使对方由原来的主动地位变为

被动地位,从而争取论战的制高点,一举置论敌于死地,这就是反守为攻诡

辩术。

反守为攻诡辩术常用的方法是:当对方反驳自己时,自己主动出击,反

攻对方的要害,迫使对方转攻为守,无力实施攻击。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智斗”中,刁德一在试探阿庆嫂对抗日、对新

四军的态度一无所获后,又企图向阿庆嫂打听新四军伤病员的去向。

阿庆嫂说,伤病员都走了,日本鬼子搜索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

刁德一阴阳怪气地说:“日本鬼子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这么大个沙

家浜,要藏起个把人来,还不容易吗?”他还用当年阿庆嫂救过胡传魁的事

来作证明。

阿庆嫂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就采取反守为攻诡辩术,抓住刁德一并无

证据的弱点,主动出击。

她说:“听参谋长这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了?”马上又

转向胡传魁,气愤地对他说:“照这么看,我当初真不该救您,倒落下话把

儿了。”

这下把胡传魁弄得很尴尬。阿庆嫂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要胡传魁马

上派人来茶馆搜查。说:“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啦。”

说完,她把抹布一摔,双手一搭,面带怒容,昂首端坐使胡传魁下不了

台,只得怪罪于刁德一。

刁德一对阿庆嫂的这一反攻,也大感出乎意料,仓促间,只好以“说句

笑话嘛,何必当真”搪塞一番,败下阵来。阿庆嫂终于制服了老奸巨滑的刁

德一。

运用反守为攻诡辩术时,攻要快,要准。快,才能使对方猝不及防,首

尾难顾;准,才能击中要害,使对方进攻无力,防守无术。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法庭上受审时,法官杀气腾腾地

说:

“李大钊你听着: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时期就不老实,天生一副反

骨,处处与政府作对。踏上社会之后,你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李大钊极为镇静地反问:“法官大人,你说的都是些虚夸不实的词儿。

什么反骨啦,消停啦,这是什么犯罪事实?”

他继而笑着反击道:“我要审问你们可有根据。你,主审法官何丰林,

曾伙同张作霖,一次就谋杀了376 人,犯了十恶不赦的杀人罪..”

何丰林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暴跳道:“不准你胡说八道!”

左右法官狐假虎威地乱叫:“你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军法会审的

法庭,哪有犯人反过来审问法官的道理..”

反守为攻的转折点在于战机。战机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李大钊一经

察觉反动法官的讯词空洞无物,便及时运用主审法官何丰林铁证如山的罪

状,作为反攻的炮弹,改变被动地位,进行反审讯。

使用反守为攻诡辩术必须善于抓住论敌的矛盾,捕捉对方的弱点。这样

攻才有力度。

147.将欲夺之必将与之

——欲擒故纵术

《老子》中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将欲夺之,必将与之”。

欲擒故纵诡辩术,是在论辩中先放后收,一“纵”一“擒”,使论敌在

放松戒备当中上当,最终无可奈何地服输的诡辩技巧。

有一个人在一家英国饭馆里吃早餐,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对侍者说:

“侍者,这是茶还是咖啡?”

侍者回答说:“先生,你不能凭味道分辨出来吗?”

那人说:“不能。”

侍者说:“就是嘛,要是你分辨不出来,那么,它是茶还是咖啡又什么

关系?”

那个人本想诘难,可在侍者的反问中却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运用欲擒故纵诡辩术,要注意“擒”与“纵”的关系,一般说来,要先

“纵”后“擒”,以“纵”引“擒”,形“纵”实“擒”,“纵”中有“擒”。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珍爱的茶杯。

一天,一休无意中将茶杯打破了,他感到非常懊悔。

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

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老师此时才知上当,但回想自己的话,他并没有责怪一休。

一休巧妙地布下圈套,使老师说出“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从而

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足见其机智了。

运用欲擒放纵诡辩术时,“纵”要放得开,要达到麻痹论敌的目的。“纵”

要为“擒”创造条件,这是争取优势深谋远虑的方略。当然,“纵”只是手

段,“擒”才是目的,所以,“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布下天罗地网,令

其不得不俯首就擒。

1972 年5 月30 日,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

暂停留。

当晚,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

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

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对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言,一般人

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却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她是个迷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会

意错了,追问道:“这是真的吗?”

“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费了好些时间向

她解释怎样把SS—7 导弹改装成在V 级的潜艇上发射..”

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基辛格所说的“向她解释”的那个问

题,正是这些记者们一直是追踪不放而基辛格却一直是守口如瓶的那个国家

机密问题。

记者以戏弄基辛格开始,却没想到反被基辛格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揶揄

了他们的无能——连一个伊朗的舞女都不如。

由此可见,诡辩如同拳击一样,只有先把拳头收回来,出拳才会更凶狠、

更有力。

148.攻其要害驳其论点

——擒贼擒王术

在论辩中,要驳倒对方,必须首先抓住对方的基本论点,证明其错误。

论点是对方的“眼”,击中其眼,自然对方就站不住脚了。俗话所说的:

“擒贼擒王”,“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擒贼擒王诡辩术就是通过对论敌的观点直接进行反驳,借以驳倒论敌的

诡辩技巧。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曾发生过一起维护民族尊严的舌战。

厦大从英国请来一位教授讲学。校长萨本栋对他以礼相待。

谁知这位教授在酒会上大放厥词,诬蔑厦大不如“英伦三岛之中小学

校”。

萨校长克制怒意,礼貌地解释:“抗战期间,因陋就简,但教学质量,

厦大一向从严。”

英教授得寸进尺:“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

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

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侈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

萨校长驳斥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

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蛮荒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

达尔文之父乃其祖不知竟在何处!”

英教授咆哮起来:“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

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校长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经震惊世界,没

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决不会有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英教授哑口无言了。

这场唇枪舌剑的论辩以萨校长的胜利而告终。在这里,他紧紧抓住对方

论点的失误给以有力的驳斥,维护了民族尊严,批驳了英教授的诬蔑之辞。

实施擒贼擒王诡辩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论敌的论点。因为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它也是检验某个论题是否真伪的标准,只要

将对方的论题用实践一检验,其虚假性就会立即暴露无遗。

149.稳住论敌脱离困境

——金蝉脱壳术

金蝉脱壳,原意是指蝉在蜕变时,身体会脱离皮壳而去,只留下一个空

壳挂在枝头。金蝉脱壳诡辩术,则指在论辩中,巧妙地转移论题,使自己得

以脱身,以免陷入被动局面的诡辩技巧。

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有时可以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达到摆脱

困境的目的。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

“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

“我就考一道难题吧。”林肯答道。

“好吧,那么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鸡蛋是鸡生的,鸡又是鸡孵化的..林肯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

复,没有穷尽的。如果继续答下去,自己将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他赶紧

借助对方要求回答一个问题的条件,声明道:

“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林肯紧紧抓住对方提供的条件,巧妙地摆脱了困境。

论辩中,当对方的辩词“火力”较猛时,我们可以摆出继续论辩的架式,

但实际是要退出论辩,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趁对方还没有察觉及

时“脱壳”。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坐小汽车到各大学去讲授相对论。

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司机对他说:“先生,我听过你的课大概有三十

次了,我已经记得很清楚了。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哩!”

“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现在我们要去的学校,

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

称爱因斯坦去讲课了。”

司机准确无误地讲完了课,正当他准备离去时,一位听众请他解释一个

复杂的问题。司机灵机一动,说:

“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好吧,为了让您明白有多么容易,让我去叫

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吧!”司机在关键时刻找了个台阶摆脱了困境。

在运用金蝉脱壳诡辩术时,要有效地转移对方注意力,同时还要巧妙地

将“难”转嫁于别人,以便使自己逐惭恢复主动的地

位。

“脱壳”要“脱”得干净利索,最好是把对方的一些问题再反还给对方,

这样,你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准备下一步的论辩了。

在70 年代,埃及和美国就中东战争举行和平谈判后,萨达特和基辛格两

人会见了记者。一名记者问道:

“总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了?”

