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演唱会嫁到广州:茶马古道(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18:29
千年贡茶缘何“名不副实”             一个朋友不远千里为四川名山县的卢小松送来了安徽名茶黄山毛峰,每斤价格550元。熟知茶叶的卢小松却惊讶地发现茶叶竟来源于名山县的蒙顶山。当地价格不高于300元。   这是名山县茶叶发展局副局长卢小松遇到众多类似尴尬事中的一件。尽管他一再强调 名山县茶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人工培植历史,蒙山茶在距今1100多年前的唐朝天宝年间即为贡茶,是国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最早、持续最长的贡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蒙山茶现在在市场上根本就比不过龙井、竹叶青、黄山毛峰等国内诸多绿茶品牌的名气,以至于这一千年贡茶只能作为原料被别人包装后,以其他品牌推向市场。   "宝贝"藏在深闺中   "蒙山茶现在欠缺的主要是品牌认知度。与龙井等名茶的名气相比,蒙山茶还藏在深闺人未识。" 卢小松说。据了解,蒙顶山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和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据可考文字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至50年),当地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茶树,开启了世界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历史,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蒙山茶成为"不得他用,定为永法"的易马专用茶,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古代的背夫和马帮,背着驮着蒙山茶,在蒙顶山通往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踩出了一条让世界叹为观止的"茶马古道"。据四川农业大学施嘉璠教授介绍,由于蒙顶为闭锁山区地形,气候、土壤、海拔高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生成,茶叶内质优良,喝起来口感绝佳,其所产黄芽、甘露、石花绝不逊于顶级龙井的质量。 ????研究证明,蒙山茶氨基酸含量比其它地区高10%左右,因此香味清高持久,滋味醇厚甘甜,不似其它地区苦涩味较重。此外,绿茶大部分属凉性,但蒙山茶独属温性,不伤脾胃。 卢小松说,对茶叶制作来说,原料最关键。蒙山茶制艺精良,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初具雏形,且不断提升和优化,不少传统加工工艺一直沿袭至今,因此蒙山茶的品质和味道非常好,早在1959年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得金奖。   2000年历史何以不敌500年   "拥有2000年历史的蒙山茶现在在市场上的名气远远不及仅有500年历史的龙井、50多年历史的竹叶青,"卢小松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山茶的名茶产量近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产量极低,基本不见于市场,因而为外界知之甚少。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对西藏的茶叶供应,作为边茶主产地的名山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全县茶叶生产主要围绕供应藏区的边茶进行,边茶产量占了全县茶叶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大规模制作发展名优绿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施嘉璠认为,蒙山茶不被外人所熟悉,主要是历史、地理及人文上的原因造成的。他说,历史上蒙山甘露茶只向皇室供应,种植面积小,产量少,一般老百姓吃不到。四川自古以来交通不发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不利于往外运输。另外,当地人小农意识较强,蒙山茶因质量好自古不愁销量,因此容易满足现状,没有创新精神。?雅安市茶叶协会副会长陈书谦谈到,现在造成蒙山茶市场美誉度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品牌过于分散,没有集中力量占领市场。据介绍,目前雅安市生产加工蒙山茶的企业有200多家,打出的品牌有上百个,仅以"蒙"为名的茶叶品牌,就有蒙顶、蒙山、蒙井、蒙泉……其它品牌更是不胜枚举。   重现昔日辉煌并非梦想   记者在名山县采访时,许多当地茶农谈到,近几年自二月中旬开始,来自江浙等地的茶商会专程到名山县收购茶芽鲜叶,他们买去加工后,再以龙井、竹叶青、毛峰的品牌,推向市场。让这些商人不远千里而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厚的利润。据施嘉璠介绍,由于气候原因,蒙山茶要比江浙一带的茶叶早出来近一个月。对于经销极品茶的商人来说,谁拿到第一批明前新茶,谁就拿到了第一桶金。蒙山茶由于叶型、香型和碧螺春、龙井等很相像。一些商家便将蒙山茶运到外地换上"新衣"售出,获取暴利。据了解,名山县名茶茶芽鲜叶卖给茶商价格仅40至30元一斤不等,一般为15至20元一斤左右。但经他们加工后,每4至5斤鲜叶制成一斤干茶,他们打出的高档龙井茶卖800多元一斤,中档的卖600至300元一斤。一些茶叶专家称,还有一些商人甚至直接用蒙山茶冒充其它名贵茶叶。一斤蒙山名优茶,现在售价在250元左右。蒙山茶被商人改装后,通常价格可以翻一番甚至翻几番。一斤名优茶最低可赚70至80元,高的可以赚500至600元。?卢小松说,经过二十余年努力,现在名山茶叶产量已形成规模,截止2004年底,名山无公害茶园总面积达19.53万亩,茶叶原料总产量为1302万公斤,均居全国前列。其中名优茶产量291万公斤,外地商人一年收走约在1/3左右。据了解,为了做大做强蒙山茶品牌,重现昔日辉煌,名山县已拟定出一系列方案,一是学习龙井茶的运作模式,将"蒙山茶"以协会的名义注册为全县的茶叶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和产品质量保护;二是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农头企业,形成贸工农、产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据悉,目前已有不少企业进入投资。   卢小松认为,因为落后龙井、黄山毛峰等名茶近20年的时间,想重振蒙山茶雄风,至少还需要7年时间。(完)       “跳菜”从茶马古道舞向世界             "跳菜"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一种民间舞,但就是这种在饭桌前舞动的民间艺术,开始步出中国西南边陲,从乡野舞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日前来到古道当年的重要站点南涧,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刚到来就在用餐席间表演的跳菜舞。一通采访和乡土调查之后,发现外表粗犷的舞蹈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   公元800年,云南当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奉圣乐》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成为唐人宫廷的礼仪之一。   然而历经千余年的演变,这种专属于宫廷的雅舞,仍然在云南南涧的民间乡野扎根,当地被称为"中国跳菜之乡"。   1998年,南涧跳菜参加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山水狂情"文艺专场演出,2004年3月,南涧跳菜艺人参演中国知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南涧的跳菜舞不仅走出中国,甚至去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在昆明、大理、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许多商家开始做起跳菜的生意经:把民间跳菜习俗和作为舞台节目的南涧跳菜结合,弄出个"筵席跳菜",把乡野里的舞蹈搬到宾馆酒店。 在人口约为20万人口的南涧县,已经有数百名跳菜艺人活跃在中国各地,当地的跳菜习俗在民间影响广泛,60%的村庄都有娴熟的跳菜艺人,单就这个县的无量乡一地,3.5万人口中就有1万人会跳菜。   当地人计划将彝族有名的火把节法定为"中国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节",并同时邀请中外著名学者、艺术家召开跳菜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   走进南涧县城和乡村的学校,记者发现中小学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中都有跳菜艺术课,从这个复杂的组合也可以体会跳菜舞身上的多元性。当地文化专家认为,南涧跳菜起源甚早,最初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狩猎和战庆活动进奉行为开始,创造了这一奇妙宴席艺术的彝族的后裔在自然宗教、道教和多神教的图腾崇拜中将之承袭下来。南涧县委、县政府也在试图挖掘跳菜的丰富文化内涵,其中即包括跳菜早期的图腾艺术特点、南诏国"奉圣乐"中"奉珍耍杂"传统以及南涧民间的多种变体。当地艺人还不断把敬茶、敬酒、祝福、打歌、情歌等内容融进跳菜艺术中。在政府以及艺术团体的规划下,当地准备推出南涧跳菜艺术名舞剧、艺术文化精品、艺术书籍画册以及一系列南涧跳菜艺术服饰和乐器等商业产品。   如此,一种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时期无量山一带彝族祭祀活动和招待宾客的敬奉活动,就这样植根乡野又走出乡野,成为南涧百姓的生意经。   听“跳菜王子”讲述“跳菜文化”      

