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杯开裂怎么办:我的知青生涯之: 《 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12:05
《  炼  》
我从70年6月调到团部担任司务员以后,一直到水利二团解散,司务员一职始终没有易人,我当然也没有易职。
当时各连队艰苦的伙食大家都亲历过,上级的供应是每月每人二两油、一斤肉。谁都可以想象团部机关的伙食应该比连队要好一些,不管是谁,这样想很正常。其实团部机关的供应标准和各连队完全一模一样。
我和司务长也知道大家的心思,也想改善改善伙食,尽可能让大家满意。我们天天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大家吃得好一些。除了种菜,还得养猪,今天的小花絮和养猪有关:
团部的猪圈在小红桥公路到南腊河边的小山坡边上,天天喂猪天天看猪,天天盼猪发福,可那些猪们却精瘦精瘦的,膘儿也不添个儿也不长,实际上当时猪们的“伙食”也很差,在艰苦的岁月里,要让猪们一个劲儿的添膘长个,岂不让它们为难,也有违自然规律。
我和司务长为难哪,愁啊。我看司务长那小老头天天咂嘴天天抓头皮,“咋整呢?”成了他的口头禅。
原有的猪圈篱笆已经需要修补了,我们决定把猪圈扩大,换一茬新的篱笆,让猪们的活动场所大一点。
我和司务长必须得留一人操持伙食,只能挤出一人去砍毛竹。
“我去。”我自告奋勇。
次日一大早,我装束妥当,一个人上了山。
我平时经常上山挖竹笋、采菌菇、砍芭蕉杆,团部周围的山我都熟悉,知道哪儿的毛竹大,哪儿的毛竹多,哪儿的毛竹容易砍。我沿着团部后勤组炸药仓库的那条山沟,顺着左侧就往山上爬,大约半小时后到了第二座山,很快进入竹林区。我砍毛竹的速度很快,抡起砍刀,三刀两刀就是一根,三刀两刀又是一根。
手脚麻利,挥汗如雨的干了不到两个小时。我估摸着再多的话,可能无法运出去了。
好,稍作歇息,拿起随身背的水壶,稍稍喝了两口(不能多喝,今天这一壶水应该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是运,怎么运,预先没想好,临场发挥吧。一是死扛,不太现实,就算每次能扛两根,粗略估计得二十次往返,就算每次半小时也得10多个小时,现在已近中午,别说时间不允许,就是时间允许,扛着毛竹爬山(路程是下一座山,再上一座山,再下一座山),体力消耗太大,非累趴下不可。否决掉。
于是,在砍毛竹的现场,把毛竹拖到下坡处,顺着山坡往下溜毛竹,这应该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
毛竹溜的并不顺利,有些横七竖八的不愿离开它们的出生地,下山途中尽往旁边钻,把头往树丛里,竹墩中一躲,不管多长的身子露在外面也不管。有些则很高兴到外面去见识见识新的世界,稍一动它,它就迫不及待的往山下雀跃而去,也不管方向有没有偏差,一头就往山下扎。恋旧不肯走的,得去请它出来,乱跑错了方向的,也得让它回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万有引力”大叔的帮忙下,总算到了山沟里集中了。
忙活了一上午,出了一身臭汗,感觉又累又渴。到了山沟里,太阳晒不到,倒不是特别热,有阴凉的感觉。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又累又渴加上饥饿的感觉,可真不是滋味。没有准备午饭,把水壶里的半壶水灌进肠胃,歇了几分钟,累、渴、饿的感觉减轻了。立马就干,我知道不能多歇,只要再多歇5分钟,就再也不想干了。气可鼓,不可泄,自己给自己暗暗鼓了鼓劲。
接着干,一根又一根,一趟又一趟,在人迹罕至的山沟里,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一个来自上海的知青,水利兵团的战士,为了本职工作,为了大家改善伙食,发疯一般的来回奔跑。他傻吗?他自己没有感觉到傻,他只知道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今天一定要完成。他拼了命的干,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说他好,他若要偷奸耍滑,少干一些,也同样没有人看见,也同样没有人说三道四。
知识青年在边疆奉献青春,既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大场面,也一定有微不足道,于细微处的小花絮,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大场面很可能造就时势英雄,但风光八面的英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知青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做着平平淡淡的平凡事,更多的身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我们这一辈知青,不管是时势英雄,还是无名英雄,都为祖国贡献了青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受了锤炼,我们问心无愧!