“你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道。虽然此时他已

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回避了问题。

基辛格立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的是什么。”

在这里,萨达特和基辛格都从保密的需要出发,萨达特把问题引到基辛

格身上,自己却“溜之大吉”;而基辛格则更干脆,用了开玩笑的方法,声

明“幸亏没听见这记者问的是什么”而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两人都是巧妙

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诡辩术。

金蝉脱壳诡辩术是一种摆脱敌人,转移或撤退的分身之术。这里的“脱”

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存其形、去其实,稳住敌人,脱离险境。

150.寻找纰漏驳倒论据

——釜底抽薪术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有句话:“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其意思是说,要想“止沸”,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抽薪”;要想“剪草”,

最重要的是“除根”。

釜底抽薪诡辩术,指在论辩中,抓住对方论据的纰漏,然后将其论辩中

的支柱猛然击塌,使其猝不及防的诡辩技巧。

广东梅县知事夏某到任刚一个月,收到了一件拖欠债务的诉状。控告人

王福状告翁子明欠债不还,并在状纸后附上一张写明“宣统二年六月三十日,

借银子五百两整”的借据。

经核对笔迹,借据上的字迹与翁的字迹完全一样,翁只得表示如数偿还。

王福见官司即将打赢,不由得洋洋得意,知事正要结案判决时,忽然太

史杨某求见。杨某到了堂上,一看借据,便说:

“借据分明有假,怎能草草结案?大家看,这张借据的日期写提宣统二

年六月三十日,查这年六月并没有三十日,写债据时哪能这样粗心?可见是

追填的日期。即使这张借据真的是被告写的,而原告没有发现这一点,债据

也是无效的,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知事和满堂上下都很惊讶,把万年历拿来一查,果然和太史说的一样。

后经反复审问原告供出了实情。原来这张债据是原告王福用一百两银子的代

价贿赂讼棍魏凤章写的,魏风章善于冒充别人的笔迹。案件查清后,王福被

监禁了一年。

王福状告翁子明欠银500 两是以债据为依据的,杨太史指出了债据的虚

假,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对方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运用釜底抽薪诡辩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找出对方观点或言辞中的继漏,这是在“釜底”下“抽薪”的突

破口。

二是,“薪”与“沸”实际是一个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有一种必然性的

联系。在论辩中,可以根据这种必然的联系,用原固证明或否定结果,也可

用结果证明或否定原因。

三是,“釜底”的“薪”可能很多,也就是说,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很

多,诡辩者要抓住其主要的、本质的下手,而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会失去威

力。

四是,有时可以直接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而当情况还不明朗时,则应

创造条件,戳穿对方虚假的论据。

秦宣太后在宫中守寡,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两人不避耳目,明来暗往,

打得火热。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太后患了重病,卧床不起。

临死前,她总是惦念着魏丑夫,于是就下命令说,如果将来死了,要魏

丑夫殉葬。

魏丑夫吓得面如土色,但又不能违抗太后的命令,只得求庸芮说情。

庸芮见到太后便说:“人死以后还有知觉吗?”太后回答说:“当然没

有知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喜爱的人,活活埋到坟墓里和死人葬

在一起呢?更何况,要是死人还有知觉的话,先王的积怒也一定是很久了。

太后到阴间请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空闲和魏丑夫相好呢!”

庸芮说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

太后听得无言以对,呆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那就算了吧!”

这位固执而荒唐的太后,之所以最后收回命令,是因为支持她的论点的

论据(薪)——“人死后还有知觉”被庸芮从正反两方面彻底摧毁,最后的

结论是,无论人死后有知觉还是无知觉都不应该要魏丑夫殉葬。庸芮取得了

最后的胜利。

151.虚晃一抢无言之辩

——虚张声势术

虚,是虚假。张,是铺张、夸大。

虚张,就是根本没有力量却硬说强大,或用于欺诈对手,虚晃一枪;或

用于为了达到目的,故意虚张声势,使对方按你的意愿上钩。

一个人骑马赶路,途中遇上了一场大雨。

他赶到一家小客店,浑身已湿透,但客店里挤满了人,他无法走到火炉

前。

于是他对老板说:“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

老板奇怪地问:“马不吃鱼呀!”

这人说:“你去喂就行了。”

老板只得拿鱼去喂马,客店里的人也都跟着前去看稀罕。这人便坐到火

炉边烤开了火。

这个人故弄玄虚,虚张声势,没费半句口舌就达到了目的。

拍卖行门口停着一辆白色汽车,一男子走近拍卖人,要求他通知车主把

车开走,以免堵住门口。

拍卖人问了两遍这车是谁的车,但无人吭声。

于是,拍卖人压低嗓门问那男子:“你把那辆车撞坏到什么程度了?”

这时,只听一位太太尖叫起来:“那是我的车!”

这也是一个虚张声势达到目的的范例。

运用虚张声势诡辩术时,虚张和夸大要有限度,不能敲山震虎,而只是

一种必要的虚假,不能给人产生一种“吹牛”的感觉。

一天,林肯身体不适,不想接见那些来白宫唠唠叨叨要求一官半职的人。

但是,一个讨厌的家伙赖在林肯身边,准备坐下长谈。正好这时,总统

的医生走进房里。

林肯向医生伸出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是什么东西?”

医生说:“我全身都有。”

林肯说:“我看它们会传染的,对吗?”

“不错,非常容易传染。”医生说。

那位来客听了这番话,马上站了起来,说:“好吧,我现在不便多留了,

林肯先生。我没有事,只是来探望你的。”

运用虚张声势诡辩术时,辩辞不宜太多,有时甚至是“无言之辩”,但

其效果比针锋相对更好。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次有急事要去巴黎,可是没有上路的钱,

怎么办呢?

他弄来一些有颜色的粉末,包成三包,分别写上:“给国王吃的药”、

“给王后吃的药”、“给太子吃的药”,然后故意让警察看见这几包东西。

警察发觉后,如临大敌,马上把他抓起来,当作重大嫌疑犯送到巴黎。

经过调查,没找到治罪的证据,而拉伯雷却免费来到了巴黎。

虚张声势诡辩术是一种谋略性较强的诡辩技巧,它有时甚至让对方看不

出己方在与之辩论,但是它的效果是正面交锋所难以达到的。

152.找准焦点堵住退路

——紧锁要害术

紧锁要害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诡辩者努力弄清对方所有能闪避的退

路,锁住不便进攻的线路,有意留出有利于己方的唯一线路,然后大举进攻

的诡辩技巧。

根据不同的论辩环境,紧锁要害诡辩术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表现形式。

·排除式紧锁要害。

你认为很自然的结论,但对方借故给以否决,那么,再反回来论证就很

费周折。如果你能估计到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并在要害处给以封锁,间接地

排除不利的情况,那样就不会影响论辩的进展。

阿明惹恼了阿红,阿红冲动地对他说:“我不会再给你机会,除非太阳

从西边出来。”

“把东边说成西边,太阳不就从西边出来了吗?”

“诡辩是不管用的。”

“如果找到客观情况,你给不给我机会?”

“看你是真客观还是假客观?”

“你站在金星上看,太阳就从西边出来,金星是逆时针而转的。”阿明

点到为止。“太阳能从西边出来,我就不能有赎罪的机会?”

