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16人事任免:陶?瓷?绘?画?中?的?大?写?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5:05

陶 瓷 绘 画 中 的 大 写 意

(2010-03-14 22:35:58) 转载标签:

杂谈

陶 瓷 绘 画 中 的 大 写意

                        

   

     中国陶瓷艺术,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如中国艺术的雕塑、剪纸、漆器、玉器、青铜器、图案、国画、书法、版画,以及西画、佛教艺术、审美观念等,在中国陶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有体现。集工艺性、制作性、装饰性、实用性为一体,同一切艺术相比较,可以客观地说比人类任何艺术博大!而中国陶瓷绘画也同样如此,就内涵丰富形式完美而言,是任何绘画不可比拟的。千百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陶瓷制造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和创新,陶瓷绘画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总之,陶瓷绘画深受民间美术、院体画、文人画的影响,摹仿中国画较多,在画法上以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之笔为主。官窑绘画为精工华丽的工笔,民窑则是诸法具备,但无论何种画法,大写意者较少。陶瓷绘画的发展具有受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和时代特征。现就陶瓷绘画大写意演变过程的肤浅认识,略述如下: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中大写意花鸟画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我国最古老的陶瓷绘画,也是中国画的远祖。其后夏商之际有彩绘云纹、兽面纹陶器,战国、秦、汉有仿青铜器图案和漆器彩绘的倾向。然而从战国时代直到元代为止,却是一个“青瓷”一统天下的漫长岁月,这其间还有罕见的唐代青花瓷器的出现,特别是长沙窑的出现,使我们再次看见陶瓷绘画。

    长沙窑创烧于唐而终于五代,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次发现,因此又称铜官窑。“长沙窑虽然在当时的文献中没有越窑、邢窑那样与人津津乐道。然而它代表了唐代从重视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新方向,它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后期从釉下褐彩发展到褐、绿两彩,画面从写实转为写意,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冯先铭《中国陶瓷》)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花鸟彩绘,表现了熟练奔放、自然天真的大写意笔法,是陶瓷绘画大写意的首次出现。它很可能出自当时新出现的唐代“逸品”画家的影响,这一点应该是无疑的。因为它符合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不但“张志和的‘逸品’与铜官窑花鸟画的‘逸品’有一致性”(孔六庆《论陶瓷绘画的唐代长沙铜官窑花鸟画》),而且双方地点相近。其次,长沙窑的大写意水平相当高,在神采上似乎胜过明代,显然有在文人画的基础上的可能。

  唐代绘画理论家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收录唐代“逸品”画家,有王墨、李灵省、张志和三人。末文说:“此三人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故书之。”另外,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也有张志和的记载。可见,他们在当时是小有震动的名家。尤其是在洞庭湖地区活动的张志和,不但与长沙窑相距很近,而且略早于长沙窑花鸟画的年代。因此,这种“逸品”画法,一方面非常适合于普通民窑追求快速方法的表现,并首选了易于掌握的花鸟画;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于顾客与陶工对产品个性和情感的追求的可望。这是历代陶瓷艺人善于学习而不断更新的表现——把文人画的欣赏性转化为装饰性,在吸收的同时把它溶化为自身特点:程式化、批量化、新潮化、装饰味的日用商品。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绘中的大写意

  陶瓷绘画完成于明代,至清代以后更为成熟,而元代瓷器中创新的青花和釉里红是陶瓷绘画发展时期,明清二代则是发展的高潮。童书业先生把中国瓷器史分为“青瓷时代”与“彩瓷时代”两大阶段,也就是瓷器史上的古代史与近代史。他说:到了明清“彩瓷时代”,“各种色釉兴起,争妍斗丽;花绘也很流行”。首先,明青花突破了元青花纹样繁复的图案型装饰,开拓了以绘画型为主,图案为辅的创作道路,并继续吸收国画表现技法,取得了与写意水墨画笔墨相似的效果。

  明代初期,社会安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民窑青花匠师为了追求效率,便于大量生产,对大宗产品绘画用笔轻快简洁、灵活流畅,独创了大写意画法。这种大写意的青花瓷画,在明初较为流行,后来徐渭等大写意画家很可能从中受到启发并使之更加完美。

  明代中后期,以徐渭、陈道复为首的写意派和吴门四子为代表的正统派两峰并立而影响深远,从此大写意画家竞出。由于名人效应,很快对民窑产生影响,并创造了“分水”技法。从万历至天启又兴起青花大写意画法。

