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书法: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22:33
第1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直接影响生物) 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⒈相同点: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⒉不同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第4章 生物体的组成
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⒈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⒉动物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
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植物体的细胞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5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一、植物种子的萌发
⒈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       子叶(贮存营养)
胚   胚芽─→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根
二、植物根的生长
⒈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  伸长区─→使根尖伸长
尖  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⒉根的生长一方面是由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增大了细胞体积。
一、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⒈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⒉花生“麻屋子(果皮)”、“红帐子(种皮)”、“白胖子(胚)”。
⒊果实:小麦子粒、玉米子粒、葵花籽;
种子:豆类、西瓜子、杏仁、芝麻。
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转化
固定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能量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
第8章 人的生殖和发育
1.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青春期  性发育  第二性征的发育
发育    形态功能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等
第9章 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⒈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⒉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是蛋白质、糖类、脂肪。
⒊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B
脚气病

贫血症
维生素C
坏血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⒈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咽——既是食物通道,又是空气通道
食道
消化道   胃——最膨大的气管
消            小肠——最长的器官
化            大肠
系            肛门
统            唾液腺
胃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   肠腺
胰腺
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无消化作用)
⒉食物的消化
⑴消化酶: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
⑵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
唾液淀粉酶         酶
淀粉(从口腔开始)────→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从胃开始)─→氨基酸
胆汁            酶
脂肪(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⒊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10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成分——水等
血浆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血液             红细胞:数目最多,双凹圆饼状;内有含铁蛋白质的血红蛋白
(结缔组织) 血细胞  白细胞:体型最大,数目最少,有细胞核,吞噬病菌
血小板:体型最小,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⒉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血小板
偏少
异常出血
红细胞
偏少
贫血
血红蛋白
偏少
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
偏多
有炎症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腔、咽、候、气管、支气管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三、人体体温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
第11章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 肾(主要的)——形成尿液
尿 输尿管——输送尿液
系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统 尿道——排出尿液
二、尿液的形成
⒈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血液───→原液(原尿)────→尿液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⒉尿检分析
正常尿液中不含:血细胞(血尿) 肾小球病变
蛋白质
葡萄糖——糖尿病
第12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
⒈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
激素名称
分泌不足症状
分泌过多症状
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亢
胰岛素
糖尿病
低血糖
生长激素(垂体分泌)
侏儒症
巨人症

二、神经调节
⒈           周围神经系统  脑
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⒊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生物的无性生殖
⒈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生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出芽(芽体)生殖、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等。
⒉营养生殖
⑴植物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又叫做营养生殖。
营养生殖(嫁接)的优点:能够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⑵营养生殖有嫁接, 扦插,芽接,枝接,压条等。
⒊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并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⒈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植物有性生殖的优点:能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提高后代的生活力。
⒉植物的传粉
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如,水稻等;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
⒊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受精
胚珠  卵细胞─→受精卵─→胚   种子
子房         珠被─→种皮                    果实
子房壁───────────→果皮
果实种子的多少与每个子房中的胚珠的多少有关。
三、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⑴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四个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和成虫时期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蚊、蝇、蜜蜂等。
⒉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⑴不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三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成虫。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如蟋蟀、蟑螂、蝼蛄等。
⒊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四、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⒈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⒉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蝌蚪这一发育时期相当于昆虫的幼虫期。
⒊蝌蚪的呼吸:外鳃→内鳃→肺;先后肢后前肢。
⒋两栖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不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因而生活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⒈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先体内发育后体外发育;多数具有筑巢、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⒉鸟类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雏鸟。
⒊早成鸟:鸡、鸭、鹅、大雁等;     晚成鸟:家鸽、燕子、麻雀等。
第15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⑴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⑵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也可说是生物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⑶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信息库。
⒉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⑴染色体: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染色体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与基因
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的,上面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二、人的形状和遗传
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统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三、人的性别决定
女性
男性
体细胞
22对+XX或44条+XX
22对+XY或44条+XY
生殖细胞
22条+X
22条+X或22条+Y
四、遗传病
⒈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聋哑等。
生物的变异
⒈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⒉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16章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      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第17章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其他行为: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第18章 疾病与免疫