阿明以为找到满足条件的情况,问题便会解决,可阿红说那是诡辩,轻

而易举地否决了。机智的阿明估计还会有新变化,把问题分为客观与不客观,

将要害锁在“找到客观情况”,进而排除了不客观情况,当他说出客观情况

后阿红不好再反驳。假若阿明直接说出结果,阿红还可说:“例外情况不能

完全说明问题”,那样不是阿红没退路,而是阿明没进路。

·限制式紧锁要害。

在可容度大的范围里,进攻者选择的层面多,反驳者躲闪的层面也多。

若适当选择要害点给以限制,把论辩范围锁定,针对实质问题论证,则能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式紧锁要害。

人们喜欢用事实说话,然而对事实的解释常常不客观,论者为防止对方

乘隙而逃,以具体事实为要害点,给不同对象加以紧锁,先得到对问题的不

同阐述,再与客观事实对比,真与假就泾渭分明了。

理发师给宰相理发,无意剃掉了宰相眉毛,他却故装糊涂地问宰相:“常

听别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您肚皮不大,怎能撑起船?”

“那是说宰相气量大,对小事情不计较。”

“小的真该死,刚才修面把您的眉毛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您千万恕

罪。”

看你宰相撑船不撑船?拈过锁好的结论,摆到宰相面前,把宰相弄得啼

笑皆非:“拿支毛笔来,把眉毛画上好了。”

紧锁要害诡辩术形式平淡,却能发挥奇特的作用,如何从平淡走向奇特,

不仅要找准紧锁的焦点,还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技巧:

一是,考虑要全面。掌握全部要害点,才会锁牢对方,如阿明估计阿红

还能闪避,把要害分为主观、客观两部分,用排除形式给以紧锁,将焦点聚

在事实的客观性,让对方不好再固执己见。

二是,紧锁要轻巧。让他不知你在锁他,若他知道你锁的意图,必然会

先行逃走。紧锁要害是不动声色,或借助假意的错误,或借助平淡的问语,

让他愿意据实回答。

三是,节奏要分明。锁前尽可能轻缓,锁后追求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突

然的变化逼得对方惊慌失措,顿时使他陷入被动局面。

153.设下圈套摆下陷阱

——暗设陷阱术

暗设陷阱诡辩术,是指诡辩者想办法引诱对方掉入自己所设的语言陷阱

中,而克敌致胜的诡辩技巧。

运用暗设陷阱诡辩术,要先想好结局,即堵死对方回答问题的两个或几

个路口,使他无论如何都必须按照你的意愿掉进语言“陷阱”。

从前有一个皇帝,向全国宣布说:“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

并让我说出这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江山分给他一半。”

不久,来了一个官员,对皇帝说:“万岁,我有把长剑,只要向天空一

指,天上的星星就会落下来。”

皇帝听了说:“这不稀奇,我祖父有个烟斗,一头衔在嘴里,一头能和

太阳对火。”

官员听了,说不出话来就走了。

随后,又来了许多人,但都以失败而怏怏地离去。

最后来了个农民,挟着一个斗。

农民说:“万岁欠我一斗金豆,我是来拿金豆的。”

皇帝吃惊地问:“一斗金豆?我什么时候欠的?你在撒谎!”

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既是谎话,那您就给我一半江山吧!”

皇帝急忙改口:“不,不,这不是谎话。”农民笑笑:“不是谎话,那

就还一斗金豆吧。”

农民善于引诱,想出一个让皇帝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回答起来较难的二

难推理,使皇帝不知不觉地上当。

运用暗设陷阱诡辩术时,其推理要严密,不能给对方以任何缝隙,否则,

不但无法驳倒对方,自己反而会一败涂地。

《三国志》载:

有一次,曹操手下管理仓库的官吏发现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十分

害怕曹操会以为此事不吉祥而治他死罪。

曹冲获悉此事,对这个官吏说:

“你别怕,我有办法,你过三天去自首,我保管你没事。”

曹冲说完,就故意把自己的衣服戳破就像被老鼠咬坏的样子,然后满脸

忧愁的跑到曹操跟前。

曹操见状,忙问其故,曹冲说:“人们都说衣服被老鼠咬破是衣服主人

不吉祥的征兆,现在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愁死人了。”

曹操忙劝慰说,“这全是无稽之谈,何必发愁呢?没事!”

后来,管理仓库的官吏带上被老鼠咬坏的马鞍来向曹操请罪,因为前边

的事曹操还记忆犹新,听后只是一笑了之,从而使管理仓库的官吏幸免于死

罪。

曹冲的聪明,在于他巧妙地设置了一定的环境条件,诱使曹操在毫无戒

备之中,说出了自己为小官吏开脱所需要的观点,从而不得不按曹冲的需要

就范,宽容了管仓库的官吏。

154.故作愚蠢麻痹对手

——大智若愚术

大智若愚诡辩术,是指诡辩者本来足智多谋,却装作很愚蠢,借此欺骗

对手,争取主动,进而取得论辩胜利的诡辩技巧。

一次,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正乘车坐在座位上,叠着脚欣赏窗外景

色。

半路上来了几个年轻的外国人,对辜先生的穿着装扮评头论足,很是不

恭。

辜先生不动声色地从怀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从容地看起来。

那几个洋人伸长脖子一看,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连声嚷道:

“看这个白痴,不懂英文还要看报,把报纸都拿反了!”

待他们嚷够了,笑完了之后,辜先生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说道:

“英文这玩艺儿实在太简单了,不倒过来看,还真没意思。”

一言既出,几个洋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讪讪地离开了。

辜鸿铭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近代著名学者,在年轻洋人的取笑面前,他不

是拍案而起,而是装出愚蠢的样子,倒过来看报纸,然后一句诡辩,反而显

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而使对手折服。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

一种尴尬的境地,对此,如果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处理不好,往往会

给自己及他人带来更大的不安和麻烦。

相反,如果你能利用你聪明的才智化解尴尬的局面,则定会使你突然之

间增加许多性格的魅力。大智若愚诡辩术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乘火车旅行。

途中,列车员向他检票,马克·吐温翻遍了身上所有的袋,就连座席和

地板也仔细地搜寻了一番,可结果还是没有找到车票。

这时列车员认出这位著名大作家,便安慰他说:

“得了,先生,别找了,您回来时再把车票让我看一下就行了。如果实

在找不到,那也不大碍事。”“怎么不碍事?”马克·吐温却显得十分焦急

地说:“我一定得找到这张该死的车票,否则我怎么知道我今天是上哪儿去

呢?”

显然马克·吐温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旅行的目的地。但面对列车员的安慰

与宽容,他没有诚惶诚恐,感恩戴德,而是大智若愚,进行诡辩,这不仅解

除了自己的尴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在自然的谈吐中表现出一位大作

家的机智。

湖南湘潭的王闿运,学问渊深,才华横溢,是中国近代有数的大学问家

之一。

王老先生在京的日子,袁世凯几乎天天派人陪同赏玩。

有一天,这些人陪同他逛到故宫前面的'新华门’。

王闿运故意装成老眼昏花,用惊叹的口吻说:

“这里怎么改名成了“新莽门”啊?”

王老先生故作糊涂,将“华”字读成“莽”字,将袁氏窃国比作王莽篡

汉,表现出了极大的嘲讽意味,一字之改,其力无比。

155.层层递进步步深化

——步步紧逼术

在论辩中,当直接触及论题本质难以战胜论敌时,可以转而采取步步紧

逼诡辩术,也就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渐地揭示论题的本质,

这就如同剥笋,层层剥去,最后露出笋心。

诡辩者恰当地使用步步紧逼术,可使他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语

言的说服力。

有一次,庄辛跟楚襄王说:“大王您只知道淫逸侈糜,不顾国政,我们

国家已经非常危险了!”

楚王说:“你是老糊涂了吧?你这不祥的东西!”

庄辛进谏无效,只得去赵国。五月后,秦国连攻楚国数城,襄王只得弃

都逃亡,于是襄王派人请回了庄辛。

庄辛对楚王说:“大王不见那蜻蜓吗?六只脚,四个翅膀,在天地中飞

来飞去,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谁

知五尺童子,正调了糖浆,胶在丝上,要从四仞多高的半空中捉它下来,给

蝼蛄和蚂蚁当食物呢!