  分水技法是学习文人画富于变化的笔墨。利用分水法能把青花料水分为五种不同深浅的色调,如国画“墨分五色”那样绘画青花。青花还能产生晕化的生宣纸效果。因而青花所能产生水墨大写意的一切效果,是釉上彩难以比拟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当中,陶工为了方便快捷就难以达到完美,往往表现的是笔墨放纵的自然美。但题材却从唐代的花鸟发展到明代的花草、人物、山水及各种动物,这些反映了民窑陶瓷追求完美、丰硕的生活情趣,具有鲜明的装饰意味和健康质朴的民间风格。虽然它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但陶工艺人决不会毫无选择地兼收并蓄,总是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作为创作时的借鉴,从而不断丰富与创新。

            

晚清浅绛彩中的大写意

  清初画坛大写意画家虽有八大、石涛、王武等人,但影响不大,与崇祯到清初青花大写意渐衰是相合的。民窑绘画钟情于精巧华丽,而古朴浑厚之气荡然无存——“政治、文化如是,瓷业亦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咸同时,瓷业由盛极衰,一蹶不振。“铅华洗尽西江水,留得庐山面目真。”(汪友棠题句)这时候有程门等文人画家立足瓷业,以“花草精神”(汪友棠题句)创造出中国陶瓷绘画最辉煌的浅绛彩绘艺术。

  浅绛彩绘是一种全新的釉彩品种和绘画形式,因其山水画如同国画中的浅绛山水而得名。但其人物、花鸟、走兽之类并不属于浅绛范畴,因此,“浅绛”这个名称很片面,显然欠妥。黄僪《瓷史》称之为“白地五彩”,而耿宝昌先生则称之为“水墨五彩”。浅绛名家大都是有文艺修养的文人瓷画家,与从前陶工摹仿中国画的技法不同,其作品完全是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形式,一洗传统陶瓷绘画模式,给瓷器带来新的面貌,具有重大的革新意义。其绘画基本上是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笔意,并受当时海上画派的影响,但其作风还属于小写意,大写意画法罕觏。

  一、汪友棠大写意荷花

  汪友棠不仅是浅绛画派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且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还是集四体书法、七种画科、九种装饰品种于一身的被埋没无闻的大艺术家。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早在民国《黟县志》上就有记载。

  他的画荷之作,构图严谨,意境清新。其《荷风送香气》帽筒,利用洋彩仿唐寅之法绘制。先用没骨法绘出一朵怒放的丰硕荷花:亭亭净植,清丽留香,静而含奇;再以勾勒设色写出三片舒展的轻飏荷叶:绿云铺水,散暑生凉,动而蕴秀。然后于左侧水草上作一翠鸟,艳丽夺目,昂首盼望。观者不禁拍案叫绝。

  作品《秋荷图》为浅绛彩,画于六角烫酒壶上,荷叶鬓苍,傲然苍穹,因情而变,挥笔而就,寥寥几笔,信手拈来。然而艺术手法却是质朴无华、笔简意繁,颇有大写意境。

  汪氏眼界宏远,不拘一格,笔墨、结构富于变化,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简或繁,或虚或实,形貌无穷,如出两人。但象这种一犷一纤,遥遥相对,宛如两极的大写意作品,却是非常罕见。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未能充分发挥,不仅是个性使之然,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据目前手中所占有的资料来看,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在笔墨上大致可分为九种画法,这数目也就很可观了,更不用说表现在不同的品种上。可见他是全能天才画家,不但画艺如海,而且人品似荷,实为巨人也。

  二、六直居士大写意荷花

  《夏荷图》,浅绛彩四系罐。用淡墨写荷花,老笔纷披,意象洒脱,尤以荷茎取斜冲势,显得更加神姿飒爽,饶有奇趣。背面为草书题字:“碧沿停寒玉,红蕖映绿波。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移。游戏金鳞出,飞扬翠羽过。纳凉依水榭,还续采莲歌。辛已秋,为义符仁翁大人清玩,六直居士写。”诗书画意令人陶醉。

  浅绛画派虽然没在大写意上发展,也与风格流派有关,但其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却是独步的,乃至于在中国画坛上也未必逊色。他们是一个具有宽广的精神视野、积极向上的开拓精神和关心社会现实生活的难得而优秀的文人画家群体。他们大多善于多种画科,于浅绛彩上着力将日用瓷、陈设瓷引入文人画,并引入到其他彩绘品种上的开拓者,达前人与今人从未达到之境界。如程门兼工刻瓷、青花,为浅绛彩宗师,“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虫、鱼、鸟兽兼擅其长,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国初诸大名家者甚深,故所谓直到古人。咸同时名噪大江南北,鉴赏家得其片幅零缣什袭藏之,杜工部所谓:‘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传世无疑”(民国《黟县四志?人物志》)。近人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中也有记载,称赞:“有得一杯一碗者皆球璧视之”。他与金品卿、王少维、汪友棠等人,虽因高超的技艺被网罗到御窑厂,但不为名利位所囿,不为封建帝王服务;尊重陶工艺人,产品立足民间而无不具备,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为社会大众服务,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品格的楷模。

