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鼱吃什么:从“内圣”到“外王” 温州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31:08
从“内圣”到“外王”
—— 《大学》“经”义新解

2007-09-27    ■重温经典

  □温大人文学院教授黄世中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撰,一般认为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大学》首章为“经”,以下为“传”。《经》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儒者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大学”二字含义是什么?按东汉郑玄的说法,《大学》是一篇论述士大夫通过广泛学习,获取可以用来从政做官的学识和本领;在学成之后,能够治理好国家,并显示自己光明品德的文章。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又是就士子的学习阶段层次而言。原来我国古代,学童八岁“入小学,学小艺”,即学习日常起居、应对及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又须“履小节,知父母之道,长幼之序”。十八或二十岁以后,便“入大学,学大艺”,即博览典籍,师承问道;“履大节,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学成以后就可以做官,为政治国。

  《大学》首句实为全篇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有三层意思。首先说,《大学》的主旨,在于彰明士子的光明品德。朱熹认为,个人因“气禀所拘”,或后天为“人欲所蔽”,使自己光明的德行昏昧不明,因此必须通过学习,复归本初的“明德”。所谓“明德”,约略同于孟子的“性善”以及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次,《大学》的主旨,在于“亲民”,即亲近民众。而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说学成为官须革新民众旧思旧习,所谓“革其旧”。从“亲民”,到“新民”,一字之差,而谬误千里。“亲民”是孔子倡导“爱人”的“仁道”思想,是孟子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新民”则是居高临下,以教育、传道、主宰者自居,而把民众当成愚氓、野民、阿斗。朱熹的篡改,实在只是为他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寻找依据。再次,《大学》的主旨,在“止于至善”。“止”与“之”通,作动词,意使人们到达人性向善的最高境界。首句的三层意思,概括了《大学》的根本旨义。“明明德”,通过学习,复显“内明”,获得“内圣”,也就是下文所说的诚意(意向真诚)、正心(心志纯正)、修身(涵养德性)、齐家(整治家庭),而以修身为本。至于“亲民”,则针对学成以后,从政为官而言,是使民众“止于至善”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亲民”才能使民众感应“大人”为官的仁爱,民众就会有向善之心;“亲民”才能得民心,得到民众的拥护,国家就能治理好。所以“明明德”就是修身;“亲民”是身修的直接效果,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备圣人之至德的“内圣”之学。但要获得“内圣”,还须“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分辨善恶。儒家的“内圣”既是修身要达到的境界,又是治国平天下即“外王”之术的必要条件与手段。所以说:《大学》的“经”义正是从“内圣”到“外王”的学问。

  读者在吸取《大学》中修身、亲民、至善思想的同时,莫忘儒家重德治轻法治的片面性,并摒弃它的官本位思想,大专以上及家长可将《礼记·大学》古本(收入《十二经注疏》)与朱熹的《大学章句》对照起来读。至于高中学生,可参阅夏延章《大学中庸今译》(江西版)及梁海明《大学中庸(译注)》(山西版)。