“蜻蜓还是细小的东西,旦不去说它。那黄雀俯啄白米,仰栖高枝,鼓

翅飞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谁知公子王孙左挟弹弓,右捏弹丸,将

要把它从十仞的高处射下,结果白天还嬉游于茂林修竹之间,夜里却被人烹

调成佳肴了。

“黄雀还是细小的东西,且不必说它。那天鹅游弋江海,栖息大湖,仰

起来嚼那菱角香草,振翅飞翔直上云霄,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谁知射

手正用他的弓箭,要把它从百仞之上射下来,白天还在江河湖海游戏,晚上

已成鼎中之食了。

“天鹅还是细小的东西,且不必说它。那蔡灵侯,南游高丘,北登巫山,

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手抱了年轻的美女,右臂挽着宠幸的姬妾,同

他们优游于上蔡,而不以国政为事。他哪里知道,子发正在楚王面前接受了

命令,拿了朱红的丝绳去捆绑他,要把他杀掉呢!

“那蔡灵侯的事还是细小,旦不必说他。大王您左边有个州侯,右边有

个夏侯,御车后跟着郡陵君和寿陵君,食封地俸禄之米粟,用四方贡献的金

银,同他们驰骋猎于云楚之间。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你不知道穰侯正接受

了秦王的命令,他们的军队要占领我们的国家,把大王驱赶到国外去呢?”

庄辛采用了步步紧逼诡辩术,先设四喻,由蜻蜓到黄雀,由黄雀到天鹅,

又由天鹅到蔡灵侯,从小到大,由物及人,层层递进,步步进逼,最终破的,

致使襄王闻后,“面色乍变,身体战栗”,到了非纳谏不可的地步。

运用步步紧逼诡辩术,还可用给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

迫使对方屈服。

此时,诡辩者必须接连提出问题,诱使对方进行答辩,或者进行自问自

答;其次,所提的问题必须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一步深入一步;第三,必

须在极短的论辩时间内,使用简短的辩词,迫使对方理曲辞穷,认错停辩。

苏格拉底说:“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

有人指着一只鸡反问:“这也是人吗?”

苏格拉底发现自己给人下的定义有问题,又补充说:“人是有两条腿而

无羽毛的动物。”

那人步步逼问:“这么说来,拔去羽毛的鸡就是人了?”

苏格拉底再也无法回答。

156.两种可能作出选择

——逼敌抉择术

逼敌抉择诡辩术就是提供若干可能给论敌,并要他从中作出选择而以此

取胜的方法。

在明朝万历年间,海盐县有个女子还没有出嫁,有个少年想要娶她,但

女子的父亲不同意,少年诬告说她已娶了这个女子为妻,而她的父亲逼他再

嫁人。

县令把女子叫到跟前,而后突然问少年:

“你既然是这个女子的丈夫,那么你说说你妻子手上的疤痕是在左手还

是右手?”

少年目瞪口呆答不上来。

该县令列举了两种可能情况要少年选择:“这个女子左手有疤痕,或者

右手有疤痕。”如果真是她的妻子,那么他就应知道妻子疤痕的情况。

现在这恶少年不知道这一情况,自然就可证明这个女子不是他的妻子。

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这恶少年企图强占他人女子为妻的阴谋。

运用逼敌抉择诡辩术时,可以接过论敌的话来要求论敌作出抉择,这种

方式别具魅力。

毛拉去集市买毛驴。卖驴的地方挤满了乡下来的农民,有个衣冠楚楚的

人经过那里,说道:

“这个地方不是农民,就是毛驴。”

毛拉听了,上去问那个人道:

“先生,您准是农民了!”

“不是,我不是农民。”

“那你是什么呢?”

“..” 

这个衣冠楚楚的人话中明显带有轻污之意,毛拉接过这句话,几声追问,

使得对方窘态百出,自食其果。

当论敌列举若干可能情况要我们抉择,企图难倒我们时,我们同样可以

以其人之道而治之,即用逼敌抉择诡辩术来回击。

年轻美丽的刘三姐,伶牙利齿,能言善辩。有一次,一才子故意刁难她。

他脚踩马蹬,挺身悬空,问刘三姐:

“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

刘三姐没作正面回答,而是不慌不忙地一只脚踩在门外面,一只脚踩在

门里,反问才子说:

“你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

才子无法回答。

才子要求刘三姐在“上马”与“下马”之间作出选择,如果刘三姐说“上

马”,才子会下马;如果刘三姐说“下马”,才子又会上马,企图以此使刘

三姐陷入困境。

刘三姐于是将计就计,反问一句,要求才子在“进门”与“出门”之间

作出抉择。才子说“进门”,她会出门;才子说“出门”她又会进门;所以,

才子也只好哑口无言。

使用逼敌抉择诡辩术时必须注意:

并不是随便使用一个选择复句就可奏效,必须认真分析论敌的矛盾,针

对论敌的要害,选择最恰当、最有力的选择关系复句让对方选择,这样才能

将论敌击垮。

157.火力侦察试探对方

——投石问路术

投石问路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先对对手进行火力侦察,了解其实力

和论辩方法,然后再进行大规模反攻的诡辩技巧。

投石问路诡辩术的特点就在于,在论辩中,不直接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要

求或希望,而采用迂回的办法,从而使对方明白你的真正意图,并借此了解

对方的态度。

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根据汉朝的制度,要依公主的意愿

在大臣中选出一人配给公主。

所以,光武帝便和公主一起议论朝臣,以探听公主的心意,公主说:

“宋公威容德器,朝里的大臣都赶不上他。”

言外之意,湖阳公主看上了宋弘。

这使光武帝十分为难,因为宋弘已结了婚,估计他不一定答应,但又难

违背公主的意愿,只好试试看。

过了些日子,光武帝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

光武帝说:“人们都说高贵以后,就要改变朋友;富裕了,就要休掉以

前的妻子。这合不合乎人之常情呢?”

宋弘看见了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又听见光武帝说出这番话,便明白

了光武帝的意思。但他不肯抛弃自己的妻子,便巧妙地回绝了光武帝的试探。

光武帝如果不首先窥探宋弘的心意,而贸然提起湖阳公主的婚事,必然

会使双方感到为难。

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而是从远处入手,采用询问的方式,来试

探宋弘的态度,这就是投石问路术。这样,尽管光武帝的要求遭到宋弘的拒

绝,但由于没有直接提出来,因此不会使双方感到难堪。

运用投石问路诡辩术时,重点是“投石”。如何“投石”?就要掌握好

时间、地点和方式,要先设计好一个方案,然后再进行实施。

“投石”的目的是“问路”,是为了侦察对手的实力及可能进行的论辩

方法。所以,设辩者心中一定要有个目标,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南宋天圣年间,刘太后辅佐幼帝仁宗处理军国大事。刘太后垂帘听政后,

掌握天下大权,有些大臣想讨好太后,捞点权力,就同她说起唐朝女皇武则

天,暗中鼓动刘太后步武则天的后尘,自己亲政。

刘太后精明敏捷,有一套治理天下的手腕,听到大臣们的鼓动,不免心

动。

一天,刘太后问大臣鲁宗道:

“唐朝的武则天皇帝是怎样一位君主啊?”刘太后明知故问,意思是再

明白不过了的。想不到鲁宗道是个耿直忠心的大臣,他知道刘太后在试探自

己,于是就直率地说:“武则天是唐朝的大罪人,几乎把唐朝葬送了。”刘

太后见鲁宗道的态度那么鲜明,也就没再说什么。

刘太后借辅佐幼帝的机会,想学学武则天当个女皇帝。但她不知道大臣

的态度如何,于是她明知故问,巧妙地打着“请教”的幌子,投石问路。没

想道鲁宗道忠心耿直,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坚决反对刘太后称帝的态度。刘

太后知道民意难违,只好作罢。

158.察颜观色调整对策

——见风转舵术

见风转舵诡辩术,就是指根据论辩目的的需要或是他人失败的教训,而

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对言语形式进行最佳选择的诡辩技巧。

公元前203 年,韩信攻击了齐地,派人送信给刘邦说:

“齐人历来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又与楚相接。我不以假王的名义

不能镇抚这一地区,请大王赐我假王称号。”

当时,刘邦正与楚王项羽在荣阳对峙。刘邦看了这封信后,骂道:“我

被围在这里,从早到晚盼望他来救我,而他却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急忙在桌下踢刘邦的脚,附在刘邦耳边说:“现在我方不利,

怎么能禁住韩信称王呢?不如立他为王,善待他,使他能自守其地。不然,

将要生变。”

这时候刘邦也醒悟过来,又改口骂出道:

“大丈夫定诸侯就应该做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王?”

