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花楸现在好销售吗:读书系列:读书的情趣--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45:28

读书情趣

  读书,是一种陶冶性情的雅事,没有情趣是不行的。

  读书是一种情趣,休闲之时泡一杯清茶,随意翻开一本书,就如同与一知己围炉夜话,其乐融融。此时既可以与李白同饮,邀巴尔扎克谈心,也可以让李清照和斯陀老人冲破时空的界限,翩然而成为座上宾。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品”,若以一种平常心,用一种散淡的心情,读自己喜欢的书,以心会心,以神会神,就能真正享受到读书给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  

  有情趣,书,随时可读,随处可读。兴致所至,一卷在手,悠游其间,与作者心神交汇,灵犀相通,其乐融融,正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那确实是一种超然于沉重之外,沉湎于恬淡之中的高级享受。何须择时择地?故有兴趣于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若无兴趣,则在校不肯读书,居家,不宜读书;即使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从前听过一则笑话,有个财主的儿子,读书的条件十分优裕,可就是没有兴趣读书。老财主望子成龙强制他学,那宝贝儿子却振振有词,哼出了几句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米糕熬糖等过年。”你看,不通读书之趣,再好的条件也是白搭。

  相反,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虽然幼时家里很穷苦,没有条件读书,但因为他对书籍的兴致很高,即使在轮船上当伙夫,在码头上扛搬运,或做其它苦工杂役,他都能抓紧时间读书。他是深得读书之趣的,感受也特别的深。他曾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命变成了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读书的情趣还在于杂念全消,心净无尘,没有世俗的功利,没有隐藏的机心,也没有装点门面的虚荣。”

  书中未必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不要过于“急功近利”。真正嗜好读书的人,把读书视如生命的一部分,在读书的过程中衔含古今,涵蕴天地,长知识、解疑难、受教益。唤起许多生命的再体验和心灵的再体验,使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会餐,审美追求。

  郑板桥读书的态度:“功名不来,学问在我,倒不是折本的买卖。”在他看来,读书能否升官发财无所谓,能够获得真知灼见,使心智不再贫瘠,思想不再苍白,腹里不再空乏,那就够有意思的了。读书有了这种情趣,便少一些浮躁,少一些苦闷,少一些烦恼,那种李白说的“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和陶渊明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境一定会频频出现。

  读书的情趣,更贵在感情投入。一本本好书如同一道道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流,它将冲击着你,推动着你,簇拥着你。我们只有将自己的泪与笑、爱与恨、欢乐与痛苦、赞赏与厌弃种种的真怀抱、真感情,倾注其中,共鸣共振,才会随书之起伏曲折,或黯然伤神,或捧腹大笑,或潜移默化,或魂牵梦绕,书中的精髓才会化为自己的肌肉,自己的血液,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一个朋友曾这样劝我:当今社会谁不讲实惠?只白痴才把时间消耗在书本里。朋友说这话并无恶意,他开着自家新买的新款桑塔纳从郑州跑到许昌看我,当然是为了昔日战友的情谊。然而他难以理解,我的业余时间读书就像他谈完生意自己驾车出去兜风一样,完全是一种癖好,说不上谁是白痴。只不过是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不同罢了。

  原来在部队时也读书,但读的书很杂,文学、哲学、历史,什么都看,还喜欢背唐诗宋词。部队大都是年轻干部,没有家室的拖累,有的是时间,读书在很大程度上是消磨时光而已。大概应了“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俗语,我在这无意中偏爱上了文学,偶有灵感时也写些作品,竟在军内外报刊上登了出来,尤其是在当时全国三大报刊之一的《解放军报》上连连上稿,引起机关的小震动,军区召开文学创作会,也堂儿皇之应邀参加了几回。这便是读书给我带来的最初的情趣。可惜自己将些视为没事“玩玩”,对当这“家”那“家”并不感兴趣,再加上工作调动后忙于单位事务和家庭家务,不久便对读书和写作淡漠了。

