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希ed2k 擦键盘:英汉习语、谚语(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51:38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文化对比

成语、谚语、习语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炼语言,是含义丰富的固定说法。英汉成语、谚语、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一、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对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人,……西方文化更看中怎样创造物。因此中国文化更在践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则重在追求物理。”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伦文化。西方文化是重物轻人,唯物文化。

1.1 中西方成语、谚语、习语,在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有机整体论的观点。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两大系统儒家和道家都把论证“天人合一”的理论作为他们的目标,并用这种关系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构成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顺应自然的特征。汉语成语、习语、谚语中出现了许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子。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谚语)等。

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地处海滨,由近海的各岛屿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变、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

如: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自主;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1.2 地理环境对成语、谚语、习语的影响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良莠不齐,揠苗助长,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依葫芦画瓢等等。

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 (ride out) 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 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1.3 不同文化对于动、植物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的影响

社会物质、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感受、体验现实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对动、植物的爱好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导致成语、谚语、习语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因此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行虎步,望子成龙,龙争虎斗,车水马龙,群龙无首,龙蟠虎踞。

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应译为“four tigers”而不能译为“four dragons”。

西方人特别喜欢宠物,而狗与猫是西方人在有关动物的成语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如:cat and dog life 经常吵闹的生活;dress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极其讲究;love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爱我就爱我的狗)。

中国人也喜欢狗,但狗在汉成语中往往是贬义的,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狐群狗党等。

不同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动、植物的喜好有所不同。如海燕在汉语言文学中,多描述或喻为:搏击长空,在狂风恶浪中奋勇拼博的一种形象。而在西方人眼里,海燕却预示着灾难、暴力纠纷。在牛津词典中解释为 a person whose coming causes (eg. social or industrial) unrest.(造成不安的人)。猫头鹰中国俗称“夜猫子”,它意味着灾难、死亡,而西方人却把它看作智慧的象征。

汉文化中对松、竹、梅的评价特别高,所以才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成语。例:青梅竹马、雨后春笋、松鹤延年、胸有成竹、梅妻鹤子、罄竹难书、踏雪寻梅等。而西方大多数人喜欢玫瑰花,在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凡事顺利是roses all the way;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 be not all roses。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

1.4 文化对英汉颜色成语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这些喜好对成语、谚语、习语有许多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明黄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颜色。它象征神圣、皇权、尊严、庄严。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成语也就有黄袍加身、黄金时代、黄粱一梦。在西方文化中紫色是尊严、权力的象征。皇帝登上宝座是raised to the purple。生于王室born in the purple。红色也是汉民族喜欢的颜色,新娘结婚时都喜欢穿红色,节庆日挂红灯,党旗、国旗也是红色,成语有红装素裹、红颜知己等。而西方文化中视红色为不祥之兆,如果看到红色,那就意味着有危险。如red for danger。交通红色代表禁行,如果路上插着红旗表示前方路面有危险或此路不通。waving a red flag 惹人生气的事;see the red light 知道危险或灾难降临;the red赤字,亏空。red tape 繁文缛节,官僚习气;turn red in the gills 现出怒容。

黑色在英汉文化中差不多,可产生同样的联想。它与恐怖、邪恶、不祥有关。在英语中还可引申为阴郁的,怒气冲冲的,充满仇恨的。例如:give sb. a black look 恶狠狠地瞪某人一眼;be in a black wood 情绪低落;a black mark 令人不满意之处。在汉语中有黑白分明,混淆黑白,漆黑一团,黑云压城城欲摧。

二、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比喻与联想

比喻与联想是不可分割的,比喻往往会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

2.1 喻体、喻义相似的英汉成语、谚语、习语

例1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渡过河时,破釜沉舟,两句成语喻义和构词上相似。在英汉文化上相似,像这样的成语、谚语还有许多: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谚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2 喻义相同,喻体不同的英汉成语、谚语例1.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洞中之鼠);2.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锅上的蚂蚁(像热砖上的猫);3. tread upon eggs 如履薄冰(踩在鸡蛋上)。

2.3 英汉成语、谚语喻体、喻义的融合

有些英汉成语,谚语表达两种语言完全一致,这是由于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了它的成语、谚语、习语。时间久了就产生了语言的融合现象。例1.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出自英语);2.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出自英语);3.paper tiger 纸老虎(出自汉语);4.lose one′s face 丢面子(出自汉语)。

2.4 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可能对同一物体有着不同的感受。例1.pull sb′s leg 和人开玩笑,愚弄某人,从字面看是拉后脚,但实际意义完全不同;2.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林无鸟,雀为王,如果理解为小塘容不下大鱼就错了。

三、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的起源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代人都在继承先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因此研究英汉成语、谚语、习语时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

3.1 源自宗教的成语、习语、谚语

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 《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1. olive branch 橄榄枝(和平的象征),这句成语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第8章11节。2. scapegoat 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这句成语出自《圣经》中的“利末记”(16章8节)。3.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谚语),出自《旧约•出埃及记》。指的是上帝向摩西发布的惩处暴力行为的法则。

中国也有许多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例1.“现身说法”原系佛教用语。现表示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一种道理。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改恶从善的话。3.“五体投地”,指得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3.2 源自神话与传说的成语、习语、谚语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与传说,他们运用各种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反映出古代人渴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对英语的成语、谚语、习语都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古代神话形成的成语、习语、谚语更是不胜枚举。例1.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出自希腊神话。2. 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3.开天辟地,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天地是盘古开辟而成。后来表示从未有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4.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古代神话,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3 源自寓言故事

英汉成语、谚语、习语中有许多寓言,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例1.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出自《伊索寓言》。2.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出自《伊索寓言》。3.狐假虎威(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战国策、楚策》。

此外还有源自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如1.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此成语出自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源自文学名著。如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2. 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3. hosit with one′s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4. 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ometimes even the good Homer falls asleep 伟人有时候也会出错,等等。

各民族自身及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成语、谚语、习语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结晶。要做到正确理解和恰当应用,决非易事,需下苦功,认真研究,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