刘邦便派张良到齐地立韩信为齐王,从而能顺利地调韩信的军队到河南

攻打楚军,不久,便扭转了战局。

刘邦开始对韩信居功要官的做法很气愤,忍不住破口大骂,后经张良、

陈平指出利害关系后才醒悟过来,改变了说话的态度,这也是一种见风转舵

的技巧。

如果刘邦不见风转舵,暂时满足韩信的要求,其结果是不可设想的。

见风转舵诡辩术的关键在于能根据论辩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

行为。

根据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论辩者要善于在瞬间内,迅速改变自

己说话的态度或语调,调整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话题内容或另换话题,

变换表达方式,对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调整,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论辩的

进程,避免陷于被动局面,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掌握主动,达到妙“口”

回春的效果。

运用见风转舵诡辩术时,还要注意“察颜观色”,即密切注意论敌在心

理上、表情上、语调上的各种微妙变化,即看他(她)刮的是什么“风”,

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对策,及时地、顺当地把“舵”转过来。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以前的一些穷朋友纷纷到京城来求他,希望能讨

个一官半职。

见了面以后,有一个人便直通通地说:

“吾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我们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

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结果

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地上。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

子吃,却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哭笑不得,

还是我出了主意,叫你用青草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

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他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

推出去斩了!”

朱元璋余怒未息,又喝问另外一人:“你还有什么说的?”

“吾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洲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

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了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中高兴,立即封他做官。

这个穷朋友之所以能博得朱元璋的欢心,关键就在于他能见风转舵。他

以被处斩的朋友为鉴,立即调整说话的方式,巧妙地利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手法,把本来不光彩的儿时闹剧美化成一曲对朱元璋的颂歌,因而赢得朱元

璋的欢心。

159.迂回曲折绕个弯子

——曲径通幽术

曲径通幽诡辩术,就是在论辩中不直接说出心中所想的意思,而是采取

迂回曲折的答话形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诡辩技巧。

从前有个县官,很喜欢画老虎,可是水平不高,往往画成猫样,一点儿

也没有虎相。

一天,县官又画了一只老虎,并问一个衙役:“你看这是啥?”

“是猫,我的老爷。”结果,这个衙役因为惹恼县官而挨了四十大板。

县官又问另一个衙役:“你说这是啥?”

“老爷,我不敢说!”

“你怕啥?”

“我怕老爷!”

县官生气地质问:

“那么我怕谁?”

“老爷怕皇帝。”

“皇帝又怕谁?”

“皇帝怕老天。”

“老天怕什么?”

“老天只怕云。”

“云怕什么?”

“云怕风!”

“风怕什么?”

“风怕墙。”

“墙怕什么?”

“墙怕老鼠!”

“老鼠怕什么?”

这时,衙役指着墙上的画答道“老鼠什么都不怕,就怕老爷这张画!”

县官气得两眼发直,但也不好意思再打衙役了。

这个衙役既不想说违心话,又不想挨打,于是就不得不借助于语言技巧,

于是他绕了一个大圈子,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式,这正是曲径通幽诡辩术。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让县官抓不住把柄,哭笑不得。

论辩之道,亦如战争,兵不厌诈,最忌直来直去。曲径通幽诡辩术就是

要告诉人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灵活地变换一下规劝和批

评的方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去公园,进门时没有给孩子买票,他们已为

自己准备了充分的理由——我们的孩子还小,用不着买票。

结果进门时被拦住了,检票员面带微笑地说:“瞧,您的孩子长得多高

哇,和您肩膀齐了,应该为他买张票了。”

听了这话,原感到难堪并准备撒野的夫妇二人,现在感到已有台阶可下,

说:“是啊,我这孩子长得就是大。”妈妈摸着孩子的脑袋不无自豪地说。

于是,做爸爸的当下就补了票。

这位检票员摸准了一般人的心理,采用曲径通幽诡辩术,非常巧妙他说

了句“顺耳”的话,使那对夫妇欣然地接受了意见并改正了错误。

在现实中,常有这种情况。一些有地位、有权势者,或者就是你的顶头

上司,要求你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或表明态度。而你明知与之意见不合,但

又顾及到如直言不讳,不免冒犯对方;而一味附和,则又于心不甘,这时,

便可以采用曲径通幽诡辩术来达到目的。这样,可以避免以硬碰硬,不致于

一言不和,对方便勃然变色而伤了和气,同时又可使对方心里有准备,慢慢

领悟出你的真正意思,缓解双方的矛盾冲突,有效地抑制住对方情绪的激发。

160.自掘陷阱自蹈覆辙

——请君入瓮术

请君入瓮是一句众所同知的成语。在论辩中,当发现对方提出根本无理

的问题时,可模拟同样根本无理的理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手

的观点制服对方,用论敌的方法击败论敌。这就是请君入瓮诡辩术。

从前,有个叫子车的人死了之后,其妻和管家商定,要用活人给他陪葬。

子车的弟弟子元得知此事,便规劝道:

“活人陪葬,不合礼仪,还是不这样吧!”

嫂子和家臣不同意,说:“你哥死了,在阴间没有人服侍,所以才用活

人陪葬。”

子元听了,便说:“嫂子和管家虑事周到,用心良苦,既然要这样做,

那也好!不过,与其让别人去陪哥哥,倒不如叫嫂嫂和管家作陪葬的好,因

为你们服侍他总比别人更加尽心尽职!”

子元劝嫂嫂不要用活人陪葬已死去了的哥哥,使用的就是请君入瓮术。

既然死人要活人陪葬服侍,那么请嫂嫂和管家陪葬比别人更好。其嫂和管家

一听,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请君入瓮术还指诱使论敌自掘陷阱,自蹈覆辙,自陷罗网的诡辩方法。

从前,有个叫丘浚的人去逛庙。庙里的老和尚见他比较寒酸,就对他十

分冷淡。

这时,恰好又有一个当官的来逛庙,老和尚马上满脸堆笑,降阶相迎,

十分恭敬。

等当官的走后,丘浚问老和尚,为什么你对当官的这样恭敬?对自己却

冷若冰霜。

老和尚说:“你不懂,按我们佛门的规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

是恭敬。”

丘浚听罢,猛然操起木棍,照老和尚头猛打,打得老和尚双手抱头,哇

哇直叫。

老和尚问丘浚为什么打人,丘浚说:

“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那么,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不打你就是打你。”

老和尚满脸羞惭,无言以对。

老和尚为什么挨打?主要是因为他势利眼,还用“恭敬就是不恭敬,不

恭敬才是恭敬”来进行狡辩,对此,丘浚也就用了同样的办法来对付老和尚。

因为丘浚的话是从老和尚的话里合乎逻辑引申出来,所以老和尚即便挨了

打,也只能是“满面羞惭”而已。

请君入瓮术是一种制服论敌的有效方法,关键在善于抓住论敌的致命

点,然后不失时机地以此去反击论敌,便可立即置论敌于死地。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任浙江遂昌县令。境内有个村子紧傍高山,山

高林密,常有老虎伤人。当地百姓纷纷请求县令灭虎。

汤显祖立即派人上街,鸣锣招募乡勇进山灭虎,可没有一个人应募。

一打听,原来遂昌县有个叫“皮神仙”的人,胡说什么虎伤人是天上神

虎下凡收人,大家都怕打虎受到天神处罚。

正说话时,只见“皮神仙”眯着一双鼠眼来到汤县令跟前,问道:

“听说老爷要聚众灭虎,可是真的吗?”