  我的真正有意识地读书,其实是在近些年,而且一般以看有独到之处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为主。这也许是将近不惑之年,而又对太多的惶惑无法解释的缘故。虽然现完全不同于从前,工作、家务、应酬等诸事繁杂,又在政府机关戴了项小小的帽子,时间几乎全不属于自己,但读书的兴致反而高起来。只要有时间,便或坐或躺,拿过喜欢的书细品,要不了多久,便会进入忘我的境界里,这里异香芬芳闻而生津,奇景迭出美不胜收,游到兴处会不由自地击掌自语或哑然失笑。倘读到内涵深厚的作品,更是久久品味爱不释手。比如读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等哲学著作,读余秋雨、贾平的散文集等,就是一口气看完的,一些篇章是看了两遍三遍,其中妙处,不尝是不知的。

  读书之余有时手也痒痒,于是摊开稿纸纵笔为文。因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写些小东西。尽管如此,业余时间在稿纸上宣泄情绪,拷问灵魂,把世俗纷争抛至九霄云外,仍然其趣无穷。

  烦琐的机关事务工作很容易磨灭一个人的才华,压抑一个人的潜能;而读书和写作除拓宽知识面外,还可以张扬一个人的天赋和创造力,即使不能成什么大业,也可以减缓大脑的衰老过程。尤其对于在人欲物欲面前不想随波逐流者来说,精神上的享受和乐趣,自然融于读书与写作之中了。

 

  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我便冲杯浓茶,走进书房,坐在桌前椅子上,面壁静心。这时,无人打扰,时间由我主宰,古今往来事,人间喜怒哀乐,浮现脑海。

  书房寸天地,书海大世界。此时的我,或神依屈子吟诵江畔,或情随太史公喜怒哀乐,或梦同东坡泛舟吟唱,或忆儿时天真顽皮。什么红尘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人生路上坎坷艰辛、升迁沉浮,都烟消云散。“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何等高风亮节,“桃花园里可耕田”令人陶醉沉思,真可谓方寸斗室,聚古今往来事,溶东西南北情,俱呈于眼前,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胜似天上人间啊!

  写文章,是搞文字人的“必修课”,这是一个苦差事,也是读书人的一大乐趣。握笔静坐,有种佛家打坐之神,一旦融入物我两忘记之境界,生活中的人事情趣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从笔端涓涓流出。更深夜静疲倦时,含一口香茗,推开楼窗,让如水一般的微风扑吻额头,困意便顿时全无,一篇文章初成,或轻轻吟诵,或击节朗读,或闭目静默,这是何等的境界,怎样的乐趣!借文抒情,以文会友。心随文意,一天来淤积于大脑的烦事和与疲惫早被荡涤尽无。

  贤淑端庄的妻子,若得了空闲,总喜欢进入书房依于我的座后,默默的看我读书作文,姑娘往往会突然闯进书房,步如擂鼓,翩若燕子,一声爸爸妈妈,清澈如山泉叮咚,随之叽叽喳喳,转如画眉。

  我的好朋友,同样嗜书如命,朋友毕至,共抒舞文之情趣,小酌淡酒,忘情处,浅吟低唱,物我两忘。

  读书留下缕缕书香,伴我度过岁月人生,是何等的逍遥与美哉!如此情趣令人艳羡!

 

  人生享受的内涵因人而异:有人把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居华屋食美馔纸醉金迷当做人生最好的享受;有人把生活显赫大权在握发号施令颐指气使当做人生最好的享受;有人把身边佳丽如云声色犬马花天酒地当做人生最好的享受。总之,对享受内涵的解读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鄙人却把读书求知视为人生最好的享受。

  虽然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嗜书如命若我者注定会被某些人视为不合时宜的傻冒,遭其嘲讽和白眼;虽然我压根儿就不相信皇帝老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鸟话,但书中拥有真理、知识改变命运却是不争的事实。书是蕴藏精神营养的宝库,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社会进步的阶梯。读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学问的高峰上攀登,向孔夫子请益,与李杜剪烛西窗、切磋诗词,你会为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化而自豪;在学术巨著的天地里含英咀华,你会为专家、学者所持严谨缜密、言而有证的治学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博大高深的知识世界历尽艰辛上下求索,你会为自己冰释曾百思不得其解的难点兴奋得手舞足蹈……

