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芬:继承传统 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2:47:12

继承传统 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王天运 王璇

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从思想上、道德上观念上培养人、塑人和完善人,从而达到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的一项工作,思想认识问题从本质上讲属意识形态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务虚性但是,这决不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不不重要,而是恰好相反。马克思主义变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推论下去,我们就会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新思路、研究新规律、途径、寻求新发展。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就政法队伍建设问题明确指出:"必须全面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这就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法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就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方向和出路。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紧紧结合我院实际,在"五好"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继承传统、创新机制的工作方针,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就一些主要做法作出简单介绍,与大共勉。

一、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原则,是做好新时期检察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增强实效性)

我院是一个山区基层小院,基础条件差、底子薄,以往的历届院党组虽对思想政治工作都很重视,并且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均不十分明显,2002年,新一届院党组上任后,对以往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认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认为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不对,因而实效性较差,有鉴于此,新一届院党组适时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

一是贴近时代,俗话说,"世易时移",变化亦宜。当今的世界和中国,都发一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脉搏,仍然按"老皇历"照本宣科,就必然要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境地,收取事倍功半的效果。相反,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贴近时代,与时代同步,甚至走在时代的前面,那么它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就必然会大大增强,与之相应,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必然会大大增强。

二是贴近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检察机关当然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性决定了它必须以贴近工作作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贴近工作,百撤离工作之外,为搞思想政治工作而搞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贴近工作实际。作为检察机关,其根本职能在于监督法律的正确实施。确保司法公正。因此,检察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司法公正来进行。当前,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深化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和河南省政法委发起的"公正执法树形象"教育整顿活动,都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业务工作的有力论证。

三是贴近对象。总的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具体到检察机关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就是全体检察干警,由于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检察干警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社会阅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个人素质来看,近年来,有不少青年干警走上了检察领导岗位,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为检察工作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从社会阅历来看,他们大都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对党的奋斗历史缺乏了解,对党的优良传统体会不深,成份单一,经历、阅历比较简单,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自主能力较差,用老一套的方法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不但不易接受,反而会感到枯燥无味,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律的矛盾特殊原理的。

二、切实加大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力度,是提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任何一项工作,在指导方针和原则确立之后,机制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甚至往往成为该项工作成败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要取得切实的效果,就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我院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上,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是建立起了激励机制。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感情,不光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其它要表现为,一旦人的精神需求得满足,其潜力就会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人存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决定了激励主式应该是物质激励机制的结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院在激励机制的创立上,坚持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极大地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物质激励方面,我们研究制订了"面分制目标管理考证办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软指标溶入到业务工作的各项硬指标之中,一并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而后决定物质利益的级别和档次,从物质利益角度真正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在精神激励方面,我们主要采取政治荣誉激励和政治待遇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对德才兼备的干警不但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还要在晋职晋级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该提拨的提拨,该重用的重用,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破格提拨。今年,我们就破格解决了四名年轻检察干警的科级待遇问题,实践证明,激励的效能是巨大的,他们都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或战线上发挥着比以往更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考评机制。之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务虚的,很大程度上 因为它没有一个可称可量的具体的检验标准。因此,这个问题一度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那么,是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无法可做了呢?不是,当然不是。政治思想的健康与否虽然不能象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健康状况那样能在CT机上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是它总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实际上,业务工作的质量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政治思想的真实反映,因此,从衡量业务工作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衡量,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靠的。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建立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考评机制。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目标管理,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指标化;二是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数据化;三是加强基础工作,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思想政治工作考评机制的建立,彻底扭转了过去那种"无所适从"的局面,成功地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由虚到实)的质变,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是建立专业队伍与分管领导联手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支专业队伍来抓是很难抓出成效的,同样,单靠分管领导来抓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与分管领导联手的机制。我院共有14个科、室、局,每个科室局都由一名党组成员分管,在领导干部基层联系制度中,我们把分管领导在自己的联系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进行了具体明确,制成固定性版面进行贴挂,并把具体的目标任务进一步量化、细化、具体化,这就扭转了过去那种分管领导官业务而疏忽或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真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性发展态势。这种机制的创立,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机动性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使得每个部门都可以根据本部门干警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政治思想教育。

四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近几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开展集中教育整顿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绝不是通过一次两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就能实现和达到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日常性教育培训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就显得特别重要。去年以来,我们以检察官培训中心为基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日常性教育培训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丰富了思想的政治工作内涵。首先,在教育培训方法上进行改进,系统教育培训和日常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举办干警政治学校,变不正规的零碎教育培训为正规的系统教育培训;二是坚持搞好日常教育培训,把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职业道德等与开展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其次,在教育形式上,在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在网上开办论坛,广大干警可以通过"直通车"直接与检察长或权威人士进行对话,或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直接受到教育或启迪。再次,在业余活动的组织形成上进行改进,建立起了干警业余活动指导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是保证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搞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人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好地为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服好力鼓好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制度,由院政治处负责信息的惧传递和管理,及时惧和传递广大干警的思想动向信息,并及时分类处理,及时向院党组汇报,以便院党组根据掌握的可靠信息确定下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方法等。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制度,把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使之更加规范、科学,形成金字塔式的目标管理体系,并同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挂钩,把思想政治工作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无法考核的"软指标",变成用数据说话的"硬任务"。