             

民国瓷绘中的大写意

  民国彩绘是在“浅绛”彩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格调,即其风格由浅绛彩的疏朗清淡变为繁复浓重。使用的是国外传入的釉上彩料,旧称“洋彩”,建国后改称“新彩”。它与浅绛彩绘相比,有四个显著特征:其一是采用进口的洋彩,色彩表现丰美鲜艳;其二是由写意倾向工笔,笔法力求工致生动;其三是由多能倾向专攻,技法利于精益求精;其四是由日用瓷倾向陈设瓷,专力于高级艺术瓷。继承优良传统,发展独创风格,不重复前人。一艺难精,何超前贤?其才情、务实性格、时代精神、艺术个性,由此可见一斑。因而,民国彩绘中的大写意,也是难得一见而弥足珍贵的。

     一、刘雨岑大写意花鸟壶(?)

    刘雨岑(1904——1969),景德镇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之一,擅长新彩花鸟。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城,安徽太平人。

  新彩《芦塘翠鸟图》壶,画心竖短横长,为横披式样。画带野趣,放笔作大写意,虽芦花、鸟羽稍嫌细碎,但仍不失为佳作。

    作品左侧中心落有“玉成”二字款,款下画一红色方形以示印章。该壶精巧别致,甚为罕见,而且壶流根部左右两侧,还镶刻着“胜利”两个篆字,精细光滑,形如花纹。作品壶的背面和壶盖上均写着“永久和平”的字样,为工整的行楷,既洒脱又有法度。

    至于作品的年代,据“胜利”、“永久和平”的词义推断,很可能作于日本投降的一九四五年九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全面内战爆发之间。因抗战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国人民皆盼望和平建国,由此出现了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另一种可能就是建国初期——常见瓷壶上有“世界和平”四字。

     然而,刘雨岑的逸笔花鸟除了此壶作品之外,从未发现过大写意作品。此作写大于画,意大于实,与刘氏风格迥然不同,书画都有显著差别,似出两手。究竟是否为刘氏所作呢?现在不能臆断,还有待于专家的考证。

     二、王步的青花大写意

  王步(1896——1968),景德镇绘瓷名家。字仁元,号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江西省丰城县长湖竹溪村人。擅长新彩、青花,且山水、花鸟、人物俱精。

    王步的绘画在青花上炉火纯青,其勾线与分水结合的非常巧妙与和谐,素有“青花大王”之称。晚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大写意,并常用自创的“淌水法”作泼墨花卉。其笔下的蔬果、鲶鱼充满了生机,笔墨简洁平淡,浑厚老到。非但以形胜,更以意胜,画风厚朴亲切,跨过劲俏、松秀,达到人淡如菊的境界,为陶瓷大写意绘画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代陶瓷绘画中的大写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陶瓷绘画中的大写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秦锡麟、周国桢、王恩怀、熊汉中、熊钢如、黄卖九、曾维开、侯一波、张志安、陈敏、俞军等数以百计的艺术家,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在这些著名陶瓷艺术家里,秦锡麟先生是一位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实践型的瓷艺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擅长民间青花和陶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经验丰富,以技升华为道进入写意诗境的高度,成为发掘中西文化遗产、以东方美学革新陶瓷艺术的开拓者。

    他的青花釉里红《胜似春光》瓷板画,一看便是标准的文人画,而笔墨却出神入化、大巧若拙,使人辨不清何家何派,也无法辨清;一看便是雅俗共赏的画,而构思却巧夺天工、裁青出蓝,使人说不清古今中外,也无法说清。而使我们清楚的是,东西方艺术已深入他的笔墨之内,深入浅出,展现出的是真善美的完美融合。

    作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人仿佛置身于原生态的大自然之中,是无字的诗也是有声的画,自有一种秀净、朴拙、厚重、博大的震撼人心的升华之美。

    陶艺作品《生命之春》,在器物的造型与绘画上来探索生命与艺术的大道,是传统雅韵更是现代经典。

    秦锡麟的作品显示了艺术上的高超,文化上的深厚,从而显示出东方大国迈向强盛时期华夏文明的神妙莫测,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绩,我们民族的骄傲。   李     俨)

 

参考文献:

1.童书业《中国瓷器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5月

2.熊寥《中国历代青花画典》,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

3.陈雨前《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12月

4.陈应钦,陈湛《陶瓷彩绘艺术》,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5.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分享

1

阅读(58) 评论 (5) 收藏(1) 转载(2)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