  长着一脸络腮胡,剃着发青的光头,43岁的跳菜艺人阿本枝因其娴熟的技巧被当地百姓封为"跳菜王子",一谈起跳菜舞,时常眯眼笑着,和他跳菜时滑稽的表情相仿。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和当地的跳菜王子"聊舞"是个"附加任务"。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一行10名记者刚到古道当年的重要站点南涧,就受到阿本枝率领的跳菜艺人的跳菜欢迎,使得记者的视线暂时偏离"茶马",聚焦这片古道上的跳菜舞。

  阿本枝称自己为地道的彝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迷上"跳菜"舞,"这种舞不用学,彝族人看看都会跳,只要随着自己的性子跳。"

  事实当然不像阿本枝说的那么简单,要知道熟练的跳菜艺人一次能托出3个奉盘26碗菜肴,其中右手托一盘8碗,左手托一盘8碗,头顶托一盘8碗,加之用口叼住两把勺柄、左右勺窝各放1碗--这用行话来说叫"口功上菜"。

  我们在跳菜时通常会鸣锣,吾切波(彝语,抬菜人)一至五人要作拜,首先拜虚空,意为请神灵清洁;然后拜正堂,意为办事顺利;后拜四房(菜房、茶房、库房、饭房),意为互相尊重。"阿本枝说到。

  谈到自己跳了二十余年的跳菜舞,阿本枝口中满是术语,说出一串关于跳菜姿势的词语:苍蝇搓脚、喜鹊蹲窝、公羊打架、鹤立松尖、矮子探水、狂猴寻亲等等。

  南涧被称为"中国跳菜之乡",在当地民间贵客驾临、婚丧嫁娶等多种重要场合都有跳菜艺人的表演,随着唢呐的节拍,跳菜人扭动腰肢,忽快、忽慢、忽左、忽右,表情亦庄亦谐,把客人逗得前仰后合。