三是推行政工干部参加党组会议制度,凡是院党组会议,只要不是研究重大案子或涉及人事调整机密的,政工干部都要列席参加、政工干部参加党组会议有三个好处:一是通过参加会议,及时掌握院党组的工作摆布,以便更好地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二是通过参加会议,了解掌握广大干警的思想状况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然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 

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

 作者:陆志荣 邓云晓  当今中国社会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历史阶段?答曰:当今中国,正处于最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转型期。
何谓社会转型?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或是指当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到现代(信息)社会、现代文化的转型;或是指从高度集权到自由民主的转型;或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或是指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或是指从“闭关锁国”到全面开放的转型;或是指从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或是指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或是指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社会”的转型。但是,归根结底是指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这种社会转型,就必须与时俱进,对自身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创新。
    何谓创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2)指创造性,新意。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不需要创新?怎样创新?就是本文力图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特殊环境,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1.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
   (1)社会一定程度上“失范”(旧有的一套逐渐被打破,新的一套尚待建构)。原有的社会体制、社会文化心理、伦理道德规范、话语言说方式、行为处事习惯等旧的一套随着以经济体制的转轨为根本标志的社会转型而被急剧砸碎、抛弃,而新的一套的建立健全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于是出现了变革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社会失范”,“话语权力出现真空地带”等现象。
    (2)“多样化”特点显著。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必然产生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多样化,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活爱好和兴趣更加广泛多样;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大量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合法登记或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良莠不齐,甚至少数非法组织混杂其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四个多样化,必然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同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3)外来异质文化涌入,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蜂拥而入,各种思潮交互碰撞激荡,中华大地上曾一度出现过“尼采热”、“萨特热”、“弗洛伊德热”等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出现过“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生价值取向大讨论,人们的思想由单纯渐趋复杂,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4)不确定性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很多东西无法预见,很多事件突如其来,确定性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确定性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根本标志。