透过树隙照射进来的阳光,估计应该是下午三、四点了,饥、渴、累象三座大山死死的压着,似乎非要压垮我一样。水壶里的水早就喝完了,过后想想这水不是当水喝的而是当饭吃的。体力严重透支了,人近乎虚脱,头晕眼花,口干舌燥,手臂酸得没力了,支撑身体的大腿肌肉抖个不停。
这时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帮我。“万有引力”大叔也走了,他说从上往下多少可以帮些忙,但是“横向引力”的功力尚未练成,他找师傅练功去了。
原本嫌山沟里的水不干净,到了这时,幸好有山沟里的水,管它干净不干净,这时的生理需要已经远远超过了卫生需要,凉凉的山沟水进入体内,多少提振了一些精神。不能休息,继续干。
我来来回回,往往返返,跌跌撞撞,只是重复着机械的动作。记不清到底喝了多少山沟水,记不清在山沟里磕磕碰碰摔了多少跤,终于在天将擦黑时分,我带着一大群“俘虏”,转出了山沟。
长舒一口气,我软软的,浑身瘫软的,疲惫之极的倒下了,带着胜利的一丝惬意,毫无知觉的睡着了。究竟睡了多久不知道,一觉醒来天已大黑,赶紧往团部宿舍赶。
第二天,团部其他男生一起帮忙把毛竹扛到猪圈去,一大堆毛竹,清点后的数字是44根,这是我孤兵奋战一天的战利品,也是我至今引以为傲的战绩。这份战绩包含的艰辛可能没人知道,当时的艰难困苦我刻骨铭心,并且我差一点就放弃了,直到今天把它打出来时,我的手还微微发抖,鼻子还有酸酸的感觉。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不是钢铁,水利二团的很多战友都不是钢铁,但我们都经历了“炼”的过程。
为此,我把本文起名《炼》。
谨把此篇絮文献给在边疆默默奉献青春的水利二团的战友们。
十六连王国兴 [2010-08-30 02:17:12 PM]
林平:你不写(说)出来,有些事还真不知道。一天44根毛竹被你砍下后一个人从山里拖出来也可谓是奇迹,而这奇迹与你平时比较文质的摸样无法想象。看来过去对你了解不够,在此,我们共同感谢边疆的几年让我们都炼得成熟,善于吃苦。
回复 删除
aib53 [2010-08-30 03:40:00 PM]
林平:你能把44根毛竹一个人从山里运出来,需要很大勇气,在当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鼓舞下,你能做到我很佩服。记得当时在连队砍七八根毛竹,从早上出去到下午三四点钟回连队累得精疲力尽。
回复 删除
殷新安 [2010-08-30 03:48:44 PM]
林平仁兄:你好!看了你的《炼》,让我感动万分!你的艰苦的一天,我能体会,你是一个勇于挑重担,不畏艰难,能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好青年!这是我们水利二团锻炼成长的结果,我们向您学习致敬!
回复 删除
zlmxgc [2010-08-30 04:25:13 PM]
林平先生您够“狠”!一个人“伺候”44根毛竹,那简直是不要命的干法。版纳知青都砍过毛竹,都知道44根毛竹是个什么概念,真是服了您了。
删除
徐林平 [2010-08-31 12:24:04 12:24:04 PM]
谢谢国兴、aib53、新安、立民各位仁兄:知青里类似不要命的干法比比皆是,我只是摘取记忆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就如陈献春先生讲的抛砖引玉,意在引出更多的玉。本文立意是本文的最后4句。我们知青吃得了那样的苦,还有什么样的苦受不了呢!