“老虎伤人害畜,不能不除!”汤显祖回答。

“皮神仙”说:“天降神虎下凡,惩罚恶人,千万不能乱杀。死在虎口

的都是天命注定,不是前世造下冤孽,就是今生做了坏事。行善积德的人,

即便把他放在虎口,老虎也会避开,不敢伤他!”

这时,汤显祖笑着说:“那就将你'皮神仙’放在虎口试试看,到底是

善人还是恶棍!”

“皮神仙”一听,可吓坏了,连忙大声呼叫:“使不得!使不得,我还

要多活几年哪!”

人群顿时发出一阵哄笑。汤显祖一下子揭穿了“皮神仙”的鬼把戏。

161.借助外力制服对方

——就坡骑驴术

就坡骑驴,原指借助高坡,顺势跨上驴背,通常比喻借助外力,以制服

对方。

就坡骑驴诡辩术是指在论辩中,不直接返驳对方,而是以对方话题中的

漏洞作为突破口,就势接过对方的话头突然出击,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让对方措手不及。《三国志》中有一则伊藉出使东吴的故事:

蜀先主以伊藉为左将军从事中即。使吴,孙权问其才辩,欲折其辞。

藉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

藉应声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吴亡大惭,无语以对。

孙权想对素以捷辩著称的伊藉来个下马威,说他为“无道之君”做事。

而伊藉就坡骑驴,借用自己正在跪拜孙权之事答道:“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把这个“无道之君”巧妙地回敬给孙权,令“吴主大惭”。

在某些特定场合,诡辩者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或容易落入圈套的提

问,这就需要诡辩者因势利导,转守为攻,后发制人。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

重。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英国社会是极为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与他在一处沙龙相遇,嫉妒异常,欲中伤诗人,便

高声问道:

“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一位木匠?”

诗人回答:“是的。”

纨绔子弟又说:“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微笑着回答:“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是的!”

诗人又说:“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

纨绔子弟的发问显然是带有恶意的,如果诗人作正面回答只能落入十分

尴尬的境地。

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就坡骑驴,根据对方的方式进行反问,使纨

绔子弟丢脸献丑,偷鸡不成反蚀米。

有时诡辩者有意地寻找契机,巧借对方话题,就坡骑驴,以达到说服对

方的目的。

有一回,与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思在议会上演说,

看到丘吉尔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

“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我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既然你有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当然也有摇自己的头的权利。丘

吉尔以变应变,就坡骑驴,乔因森希克思来个自讨没趣。

162.由此及彼切中要害

——假途灭虢术

“假途灭虢”语出《左传》。它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向虞国借路,

让晋国军队过境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这个要求。后来,晋国灭掉虢国之后,

回师途中把虞国也灭掉了。

假途灭虢诡辩术是指借用对方的推理手法,反过来再用其反驳对方的诡

辩技巧。

东汉时有个名叫徐孺子的南昌人,十一岁时和一位颇有学问的郭林宗交

往。

郭家庭院中有棵树,郭林宗想把它砍了,他说:

“建造住宅,常是造得方方正正的,像个口字。口中有木,就成了'困’

字。这字十分不吉利,还是把树砍了为好。”

徐孺子立即反驳说:“建造住宅,当然要正方的。家像个口字,口中有

人,就成了'囚’字。这'囚’字比'困’字更不吉利。假如住宅中不能有

树木的话,难道住宅中就不能住人了吗?”

徐孺子借郭林宗的推理,反过来反驳他,郭林宗尽管学问渊博,竟被问

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运用假途灭虢诡辩术时,要记准对方的推理方法,然后再用对方的方法

去攻击他。另外,也可以先不接触辩题,而是谈与论题有关的其他问题,也

就是进行外围战,一旦时机成熟,马上切中题意,进行反驳。

刘备做太守时,天下大旱,他下令禁止酿酒,违者下狱。

布告贴出之后,差役们不分青红皂白,凡有酿酒工具者,都被抓了关起

来。

刘备很嘉许这些办事人员。他的谋土简雍却另有看法,但事关救灾,不

便进言。

一天,刘备与简雍闲游,前面有一老人和一青年妇女并走,简雍说:

“是奸夫淫妇,该逮捕法办!”

刘备仔细窥探了一阵,回答说:“无罪证,非也!”

简雍说:“有淫器耳!”

刘备听了,恍然大悟,立刻转身回衙,释放了一大批无辜者。

确实,既然有“淫器”而不等于犯奸淫罪,又怎么能说有酿酒工具都具

有犯禁酿酒罪呢?

简雍施用的是假途灭虢诡辩术,借用刘备的推理,虽然没有一字涉及酿

酒,然而由此及彼,以此类推竟说服了刘备。

163.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术

声东击西诡辩术,就是为了要达到自己的论辩目的,但又不直接从这个

目的的正面去说,却从相反的方面人手,说的是这个,而实际意义却在别处,

所谓言此意彼的诡辩技巧。

东与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声东又怎么击西呢?

事实上确实可能,因为东与西虽然彼此相反,但又是互相联系的。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

范围内就会形成一个影响场。

所以,使用声东击西诡辩术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联系性。

一天,东方朔对武帝手下一班侏儒说:

“你们见了皇上,可磕头求饶,也许能免一死。”

众侏儒果然一齐上殿,叩首流血大哭。

汉武帝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

侏儒们说:“东方朔说您要全部杀掉我们!求陛下开恩饶命!”

汉武帝把东方朔叫来,问他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

东方朔说:“侏儒们身高三尺,每月挣一袋米,我东方朔身高九尺,每

月也挣一袋米。侏儒们饱得撑死了,而我东方朔快饿死了!陛下如果认为我

的话有理,请增加我的俸米吧!”

汉武帝听罢大笑,命令给东方朔调级增薪。

东方朔表面是说要杀掉侏儒,其实这只是“声东”,造成声势令皇帝引

起注意,然后再“击西”,达到自己的真正目的。

由此可见,运用声东击西诡辩术时,“声东”是造成声势,同时也带伪

装的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进攻。而声势越大,伪装得越像,就

给自己提供越好的论辩环境。

“击西”是论辩的真实目的,这一步最好在前面“声东”中就能表达进

去,就是把它融进去而又不被对方发现。因此这是较难的一步。下面是一则

关于重男轻女的论辩的例子:

甲:“如果现代医学能够准确地测定胎儿的性别,我的爱人要是怀了一

个女胎,哪怕是头胎,我也要叫她去做人工流产。”

乙:“为什么?”

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终归是别人家的,我没

有儿子,靠谁传宗接代呢?”

乙:“我家倒是有个大胖儿子,现在才三岁,等过了十岁,我就送他到

五台山去出家做和尚。”

甲:“你这是疯了?”

乙:“我的精神很正常。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

甲:“这孩子有什么暗毛病吗?”

乙:“我不是说了吗,大胖儿子可以参加健康比赛。”

甲:“那怎么不能传宗接代?”

乙:“将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甲:“好好的男孩子,哪能找不到对象?”

乙:“到时候咱们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甲:“哪有这种怪事?”