  读书求知,其情趣也盎然,其受益也无穷。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高尔基何以把读书比譬为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那样紧要迫切;我们也不难理解毛泽东何以爱书爱得如痴如醉。

  我庆幸自己具有了相当的学养,且不知不觉之中养成了读书这一良好习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读读读,奔流的思绪终于在胸臆的海湾冲击成越来越大的知识三角洲,它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的智商档次,拓展了我的视野,矫正了我的人生坐标。可以说,书是我数九隆冬的一盆炭火,是沉沉暗夜的一盏明灯,是与我促膝谈心、为我排忧解惑的耿耿诤友。如今,我更感到不学无术的可怜卑微,更艳羡那些学富五车的宗师巨擘,更坚定了读书不怕万般难、高峰越险越登攀的求知雄心和克难勇气。

  《诗经》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所求者,学问真知也。如果把逝去的青春还给我,如果把十年动乱的蹉跎岁月还给我,如果把倾注于读书求知的无数个不眠之夜还给我,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使我受益无穷的读书求知之路。因为读书情趣无穷啊!

 

  荷锄归南山,菊花绕篱边。

  前庭生幽兰,敝庐交悲风。

  斗酒聚比邻,得欢当作乐。

  自然生情趣,实践来理趣。

  与幽静的夜晚,升腾起香茗的热气,翻开泛着书墨香气的《陶渊明诗集》。诗化的生活,感情的理趣跃然于心中,心湖微微泛起涟漪,为之一动。于是怀着淡然与陶渊明进行心灵的交汇。

  那些在南山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田,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以及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无不富于生活的情趣。“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些是自然的流露,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如风如水,自成文理,将干枯的辞藻赋予生活的情趣和理趣。将平淡与纯美达到统一,情趣与理趣达到统一。“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修。”以情去感悟,以心去体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美,从而感受身心的愉悦。打到情与景、人与诗至纯至美的境界。

  陶渊明不为写诗,为写胸中之妙耳。真实的心中之善妙,化为真实朴素的语言变成了美的诗篇。即所谓的“外枯而中膏,实淡而实美。”《时运》本游春之作,“涉清霄而升遐兮”歌颂了春天美好的大自然,“陶然自乐”写出诗人纯化的心胸,完美自己的品格,希望在自然中达到陶然自乐的情形。但“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写出晋末现实的黑暗,不得已的孤独,又使诗人无限惆怅。自然的情趣升华出生活的理趣。非有此经历之人,定写不出如此情趣理趣盎然的佳作。

  陶诗于平淡中见证生活的理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种来自生活的体验是用任何语言不能说出的,只能用心去感悟去体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世俗保持一种自在的状态。他希望自己能够渐进自然,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矫情,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的生存。即所谓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曾有过儒家兼济思想,但虚伪欺诈的官场和世俗社会泯灭了他的理想与抱负,于是他苦苦追求生活的真淳精神,追求自然、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于是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情。“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如何保持自然的哲学问题被陶公轻松解答。

  陶诗原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本无所谓的匠心,更无所谓的技巧,只是一片天机,满纸智慧而已。“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没有期望来时的幸福,更不胶着于生死,而是主张在现实中寻找乐趣。于是产生了“顺化”的思想。他认为自然、人由幼至老至故的变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变化规律,人不必为死亡的到来而忧虑,也不必为死后的未死而困惑。死虽不可知,但生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泰然的态度对待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们生活于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匆匆行路之中更无暇于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更无生活的情趣横生。那么不妨静下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在书墨飘香中与哲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尽管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无法回归纯自然的境界。但我们一定要保持精神的独立,虽然入世仍不至于受到拘束。适应万化,而却不能让万化迁就自己。人的感情会随着万化而变化,人的选择也要随着万化而变化。机遇未来时,不必强求,机遇到来时也不必回避。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迎接每一天新的挑战,在生活中达到情趣与理趣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