    2.社会转型期对人们思想政治状态的深刻影响

    正面影响:
    (1)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观念、成才意识、民主意识、个体自主意识、主体平等意识觉醒,竞争意识增强,对社会和他人的依附性减弱,个体独立性逐渐增强。就其实质而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这些意识,归根结底体现和包含、渗透着一个自我意识,人们逐渐变为“为自我的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人”,价值取向上则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
    (2)变革开放意识深入人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意识,吸纳外国先进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等在内的一切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拿来为我所用”的开放胸襟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虽然“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尽管对社会上的阴暗面如形形色色的腐败深恶痛绝,虽然承担着就业竞争激烈、下岗失业等巨大社会变革成本压力,但是人们普遍认同改革开放,认为要实现“四化”、消除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必须依靠改革的继续深化、开放的继续深入全面。
    (3)合理合法追求财富,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国民合理合法追求财富的意识和行为,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保持长足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以往的“穷光荣”让位于现在的“发家致富”,实在是时代的进步。由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4)日趋务实,讲求实力,注重实效,普遍厌恶“假、大、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国人一改“坐而论道”、讲大话、做假事、尚空谈的陋习,做事讲求实效,考虑问题都比较实际,对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十分反感。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倡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定能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国人的思想政治意识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负面影响:
    (1)人们失去精神家园、失去信仰、出现深刻的精神危机和“道德滑坡”。道德的沉沦,伦理的失范,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日之中国似乎更加严重,它的后果也开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彰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意识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在获得所谓思想自由、精神解放之后,又陷入“失落、彷徨”的新一轮精神伤痛。随着社会的逐渐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全面深入,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激烈的社会竞争又必然在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同时,造成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极大压力,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恐惧、烦恼、嫉妒、多疑、紧张、冷漠、空虚、固执、自卑等等。同时,人们思想上的矛盾也明显突出,困惑、迷惘、不平衡感和顾虑、忧虑心理比较严重,不信任情绪也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突出地存在。
    (3)人们对政治的态度若即若离,“政治挂帅”不复存在,“政治中立”、“不问政治”倾向成为一部分人们的信条。人们从热衷政治转向为热衷金钱财富,社会转型期人们崇拜的英雄更多的是那些在工商企业界、影视娱乐界、体育界事业成功、身家亿万的成功人士,姑娘择偶标准从看重家庭出身迅即转到极端重视金钱财富占有的多寡,等而下之也要看看是否有房、有车、有收入不菲的职业就可以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人们最看重的东西已经毫无疑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过度追逐金钱,实惠至上,成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一切向钱看”、“为人民币服务”。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普遍国民心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吟咏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严监生临死念念不忘剪掉一根灯草以免多费灯油的守财奴形象,更是深刻说明了国民心性中从不缺乏嗜财如命的传统习惯,加上中国人自近代积贫积弱、穷惯了、穷怕了的心理,在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提倡和鼓励民众勤劳致富的社会大环境下,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全民经商”、“笑贫不笑娼”、“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一切向前看”被改编为“一切向钱看”、“为人民服务”被调侃为“为人民币服务”,这些都表明国人已告别“耻于言利”的虚伪矫情心理,全民逐利正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5)“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做”。不怕鬼神、不怕因果报应、不怕良心谴责(曾有人很有代表性地问到:良心多少钱一斤?),违法犯罪的事敢做、丧失良心的事敢做、坑蒙拐骗的事敢做、出卖人格尊严的事敢做。在这样的大众心理驱使下,曾在解放后的新中国基本根除的黄、赌、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从死灰复燃到愈演愈烈,一幕幕人间悲剧在转型期的中国大地上重复上演,诸如无辜妇女儿童被拐卖、无知少女被诱骗被迫从事色情业、草台班子“脱衣舞”表演生意火暴、千万富翁因吸毒而家财耗尽一贫如洗的事例屡见报端、网络等新闻媒体。
    (6)是非观念模糊,精神麻木不仁者大有人在。人们多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有利可图,削尖脑袋也要上,无利可图,打死也不干。于是乎,社会上就出现了救人之前先索要钱财、弱女子遭流氓当街凌辱虽看客众多但无人制止、公交车上小偷肆无忌惮但无人敢管等尽显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人心麻木的现象。
    (7)感觉至上,追求当下的即刻快乐的享乐主义思想大有市场。“找感觉”、“一切跟着感觉走”、认知方式注重直观、生活追求享乐成为一部分社会公民的思想导向和价值追求。
    (8)心态浮躁、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强烈。连向称最耐得住寂寞的学术文化界,也凡事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制造出令学人蒙羞的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遑论其他?

    3.工作对象的状况,客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呈现出的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的思想意识特点,反过来要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适应形势的发展,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思想政治工作要承担起“教化”国民的重任,就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中国历来重视对“国民”的教化,以达到稳定社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古代重视“诗教”,封建社会注重“三纲五常”的“灌输”,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用“先进文化”教化全体国民,培育人们的优良思想政治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动力源泉和方向保证,这样的重任,只能由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承担。而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有勇气对自身进行大胆的符合时宜的创新,这样,才能回答和解决新情况、新形势产生的新问题。

    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强、为党和国家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必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

    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从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成熟的,实践性强是其鲜明的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就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要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亿万民众的生产、学习、生活实践,面对社会转型期比以往迥然不同的时代特色和人们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人心,要打动人、说服人,仅仅靠吃老本,依赖老一套,动辄训人,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自动自发地创新自身的工作机制,才能在新的环境下有所作为。

    2.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性十分明确,那就是它必须为一定时期的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同时要为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服务。如此,它就必须有选择地使用过去在革命战争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所使用的术语,所惯用的工作方式方法;就必须树立自觉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服务意识,甘当配角,而不能迷恋过去政治挂帅时期的表面风光。

    3.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威力,之所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信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出现的实际困惑、生产、学习、工作、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服,就在于当时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满足当时旧中国民众反抗“三座大山”压迫的需要,能够给渴望土地的旧中国农民以安身立命的土地;改革开放前十年,党的工作一度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局面,导致1989年“六四”风波,固然有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的原因,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要追溯到民众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文革”中异化为“假大空”、沦为整人的工具,导致人们不相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敬而远之的普遍社会心理状态。 

    三、必须从理念、内容、形式、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工作途径、渠道、队伍建设诸方面全方位地对思想政治各种进行“立体化”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工作对象又是世界万物中最为复杂、最富含可变因子的“万物之灵长”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个性各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从理念、内容、形式、工作机制、方式方法、工作途径、渠道、队伍建设诸方面全方位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立体化”创新。

    (一)要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只有真正做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发挥固有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要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创新,那么,它就不会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迷失方向,就不会感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无所作为,就不会出现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尴尬现象。