  尽管我在县城里的艺术团跳菜,但是心里真正喜欢的还是到乡下农村里去跳菜,在那种环境才跳得尽兴,最有激情。"阿本枝说。

  几乎和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总有一部分被"雅化",程式化、商业化、舞台化,这些对于原生民族艺术的改变使得艺术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也损失了民间的活力。事实上阿本枝日常更多表演的是一种舞台化的"筵席跳菜",和民间的跳菜在形式、表现力、风格上有诸多不同。

  正如阿本枝所说,在民间老乡家宅院里表演的跳菜才是原汁原味的,没有功利目的,只是情绪的恣意释放。

  跳菜舞是我们彝族民族性格的体现,比如无量山的黑彝跳菜就粗犷豪放,哀牢山的白彝跳的就稍显温柔点。"阿本枝说到。在他看来,险峻的无量山和舒缓的哀牢山,这些地理上的特点已经被彝族百姓融入到跳菜的风格中去了。

  阿本枝在南涧县无量乡还带了不少徒弟,这些徒弟每逢当地村庄有喜事、丧事都会前往跳菜,在当地颇受百姓欢迎,但是对于阿本枝来说,更重要的是跳菜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之后,还有年青人愿意投入他当年的那种精力和激情。

  跳菜实际上是一种舞动的人体文化,在这些舞蹈里面有东方人的幽默和诙谐,是真正充满阳刚的男性舞。"阿本枝说。(完)

 

        古道上南涧“跳菜”艺术的民间化      

  看见"跳菜"二字,不要误以为是什么新的科技发明--会跳舞的蔬菜,或是在四川流行的"跳水泡菜",它实际上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一种拥有12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

  中国盛唐时期多位皇帝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从唐太宗迷恋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唐玄宗直接出任唐朝"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正是在这种气候下,云南当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

  在《奉圣乐》的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最初为雅致的宫廷舞蹈。

  这种创立于公元800年的《南诏奉圣乐》"抬菜舞",经历千余年的演变,已经在南涧县的民间扎根,成为民间礼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站,当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一行一来到位于云南省西部,夹在大理、临沧、思茅三地之间的南涧彝族自治县,当地的"跳菜"艺人就以他们"浓烈"的舞蹈吸引了报道组的注意力。

  据当地的"跳菜王子"阿本枝介绍,跳菜在南涧的民间极为活跃,当地百姓逢贵客驾临、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都会请跳菜人来暖场子,活跃气氛。

  跳菜队一般为7人,其中1人鸣锣指挥、2人吹奏器乐、2人持奉盘、2人为搭档,奉盘队一般穿着羊皮袄,从厨房到餐桌,边奏边舞边上菜;但是活跃在当地乡野的跳菜艺人极为变通,两人甚至单人都可以表演。

  为体验民间跳菜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县城诸多场合的舞台化跳菜表演,记者驱车离开南涧县城,前往无量山中的无量乡华山村。据向导介绍,无量乡共有3.5万人,但有1万余人会耍"跳菜",而在华山村的2800名村民中,有600多名跳菜艺人。

  李能鹏只有11岁,上小学五年级,但是跳起菜来已经像模像样,一幅跳菜老手的样子。细打听,才知道他家里人都是跳菜能手,父亲李成芳、爷爷李佩也都是跳菜老手,堪称跳菜世家。
就在李家的院子里,一家人现场表演起跳菜舞,三声锣响之后,抬菜人手举托盘,盘里放着刚出锅的蔬菜,在唢呐声中,扭着腰肢缓缓走出。

  抬菜人将拇指、食指、无名指伸作鼎状,支撑着菜盘,里面摆着八碗菜肴;跳菜人则左手持一块方巾,跟着音乐节奏蹦跳着来到席间,不停做出滑稽动作,姿势时而"马步跪蹲",时而盘旋,时而作"托盘敬奉状"。

  就在这种花式中,一盘盘菜在桌上摆齐。李成芳说,有的跳菜高手,一次能托出3个奉盘26碗菜肴,其中右手托一盘8碗,左手托一盘8碗,头顶托一盘8碗,加之用口叼住两把勺柄、左右勺窝各放1碗。

  在李成芳这样的跳菜老手看来,老道的跳菜艺人能够不拘一格,舞步、滑稽功夫、搞笑本事变化多端。而且在跳菜舞的创始者彝族百姓看来,跳菜是他们民族性格的体现,从舞蹈中甚至可以品味出彝族内部不同分支的生活环境和民族特色。

  跳菜王子阿本枝说,南涧彝族分为黑彝和白彝,两个分支在民俗、服饰等方面各有特点,分别居于无量山和哀牢山,无量山高耸险峻,哀牢山相对平缓。两种彝族在表演起跳菜来也相应表现出不同特质--"一种雄性、夸张、狂放,另一种相对绵软、温柔一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