龚韬英 [2010-08-31 12:01:51 AM]
《练》的文笔非常有特色,尤其是溜毛竹这一段,把毛竹下山的过程以拟人的文笔来描写,使我们读来感觉那毛竹就象那不听话的孩子,不愿离开就钻就躲,恋旧不肯走的,乱跑错了方向的都得让它回来,愿意走的雀跃而去。在林平轻松的笔调下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运送这堆毛竹的艰辛和不易。作者用『“万有引力”大叔的“横向引力”的功力尚未练成,找师傅练功去了』幽默的文笔道出了他为44根毛竹付出的体力和汗水。《练》写的是作者一天的劳动经历,折射的却是知青“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真理。好文章!
回复 删除
奚正义 [2010-08-31 11:26:44 AM]
看了以后鼻子酸酸的,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经历如此艰辛繁重的劳动,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深山老林里,靠一种为战友改善伙食的朴实愿望,支撑你历经饥饿、极度的体力透支,终于砍下了毛竹并艰难的运回了团部,这就是知青生活的磨练,回过头来看,这种精神、这种信念,这种执着,正是我们这代人能笑对人生的最好动力,谢谢您林平先生,把我们很多和你有相似的经历的小事,描写的如此细腻,刻画的入木三分。
删除
徐林平 [2010-08-31 12:41:02 12:41:02 PM]
正义、韬英两位战友好:《炼》初看是反映了知青在边疆的艰苦劳动 过程,文中砍毛竹仅仅是铺垫。“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我不是钢铁,水利二团的很多战友都不是钢铁,但我们都经历了“炼”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知青都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我写本文的宗旨,采用拟人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减少沉重感。佩服韬英的评论和才气,感谢正义的关注和评论。
chengyonglu [2010-08-31 01:41:13 PM]
林平:你也好生了得,一天44根毛竹,真是要命的活、要命的数,让人“死”了一回又一回。你的博文起了个好名,选了一个好材料,以一天的劳动,反映了当年知青劳动生活的的艰苦。而中间的劳动又写得极为生动、传神,(龚韬英对劳动场景有极好的评论)读这样的博文就成了一种享受。好文章是会引人思考的,你的博文引领我们这些老知青穿越四十年的时空,重温当年那些磨练人的劳动场景,或许也是砍毛竹,或许是扛木头,……现在回忆年青时的往事,心中充满了温暖。
回复 删除
陆振华 [2010-09-01 09:43:50 AM]
林平你好!你的《炼》把我们带到了四十年前的水利兵团知青生活中,一个团部机关的知青司务员为了扩大猪圈改善伙食,一个人上山一天竟然砍了44根毛竹,真是不可思议啊。毛竹我们都砍过,一般一天砍上四、五根就已经很累了,这砍、拖、溜、扛的味道我们都尝过,绝对不轻松啊。但文中你用轻松的口吻来叙述,用拟人的笔法来描写,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里又酸痛不已。文章以小见大,一个“炼”字作了高度的概括:是锻炼,亦是炼狱,谢谢你的《炼》。
回复 删除
徐林平 [2010-09-01 11:06:04 AM]
振华兄好:评论我已删掉一篇,谢谢您关注我的博客,也谢谢您的评论。实际上那个年代,“炼”是必须的,有人在北疆,有人在农村,有人下矿山,有人上高原,我们干水利,种橡胶,都是“炼”,意志品质要“炼”,生存技巧要“炼”。虽然我们大多数的人并未成为钢铁,但有了这个“炼”的经历,就拥有了人生宝贵的财富。水利二团的战友,个个都是好样的。
回复 删除
lufengdi [2010-09-01 02:24:37 PM]
林平你好!原来你是团部司务员啊,那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我是小分队的陆风弟,那年头我们在一个锅内吃饭那。看了你的“炼”,我对那44根毛竹有点影响,我们小分队的男同胞也去参加运回来的,那时还以为是团部管理员“老邓”等人先去砍好的,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你真是辛苦了。其实,那年头这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过,就像振华所说,一天砍上四。五根,已经累得扒下了,像你这样44根,了不得。我看后,脑子里也老是在想自己一次一次上山的情景,仿佛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就在眼前。谢谢你的“炼”。
wukexian [2010-09-02 08:22:40 PM]
林平,您好!您的写得真好!真如您所说:"知识青年在边疆奉献青春,既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大场面,也一定有微不足道,于细微处的小花絮",其实真正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还是平平淡淡的知青,是无数的无名英雄造就和衬托了所谓时势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