    (二)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对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要在坚持对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教育的同时,努力增添符合社会转型期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比如现代意识、竞争观念、敢闯敢冒、市场观念、创新精神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含量,依靠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魅力从内容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内容的同时,也应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着力于增加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科技含量,最终达到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比如说要借助Internet,让思想政治工作踏上网络快车;比如说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来承载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等等。这样,就会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时代的脚步合拍,就会使工作对象耳目一新,从而乐于接受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三)要努力创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拓展工作渠道、创造新的工作路径。要实现社会转型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社会、消解人们消极情绪、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就必须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依赖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工作机制的转换,变“我打你通”、单项信息“灌输”为双向互通、充分尊重工作对象、有意识地激发工作对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实效性的一条重要保证,就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和时代脉搏同节拍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创新应主要体现“专业化”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在政工干部的培养上,要走专家型发展道路,消除社会上认为政工干部就是上级的“传声筒”、“应声虫”、不懂或者不精通专业的“万金油”刻板印象。要努力使政工干部除了掌握马克思理论和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熟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与规律的本领,还必须具有能够在社会转型期影响和转变人们思想、行为的本领。一句话,社会转型期的政工干部应当是专业为本、实干唯从、锐意创新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综合性专业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们惟有顺应时代的洪流,不失时机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创新,才会充分有效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才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产生某个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这东西可以是一个产品,或是一个过程,或是一种思想。
  你会显示出创新能力,如果你:
    ○发明某个以前未曾存在过的东西
    ○发现个存在于其它某处,但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为做某事发明一个新过程
    ○把一个现存过程或产品重新应用于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市场
    ○开发一个看问题的新方法(产生一个新观点)
    ○改变别人看问题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创新。因为我们在不断改变我们所持有的对世界的看法。创新能力不一定开发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新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开发出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新的东西。当我们改变我们自身时,世界就以两种方式随着我们改变:一是以我们的行为影响世界的方式,二是我们经历世界的一个变化了的方式。

    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提高新观点时我们所使用的过程。它是两个未曾合并过的观点的合并。头脑风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把别人的观点与你自己的观点合并,以产生一个新观点。你把别人的观点作为一种激发来产生你自己的观点。
  这种创新思维过程可以是偶然的,或者是有意识的。
  不使用特殊技巧的创新思维的确仍然发生。但通常是以偶然的方式发生的,如机会的发生使你以不同方式考虑问题,然后你就发现一个有益的变化。其它变化通过对智力和逻辑推理过程的使用。使用偶发的或逻辑推理过程来开发和改进产品经常花很长时间。在一个迅速变化的和竞争的世界中,这点明显不利。
  使用特殊技巧的有意识的创新思维可用来开发新观点。这些技巧迫使范围广泛的观点合并起来,激发产生新思想和新过程。这些特殊技巧之一就是头脑风暴,但它一般是以不新颖的观点开始的。
  使用有意识的技巧使产品开发比偶发地更快。许多以创新著称的人都使用这些技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创新。因为他们没有在这方面受过正式培训。如果你在头脑风暴会议里使用这些有意识的技巧,你就会更具创新能力。
  通过练习,创新思维(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意识开发出来的不断的调查、质疑和分析)总是在发生。创新能力使偶发的和有意识的创新思维最大化。创新能力需要时间和有意识的练习才能熟练,但是它多么迅速地变成一种态度,而不是技巧。这点非常让人吃惊。
  要采取的第一步是学习创新思维技巧,以便你能有意识地使用他们来提出新观点。对于比那些不知道使用它们的人来说,你会立即占尽优势。你然后应该练习技巧来增加你的创新思维(过一会你可能甚至会发现使用特定技巧就是很有必要,因为你可能正有着太多的观点)。

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商庆新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根源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代发展和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看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不足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不可否认,这种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试教育把大学生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变成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这种应试教育,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人才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人才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根基,创新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应试教育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使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延长带。更有甚者,应试教育强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们丧失自尊和自信,无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扼杀在教条的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的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革新,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援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是综合素质的外再表现,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只能
是书本上的死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大学生从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
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改革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基础教育必须转到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改革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主题的观点,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 自觉行动。
 ②以非智力因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各种素质结构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而心理素质是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出发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人们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它几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决于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好坏。 
 ③必变旧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铁律”。现代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具有教师的职业品质和人格。

  2、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这些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时只当“搬运工”,即老师讲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从黑板上搬到笔记本上,再从笔记本上搬到作业上,考试时再突击背过,满足于考试及格拿学分。甚至有些研究生的实验方法、毕业论文也是照搬前人,摘抄的多,有新意的少。
  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坚决克服。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三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开拓、发现、创造。
  3、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比较普通存在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表现在不少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知识照本宣科的传授上,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过去的知识多,最新的知识涉及少;听课安排的多,自学时间少;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动手能力差;考试注重知识的记忆性,而忽视智能的发展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育目的上,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主体转变;在学生管理上,由传
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精难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使之“文理互涵”,使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医学知识,而且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横向拓宽,纵向加深。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4、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