乙:“因为女的不能传宗接代。”

甲:“越说越不像话。你,我,还有社会上所有的人,谁不是妈妈生的

呢?妈妈不就是女的吗?”

乙:“那时候根本没有妈妈了。”

甲:“没有妈妈?”

乙:“对,当妈妈还没有出世的时候,早叫妈妈的爸爸给'流’了!”

甲:“啊?——喔..”

乙的技巧是要指出对方言谈中不合理的部分,但不正面指出,而是变换

一种形式,得出的是同样荒唐的论断。

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而不予指出,任其发展,结果是害了

别人;但直接指出又恐对方接受不了,这时就不妨采用声东击西的诡辩术。

164.含沙射影指东骂西

——指桑骂槐术

指桑骂槐作为诡辩技巧,表面上是指责这个人或这件事,而实际上是指

责另个人或另一件事。

以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

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帐!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白眼,怎么说没

有眼睛?”

盲人听了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可小人

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问话),从内容上看

却是“骂槐”(暗中讥骂昏官)。

因为盲人的话是接过县官的话题来说的,表面上似乎是就事论事,而内

容却加以改造过了,因而用得巧妙,骂得痛快,但对方又抓不住把柄。

指桑骂槐诡辩术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

点来做文章。如上例,从表面上看,盲人说的“清白”是指自己的眼睛是清

白眼,实质上却是暗指盲人自身无罪,是清白的。

“糊涂”一语,表面上看是指盲人因为眼睛看不清县官,所以显得糊涂,

是个昏官。

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

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自认倒霉。

陈细怪与他的两个学生去喝牛肉汤,老板故意坑人,只盛萝卜不盛肉。

陈细怪一见,气就来了。于是他对学生说:

“有个妇女,叫儿子到河里去洗萝卜,谁知儿子贪玩,一不小心被河水

冲走了。这个妇女见儿子没回来,就找到河边。可是,河边只有萝卜没有儿

子了,她急得大哭起来:'我的心肝肉哇,你到哪里去了呀?为什么只看见

萝卜没有看到肉哇,我的儿呀?肉到哪里去了喂,我的儿呀!’”

陈细怪一边用筷于在碗里捞着,一边学着女人的腔调哭着,逗得两个学

生和旁边几个吃牛肉汤的人哈哈大笑。老板呢?挨了骂,揭了底,还得打落

牙齿注肚里吞。

我们也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谴责论

敌的目的。

有个人在朋友家作客,天天喝酒,住了很长时间了还无启程之意。主人

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一次两人面对面喝着酒,主人讲了这么

一个故事:

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

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

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他又拿了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

瓷瓶快扔完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

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这个主人通过虚构与对方有着“不走”这一相似性的“虎”为谴责对象,

表面是在骂虎,实质上是痛斥对方的厚颜无耻。表达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指桑骂槐诡辩木采取间接指责的方式,可进可退,既可避免公开的冲突,

又可暗示启发,达到劝说的目的。

165.不循常规审客抑主

——反经行权术

所谓反经,即不循常规。所谓行权,即改变常规,临时作适当的处置。

反经行权诡辩术,主要是为了“审容抑主”。诡辩者遇到一些居心不良

的、污辱性话语的中伤,而显得尴尬和难堪时,可根据攻击者之常理,加以

创造性地革新,“接过石头打回去”,实现正当的、必要的“被迫反击”。

该术同反唇相讥术相似,能有效地教训攻击者,摆脱自身的困境,挽回尊严,

又体现还击者的高雅风度,可谓一举多得。

音乐大师路易·贝多芬有个弟弟叫约翰·贝多芬。

约翰·贝多芬是个贪婪、自私、爱钱如命的商人。

1823 年,约翰·贝多芬在纽约发了横财,成了富翁。为了炫耀自己,他

得意洋洋地在寄给路易·贝多芬的名片上写道:“约翰·贝多芬,土地所有

者。”好像在向这个穷苦的音乐家示威。

路易·贝多芬看了弟弟寄来的名片后,心里十分厌恶。于是,他立即拿

起笔在名片的背后写道:“路易·贝多芬,智力所有者。”然后把名片寄还

给他弟弟。

在实战中,反经行权诡辩术运用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及时、准确、

敏锐地抓住攻击的要害,能否灵巧地选择反击的方式。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

·类比式。

利用事物之间的相连或相克关系,融汇还击者的思想感情,将不雅的事

物回击攻击者。

《世说新语》载: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

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出入。’”

老先生本想污辱张吴兴为狗,张吴兴乘势一椎,却使老先生陷入了欲辩

不能的尴尬境地。

·诱入式。

诱入式,即把对方引诱到由他自己制造的难堪窘迫的局面中。

有一次,某单位让女职工带孩子们到单位参加“六·一”儿童节联欢。

有一个胖女工的儿子瘦,而一个瘦女工的女儿却很胖。

胖女工对瘦女工说:“你的肉都到你女儿身上去了。”

“是啊,哪一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瘦女工回答说,“你

怎么不给你儿子一点肉呢?”

·斥谬式。

斥谬式就是点明对方错误观点的实质。

《世说新语·贤媛篇》,说许允和阮家女结婚,行礼后,观新妇奇丑。

许允不肯进房,桓范劝他进房,许允又想逃走,新妇拉住他。

许允说:“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说:“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允:“皆备。”

妇说:“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允有惭愧之色,遂与新妇相敬重。

新妇此地暗用孔子所语:“吾夫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责备了许允的自

相矛盾,辩驳得当,又有孔夫子的大帽子,许允感到惭愧,就接受了她。事

实上,后来靠他这位“新妇”,躲过了不少灾难,保全了九个儿子。

166.绕着变子巧妙设问

——迂回设问术

为了能在论辩中战胜对方,我们可以像在法庭上那样直来直去地问,也

可以绕着弯子地问。

迂回设问诡辩术,就是指绕着弯子,翻来覆去地向对方提出问题,使对

方落入圈套的诡辩技巧。

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

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室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大日光灯。老师环视

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

这时,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

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位老师采用的是迂回设问诡辩术。他先避开要说的话,而从表面似乎

是无关的事物问起,最后仍然回到自己要说的本意上来。绕弯子设问,能激

起人的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说服力更强。

运用迂回设问诡辩术应掌握以下几种技巧:

一是,要着重“问”,用似乎与论辩没关系的问题来诘问对方,其特点

是平中见奇,使对方不知不觉中计。

二是,要着重“诱”,问是形式,诱是手段。一般说来,“问”是由浅

入深的,其中这个过程就能体现一个诡辩者高超的技巧。“诱”的过程要讲

求策略,逐渐接近本题,直到最后让对方才知道“诱”和“问”的真实目的。

三是,要着重归纳。通过“诱”与“问”,得出了一些材料,然后根据

这些材料归纳主旨,阐明自己观点,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四是,“问”对方时,语气要逐渐加重,设问要成排比语气,节奏逐渐

加快,这样可以增加诡辩的力度。

基辛格在莫斯科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

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时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 枚。”

记者们马上接着说:“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

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

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说:“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无言可答了。