一、传染病
⒈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⒉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⑴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⑵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二、免疫
⒈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防线
名称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病原体侵入,分泌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识别和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⒉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⒊抗体和抗原
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⒋计划免疫: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
“四苗免疫”: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以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第22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一、生物的分类
⒈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
⒉生物分类的等级
⑴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⑵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部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
⑶在生物分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二、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⒈藻类植物
分类  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紫菜、海带。
应用:饵料、食用、中药材。
危害:赤潮。
⒉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⑴苔藓植物
特征: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没有根,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
种类:葫芦藓、地钱。
应用:检测空气污染,水土保持。
⑵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特征: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还具有疏导组织,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叶片背后有孢子囊(孢子是生殖细胞)。
种类:石松、蕨、桫椤。
应用:能源(煤和石油)、药用、饲料、肥料。
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都离不开水。
⒊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需要水。裸子植物种子裸露。
裸子植物的种类: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
被子植物在现存植物中占据对优势。
被子植物  陆生:根系发达
水生:体内有气道
⒋我国的珍稀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金花茶、珙桐。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荷叶铁线蕨、龙棕、红桧。
三、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⒈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⒉无脊椎动物
⑴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在整个动物界都占绝对优势。包括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⑵环节动物
特征:身体由体节组成。体节促进了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种类:蚯蚓、蚂蝗(水蛭)、沙蚕。
⑶软体动物
特征:身体腹面有块状的肌肉足,靠贝壳保护身体。
种类:鲍鱼、蜗牛。
⑷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分节的附肢。
分类:甲壳纲,如,虾;蛛形纲,如,蜘蛛;
多足纲,如,蜈蚣;昆虫纲,如,蝗虫。
⑸螯虾,身体有头胸部和腹部组成。
⒊脊椎动物
⑴脊椎动物代表着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⑵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⑶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鳍维持身体平衡(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胸、腹、背、臀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鳔调节身体比重;
②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的作用;
③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四、神奇的微生物
⒈病毒
结构: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生活方式:寄生。
⒉细菌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荚膜(保护作用)、鞭毛(助于运动)。
生活方式:寄生或腐生。
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应用: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
⒊真菌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营腐生或寄生。
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或有性生殖(孢子)。
⒋沼气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甲烷细菌。
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⒈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解释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⒊“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⒈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其次是环境污染。
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最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和迁地保护。
第24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一、生命的诞生
⒈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氨、氢气和水蒸气等。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⒉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地球上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气体的主要作用:模拟原始大气;
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⒊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地球火山爆发
↓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氨基酸等) (蛋白质、核酸等)(能生长、繁殖、遗传)
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⒈生物进化的证据
⑴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⑶鸟的进化过程: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辽西鸟→始祖鸟→孔子鸟
⑷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藻类;种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已经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⑵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海洋中的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鸟类
古代鱼类→原始两栖类→爬行类
(最早的脊椎动物)                     哺乳类
⑶生物进化趋势: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⑷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舰考察,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⒊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对同种生物而言,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⒋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四、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⒈人类祖先——森林古猿(黑猩猩是与人最相似的动物)
著名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人归入哺乳纲灵长目,认为人是灵长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组的观点;
⒉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脑容量变化最显著):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关键阶段,具有语言,会用火、狩猎、制造工具)→智人
第25章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⒈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⒉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能源
生态系统   生物成分  消费者:人和动物——吸收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
分解者: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
⒊食物链与食物网: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⒋营养级的划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⒌富集作用: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⒍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来系统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
生来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
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循环的形式之一。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是光合作用。
第26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⒈各种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主要是土壤层);同时,生物圈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
⒊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
⒋生态系统的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它会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