基辛格巧妙地运用了迂回设问诡辩术,无疑他知道记者所问的情况,也

知道这些情况是保密的,但他并不干脆回答说“不知道”,也不回答“虽然

知道,但保密不能说”,因为这种回答有失自己身份,有损自己形象。

于是他装疯卖傻地反问“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其中迂回预设了一种

本来不存在的可能性:不保密。

记者们为了急于让基辛格说出自己所需要的情况,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不

保密”。这正好掉入基辛格的陷阱:既然是不保密的,那么你们也是知道的,

因此用不着我说了;反之,如果你也认为是保密的,那么我不能说就是天经

地义的了。

如果你想在对方冷不防中,将对方打翻在地,那么你最好先不要让他察

觉。因为战胜他的可能只是一、二句话,而前面所有的辩辞都只是一个铺垫,

当你已成胜局时,别忘了归纳。

167.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后发制人术

论辩中,特别是遇到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运用后发制人诡辩

术,可以避免在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仓惶应战。一旦时间成熟,便可全力反击,

灭敌威风,壮我气势。

后发制人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先不动声色,在静待战机中了解对手,判

断敌情,酝酿战胜对手的辩辞,避其锐气,以静制动,择机进行反攻的诡辩

技巧。

后发制人是以劣势战胜优势,以弱胜强的对策。

后发制人诡辩术,要在静待中寻求机会的同时,也赢得了酝酿辩辞的准

备时间,这时要迅速制定出反击策略及辩辞,同时要想办法灵活机动地应付

各种复杂情况,临时制宜,随机应变。

斯威夫特的邻人常打发一个小厮给他送礼物,斯威夫特受札后从未对小

厮表示过酬谢。

一天,小厮冲进他的书房,将一个包扔到他的书桌上,说:

“这是我女主人送给的两只兔子。”

斯威夫特说,“孩子,送礼可不是这种送法呀。现在,你坐在我的位子

上,看看我是怎么送的,并要记取这个教训。”

小厮坐下来,斯威夫特走出去敲门。小厮说:“进来。”

他进来对小厮说道:“先生,我的女主人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希望

您收下这两只兔子。”

小畴回答:“谢谢你,我的孩子。向你的女主人致谢,这两个先令是送

给你本人的。”

斯威夫特这才恍然大悟地笑了,打那以后他再没忘记送小费给那小厮。

运用后发制人诡辩术,须先退避三舍、赢得了解、判断敌情的机会。

以静制动,静中有动,这是兵法的策略之一。论辩与用兵相似,采用同

一战略亦可后发制人。

一天,陆军部长斯但顿向林肯抱怨,说有个陆军少将用极尽辱骂性的语

言指责他询私偏爱。林肯建议斯但顿回他一封措词严厉的信。

“好好地刺刺他。”林肯说。

斯但顿随即写了一封这样的信,然后让总统过目。

“对!对!”林肯赞许地叫道:“就是这个样子!狠狠骂人一顿!这是

一流的作品,斯坦顿。”

但当斯坦顿将信折起来,往信封里装的时候,林肯叫住了他。

“你准备如何处置这封信?”他问。

“寄走啊。”

“胡来!”林肯叫道:“你别把信寄走,把它扔到火炉里去吧!我,一

腔怒火时写下的信都是这样处理掉的,而且你已在合适的时候把它写下来

了,心里感到痛快了,现在,烧掉它吧,另写一封。”

林肯先是随和地同意斯但顿的意见,静观其发展,然后反戈一击,成功

他说服了斯坦顿。

168.借人之力为己所用

——顺水推舟术

顺水推舟术,是指诡辩者抓住对方的话茬儿,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

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手。

在论辩中,顺水推舟诡辩术是借敌胜敌的技巧之一。其特点是,借他人

之力,为自己所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运用顺水推舟诡辩术,即在论敌的攻势面前,要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

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

方孤军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

杀回马枪,使对方在原先暗自欣喜的境况下受当头捧喝而晕头转向,如坠万

丈深渊而失去招架之功。

“文化大革命”期间,某农场召开批判大会,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

己的妻子。

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控诉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突然跃身上台发言说:

“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

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

那位下放的知识分子提高嗓门接着说:

“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

条!”,

在台下的一阵哄笑声中,造反派头头和他的情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一阵青,却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发言者的一席话,先顺后逆,辞锋的逆转来得如此突然,而且先前的“顺”

与后来的“逆”落差如此之大,使对方从得意忘形的心境中突然落入原形毕

露的狼狈境地,这一击可谓“力重干钧”了!

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曾记述鲍西娅巧用顺水推舟诡辩术战

胜夏洛克的故事。

安东尼奥惜了夏洛克三千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提出条件;

如果到期还不起,就从安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还要安东尼臭

立下借据为凭。

借朔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的钱,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身上

割下一磅肉来,并告到法院。

这时鲍西娅扮成律师为安东尼奥辩护,她对夏洛克说:

“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

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他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

鲍西娅说:“这借据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

割一磅肉对不能出一滴血。夏洛克,你就准备割肉吧,可你当心别让他流出

一滴血来。还有,你割的肉,不能超过一磅,也不能少于一磅,要是你割的

肉比一磅多一点或少一点,那就按威尼斯的法律,判你死罪,财产充公。”

要做到割一磅肉而不流一滴血,并且要不多不少,是办不到的,聪明绝

顶的鲍西沤为制服夏洛克,并不与他正面抗衡,而是顺着借据顺水推舟,夏

洛克终于失败了。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三十

亿美元!”

蒙博托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

我有六十亿美元!你听到过吧?!”

记者的提问,表面是问家庭经济情况,实际上是触及政府首脑是否廉洁

的政治问题,这对蒙博托来说是要慎重回答的。这种回答难度极高,正面解

释是难以说清的,置之不理则会让人误以为心虚默认。

而蒙博托则运用顺水推舟诡辩术,来个虚而虚之,巧妙地用一个十分夸

张的情况来反问对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顺水椎舟木诡辩术巧在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化论敌之力为我之力。

运用顺推舟诡辩术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顺”与“推”之间的转换关系,

并要求能抓住对方关键性的话。

169.拐弯抹角不着边际

——旁敲侧击术

旁敲侧击诡辩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论辩者故意绕弯子,不直接从正

面说明本意,而从侧面曲折地说出来,或用反语或隐语为其论点进行辩护的

诡辩技巧。

一次,孟子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孟子说:

“假如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

他回来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知办?”

王曰:“和他绝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

王曰:“撤掉他。”

孟子又问:“假如一个国家政治搞得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此时,齐宣王却环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旁敲侧击,终于使齐宣王无言以对。

有一次,肖伯纳参加一次丰盛的晚宴,有人在他的面前滔滔不绝地吹嘘

自己的才学。

这个人不知羞耻,从天谈到地,在南谈到北,好像自己样样都精通。

肖伯纳毕恭毕敬地听了很久,感到越来越不是味道,最后,终于忍无可

忍地说:

“朋友,有了我们两个人,世界上的事情就全都知道了。”

那人惊愕地问:“不见得吧!”

肖伯纳说:“怎么不是?世间万物你这样通晓,就差一点,不知道自己

令人厌烦,而我刚好知道这一点,合起来,岂不是'全都知道了,?”

旁敲侧击诡辩术称得上是诡辩武库中的奇兵器,眼看还不着边际地向前

飞,殊料猛然折变方向给猝不及防的对手以致命一击。

大仲马最厌恶吝啬。他本人慷慨无比。

有一天,从旅馆出来,大仲马看见一个百万富翁正给存衣处的管衣人一

个五十生丁的硬币。作家涨红了脸,递给管衣人一张一百法朗的纸钞。

“对不起,先生,我想您弄错了!”仆人将钱又递了回来。

“不,我的朋友,不。”大仲马说道,“是这位先生弄错了。”

他指了指那个百万富翁。

就这样,大仲马将自己“涨红了脸”换给了一毛不拔的百万富翁。

其实,旁敲侧击诡辩术在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手法。

例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难免都会保留一些秘密(或隐私),

但有些却是人们所关心的而又无法直接打听的,那么,也只好从侧面用反语

或隐语引诱对方道出实情并使其泄露其秘密。这种询问技巧就是旁敲侧击。

除此,旁敲侧击诡辩术也常用于社会调查。由于社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

特殊性或复杂性。所以,有些问题是无法直接或正面接触的,故此,只好用

旁敲侧击的手法来得到真实情况(或某一事件的真相)。

例如,记者的采访或警察对案件的调查,也都经常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

来获得真实情况(或事件的真相)。

可见,旁敲侧击诡辩术是完全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